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6课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
- 格式:ppt
- 大小:13.25 MB
- 文档页数:42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一课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
主要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和城乡人民生活巨变三项基本内容。
即“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中国速度”、“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历史图片、视频或史料分析等方式,以问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及城乡人民生活巨变的表现。
2.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速度”是另外两个知识点的原因或具体表现。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建设成就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主要经指标和主要工农业产品大幅增长外,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是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教学设计应用创新点创新一:教学中,有效应用了视频剪辑、ppt课件、白板等信息技术。
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学生的年龄太小,对本届奥运会的精彩程度没有概念,所以我自制了一段08年北京奥运精彩瞬间的视频剪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北京奥运的精彩和中国彰显出的大国自信。
高铁的发展体现了“中国速度”,但是包头至今没有开通高铁,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坐过高铁,学生对高铁蕴含的科技含量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我从最近很火的一档纪录片《辉煌中国》中截取了介绍中国高铁的部分,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惊叹于中国高铁的高速发展,也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视频的播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营造画面感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效规避了传统课堂中获取知识仅仅通过阅读文字带来的单调枯燥感。
课堂实践中,学生观看视频时的专注、惊讶和陶醉也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出奇制胜效果。
创新二:通过采访家人、小组分享、全班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口述历史的能力,形成家族史是时代变迁具体缩影的观念。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父母亲人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课前布置采访家人、收集家中的老物件,课堂小组分享,全班展示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口述历史的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遥远,我们不仅生活在历史带来的影响中,我们每天也在创造新的历史。
有别于传统历史课堂,本节课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实践中,学生也确实乐于分享,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三:充分运用史料教学。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没有史料的历史课堂就成了无本之木。
史料浩如烟海,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展示在PPT上,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
初二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要点分析◎学习主题说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转折点。
首先,从长期看,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开始,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指导全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危害,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
其次,从近期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提出“二个凡是”,实际上拒绝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结束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第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承上启下。
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继承了八大的路线,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大大向前发展了。
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起步。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依法治国成为共识。
“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安徽有凤阳县小岗村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迅速发展说明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渊源和形成发展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中共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小平南巡讲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意义。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1978年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全会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 年底,安微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材经济体制。
1982 年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变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和城乡人民生活巨变三项基本内容。
3、学情分析同学们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内容已有了基本的认知,而本节课意在强调改革开放的影响。
针对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理性分析能力的特点,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视频播放、材料阅读分析、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游戏竞赛、学生讲授、图片展示等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概括分析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自学、探究和团结协作精神,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目标1、通过知识竞赛回顾改革开放内容,以观看历史图片、视频和史料分析等方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分析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带来的经济影响,从数据中感受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成就为缩影感受中国建设的成就,体会“中国速度”。
2、教师指导学生对家人、朋友、同学等进行采访并收集照片,进行演讲展示,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社会生活巨变的直观认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3、通过史料分析,进行分类,小组合作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改革开放成果来之不易,树立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
用时空观念的视域,纵向规律即是要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城乡生活的变化,体现时序性发展;横向规律即是以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与世界范围的水平对比,寻找“共通性”和“特殊性”。
最终体现出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发展社会会事业的信心。
故此确定教学主题为“数字看变化”,以体验探究为主要形式。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史料呈现,能够更好体现这种时空变化,也更贴近学生生活。
理论层面是借鉴了年鉴学派关注历史人类学、心态学和微观史学三个方面,特别是在计量史学上的研究方法,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然接触历并学习史一年,但历史基础薄弱。
他们对历史认知,特别是基础的“时空观念”没有构建完善。
与此同时,史料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阅读量继续加大,理解能力不能及时跟上,导致学习过后的基本历史认知仍旧模糊混沌。
四、教学目标:(一)掌握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速度”和城乡人民生活巨变。
(二)形成对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社会生活巨变的直观认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不仅在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数字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但是其实历史中的数字背后都是有温度,这些数字的出现背后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在创造出改革开放这40年的巨变与腾飞。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难点】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巨变:人们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服装服饰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手机、电话的普及使人们的日常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外出旅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一、2008:舞动的北京,发展的中国1.申奥成功(1)时间:2001年7月13日。
(2)地位: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标志。
2.三大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3.成功举办(1)时间: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成就:中国体育健儿以5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荣登奥运金牌榜榜首。
(3)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探究:1】我国能够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3)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我国有着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二、“中国速度”1.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含义: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速度”。
3.代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
体验阶段:【探究:2】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因此有没有给你学习生活带来改变,说说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三、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1.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
2018届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6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第II卷(非选择题)一、综合题【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
”(法:效法,学习)(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
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酣【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查和后续调查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
(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题要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革命。
第16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巨变学习目标1、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史实。
2、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3、学习社会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家庭采访或社会调查,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发展程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习难点:分析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巨变的原因。
学法提示:实践法、观察法,问题分析法。
一、导入示标你见过品种繁多的购物票据吗?你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多大变化吗?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社会,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质疑(一)预习检测:1、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 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我国不断增强和不断提高的标志。
2、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以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荣登.3、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成就,被世界各国誉为“”,其中,和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正是改革开放,正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轨迹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正是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活动探究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材料是某中学九年级1班在学习《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材料一(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资料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材料二:电视剧《精武门》中这样一个镜头:日本武士将精武门的牌匾砸烂,扔下一幅“东亚病夫”的纸条,扬长而去.材料三: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5枚金牌;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28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三名;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32枚金牌,居金牌榜第二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