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水井文化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95.35 KB
- 文档页数:7
楚文化——简述
我们所熟知的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其完美的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
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
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水井的故事作者:刘扬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08期水井的发明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5000年以前。
水井的发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亲近水源的形式,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
水井与百姓生活水井的发明打破了人们依赖河流生活的限制,逐水而居渐渐演变成为依井而居。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围绕着水井居住生活,聚落的规模不断增大,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城市格局:水井一般都位于聚落的中心地带或干道的交叉处,房屋围绕着这一中心,就地势自由布置,街巷依水井而延伸,整个聚落逐渐向外扩张,规模逐渐扩大,从而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因而也就有了“市井”一说。
《史记·平准书注》中写到:“古未有市。
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日市井。
”古时候,除了祠堂、宗庙等礼制建筑外,人们其他的公共活动如休闲娱乐、集会买卖等都会在水井边进行,这时的水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取水和用水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进行交流的公共场所。
邻里相聚井边,妇女在井边洗衣、洗菜、淘米,说东家、道西家,毫无顾忌聊个不停;男人则用水桶到井边汲水,井边的方寸之地成为了居民聚集闲话的场所,生活其乐融融,有滋有味。
附近可以看到小商小贩们扛着扁担走街串巷,吆喝买卖;中年夫妇在井边悠闲地下棋:老人们叼着烟斗晒太阳,生活传统而悠然,传统市井生活显示出安逸朴实的大众文化魅力。
水井对于百姓生活来说意义重大,修造水井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大善举。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凿井人便是百姓对这种善举的最好赞誉。
因此,修井成为有志于流芳后世的士绅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也造就出了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水井景观。
北京城缺少地表水源是自古就有的事实,偌大的北京城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井,根据近年来考古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北京市宣武门到西便门一带出土了大批战国至汉代的井圈。
民间需要打井汲取地下水,北京城是世界上水井最密集的城市,从元代开始,几乎每一条街及每一个巷子都有一两口公用的水井。
有人根据《京师坊巷志稿》做过一个统计,就城内而言,可以数出699个公共水井,加上城外的水井数目,将更为惊人,而且还有大量没有记录在志稿里的大户人家及庙宇内的私家水井,如果全部计算在内,料想光城内就能有1000个以上的水井。
我国水井文化水井是我国传统村落中常见的建筑设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水井不仅仅是取水的场所,更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井文化蕴含着我国人对水的崇敬和尊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水井的历史渊源水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祖先就开始利用井的方式获取水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进井的结构和建造技术,使得水井成为了乡村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井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清洁饮用水,确保了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二、水井的建筑特点传统的我国水井通常由井口、井眼、井壁、井底等部分组成。
井口是人们取水的地方,一般有井圈或井栏围绕,以保证安全和便利。
井眼是指井水的具体来源,它是通过地下水层或者附近的水源供给的。
井壁则是指井的周围结构,一般采用石头、砖块或者木材等材料建造。
井底则是储存水源的地方,需要保持清洁和卫生。
三、水井的文化意义1. 崇尚节约和珍惜资源:我国人民对水的珍视体现在他们对水井的维护和保护上。
水井作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人们非常注重对水井的管理和使用,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社区凝聚力的象征:水井作为社区生活的中心,不仅仅是取水的场所,更是社区居民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地方。
井边的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交流日常生活、传递信息,这种井边的交流成为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3. 传统文化的传承:水井文化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水井的建造、维护和使用,传承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和智慧,同时也传承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四、水井文化在当代的意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传统的水井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水井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水井文化值得被保护和传承。
通过对水井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
2.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井文化强调对水资源的珍惜和节约,这与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一致的。
湘西迷城古井下掩藏两千年的秘密两千多年前一个杀机四伏的夜晚,在中国南方的一座偏远的城池之内,弥漫着一片不祥的寂静。
官吏们枕戈待旦,困守着一座孤城。
后来发生的一切,最终将这座神秘的城池连同一个巨大的秘密推入了历史的迷雾之中。
1996年的一天,位于湘西的酉水河被连绵的雨水笼罩。
河面上,一艘渔船正逆流而上,驶向中游的里耶镇。
傍晚,船到达里耶,但是,有一位客人并没有立即上岸,而是让船沿着靠近镇子的河岸边来回游弋,看样子是在寻找着什么。
雨渐渐停了,岸边的镇子里如往常一样平静。
里耶是酉水河边一个有名的地方,曾经的繁华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古老的街道常常使初到此地的人恍若隔世。
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淡而从容的日子。
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身边熟悉的一切,即将因为一个神秘客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这个人叫龙京沙,作为湘西自治州的田野考古专家,多年以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湘西。
而龙京沙这次来到里耶,起因,正是源于一个困扰他多年的谜团。
里耶盆地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武陵山脉之中,一条叫酉水的大河穿山而过,静静滋养着两岸肥沃的土地。
北面高耸的八面山将这里与巴蜀的广阔平原彻底阻隔。
在武陵山区,像里耶这样开阔的山间盆地并不多见。
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在河边的人们始终和外界保持着某种距离。
对于山外的人来说,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总显得扑朔迷离。
1989年,里耶镇的几个泥瓦匠在附近一个叫麦茶的地方取土时,意外的挖出了一批陶器和青铜兵器,随后到来的考古队就地发掘,很快清理出了五十多座战国时代的古墓。
当年的发掘在地表留下一个巨大的深坑,也给旁边这座小镇留下了一个身世之谜。
不久,龙京沙在麦茶的调查再次取得进展,又有上百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被探明。
而且,从大量出土的器物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楚系文化的特征,毫无疑问,这里曾经居住过数量庞大的楚人。
站在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巨大坟场当中,龙京沙似乎能够感到阵阵寒意,但此时此刻,他必须面对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安息在这里的人们生前的居住之所到底在哪里呢。
古井文化内容简介
一、井口形状
在不同的文化中,井口形状各有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井被视为与上天沟通的一种媒介。
据《诗经》记载,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井是连接天上与人间的桥梁。
到了汉代,人们对井口形状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王与张敞对酌
于井中,张敞指为‘天井井阑’。
”《说文解字》也说:“井,所以出水处也;井,所以饮处也;阑,所以止处也。
”由此可以看出,井不仅仅是一个饮水用的容器,更是古人祈求上天、祈求风调雨顺顺的一种途径。
二、井栏
井栏是古代水井用来拦隔的围板或围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水井分两种:一种是为了饮用而凿井;另一种则是为了灌溉而凿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水井所赋予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在汉代以前的人们用来饮用的水井为人工所凿。
人工凿井始于春秋时期。
当时的人们为了能够生活下去,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因而在水井周围设有护栏和围板以作保护。
—— 1 —1 —。
《井底之蛙》水井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
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组合的,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取水、排水,也可用于注水。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著重大意义。
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
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
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米,边长为2米。
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岩性结构,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型。
中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
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
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为了开采深部地下水,发展了口径较小(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而深度相当大(几十米至几百米)的管井。
打管井需要专门的打井机械和采用比较复杂的工艺。
早在公元前250年,在中国现今的四川省,就在坚硬岩石中大量开凿深达数十米乃至百米以上的井,开采地下卤水煮盐。
打井揭露存有卤水的承压含水层後,地下水往往从井中自行流出,这种井便是自流井。
中国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贡市)的地名即由此而得。
现代世界各国主要用管井开采地下水,用动力钻机打井,以各种水泵作为提水工具。
中国在1949年以前,只有少数城市有少量管井,用动力提水的井也为数不多;到1980年,全国动力提水的井发展到220万口,广泛用于工矿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及其他目的。
适应不同的地层条件,发展了斜井和水平的井。
为了增大井的出水量,後来又出现了将水平的滤水管与竖向井筒结合起来的辐射井。
这种井的主井筒直径可达数米,水平滤水管长数十米到一百多米,宜于开采埋藏浅、厚度小的松散的或半胶结的含水层,也可用于截取河岸及河床下的潜流。
砂砾层中的辐射井,出水量最大可达1立方米/秒。
中国西北部黄土中打的辐射井,出水量往往比同等直径的筒井增加十馀倍至数十倍。
中国古代水井形制初探
刘诗中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1991(0)3
【摘要】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然资源。
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人类还不知道凿井取水,只能利用天然的水源供食用。
尔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多,人们从长期开渠、挖窖穴等生产活动中能获取地下水的经验得到了启示,井水和地下水相通,不易枯竭,而且又清洁,不仅能扩大人类居住和生产的领域,对人类本身的繁衍也有好处。
人类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掌握用人工凿井获取水源的方法。
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数以千座水井和一大批水井模型。
这些遗迹。
【总页数】10页(P212-220)
【关键词】中国;古代;水井形制;史前时期;先秦时期;两汉至明清时期
【作者】刘诗中
【作者单位】江西省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7.2;S-09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台”建筑形制的文化意蕴初探 [J], 张林楠
2.从屏风到条幅——中国古代高脚家具对绘画形制影响初探 [J], 张玲丽
3.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瓮城城门“正直之制”的初探——以明清北京城东直门、西直门为线索的城门形制研究 [J], 陈晓虎
4.先秦时期我国水井形制初探 [J], 贾兵强
5.中国古代箜篌的形制及其应用初探 [J], 杨淇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水坑剑之鉴藏引言华夏文明是二元偶合的文明,即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相辉映。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文明则以楚文化独领风骚。
今之湖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古楚国曾在此建都长达441年。
湖北的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环境等因素,使得出土的楚国墓葬內积水甚多,因此藏界将湖北境内出土的墓葬统称为水坑,与北方的干坑以示分别。
近十年来学术界、考古界、藏界皆重北轻南,重干轻水,此观念不免失之偏颇。
无论干坑剑也好水坑剑也罢,出土之青铜剑皆为泥范铸作工艺,因此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锈蚀状态的严重与轻微。
然而历朝历代的作伪者仿制青铜器皆停留在型制、文字、纹饰、锈色这四点上,历朝历代之学者对于青铜器研究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这四个方面,而对最根本的“工艺”(俗称技术)的研究却鲜有涉及。
自东汉时期失蜡工艺传入中土后,先进的生产力渐渐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力,发展了近2000年(齐家文化——秦)的青铜泥范铸作工艺至此落下帷幕,其精工诀窍也随之失传。
故至宋代,学院派教头赵希鹤在《洞天清录》中才有了“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的错误论断。
范铸技术对于要求量产伪剑的作伪者来说很不实用。
因范铸剑成本过高、残品太多、时间太长,铸后加工工艺又过于繁琐,因此现在的青铜器作伪者多采用比较简单方便的失蜡法。
然而伪剑的包浆可以作,绣可以作,铭文可以用高科技的激光修刻,可以用硅橡胶翻模,然而古代传统泥范铸作工艺是现代作伪者难以通达的。
因此,如何分辨古今两种铸作工艺在青铜剑上呈现的形态,是鉴藏青铜剑的根源。
《荀子·强国》里对战国时期铸剑做过这样的描述:“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劃盘、牛马、忽然耳。
”特以此言简意赅之言,试从范铸工艺学的角度鉴别水坑剑之真伪优劣,以供藏友参考:一、整器皆伪鉴别一把水坑剑的真伪劣,“型范正”这一特点首当其冲。
真品剑剑身长度与剑柄长度比例协调;剑脊、剑三根主线条挺拔、笔直,“束腰”处线条呈流线型弧形内收。
井卦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井卦是中国易经中的一种卦象,它具有丰富的人类学和文化遗产内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智慧。
井卦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体现在对宇宙观、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的传承和演变上。
本文将从井卦的起源和发展、井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井卦对道德伦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井卦起源于中国古代,它的象征意义来源于对水井的观察和理解。
水井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水源,也象征着丰富和生命的源泉。
井卦的卦象由上下两个坎卦组成,坎卦代表着水,象征着活力和流动。
井卦通过对水井的观察,将人们对水井的依赖和敬畏,转化为对宇宙和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在人类社会中,井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井卦是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的象征。
水井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水源,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井卦通过对水井的象征意义的把握,表达了对社会资源的重视和对社会关系的关注。
其次,井卦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象征。
水井的存在与运行需要自然界的水源和自然规律的支持,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依赖自然界的恩赐。
井卦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
此外,井卦还是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参考。
水井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而这种合作需要建立在信任和道德观念上。
井卦通过对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的思考,教导人们要尊重他人、互助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井卦对于道德伦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井卦通过对水井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强调了道德伦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井卦提出了“有劳无功”、“功无不克”的观念,强调了劳动自强和成就的价值。
同时,井卦也告诫人们要避免贪婪、自私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追求公平、正义和道德原则。
井卦的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井卦是中国易经中具有重要人类学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卦象之一。
它通过对水井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传达了对宇宙观、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的理解和认知。
楚国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它的发展与崛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楚国在文化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楚国文化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楚国文化历史源流楚国文化的历史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为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楚国文化的发展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夏商周时期,楚地人民有自己的一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些都为后来的楚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则是楚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楚国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
楚国文化内涵楚国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楚国的艺术、哲学、礼仪、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国的诗歌。
楚国的诗歌是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尤以《楚辞》为代表。
《楚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诗歌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的田园诗,也有饱含深情的爱情诗,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性。
楚辞这部作品,表达了楚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豪感,以及楚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楚国的礼仪道德观念也是楚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体现在楚国文化对规范社会行为的强调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楚国文化对家庭、婚姻、亲情等方面的重视上。
楚国婚姻、家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楚文化中有着庄严而规范化的婚姻仪式,反映出楚人对家庭、婚姻的尊重与重视。
此外,楚国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楚国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处群不穷,智虑周密”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真理是经过反复推敲、论证而得出的,是在广泛的群众讨论中逐渐成熟的。
总体而言,楚国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内涵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体现了楚国文化在艺术、哲学、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独特性,也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关于井的典故
摘要:
一、井的概述
二、井的典故来源
三、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四、井的象征意义
五、井的文化传承
正文:
井是一种古老的取水设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典故都与井有关。
井的典故来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相传,黄帝曾命仓颉造字,以解决部落间的交流问题。
仓颉在造字过程中,汲取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作为创作灵感,其中就包括了井。
这使得井成为最早被记录下来的生活用具之一。
在古代社会,井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水源。
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外,井水还用于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
因此,井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生命之源。
同时,井的出现还促进了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井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井代表洁净、清澈的水源,寓意着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其次,井象征着秩序与安宁,因为井边的居民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来维护井水的清洁与使用。
最后,井还象征着家乡和故土,因为人们在离乡背井时,常常会怀念家乡的水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井逐渐从实用功能转向文化传承。
许多与井有关的诗词、故事和习俗都得以流传。
例如,古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井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
此外,端午节“投粽子”的习俗也与井有关,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将粽子投入井中,以免鱼虫侵害他的遗体。
总之,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实用的生活设施,也是象征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
南越王博物院水井介绍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从河湖两岸走向内陆,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凿井而饮是我国古代饮水文化的一大特色,与西方架渠引水有明显的区别,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水井发现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范围内各朝代的水井逾500口,可以说是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
说明这里一直是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解读这一口口古井,可以从一个侧面追寻广州城市饮用水历史的踪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我国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考古资料表明,广州地区的凿井历史不晚于秦汉时期。
汉代以后,凿井和制陶技术不断进步,水井的形式多样,结构复杂。
至明清时期,水井已普及到千家万户。
陶圈井陶圈井是用圆筒形陶圈一节一节垒接而成,这种水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纪南城和燕国都蓟,秦汉时期传入岭南地区。
砖井秦汉时期开始流行砖井,早期砌井的砖呈弧扇形,是按设计好的尺寸来烧制,使井圈拼接严丝合缝。
汉代以后,开始用长方砖筑井,砌法多样。
瓦片井东汉和六朝时期,广州地区还曾用瓦片或砖瓦混合筑井。
瓦圈井瓦圈井是明、清时期广州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水井。
井小而深,圈壁以特制的板瓦状陶圈砌筑。
石井唐宋开始流行石构水井,形式多样,有用石块叠砌,也有用石板拼筑,还有用圆形或半圆形石圈砌筑。
石井的水质甘甜清冽,可与泉水媲美,适宜煮茶,这应与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有关。
木井有两种类型,一种用木板拼接成“井”字形井框,另一种将圆木剖开两半,刨凿成半圆形凹槽再拼接成圆筒形井框。
竹圈井两晋、南朝时期,广州地区还流行竹圈井,是在土坑内用编织好的竹篾圈支护井圈。
竹圈以韧性较好的表皮为经,以内侧软层为纬编织而成。
土井土井是最原始和最简单的水井类型,因井圈经水浸泡后极易塌陷,使用时间一般较短。
南越王博物馆东汉水井介绍一、历史渊源据历史记载,南越王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于公元前203年。
南越王国的国都设在广州,是南方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越王国在历史上曾有过繁荣的时期,同时也经历过风雨飘摇的命运。
东汉水井作为南越王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之一,见证了这个古代国家的先进文明和独特文化。
水井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南越王国历史的重要线索,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建筑风格东汉水井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建造于东汉时期。
该水井呈方形,四周围有雕刻精美的石柱和栏杆。
整个水井建筑结构精巧,设计巧妙,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水井的井口设计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周围镶嵌着精美的彩色水晶石,使水井显得更加华丽和庄重。
在古代,水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民用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生活所需的清洁饮用水,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文化内涵东汉水井在南越王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水井作为古代的民用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清洁饮用水,同时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社交聚会地点和文化交流场所。
水井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南越王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为后人了解这个古代国家的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水井的存在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依赖。
四、展示与保护作为南越王博物馆中的一处珍贵文物,东汉水井一直受到重视和保护。
博物馆在展示水井的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以加强对南越王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水井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定期检修、加固建筑结构、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博物馆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水井进行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以便更好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珍贵文物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东汉水井作为南越王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
通过对水井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南越王国的独特文化,使其在当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楚文化概述楚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楚国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3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文化是一种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以下是对楚文化的概述和相关参考内容。
楚国是中国古代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楚国繁荣发展了几个世纪,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点。
楚国的语言主要是楚语,虽然楚文独具特色,但由于后世的文字记录较少,关于楚语的详细资料相对较少。
在楚文化的文学方面,楚辞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楚辞是楚国的古代诗歌,主要反映了楚国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情、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离骚》就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此外,楚辞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九歌》、《九辩》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楚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楚国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玉器和墓葬等方面。
楚人善于制作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如鼎、钟、觥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现了楚文化的审美追求和技艺水平。
楚文化中的玉器也十分著名,楚人对玉石的崇拜和善于雕琢玉器的技艺被广泛流传。
此外,楚文化中的墓葬也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楚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研究古代艺术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楚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楚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楚辞》和《楚书》等文献中。
楚辞中的哲学思考比较深邃,涉及到人生、命运、世界观等诸多问题,表现出楚国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而楚书则是楚国国家宗教的重要文献,记载了楚国的祭祀仪式、信仰等内容。
楚人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楚国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国实行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楚国的君主称为“王”,王权较为强大,并且楚国的行政区划较为细分,地方政权相对独立。
楚国水井文化初探郑州大学历史系 贾兵强 华南农业大学 郑庭义、麦婵妹、向安强楚国是我国南方古老而又强大的民族,曾经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尤其是在楚宣、威时代,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泾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1)楚国的强盛与其发达的政治、经济、科技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是楚国的科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而农业的发展又依赖于水利建设与发展的程度。
东周时期,楚国农业生产得到蓬勃发展,较之诸夏有过之而无不及。
(2)定居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凿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
凿井技术的逐步成熟是台地农业完成向平原农业过渡的重要反映。
(3)研究表明,楚国的凿井技术、井灌技术也已经相当发达。
(4)因此,研究楚国水井文化,可以深入全面系统认识楚国的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本文所探讨楚国水井文化主要以湖北和湖南为中心,结合水井遗迹的考古发现,从楚国水井分布、类型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 楚国水井概况根据迄今所见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最早的地区,埃及在新王国二十王朝(公元前1206~前1070年)时期,还未见有水井的记载。
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的亚述城邦国家,利用水井是公元前2000年以后的事,而古代印度有水井的记载,是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5年)时期。
(5)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我国原始水井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为木构水井,由二百余根桩木、长原木组成,分内外两部分。
(6)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楚国水井主要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在西周时期还没有发现楚国的水井,我们推测,水井与楚国铁农具的使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楚国水利工程建设经验有关联性。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井已十分普及,有些地区水井的分布非常稠密,水井遗迹分别以湖南和湖北为中心,其它地方受影响才得以发展。
在该时期,我国水井遗迹分布相对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说,比较多且也相对分散,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
(7)其中,在南方水井密集的中心地区也正是楚国水井遗迹分区。
据统计,楚国水井遗迹共有29处,其中,湖北省有21处,占楚国水井遗迹总数的72.4%,湖南省有8处,占楚国水井遗迹总数的27.6%。
在楚国水井中,最深的水井是战国时期湖南里耶水井14.28米,水井分布最密集的是湖北省楚都纪南城遗址。
如在龙桥河西段新河道长约1000米、宽60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各类水井256座。
(8)详细情况可以参阅表一。
表一 楚国水井一览表编号遗址名称深度(米)历史分期位置数量(口)表征资料出处1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战国龙桥河南22陶竹混合文物1980(10) 6512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龙桥河西71土井考古学报1982(4)3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龙桥河西176陶井考古学报1982(4)4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龙桥河西5竹圈井考古学报1982(4)5湖北楚都纪南城h>1.8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龙桥河西3木井考古学报1982(4)6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战国制陶作坊7不详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7湖北楚都纪南城不详战国新桥河29陶井土井考古学报1995(4)8湖北宜都巷子13.5-10东周不详2有排水沟考古1958(11)9湖北宜城郭家岗约5.1东周不详7有井台考古学报1997(4)10湖北宜城郭家岗2~6东周房基附近11无脚窝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11湖北老河口杨营2.2~5.5春秋不详6土井江汉考古2003(3)12湖北江夏郑店7.4东周不详1土井江汉考古2001(4)13湖北荆门响岭岗约7东周不详不详不详江汉考古1982(2)14湖北潜江龙湾约7东周不详不详不详江汉考古1982(2)15湖北襄樊欧庙不详东周不详不详陶井圈江汉考古1980(2)16湖北襄阳李家岗不详东周不详不详不详江汉考古1980(2)17湖北宜城胡岗不详东周不详不详陶井圈考古1980(2)18湖北大悟吕王城不详战国不详不详灰陶井圈江汉考古1990(2)19湖北襄樊真武山不详东周生活区内3不详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20湖北枣阳段家湾不详东周不详1不详南方文物2006(3)21湖北江陵九店不详东周不详不详不详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22湖南澧县双堰8.27.77.98.35东周不详6柳圈井竹圈井土井农业考古1992(4)75123湖南桑植朱家台5.35战国瓦窑附近1土井江汉考古1994(2)24湖南长沙旧城区不详战国不详14以上不详星辰在线2003-9-925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不详战国生活区内4不详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26湖南长沙蔡锷北路不详战国不详不详古井群人民日报2002-4-1327湖南长沙五一广场7~9战国作坊遗址不详古井群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28湖南龙山里耶14.28战国生活区内1土井文物2003(1)29湖南岳阳平江7~9战国墓葬区内3不详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二 楚国水井类型楚国的水井依照井圈的质料分类有土井、竹(柳)井、木井和陶圈井等。
下面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水井来介绍楚国水井的类型。
1 土井———老河口杨营水井1994年10月至12月,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杨营春秋遗址发现水井6眼,均为未设置井圈的土井。
(9)6口水井都是圆筒形,除水井J6为口小底大外,另5口井都是口大底小。
井壁规整光滑。
井内堆积多为灰黑色软土或稀泥,夹有草木灰、红烧土。
现以水井J1和水井J3为例说明。
水井J1,圆筒形,上大下小,井壁光滑规整,底平。
口径95、底径70、深550厘米。
井内堆积分六层:第1层,厚50厘米,黑灰色软土,内夹大量草木灰、烧土块,出土陶片不多;第2层,厚22厘米,灰褐色淤泥,较纯,粘性大;第3层,厚170厘米,土质、色同第1层;第4层,厚30厘米,灰色土,纯净;第5层,厚180厘米。
黑灰色泥桨,内含大量草木灰及已炭化的草茎;第6层,厚100厘米,青灰色淤泥。
上述各层中,第4、6二层不含任何遗物,另四层出陶片以灰陶最多,红褐陶、褐陶递减,磨光黑陶最少。
器形有罐、盆、甑、豆等。
另出有铁器镰、 及卵石。
水井J3,圆筒形,口部约1米深的一段呈漏斗状,下部直筒形。
口径172、底径84、深455厘米,底近平。
井壁光滑但不平整。
井内堆积分三层:第1层,厚236厘米,黑灰色软土,夹杂有大量的草木灰,烧土块;第2层,厚134厘米,灰色土,稍硬,质纯;第3层,厚85厘米。
青灰色稀泥。
第2层不含遗物,第1、3两层陶片年代相近。
陶片大多出于第1层。
红褐陶占70%以上,器形有鬲、鼎、盂、罐、盆、瓮、纺轮等。
另有铜镞及卵石。
2 竹井和柳枝井———澧县双堰水井1988年至1989年间,在湖南澧县双堰发现东周古井群,共六口竹(柳)圈土水井,清理其中四口水井。
(10)六口井的间距为60米,最小为20米,形制相同,结构相似,井中都出土有大量的残存竹竿。
我们以水井J2为例,详细介绍。
该井形为圆形竖穴土井,上大下小。
井口距地表0.8米,残存口径南北1.1米,东西1.2米,井残深5.5米,加上残存井口距文化层的2.2米,井总深7.7米。
井体直接打入生土,挖尽砂砾层。
井壁光滑,无脚窝。
井中出土大量残存竹竿,以及陶片、豆、鬲等器物,陶纺轮、石器等生产工具,此外还有螺、蚌等水族遗存以及许多农作物分别有稻、桃、杏、梨、梅、枣瓜等。
由此我们推测该井是用来农田灌溉的水井。
3 陶井和木井———楚都纪南城水井851纪南城发现有很多水井,而以宫城以北的龙桥河两侧最多。
如1975一1976年,在楚都纪南城遗址龙桥河西段新河道长约1000米、宽60米的范围内,发现土井71口,发掘4口。
龙桥河西段河I、II两小段,发现陶圈井176口,发掘37口,发现木构井3口,发掘2口。
(11)1979年1月,在楚都纪南城中部偏东,龙桥河南岸一侧长约75米、宽14米的范围内,发现陶圈井19口和土井3口,发掘2口。
(12)1989年在纪南城广宗寺、周家湾、余家湾、东岳庙等地都发现了水井密集区。
东岳庙水井密集区已暴露了水井20余口,分布在约500平方米的范围内,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有的几乎相靠,但未见相互打破或按序排列的情况。
(13)1994年,在楚都纪南城,发现陶圈井11口、土井17口和1口木井,仅完整发掘1口。
(14)另外,在纪南城的西垣门和南垣西边水门(15)、东北部等地方(16),均发现有古井遗迹。
现在,对于纪南城发现水井的确切数目,我们很难统计,下面只选取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介绍。
1975~1976年,在纪南城南龙桥河西段河I、II两小段,发现了陶圈井河II J80号和土井河I J167号。
(17)其中,河II J80号,井口被破坏,井筒上半部残存陶井圈2节,圈壁上也有两个小圆孔,孔外处各竖一些大块瓦片,以阻挡淤泥流入井内。
下节井圈的底部垫有两根并排的木板,木板两端都固定在土壁上。
木板长82、宽12、厚6厘米。
两根木板相距50厘米。
木板以下为土井壁,并有两排交叉的脚窝。
河I J167号,木井圈由二根大树干刳成半圈形的槽沟(其中一根口径稍小),然后再将两槽相合成椭圆形井圈,立于土井中腰两根平行的托木上。
两槽相接的两边各立一根木柱,井圈内下端又设两根平行的支撑木,支撑木榫合于圈壁上。
井圈直径为70-82、厚2-6、残高180厘米。
木圈以下为土质井壁,径72厘米。
由木圈底向下铲探至2米未到底。
我们再以1994年在楚都纪南城完整发掘的陶圈井J2为例,来进一步认识纪南城的水井。
水井J2,现深6.7米。
井口下1.2米深的一段已塌成喇叭口状。
井坑分上下两段。
上段深5.50米,上口略大,直径约1米,下部稍小,直径0.82米。
下段深1.20米,直筒形,上下段之间有一圈宽4厘米的生土台。
井底下凹,呈锅底状。
井底有砂土层。
井内上部设陶井圈,下部设竹井圈。
井内现存陶井圈5节,第一节在井口下12米,从这一高度推断,上面至少还有两节。
在第二节与第三节间有10厘米的空隙。
上面的三节大小相同,径80厘米、高70厘米。
下面的2节稍小,径76、高70厘米。
下部1.90米高无陶井圈处,留有竹圈痕迹,其结构不详。
出土物有兽骨、井圈残片、陶器,还有盂、豆、双耳罐、盆等。
此外还有木扁担、铁镰、铜天平盘等。
(18)三 楚国水井功能从楚国水井的分布来看,水井遗迹坐落位置并不相同,有的在聚落区域内,有的有沟渠,有的旁边就是窑场。
可见这些水井,不仅用于生活,而且也用于农业和手工业。
关于这些水井的用途,有些是与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关,有些是生活用井,而相当一部分应是浇灌菜园用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