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学风格
- 格式:docx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5
第13章文学风格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答: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观点的正确理解:(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的阐释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
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2.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1)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2)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
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
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
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首先,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
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郎加纳斯推崇崇高的风格,狄德罗喜欢简朴的风格,歌德赞赏雄伟的风格,雨果爱好单纯的风格,姚鼐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也有人偏爱朦胧、新奇、怪诞,都是个人性情所致。
其次,风格欣赏中的偏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与作者通过风格的纽带达到了个性间的吸引,灵魂与灵魂的相通,如不相合,则不可勉强。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古典文学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
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
骆驼祥子第13章的读书笔记一般积极和坚韧。
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
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
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
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
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
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本生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
”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
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第13章 文学风格一、名词解释1.风格[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
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和指纹。
2.文学风格[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二、简答题1.布封《论风格》中指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风格却是人的本身”,“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这种观点揭示了文学风格的什么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1)“风格即人”的含义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的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的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
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些哩。
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是人的本身。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
第13章文学风格一、名词解释1.风格(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
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和指纹。
2.文学风格(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二、简答题1.如何正确理解“风格即人”、“文如其人”?(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文如其人”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2)“风格即人”的观点是正确的“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的。
他认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家______,在谈到悲剧时,曾说悲剧有"净化"作用;古罗马的贺拉斯则认为文艺的功能在于______。
2.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关系,简而言之,题材是______;主题是______。
3.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______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它包括______和______。
4.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质看,作品主题具有______、______和时代性。
5.所谓文学鉴赏的时代的差异,是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6.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7.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8.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的方法和______的方法。
二、选择题(1-5题为单项选择,6-15题为多项选择。
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对艺术表现说作出完整解释的理论家是( )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欧盖尼·弗尔龙D.柏格森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B.席勒与斯宾塞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D.荣格与克罗齐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是( )A.经验主义B.唯理主义C.实证主义D.实用主义5.语言艺术的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艺术形象的( )A.直观性B.间接性C.模糊性D.意象性6.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自然主义E.现代主义7.在阶级社会里,文学之所以有阶级性,是因为( )A.文学反映的对象--社会生活存在阶级关系B.文学造型的材料--语言文字具有阶级特性C.文学表现的手段--艺术手法具有阶级色彩D.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头脑具有阶级意识E.文学存在的方式--作品体裁具有阶级性质8.典型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A.性格内容浑然如圆的多侧面性B.性格内容由表及里的多层次性C.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D.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性E.性格上多种内容的杂然无序性9.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A.直感性B.理念性C.蕴情性D.想象性E.审美性10.从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来给诗歌作品分类,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A.叙事诗B.格律诗C.散文诗D.抒情诗E.戏剧诗11.依据塑造艺术形象的不同方式来给文学作品进行类的划分,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A.叙事类文学B.诗体类文学C.抒情类文学D.戏剧类文学E.影视类文学12.典型和意境虽然都是主客观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但各自统一的基点是不同的。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论无论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的时期、地区,那些创作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又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学流派;而那些具有较大势力的文学流派,则往往以其自觉的理论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实绩,在文学领域内掀起风靡一时、影响深远的思想潮流,这就是文学思潮。
总之,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乃是文学创作达到一定水平和境界所形成的重要现象。
一、文学风格的涵义在文学史上,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文风、趣味、情调、境界上往往是相去甚远、迥然不同的,李白与杜甫,一绮丽飘逸,一沉着典雅;鲁迅与郭沫若,一冷凝犀利,一淋漓酣畅;巴尔扎克与雨果,一形象真切,一热情澎湃;米兰·昆德拉与萨特,一寓意深邃,一观念直露。
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作家文学风格的表现。
中西方文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风格的研究。
在古代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就有“风格”一词,在希腊文中该词表示那种长度大于厚度的直线体,其中有一个含义是指写和画所使用的雕刻刀;罗马人吸收了这一含义,扩展为技巧、手法、笔迹的意思,在古罗马作家特伦斯、西塞罗以及其他人的著作中,该词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式,进而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特定方式。
我国古代不大用“风格”一词,与之相对等的是风趣、风气、风神、滋味、格调等概念。
那么,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一个带有总体性、全局性的概念,如果只是孤立地取出其中某一个方面、某一种因素而不及其余,势必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风格,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那就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一篇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的“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这一命题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柢,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等。
唯其如此,这一命题才赢得了后来许多人的认同,黑格尔说:“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
'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第十三章近代文学时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亚非地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文学第一节概述一、近代文学的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大多数进步作品的中心内容广泛反映了东方各国人民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2、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文学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
3、作家数量剧增,作品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成果显著。
4、近代东方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二、近代文学概况(一)日本文学1、背景:1868年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近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文学状况:出现了介绍西方知识的通俗文学,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2、代表人物:坪内逍遥:《小说神髓》,阐述西方文论,强调小说的重要地位二叶亭四迷:《浮云》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主人公内海文三是一个“多余人”形象。
森鸥外:《舞姬》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之作3、砚友社《金色夜叉》4、文学界北村透谷,岛崎藤村:要求个性解放,以诗歌为主5、自然文学(1)标志着近代文学走向成熟(2)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破戒》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田山花袋:《棉被》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3)主张:着重对生活现实和严肃的摹写,倡导白话文描写;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削弱批判性6、唯美主义思潮(1)承袭了欧洲唯美主义(2)代表刊物:《昴星》(3)唯美主义文学以描写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为目的,是一种表现在官能享乐中寻求精神满足的文学。
7、白桦派(1)以围绕刊物《白桦》为代表的作家组成(2)代表作家:小路实笃、志贺直哉(3)主张:创作态度严肃;追求自由8、新思潮派(1)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组成。
(2)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罗生门》《鼻子》《地狱图》《河童》(3)主张:否定自然主义,但关注现实,内化到人的心理描写(二)印度文学1、背景:这一时期,印度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 A. 康德∙ B. 黑格尔∙ C. 席勒∙ D. 斯宾塞答案A 解析第三节文学作为活动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2.(4分)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A. 文采∙ B. 情感∙ C. 观众∙ D. 文化答案C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3.(4分)一般说来,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 A. 文学积累∙ B. 文学创作∙ C. 文学鉴赏∙ D. 文学批评∙ E.答案B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4.(4分)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是∙ A. 物质实践活动∙ B. 精神活动∙ C. 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 D. 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活动∙ E.答案B 解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5.(4分)“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A. 布洛∙ B. 英加登∙ C. 荣格∙ D. 弗洛伊德∙ E.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6.(4分)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散文∙ E.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 立普斯∙ B. 克罗齐∙ C. 弗洛伊德∙ D. 布洛答案D 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8.(4分)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句名言是()所讲.∙ A. 席勒∙ B. 莎士比亚∙ C. 荣格∙ D. 弗洛伊德答案C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9.(4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 俄国形式主义∙ B. 新批评∙ C. 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答案A 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10.(4分)从文学观念上说,“寓教于乐”应该属于∙ A. “表现”说∙ B. “实用”说∙ C. “再现”说∙ D. “客观”说∙ E.答案B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11.(4分)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A. 王维∙ B. 李白∙ C. 司空图∙ D. 王昌龄∙ E.答案D 解析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三节意境12.(4分)“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刚毅辛辣”,实质都是∙ A. 风格相似性的表现∙ B. 风格独创性的表现∙ C. 风格替代性的表现∙ D. 风格一致性的表现∙ E.答案B 解析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一节文学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13.(4分)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A. 抒情性小说∙ B. 抒情诗∙ C. 抒情散文∙ D. 诗歌答案B 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14.(4分)席勒将诗区分为∙ A. 素朴的诗与理想的诗∙ B.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C. 古典的诗与感伤的诗∙ D. 浪漫的诗与象征的诗∙ E.纠错答案B 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5.(4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说是由()提出来的.∙ A. 严羽∙ B. 刘勰∙ C. 孔子∙ D. 孟子答案D 解析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二、判断1.(4分)形式美是美的一个范畴.∙∙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三节形式创造2.(4分)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答案正确解析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二节情感评价3.(4分)口头批评不属于现实化的文学批评∙∙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4.(4分)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一节抒情界定5.(4分)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答案正确解析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6.(4分)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答案正确解析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7.(4分)文学消费不仅是简单地对其物质载体的使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享用,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播、接受和再创造活动∙∙答案正确解析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8.(4分)创作中的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形.∙∙答案正确解析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9.(4分)文学批评模式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由特定理论背景产生的批评视角、读解方式和行文风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唯一的方法∙∙答案错误解析第十六章文学批评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10.(4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文学概论_A一、单选题1.(4分)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在()年提出来的。
第13章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1.观念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2.思路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1.观念
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思路
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显然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1.观念
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2.思路
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去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观念
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2.思路
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文学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的要点: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1)三者关系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把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区别开来
①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当它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体裁等的影响。
(3)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格区别开来
①日常个性人皆有之,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
创作个性却并非人所尽有,它是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利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③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缘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1)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
特的艺术风貌。
(2)三者的转化
创作实践外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人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3)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也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
格之中。
(4)题材对象方面的特点、体裁类别方面的要求、技巧形式方面的规则等客观因素,也都必须由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所把握、浸润、渗透、点化和整合,才能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
(三)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1)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2)独创性来自于对象的特征,而对象的特征来自于创造者的主体性。
(3)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四)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
1.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都是由“言语”组织而成的。
中性的语言素材经过编码后,不但传递了信息,而且带有感情色调,从而体现了风格特征。
(2)不同作家喜爱使用某些词语及句式,其频率的疏密也会各不相同。
2.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恰当的文体中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2)“文体”的三个层次
①体裁
体裁是风格的基础,不同的体裁要求与之相应的风格,选择特定的体裁也就规定了相应的风格。
同样的体裁,风格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②语体
a.语体的含义
语体是作家根据对各方情势的研判和理解后,在大体确定的体裁中,进一步地通过语言、艺术手法和各类技巧设计体现出来的一种在内在的语气、声音、意态、文脉、格调上的更具特征性的体式或体势。
b.语体的分类
语体可分为品格之格与体格之格。
“体格之格”,大体类似于体栽,而“品格之格”,也即作家自由地实现了“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后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体势和语体,更为充分地体现创作个性。
③风格
a.含义
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趋于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b.风格的形成
作家独创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摆脱、自成一家。
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1.简分法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两字分类影响最大,并且源远流长。
2.繁分法
(1)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其《文心雕龙·体性》归纳文学的风格有“八体”。
(2)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对诗歌各种风格类型的理论探索大为加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1.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遍识各种风格之美。
2.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应注意
(1)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2)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2.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怍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2)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3)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
(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2)在好的文学译作中,尽管一民族的语言转换成另一民族的语言,但仍然可以看到原作的民族特点,这是因为民族风格不仅见诸作品的语言,而且体现在一切方面,如题材、主题、气质和韵味,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
(1)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2)地域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而且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忉相关。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
1.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1)自觉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
(2)不自觉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2.流派风格的含义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