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81 KB
- 文档页数:8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实践活动教案篇1一、活动背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
二、活动分主题:(1)第一主题:端午祭屈原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具体要求: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不同途径了解屈原及他身上体现的高贵品质。
每人摘抄一首关于屈原的诗词。
(2)第二主题:端午识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
每到端午节,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艾蒿,以驱邪祛毒。
具体要求:到野外观察、采摘艾草,做成标本,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艾草在端午节的特殊用途。
(3)第三主题:端午做香袋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具有避邪驱瘟之意,也做点缀装饰。
具体要求:请教家长,自己动手做香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可参考如下步骤完成: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做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形状,大小不限。
剪下相对的两片。
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4、在香袋上贴上标签,注明班级和姓名。
(4)第四主题:端午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很多,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挂艾叶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我们威海人如何过端午节?请带上相机,捕捉身边彰显节日特定元素的镜头,用镜头记录下你的见闻。
第1篇一、教学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
这些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进行学科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设计旨在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学科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认识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3.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4. 端午节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实践活动1. 赛龙舟比赛(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2)制作龙舟:每组利用竹子、绳子等材料,制作一条简易的龙舟。
(3)划龙舟:比赛开始,各小组队员轮流划龙舟,争取最快速度。
(4)评选:根据比赛成绩,评选出优胜者。
2. 制作粽子(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准备材料:糯米、红枣、豆沙、竹叶等。
(3)制作粽子:各小组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美味的粽子。
(4)品尝粽子: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3. 挂艾草、佩戴香囊(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2)制作香囊:各小组利用彩纸、彩线等材料,制作精美的香囊。
(3)挂艾草:将制作的香囊挂在教室或家中,以驱邪避疫。
(4)分享心得:各小组分享制作香囊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展开。
通过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文化意义等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的理解。
2. 学生对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一个端午节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2. 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部分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设计一个端午节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流程等。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汇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端午节》综合实践课教案一、课程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特此开设本节综合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食品等方面的知识,学会制作简单的端午节物品,如粽子、香囊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2. 端午节的食品:粽子3. 端午节的民间艺术:香囊、龙舟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端午节的宣传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食品等方面的知识,重点介绍粽子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3. 实践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现场指导。
每组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粽子。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作品展示(5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粽子进行展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相互评价,互相学习。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的收获,让学生谈谈对端午节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动手制作粽子的体会。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制作粽子的过程和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端午节的宣传片2. 粽子制作材料和工具3. 香囊、龙舟等图片和资料七、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制作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我校决定开展端午节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活动时间2022年6月3日(周五)下午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教室五、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六、活动内容1. 端午节知识讲座邀请学校老师或校外专家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让学生对端午节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端午节手工制作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香囊、粽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端午节的氛围。
3. 端午节诗词朗诵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选取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进行朗诵,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
4. 端午节知识竞赛通过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端午节龙舟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划龙舟的乐趣,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 端午节美食分享学生自带粽子等端午节特色美食,与同学们分享,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活动安排1. 14:00-14:30 端午节知识讲座2. 14:30-15:00 端午节手工制作3. 15:00-15:30 端午节诗词朗诵4. 15:30-16:00 端午节知识竞赛5. 16:00-17:00 端午节龙舟比赛6. 17:00-17:30 端午节美食分享八、活动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手工制作、诗词朗诵、知识竞赛等方面的表现;3. 学生在龙舟比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水平;4. 学生在美食分享中的表现,如分享的积极性、美食的口味等。
九、活动总结通过本次端午节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8篇《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一、活动主题:探究端午节二、主题的提出和意义:在国务院新修定的法定假日中,五一长假被取消,而分别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假日。
新鲜之余,学生们对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
纷纷表示:“五一长假取消多不好,打消了我的出行计划,端午节不就是吃儿个粽子吗?一点都不好玩,也值得放假?〃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学生崇尚过洋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已经越来越淡化。
刚好下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正好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关注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
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起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活动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参加本次活动,学生能了解端午节文化的由来、习俗、意义,学会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围绕端午节开展探索性活动,学习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选择、组合信息。
2、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事,能与他人互相协调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保存资料和信息及运用、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发现的学习习惯。
四、活动实施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收集法。
五、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了解、准备、设计阶段。
阶段目标:学生能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堂呈现形式:开题指导课(一)、情景导入,任务驱动。
师: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两个节日将要到来了。
一个是属于你们的节日“儿童节”,你们知道另一个是什么节日吗?对于这个节日,你了解些什么呢?不了解的又有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先给大家看一个赛龙舟的视频吧!(学生畅谈,初步认识。
第1篇一、案例背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文化,我校决定开展端午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2.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4.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故事;5. 端午节的手工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 教师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3.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二)实施阶段1. 端午节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老师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端午节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 端午节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4. 端午节手工制作: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5. 端午节龙舟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精神;6. 端午节文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三)总结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2.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文化,撰写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4.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综合实践端午节教案1一、活动目标: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二、活动准备:视频(端午节:如何包粽子)粽叶、细线、已经弄好的粽子馅、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动过程1、导入部分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
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
)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
(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
大家一起来。
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
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风俗习惯和传统美食;(2)掌握制作粽子、艾草香囊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方法;(3)了解屈原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风俗习惯;(2)制作粽子、艾草香囊等传统手工艺品;(3)屈原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包括历史起源、风俗习惯、传统美食等;(2)准备制作粽子和艾草香囊的材料和工具;(3)准备关于屈原的故事和爱国主义的案例。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2)准备制作粽子和艾草香囊所需的材料;(3)准备分享自己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相关知识。
(二)实践活动1. 制作粽子:(1)教师讲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包裹、捆绑等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粽子制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选出最佳粽子。
2. 制作艾草香囊:(1)教师讲解艾草香囊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裁剪、缝制等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艾草香囊制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选出最佳艾草香囊。
(三)分享与总结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2. 教师总结实践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激发爱国情怀。
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践教案范本五份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践教案 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加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与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俗。
活动准备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朋友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朋友自由和爷爷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朋友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比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
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呐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践教案 2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表达出对一种亲情无尽地爱。
2、通过《包粽子》歌曲教学,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通过认一认、唱一唱延长音记号,掌握好歌曲结束音的时值。
教学重点:1、通过学唱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表达出对一种亲情无尽地爱。
2、通过认一认、唱一唱延长音记号,掌握好歌曲结束音的时值。
教学难点:通过《包粽子》歌曲教学,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2篇)为了确保活动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活动方案准备工作,一份好的活动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
那么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1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本校彩豆文化特色,通过“彩豆情怀,端午显爱”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节气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活动设计(一)找一找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从阅览室或网上找一找关于端午节这一节气的相关知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诗词;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习俗。
(二)说一说通过午会课、班会课、班队课,组织学生说说相关的知识。
1、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
2、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
3、对象:1级学生要求:说说端午节的由来;说说包粽子的习俗;说说屈原的故事;说说屈原的诗词。
(三)画一画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走近端午”为主题制作一份小报,能反映端午的习俗,自己的心声、生活的体验。
3——4年级为手抄报,5年级为电脑小报。
(四)写一写通过黑板报、班级橱窗等阵地,进行环境布置设计。
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端午情怀”为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4年级学生以写信的方式为“512”灾区的的小伙伴写封信,说说自己对端午节的理解、和小伙伴分享端午的快乐。
5年级学生进行屈原诗词钢笔书写比赛。
(五)学一学对象:1年级学生要求:以“我向奶奶学一技”为主题,学习粽子的名种包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豆物作为佐料包粽子,并品偿不同地方、不同的风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六)比一比对象:1级学生要求:以“六一我作主、端午我进步”为主题,进行故事演讲比赛。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3.1端午节,我操办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2. 端午节食品——粽子的制作3. 端午节诗词欣赏与创作4. 端午节相关活动策划与组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粽子的制作方法,端午节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2. 教学难点:粽子的制作技巧,端午节活动的创新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老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2. 端午节知识讲解2.1 老师详细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端午节食品——粽子的制作3.1 老师示范粽子的制作方法,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2 学生分组进行粽子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粽子,互相评价,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端午节诗词欣赏与创作4.1 老师选取一首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端午氛围。
4.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5. 端午节相关活动策划与组织5.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策划和组织一场端午节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
5.2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端午节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内容、流程等。
5.3 学生向全班展示活动方案,互相评价,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6.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6.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端午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等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制作粽子、香囊等端午节特色物品,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3. 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制作4. 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制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制作粽子的材料、香囊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2. 新课: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制作,如粽子、香囊等。
4.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制作的物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2. 副起源、传说、习俗、意义3.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制作、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4. 配图:端午节相关图片、粽子、香囊等实物图片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要求包括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和意义。
2. 制作一个端午节特色物品,如粽子、香囊等,并写下制作过程和心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端午节特色物品的制作1. 粽子的制作材料准备:糯米、粽叶、红枣、豆沙、细绳等。
制作步骤:1. 将粽叶清洗干净,浸泡在水中备用。
第1篇一、教学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期间,民间有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些活动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文化,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设计了本次端午节劳动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意义,知道粽子、龙舟等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次教学活动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年龄约为10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经验。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地点学校操场、教室六、教学准备1. 粽叶、糯米、红豆、红枣、五花肉等粽子制作材料。
2. 龙舟模型、赛龙舟比赛规则等。
3. 教学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4.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 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二)粽子制作1. 教师讲解粽子制作方法,包括粽叶的选择、糯米和馅料的准备、粽子的包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粽子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制作技巧。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赛龙舟比赛1. 教师讲解赛龙舟比赛规则,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进行龙舟制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3. 进行赛龙舟比赛,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参赛。
4.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对获胜小组给予奖励。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实践活动,总结自己在粽子制作和赛龙舟比赛中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彼此的经验。
3.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端午节文化。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粽子制作和赛龙舟比赛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的:1、让学生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各种传说。
2、通过活动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3、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准备:粽子(学生自备)、橡皮绳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活动对象:全体学生活动过程:(一)活动序幕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
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
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赵员卉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男:谢谢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同时也是民间驱邪避疫、祈求健康的节日。
端午节期间,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本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 认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
2. 能力目标:- 学会包粽子的基本技能。
-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一)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 糯米、红枣、豆沙、粽叶、线绳等包粽子材料。
- 艾草、香囊制作材料。
- 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环境准备:- 教室布置成节日氛围,挂上艾草、香囊等装饰。
- 准备好赛龙舟的场地和器材。
(二)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知识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的相关话题,如粽子、赛龙舟等。
3. 实践环节- 包粽子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工作。
- 教师示范包粽子的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练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 比较各组的包粽子成果,评选出最佳粽子奖。
- 制作香囊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款具有特色的香囊。
- 教师讲解香囊的制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 各组展示自己的香囊,分享制作心得。
4. 总结环节-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 教师总结活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
(三)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并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或香囊。
2. 家长拍摄学生参与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活动过程: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1、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
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活动结束!综合实践活动端午节教案2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特设计本次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说故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验传统手工艺。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活动时间2023年6月3日(星期六)四、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教室、图书馆五、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六、活动内容(一)开幕式(8:00-8:30)1. 校领导致辞,介绍端午节的意义和本次活动目的。
2. 学生代表发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3. 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二)知识讲座(8:30-9:30)1. 邀请历史老师或文化专家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说故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三)手工制作(9:30-11:30)1. 分组进行粽子制作比赛,学生自己动手包粽子,体验传统习俗。
2. 制作香囊,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属于自己的香囊,寓意平安健康。
3. 制作彩蛋,学生用彩笔、彩纸等材料装饰鸡蛋,寓意吉祥如意。
(四)游戏互动(11:30-12:30)1. 进行“赛龙舟”游戏,模拟龙舟比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2. 进行“射五毒”游戏,寓意驱除病邪,祈求健康。
3. 进行“猜谜语”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五)文艺表演(12:30-13:30)1. 学生表演与端午节相关的节目,如诗歌朗诵、舞蹈、戏曲等。
2. 教师表演独唱或合唱,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六)总结与反馈(13:30-14:00)1.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活动感受和收获。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记录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表现: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手工制作、游戏互动等,进行评价。
课程名称:综合实践课程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 学习包粽子的技巧,体验传统手工艺。
- 了解屈原的故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 通过查阅资料,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2. 屈原的故事3. 包粽子的技巧4.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端午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二、新课讲授1. 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 教师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等。
-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系五色线等。
2. 屈原的故事- 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屈原的精神?3. 包粽子的技巧- 教师演示包粽子的过程,讲解包粽子的技巧。
- 学生分组进行包粽子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包粽子比赛,评选出最佳粽子。
2. 学生分享包粽子的感受,交流包粽子的技巧。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包粽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分享一下包粽子的技巧?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教师展示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如《端午即事》、《端午日》等。
- 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端午节的手工制作- 教师展示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手工制作,如制作香囊、剪纸等。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2)掌握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技艺;(3)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3. 端午节的美食——粽子4. 端午节的体育活动——赛龙舟5.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2. 知识讲解(1)端午节起源和传说: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2)端午节习俗:介绍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3)端午节美食——粽子:讲解粽子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粽子的种类和口感;(4)端午节体育活动——赛龙舟:介绍赛龙舟的起源、规则和技巧;(5)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实践活动(1)包粽子:教师示范包粽子的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掌握包粽子的技巧;(2)赛龙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赛龙舟比赛,让学生体验传统体育活动的乐趣;(3)挂艾草、佩戴香囊:学生分组制作香囊,将艾草挂在教室或家中,感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端午节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精神;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包粽子、赛龙舟等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 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对端午节知识掌握程度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