【发展战略】大连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和布局情况
- 格式:ppt
- 大小:10.01 MB
- 文档页数:54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01•【字号】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业经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2月1日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2020年10月2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20年11月24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国土空间,包括本市陆域空间和管理的海域空间。
第三条本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以全面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为指导,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完善配套法规政策,执行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建设亚太对流枢纽、环渤海创新策源中心,打造魅力宜居城市,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为总目标。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应当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为统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坚持陆海统筹、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实施,实施规划全周期管理;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坚持地域特色,强化风貌管理,延续历史文脉;坚持规划管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规划的可操作性。
大连拟建自由贸易港的意义功能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大连作为国家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城市,自古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大连市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提升大连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连市政府决定拟建自由贸易港,以积极回应国际贸易新趋势,提高大连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自由贸易港将为大连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助力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大连市在对外开放中迈上新的台阶。
1.2 意义和必要性国家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需要性和意义。
一是自由贸易是一种全球化、市场化的国际贸易形式,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自由贸易有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二是自由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自由贸易可以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高经济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
三是自由贸易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由贸易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企业的盈利空间,带动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四是自由贸易对于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自由贸易可以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合作,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3 目的和意义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旨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港将享有更加灵活的贸易政策和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3•【字号】大政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2012]43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1.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区域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作者:祝晓彤李雅奇马骉来源:《商情》2016年第33期【摘要】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原名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始建于2004年,位于辽东半岛南端黄海北岸,随着辽宁省沿海大开发大开放的大潮,该经济区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区域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花园口经济区区域发展 SWOT分析一、前言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黄海北岸,始建于2004年,是庄河市政府(大连市属县级市)在15平方公里的国有废弃盐田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时称“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
是辽宁省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是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花园口经济区总面积为268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3万人。
目前,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招商形式一片喜人。
二、SWOT分析下的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区域发展现状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一)优势(S)(1)区位条件优越。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面向日韩,是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
距大窑湾核心港区90公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110公里,大连主城区115公里,融入了大连市“一小时经济圈”。
201国道、大丹高速公路、国家铁路东边道均穿境而过。
(2)资源条件优越。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就是土地资源。
境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有庄河电厂充足的电力资源,有数量多、素质较高、价格便宜的劳动力资源,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世界上少见的沿海旅游资源。
(3)环境条件优越。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集青山、绿水、蓝色海洋、美丽海岛于一体,三面环山,南临黄海,一马平川。
区内有九条河流蜿蜒入海,被商家誉为投资兴业的宝地。
驰名中外的国家地质公园—4A级冰峪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森林公园—海王九岛旅游度假区,著名的步云山温泉度假区等,均分布于花园口周边地区。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1993年,全市耕地面积为2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8%,其中水田3.3万公顷,旱田25.4万公顷。
全地区林业用地42.4万公顷(据1985年大连市农业资源区划调查统计),占土地总面积的33.1%,其中有林地3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万公顷,宜林荒山3.3万公顷。
可利用草地面积26.7万公顷(据1985年大连市农业资源区划调查统计),土壤共有6个土类,地带性土壤为棕壤,约90.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81.5%;草甸土、水稻土、风沙土、盐土和沼泽土合计占18.5%。
有滩涂资源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其中黄海海岸4.2万公顷,渤海海岸2.4万公顷。
大连地区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陆生野生维管素植物共152科、666属、1747种,其中油脂植物110种,药用植物120多种,土农药类植物50多种,可提取淀粉或做酿酒原料的植物50多种。
全地区盛产苹果,山楂、葡萄和黄桃的产量也较大,近年来开展了草莓种植。
沿海藻类共150多种,分属绿藻、褐藻和红藻门,其中5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海带、裙带菜人工养殖大面积开展。
沿海有机碳的年生产能力平均每公顷1.4吨。
全地区有无脊椎动物约4850种,野生脊椎动物约765种。
其中,具有经济价值或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132种,野生脊椎动物有442种。
沿海盛产鱼虾,鲍鱼、刺参、扇贝、紫海胆、螺类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海湾大面积放养贻贝、扇贝等。
北部山区开展了野鸡等野生动物家养。
大连地区盛产苹果,山楂、葡萄、黄桃、樱桃的产量也较大,近年来开展了草莓种植。
沿海藻类共150多种,分属绿藻、褐藻和红藻门,其中5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海带、裙带菜人工养殖大面积开展。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号——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7.25•【字号】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号•【施行日期】2018.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由贸易试验区正文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六号《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已经2018年7月25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8年7月25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018年7月25日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第三章投资领域改革与开放第四章贸易便利化与转型升级第五章金融领域创新与服务第六章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第七章东北亚区域开放与合作第八章综合监管与法治环境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和保障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包括沈阳片区、大连片区和营口片区(以下简称片区)。
根据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报经国务院批准的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自贸试验区以市场取向的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为基本要求,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条自贸试验区应当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逐步建成高端产业集聚、投资开放、贸易便利、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
大连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辽宁省的省辖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进驻,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连成功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如汽车制造、物流、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等,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大连特色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大连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连特色产业现状分析1. 大连汽车制造产业:大连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如奥迪、沃尔沃和长安等。
然而,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饱和和消费升级的趋势,大连的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需求。
2. 大连物流产业:由于大连地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并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大连的物流产业一直是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大连的物流产业也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
3. 大连信息技术产业: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信息技术中心,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条件。
大连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软件开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
然而,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大连的信息技术产业仍然存在一些差距,需要加强创新和国际合作。
4. 大连金融服务产业: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大连的金融服务产业逐渐兴起。
大连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拥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
然而,大连的金融服务产业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人才短缺和行业监管不完善等。
二、大连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1. 创新驱动: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大连特色产业需要加强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创新驱动将成为大连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需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大连市空港经济区规划概论麻洪旭;徐晓光【摘要】简要介绍了空港经济理论,分析了设立空港经济区的必要性及未来趋势,通过对空港经济区理论、新机场选址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研究,对未来大连空港经济区规划布局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规划重点,对大连市空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15【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空港经济区;圈层理论;地理环境;规划重点【作者】麻洪旭;徐晓光【作者单位】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1 空港经济理论概述空港经济是后工业时代全球自由贸易潮流的最新表现,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我国政府也给予高度关注。
国内外众多成功经验表明,将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的空港经济是未来的区域竞争焦点。
空港经济是现代高科技化的产业经济,不是传统工业、农业或者服务业的简单重复,发展空港经济要注重技术、管理和融资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发达的空港经济区是大型枢纽机场、雄厚的区域经济背景、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有效政府管理以及大型物流中心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结果,发展好空港经济并不仅仅指建设机场。
空港经济区是指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明显的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而在空港周边所形成的经济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传统港区与经济开发区双重功能的统一。
一方面,空港经济区仍以机场业务为核心,发展航空客运、货运、物流、机场购物、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等传统港区产业;另一方面,空港经济区作为开发区,依托中枢机场的区位优势发展具有临空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起到区域经济“发动机”的作用。
空港经济区两重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高度统一。
1993年在PTRC国际运输会议上,Glen E.Weisbrod,John S.Reed和Roanne M.Neuwirth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空港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提出了空港经济的圈层影响模式,成为空港经济区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
大连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推动我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本文深入剖析大连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环境,对如何促进大连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1.“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1.1.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带来发展机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文化旅游市场的高品质需求将成放量增长态势,发展空间广阔,塑造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壮大发展新动能的要求更加迫切。
“十四五”时期,我市要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扩大优质供给和市场需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更多融入省内、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1.1.1.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我们必须把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品质。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大政办发[2012]16号【发布部门】大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2.15【实施日期】2012.02.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大政办发[2012]16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落实“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和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重中之重”和“三化同步”战略思想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涉农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科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支农强农富农政策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凝聚工作合力,扎实有效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1.城乡一体融合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政府•【公布日期】2014.06.05•【分类】地方政府规章解读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2014年4月23日,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5月27日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4〕11号)。
这是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入关键阶段,省政府颁布实施的一项重要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重要意义2006年,国家开始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等文件,对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按照国家要求,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7〕41号),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0个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评审论证等工作基础上,提出了《规划》送审稿,报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衔接后,又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指导辽宁省今后较长时期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类空间规划的根本依据。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1.指导思想。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5.04•【字号】辽政办发[2008]21号•【施行日期】2008.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通知(辽政办发〔2008〕2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四日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一、港口发展与布局现状(一)港口发展现状我省共有大陆海岸线2292公里,岛屿海岸线628公里,是我国岸线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沿海港口布局不断优化,港口通过能力和吞吐量规模持续增长,港口设施大型化、专业化的步伐也显著加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沿海先后扩建或新建了大连港香炉礁港区、和尚岛港区、大窑湾港区,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和丹东港大东港区;同时,继葫芦岛港转为军民合用后,还开工兴建了锦州港。
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共有各类生产性泊位29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4个),码头岸线总长48272米,综合通过能力2.85亿吨;此外还拥有尚未正式竣工验收的已建成泊位5个(全部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能力2000万吨。
与1980年相比,全省沿海港口共新增码头泊位223个(含尚未正式竣工验收的泊位,下同),其中深水泊位105个,新增码头能力2.68亿吨。
2006年,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57亿吨,其中外贸吞吐量9982万吨,与1990年相比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3%和6%;其中2000年以来的年均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7%和12%,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从1990年的13万标准箱增长到2006年的468万标准箱,年均递增速度高达25%,是同期沿海港口增长速度最快的货类之一。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共大连市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10.29•【字号】大委发[2004]14号•【施行日期】2004.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委发[2004]14号)为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提出的“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我市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功能作用,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对我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大连在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竞争所处地位和应发挥作用的科学定位,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市提升能级、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功能,加速产业集聚,增强经济实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大大连”宏伟目标;二是,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结,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立新型产业基地,使东北地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三是,有利于我市及东北地区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增强对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挑战和历史机遇(一)现实基础。
大连是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口岸城市。
目前,大连港已成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的腹地型干线港,2003年实现港口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67万TEU,在集装箱、油品、粮食、滚装运输等方面形成了专业化优势。
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出现问题及解决路径于小鱼(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大连是滨海城市,海洋经济十分重要,目前虽然很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大连的海洋经济还需进一步改善。
本文针对大连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提出几点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关键词: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观;发展路径;循环经济Abstract: Dalian is a coastal city, the Marine economy is very important, at present although many scholars to the problems, but Dalian sea economic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alian sea, the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and through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rational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puts forward seve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philosophy.Keywords: Dalian; Marine econom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Development path; Circular economy1研究区概况大连市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05.30•【字号】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施行日期】2023.07.01•【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九号《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条例》业经2023年4月27日大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23年5月24日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5月30日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条例(2023年4月27日大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23年5月24日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以下简称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发挥合作创新区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合作创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及其相关服务等活动。
合作创新区的范围包括瓦房店市永宁镇和土城乡所辖全域、太平湾港区总体规划批复港界范围、沿岸部分海域以及未来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的区域。
第三条合作创新区的建设发展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规划引领、改革创新、港产城融合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运用国际视野,突出区域特色,对标国际国内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经验,建设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特别示范区,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东北亚对外开放新前沿。
第四条合作创新区采取政企合作、管委会+公司的综合开发建设和运营模式,开发期限、具体运营模式以及收益分配由合作创新区相关合作方协商议定。
第五条大连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常态化协调机制,研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中的发展规划、重要项目、重点工程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