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肿瘤(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47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鳞状细胞癌[概述]鳞状细胞癌是耳部和颞骨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发生比例各家报道不一。
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外耳、中耳和乳突,以耳廓最多,其余依次为外耳道、中耳和乳突。
发病年龄:16岁-98岁,平均年龄68岁,60岁—70岁最多。
男性多于女性。
[病理表现和生物学行为](1)病理表现:肿瘤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切面呈磁白色,部分肿瘤内包埋有耳软骨;组织学类型有鳞癌、腺样鳞癌、基底细胞样鳞癌和梭形细胞鳞癌,大部分为鳞癌。
外耳鳞状细胞癌中91%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占2%,梭形细胞鳞癌1.5%,腺样鳞癌5%,基底细胞鳞癌0.5%。
中耳乳突鳞状细胞癌发生于中耳腔黏膜上皮。
(2)生物学行为:耳部和颞骨鳞状细胞癌为侵袭性肿瘤,但各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耳廓和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一般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才扩散,耳廓鳞状细胞癌扩散的方向与耳廓的胚胎发育有关系,耳前癌可向耳垂方向、耳轮和耳屏浸润,并可进—步向对耳轮浸润。
外耳道软骨和骨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但外耳道癌可以通过外耳道的Santorini缝隙或骨和软骨部交界处浸润到耳周软组织和腮腺组织,向内破坏鼓膜、中耳乳突,甚至破坏颞骨岩部进入颅内。
中耳乳突鳞状细胞癌很容易蔓延到下鼓室、迷路周围和乳突气房,可破坏中耳乳突并波及颞骨岩部进入颅内,可侵犯内耳和外耳道,并象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一样进一步扩展。
晚期出现耳前或上颈部淋巴结转移。
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后,鳞癌的5年生存率约为25%。
[ITNM分期]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进行分类原发肿瘤(T)T0无肿瘤存在T1肿瘤最大直径小于2cm,位于浅表组织或外生性T2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不超过5cm;或无论肿瘤有多大,只要肿瘤浸润真皮浅层T3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cm:或无论肿瘤有多大,只要肿瘤浸润真皮深层T4肿瘤累及其它结构如软骨、肌肉或骨质淋巴结受累(N)N0淋巴结不受累Nl同侧局部淋巴结受累,可活动N2对侧或双侧局部淋巴结受累,可活动N3局部淋巴结受累、固定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临床表现]外耳鳞癌的临床表现:外耳鳞癌发生于耳轮缘最多,为53%,对耳轮和三角窝19%,耳廓后14%,耳垂5%,耳甲腔5%,耳屏4%。
目录耳部恶性肿瘤 (1)临床分类 (2)流行病学 (2)病因 (3)症状 (4)检查 (4)诊断 (6)治疗 (6)预后 (8)日常 (8)饮食 (9)预防 (10)就医指南 (10)耳部恶性肿瘤耳部恶性肿瘤(ear malignant tumor)是指发生于耳部的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
按肿瘤所在部位,可分为耳廓恶性肿瘤、外耳道恶性肿瘤和中耳恶性肿瘤。
临床常见表现为耳部疼痛、听力下降、耳部流脓等。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以放疗。
一般经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英文名称ear malignant tumor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是否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肿瘤科发病部位耳常见症状耳痛、听力下降、面瘫、耳廓肿物、耳内出血、眩晕主要病因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日晒、损伤、炎症、放射线、紫外线、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耳镜检查、鼻咽镜检查、听力学检查、颅底及颞骨X线、CT和M RI、病理学检查重要提醒患者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就医,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
临床分类1、按照发病部位分类(1)外耳恶性肿瘤,又包括耳廓恶性肿瘤、外耳道恶性肿瘤。
(2)中耳恶性肿瘤。
2、按病理类型分类(1)外耳常见的病理分型:包括外耳道鳞癌、腺样囊性癌、耵聍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2)中耳常见的病理分型: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腺样囊性癌,还包括乳头状瘤恶变、肉瘤等少见病理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无传染性。
发病率本病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中耳癌占全身癌的0.06%,占耳部肿瘤的1. 5%。
好发人群中耳癌好发于40~60岁,性别与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而耳廓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
病因总述耳部恶性肿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日晒、损伤、炎症、放射线、紫外线、真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具体的发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什么是耳部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发生于外耳者较少见,国外统计发生于耳廓及其邻近结构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皮肤恶性肿瘤的6%。
Friedmann(1974)统计295例耳部恶性肿瘤,其中耳廓者58例(19%),外耳道158例(54%),中耳79例(72%),外耳恶性肿瘤无论发生于耳廓或外耳道,均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其次常见者,耳廓为基底细胞癌,外耳道为腺样囊性癌,其他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均极少见。
此肿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骨疣等病,因此对中年以上患者,病程长的外耳道痛性肿物,特别是外耳道肿块在发病早期即有明显耳痛,而局部又无急性炎症表现者,尤应提高警惕,最后诊断需靠病理检查。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外耳道炎中耳炎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五官科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20%
常用药品:消癌平片羟基脲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0——50000元)
温馨提示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耳朵长瘤子是什么疾病
导语:额头上长了瘤子,是什么样的一个问题,严不严重,这对很多患者而言是非常,担忧的一个疾病吧,因为只要一听到瘤子这样的字眼,我们就知道这
额头上长了瘤子,是什么样的一个问题,严不严重,这对很多患者而言是非常,担忧的一个疾病吧,因为只要一听到瘤子这样的字眼,我们就知道这种问题给健康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家对这些疾病也应该注重了解,那么现在要为大家详细来分析介绍一下,关于耳朵部位长瘤子的一些常识以及症状介绍。
耳廓多见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你这个情况属于皮下结节的症状,可以先外用皮炎平看看. 耳廓的良性肿瘤包括如下几种:
(1)血管瘤:多属先天性,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
毛细血管瘤扁平,色红紫,也有淡红色,用玻片压迫时,红色消退。
常随年龄增长而长大,青春期后趋于静止。
海绵状者突起,表面不平,色暗红或带紫色,由薄壁的血窦形成,压时缩小,啼哭或垂头时增大,1~2岁时增长甚速,以后有退化趋势。
可用冷冻疗法将其分次切除。
(2)淋巴管瘤:属先天性,色苍白,扁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有如蛙卵。
其结构和血管瘤相似,内含淋巴,可用冷冻疗法。
(3)乳头状瘤:生于耳廓的乳头状瘤非常少见,呈乳头状,感染后表面可发生溃疡,应行手术切除。
(4)良性黑色素瘤(黑痣):较常见,其中以皮内痣较多,受刺激后可恶变。
为美容目的,或有癌变可能时,可行手术切除和植皮修复。
(5)疤痕疙瘩:常发生于手术切口或外伤后,以耳后多见,系结缔组织增生所致。
初期当局部仍呈红色时,放射治疗可以控制,切除后加小剂量X线治疗可减少复发。
耳鼻喉肿瘤的病理特点、发病规律及发病趋势分析发布时间:2022-01-13T01:36:16.6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8期9月作者:陈相博[导读] 目的:分析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探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陈相博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摘要:目的:分析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探讨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该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前5年组和后5年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
恶性肿瘤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结果耳鼻喉恶性肿瘤发病率无显着个体差异,但45~55岁及≥55岁患者的肿瘤比例较高;肿瘤患病率低,喉部恶性变与良性肿瘤之比为23:13;耳鼻喉良性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神经纤维瘤,肿瘤的关键是鳞状上皮癌、腺癌、横纹肌瘤和纤维肉瘤。
前5年的肿瘤比例小于后5年。
结果耳鼻喉肿瘤有年轻化和恶性趋势,但肿瘤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耳鼻喉肿瘤;病理特点;发病规律;发病趋势;引言随着诊疗的发展趋势,耳鼻喉科的病理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种类多,病理复杂,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患者年龄多。
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耳鼻喉的病理、临床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利于耳鼻喉肿块及癫痫的初步诊治,加大治疗力度。
速度。
本次科研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耳鼻喉恶性肿瘤临床医学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恶性肿瘤提供了帮助。
临床治疗仅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140例耳鼻喉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
其中,2004年4月至2009年1月的1260例患者属于第一个五年组。
2014年1月至2014年1月,后5年组1880例患者。
31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910例,占29.0%,其中鳞状乳头状瘤60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25例;肿瘤患者2230例,占71.0%,其中鳞癌2100例,腺癌87例。
耳部和颞骨恶性上皮性肿瘤-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诊断[概述]腺样囊性癌主要发生在腮腺等大涎腺和口腔等处黏膜的小涎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来源于耵聍腺,中耳腺样囊性癌可能来自中耳黏膜上皮或者来自异位的涎腺组织。
近年才报道的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可能来源于内淋巴囊黏膜上皮,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中耳腺癌、桥小脑角耵聍腺癌等,现在被证实为内淋巴囊腺癌,部分为腺样囊性癌。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发病率仅次于鳞癌。
年龄为25岁-80岁,40-50岁居多。
[病理学表现和生物学行为](1)病理表现:肿瘤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切面呈灰白色,有小囊腔。
组织学表现与其它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相同。
(2)生物学行为:耳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很强,呈浸润性生长,外耳腺样囊性癌早期就可侵破鼓膜累及中耳乳突,晚期可侵犯颞骨岩部,进入颅内。
腺样囊性癌可经Santorini缝或软骨与骨交界处浸润到腮腺、下颌关节、翼肌间隙、颞下窝、颞窝等部位。
中耳乳突腺样囊性癌可在中耳乳突扩散外,还可侵入外耳道。
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早期发生于颞骨岩部后方前庭水管(内淋巴囊)区,肿瘤增大可累及迷路上和迷路下结构、中耳腔、面神经和外耳道等结构,常有出血并形成出血性囊肿。
耳腺样囊性癌可局部转移至颈淋巴结,常可沿神经浸润蔓延,或直接发生远处转移如肺、骨和脑等部位,肺转移最常见。
虽然耳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很强,但其生长缓慢,自然病程可达10年到30年,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但也可在转移后生存很长时间。
[临床表现]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女性较多,早期即有疼痛,为本病特点,初为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可转为持续性剧痛,肿瘤常位于外耳道软骨部,结节状,质硬,表面皮肤正常,无清楚界限,有触痛。
肿瘤浸润性生长,向外生长,可累及耳廓及其周围组织,常继发感染,出现水样或脓性耳漏,如溃破,可有血性耳漏。
中耳乳突腺样囊性癌常有慢性中耳炎症状、传导性耳聋,但最突出的是疼痛,因为早期就侵犯神经。
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表现为听力丧失,并常有面瘫。
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TNM分类、分期背景介绍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是指发生在耳、鼻和咽喉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但不限于耳癌、鼻咽癌等。
TNM分期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肿瘤分期系统,旨在描述肿瘤的肿瘤大小(T)、淋巴结累及情况(N)和远处转移(M)情况,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
TNM分类耳鼻喉部位TNM分类•T(Primary Tumor):描述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TX:主肿瘤无法评估–T0:没有原发肿瘤–Tis:原位癌–T1、T2、T3、T4:根据肿瘤大小和侵袭程度分级•N(Regional Lymph Nodes):描述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N2、N3:根据淋巴结受累数量和部位分级•M(Distant Metastasis):描述是否有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耳鼻喉科恶性肿瘤分期基于TNM分类结果,将耳鼻喉科恶性肿瘤划分为不同分期,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分期•阶段Ⅰ:T1N0M0•阶段Ⅱ:T2N0M0、T1N1M0•阶段Ⅲ:T3N0M0、T2N1M0、T1N2M0、T4a、N1•阶段Ⅳ:T4b、任何T、N3、M1UICC(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分期•第Ⅰ期:T1N0M0•第Ⅱ期:T2N0M0、T1N1M0•第Ⅲ期:T2N1M0、T3N0M0、T4a、T3N1M0、T1N2M0•第Ⅳ期:T4b、任何T、N2-3、M1临床意义正确的TNM分期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风险。
同时,分期还能够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有助于决定后续治疗方向及监测方案的制定。
结语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的TNM分类和分期是临床治疗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的分期系统有助于规范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