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范文(3篇)
- 格式:docx
- 大小:13.89 KB
- 文档页数:8
第1页共8页 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范文
岑松镇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为进一步加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管理,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规定如下:
第一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必须设有警示标志,标志范围内严禁闲人入内。
第二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三条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四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条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情况等)。 第2页共8页 第六条供水管理人员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七条供水管理人员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____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八条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区域,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卫生、水务等相关部门。
第九条出现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责令排污单位停止生产和消除污染,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第十条本规定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施行。
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范文(2)
一、概述
饮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保护和管理饮用水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是必要的。本文旨在探讨一套完整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范本,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指导框架,以供相关部门和组织参考。
二、法律法规
1.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1)《水法》:明确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第3页共8页 (2)《环保法》: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定,对饮用水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3)《地下水管理办法》: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进行规范,保护饮用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地方性法规
(1)制定饮用水资源保护区划方案,明确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范围和管理措施。
(2)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监测网络,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三、保护区划设定
1. 确定保护区划范围:按照水资源保护需求和地方实际情况,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边界。
2. 划分保护区域: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三个子区域。
(1)核心区:对饮用水源进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污染源的设置和开发。
(2)缓冲区:限制一些产业和开发活动,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和监测。
(3)过渡区:逐步减少一些对水质有潜在影响的活动,并且提高水质管理水平。
四、监测与评估 第4页共8页 1. 建立监测网络: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建立监测点,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2. 检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内容包括水源水质的化学、物理、生物指标等方面。
3. 监测频率和报告:制定监测频率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地上报和公开。
五、污染源控制
1. 限制性措施: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内的工业和生活污染源进行限制和管理,严禁非法排放和违法生产。
2. 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对污染源的检查和治理工作,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3. 企业责任:加强企业自身责任意识,推动企业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减少对饮用水源的污染。
六、信息公开和参与
1. 信息公开: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水质监测和评估的结果。
2. 参与机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相关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加强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监督和参与。
3. 宣传教育: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七、制度执行和监督
1. 组织机构: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职责和权责。 第5页共8页 2. 部门协作: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和合作,形成合力,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3. 监督机制: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对不遵守制度、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八、总结
饮用水源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制定一套完善的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提供了一套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的参考范本,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各地区和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饮用水源保护制度范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地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第三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源头控制。
第四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工作目标是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水量充足、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 国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保障饮用水源的质量和供应。
第六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饮用水源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6页共8页 第七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责任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农民等,共同参与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第八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充分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第九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第十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第二章 饮用水源保护范围
第十一条 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其他供水设施等。
第十二条 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应当根据饮用水源的特点和水质状况确定。
第十三条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应当针对不同的水源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监测标准。
第三章 饮用水源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措施包括水域管理、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灌溉水质管理等。
第十五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水域管理措施包括禁止污水直排、限制排放、加强巡查等。
第十六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防止土壤侵蚀、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第十七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治理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污水等。 第7页共8页 第十八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灌溉水质管理措施包括限制肥料使用、合理施肥、水质监测等。
第十九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措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科学规划和可行性原则。
第四章 监测与评估
第二十条 饮用水源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水质、水量等进行定期监测。
第二十一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对水源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二条 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
第二十三条 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应当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事业单位操作的参考依据。
第五章 执法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执法主体包括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农林部门等。
第二十五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违法行为包括直排污水、擅自占用水源、违规施工等。
第二十六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责令改正、吊销许可证等。
第六章 宣传教育和科普普及
第二十七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饮用水源保护的认识。 第8页共8页 第二十八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开展科普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饮用水质的了解。
第二十九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加强与学校、媒体、社区等的合作,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第七章 资金保障
第三十条 饮用水源保护应当加强资金保障,推动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十一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捐赠、行业资金等。
第三十二条 饮用水源保护的资金应当按照使用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未涉及的内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