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民俗文物概论解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
民俗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下面将对中国民俗文物进行概论解读,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一、纸钱和冥币纸钱和冥币是中国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用以供奉神灵和祖先。
人们相信通过烧纸钱和冥币,可以让祖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并向神灵祈求保佑。
此文物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和宗教信仰的重视。
参考内容:- 纸钱和冥币的起源和演变;如何制作纸钱和冥币?- 各地纸钱和冥币的样式和特点;- 与纸钱和冥币相关的宗教信仰和庙会活动;- 纸钱和冥币的消费现象和商业化趋势。
二、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手工艺品,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剪纸艺术通过将各种图案和形象刻画于纸上,表达人们对生活和美好祝福的追求。
剪纸文物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参考内容:- 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同地区的剪纸风格;- 剪纸的技艺和制作工具;- 剪纸的主题和常见图案的意义;- 剪纸在节日庆祝和婚嫁礼俗中的应用;-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保护。
三、传统节日物品中国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俗文物与之相关。
这些物品包括舞龙舞狮器械、灯笼、年画、彩灯、月饼、红包、花灯等。
它们是传统节日庆祝的重要道具,承载着人们的欢乐和祝愿,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人的习俗和文化传承。
参考内容:- 不同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与各个节日相关的民俗文物及其象征意义;- 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和习俗;- 现代生活中传统节日文物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间工艺品中国的民间工艺品包括陶瓷、漆器、茶具、木雕、蜡染、刺绣等多种形式,它们是人们创造和表达的艺术作品。
这些工艺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
参考内容:- 陶瓷、漆器、茶具、木雕等工艺品的历史和特点;- 各地区的民间工艺品风格和技艺;- 民间工艺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 现代工艺品创新和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民俗文化概述•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节日庆典•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起源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凝聚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开发民俗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教育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如汉服、蒙古袍、苗族银饰等。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八大菜系、地方小吃、茶酒文化等。
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及居住习俗,如四合院、福建土楼、窑洞等。
030201阐述中国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族谱、家训、家风等。
家族制度介绍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及文化内涵,如婚礼中的拜堂、闹洞房,葬礼中的守孝、祭祀等。
婚丧嫁娶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节日庆典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等。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中国的风俗习惯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1、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风俗1:吃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国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许多传统仪式、习俗和节庆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
本文将以解释性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农耕文化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农耕社会,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农历节气的庆祝活动、农田神像的祭拜和农耕仪式上。
例如,农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将在这一天举行庙会,游行和燃放烟花爆竹来迎接新年。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孝道文化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代代相传至今。
孝道文化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被视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中国有许多以孝道为主题的节日和习俗,如重阳节、祭祖等。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会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并祈求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三、婚俗文化中国的婚俗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传统。
婚礼通常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包括婚前婚后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例如,传统婚礼包括过门、喜酒和拜堂等环节,而且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此外,红色被认为是中国婚礼的主题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四、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包括许多不同的宗教和习俗,如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这些信仰体系以及相关的仪式和节日,丰富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例如,中国的庙会是一种集合了宗教、娱乐和商业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庙会上祈福、祭拜和享受各种娱乐活动。
五、戏曲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方式将故事呈现给观众。
京剧、豫剧、粤剧等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民族风俗介绍简单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仅包括传统节日、礼仪习俗以及智慧思想文化,而且还有一些有关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关于民族风俗的介绍,专门对一些常见的民族风俗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汉族的民族风俗。
汉族的民族风俗和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大多数汉族民族会重视家庭团聚、传宗接代、和谐生活等礼仪习俗,特别是从每年春节到中秋节之间都有许多节日庆祝活动,如过年、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等。
在日常生活中,汉族民族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送礼宴请等礼节。
其次,是蒙古族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的民族风俗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丰富,他们崇尚贵族的骁勇善战的精神,将战争的英勇与社会的和平联系到一起,从而强调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传统节日有祭祖节、使能节,还有多种风俗,主要有蒙古包搭筑、游牧之歌以及关于家族责任之类。
第三,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风俗。
维吾尔族一直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主要有精彩的“春江大会”、“木兰节”等;而民族风俗主要是“唱歌闹钟”、尊老敬幼等。
对于一些维吾尔族的传统风俗,更多的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注重家人的团聚精神、团结友谊、友好互助,充分发挥了民族的凝聚力。
最后,要谈到彝族的民族风俗。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他们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宗祠拜祭、竹节、金年礼等;民族风俗主要是传统礼仪、社会等级制度、服饰仪式、家庭生活以及表演艺术等等。
几乎每种民族的风俗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让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更加独特的魅力,增强了我们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以上是就民族风俗做简要介绍,希望通过此文能够让各位对民族风俗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可以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融入到生活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以下是XX整理的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欢迎阅读。
第一章概论一、民族民俗(一) 什么是民族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二) 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二、中国民族民俗概论(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族有55个。
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
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
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
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
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646800平方公里。
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
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
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
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一、中国烹饪不同类型的风味流派: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从地域角度分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
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取代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可分为素食风味和荤食风味。
素食从南朝梁开始形成流派,到清代形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3、从功用划分:有普通食品和保健医疗风味之分。
4、从时代划分:有仿古风味和现代风味之分。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
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
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
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一、中国烹饪不同类型的风味流派: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从地域角度分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
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取代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可分为素食风味和荤食风味。
素食从南朝梁开始形成流派,到清代形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3、从功用划分:有普通食品和保健医疗风味之分。
4、从时代划分:有仿古风味和现代风味之分。
前者如仿宫廷、仿官府、仿唐、仿宋、仿“红楼”、仿“随园”等风味。
二、各大菜系介绍:鲁菜(山东菜)——最有影响力的菜系诞于齐鲁大地的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不管是四大菜系、八大菜系,还是十大菜系,山东菜也总被摆在第一位置。
事实上,鲁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的确是其他菜系所不可逾越与替代的。
它奠定了北方菜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其他菜系的走向。
山东菜于明代盛于京城,以工艺讲究,醇厚不腻,鲜咸脆嫩为特色,极为北京人接受。
特别是清初期至中叶,有很多山东人在京城做官,山东菜系更是大量涌现,清末民初北京响当当的“八大楼”(萃华楼、东兴楼、安福楼等)、“八大堂”(惠丰堂、庆和堂、聚贤堂定)、“八大居”(同和居、沙锅居等),经营的基本上都是山东菜。
川菜(四川菜)——最有“味”的菜(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近十年来,川菜大举落户北京,大大小小的川菜管,火锅城一时间红遍京城。
川菜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在“有味”。
什么菜没味?什么菜都有味,而川菜的味道专能下饭,下了饭就舒服了,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
火锅和涮羊肉不同。
涮羊肉的来历川菜十分古老,秦汉已经发端,是中国最大的菜系,味型之多,据各大菜系之首。
“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是川菜的特点。
“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庳县豆瓣酱、料糟,“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香、咸,“八味”是说:鱼香、麻辣、醋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
最简单的鱼香肉丝,是考川菜厨师的入门菜。
苏菜(淮扬菜)——开国第一菜叫化鸡“春有刀鲸夏有鳃,秋有肥鸭冬有蔬”,富饶的物产为江苏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江苏菜主要由淮(安)扬(洲)、苏(洲)(无)锡,徐(州)海(启)三个地方风味组成,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历史渊源流长。
淮扬菜是江苏菜的代表,淮扬菜讲究选料,制作精良,注重火工,色调淡雅,造型清新,口味咸甜适中,颇受南北不同人士的欢迎,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上,毛泽东主席就亲点了淮扬菜为“开国第一菜”,从那时起淮扬菜就了“开国第一菜”的美誉。
粤菜(广东菜)——没有什么不能吃的菜系有人说粤菜是世界上味道最“鲜美”的菜,食林啖还中“最”是轻易不敢用的一个字但要说“最”敢吃的,我们却能直指广东。
上天入地,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会在广东人的菜单中看到,似乎世界上没有他们不敢用于饮食的东西。
九道最残酷的菜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个地方菜组车,其中以广州才嗯个为代表。
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广东有机会广泛地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净化,自成一格。
粤博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善于在模仿中放心,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鲜”,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五滋六味”俱全。
浙菜(浙江菜)——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江浙一带不仅景色宜人,才子佳人聚集,颇多美食。
回溯历史,京师人南下开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因此“南料北调”便成为浙菜系的一大特色。
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
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
此外,“生爆鳝片”、“龙井虾仁”这些经典名菜人们也耳熟能详。
现在浙菜一致体现着清俊飘逸的风格,其中的杭州菜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咸中带甜,鲜爽脆;宁波菜以蒸、红烧、炖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化滑,咸鲜合一;绍兴则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
湘菜(湖南菜)——不辣不革命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不仅发现了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遗物。
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因此湘菜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熘、煎、熏、腊等烹调技术。
如果将湘菜做一部分,湘江流域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菜肴是湘载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以油多、色浓、讲究实惠为特色;在品位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而湘西菜擅长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值得一提的是,湘菜中的酸辣是区别于四川麻辣,贵州香辣、云南鲜辣和陕西咸辣与辣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叫人欲罢不能。
闽菜(福建菜)——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的来历在八大菜系中,闽菜的出镜率远远不如川菜、粤菜高,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独特韵味。
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地区利用山珍海产烹制出各种珍馐佳肴就已经脍炙人口,逐步形成了闽菜独具一格的特点。
目前,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来。
福州菜清香、淡爽,偏于甜酸。
尤其讲究调汤,汤鲜。
味美,汤菜品种多,有“百汤百味”之誉;还有善用红糟作配料制作的各式风味特色菜。
民闽南菜以讲究佐料,善用甜辣铸成。
而闽南偏咸辣,有浓厚的扇区风味特色。
另外,福建还有许许多多风味小吃,颇受欢迎。
如福建的“太平燕”,“鱼丸”;厦门的“南普陀素菜”、“面线糊”;漳州的“猫崽粥”、“五香卷”;泉州的“油锯红虫寻”、脆丸”;南平的“文公菜”,“建鸥板鸭”和莆田的“醉螃蟹”、“妈祖宴菜”等。
这些风味小吃多姿多彩,影响无穷。
徽菜(安徽菜)——寻找失去的美味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徽商荣时徽菜荣,徽退时徽菜退。
曾几何时,徽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密集于各繁华城市,风靡一时,大有舍我其谁的态势。
徽菜是八大菜系第一个进驻上海的,多时曾到500多家,直到40年代,仍有130多家,徽菜馆。
那时,徽菜影响着半个中国,而现在,想找家徽菜馆都要费点周折。
但其实,徽菜自有其独到的特色,自有其他菜系不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徽菜主要是以少污染的山区物产为主,如黄山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其他不少是可以食用的。
据说仅竹笋就有17种。
自外,花菇、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在徽州人的巧手烹饪下变成千种味道。
所以,徽菜一直以烹饪山真野味而著称。
盛产“文房四宝”的安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诸如“臭鳜鱼”、“李鸿章杂烩”、“朱元璋豆腐”、“胡适一品锅”等留驻历史的名菜,颇值食客寻访一番。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1)中餐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筷子文化十五忌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2.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4.水杯,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