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状态图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 格式:pdf
- 大小:429.06 KB
- 文档页数:14
测试用例设计方式之状态迁移图法在碰到有事务流或由于某种条件成立致使状态改变的软件项目时,如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就比较麻烦。
以前所讲的各类方式,每一个被测对象之间是没有彼此的关联或数据流向发生,碰到如此的事务流软件就要考虑用其他方式进行用例的设计了。
以前在讲操作系统原理时,曾经提到过进程的状态转换。
咱们看以以下图形:当进程从就绪队列中被进程调度算法选中的时候,它就被调进CPU里执行,那个时候进程的状态由就绪状态变换到执行状态;而当该进程执行完毕的时候,是由于所分派的时刻片用完,进程调度算法又回到就绪队列里从头提取。
当进程执行到一按时期时,由于发生I/O事件,例如:外部数据的输入或运行的中间数据的输出,这时CPU必需进行中断处置,那么该进程就由执行状态转变成阻塞状态,等待事件的完成;当事件完成后,进程从阻塞状态就转换成绩绪状态,等待进程调度算法的再一次选中。
以上是操作系统中进程的状态迁移进程。
咱们以QQ登录界面为例子,用来讲解状态图法设计测试用例。
(一)通过对QQ登录界面的分析,咱们看到有4个输入项:ip1:输入帐号ip2:输入密码ip3:点击“登录”按钮ip4:点击“关闭”按钮(二)那么从QQ启动界面开始,进行状态迁移分析:第1轮状态图:第2轮状态图:第3轮状态图:(三)从最后的状态图中能够看出QQ登录界面最后的状态有7种,那么从这7种状态中构造出状态类表:状态/用例用例1 用例2 用例3 用例4 用例5 用例6 用例7 用例8 QQ启动 1 1 1 1 1 1 3 1 1 帐号已输入 2 2 4 3密码已输入 2 2 4“登录”按钮已点击 3 3 2 2帐号/密码已输入 3 3 5 5 4 2 QQ主界面 4 4 6 6 5 退出 2 4 3(四)有一些用例没有列出,望大伙儿自己试探,最后所有的测试用例都省略。
测试⽤例设计⽅法-功能图法功能图法定义:功能图由状态迁移图和布尔函数组成.状态迁移图⽤状态和迁移来描述.⼀个状态指出数据输⼊的位置(或时间),⽽迁移则指明状态的改变.同时要依靠判定表或因果图表⽰的逻辑功能.例,⼀个简化的⾃动出纳机ATM的功能图。
应⽤:1. 功能图介绍⼀个程序的功能说明通常由动态说明和静态说明组成.动态说明描述了输⼊数据的次序或转移的次序.静态说明描述了输⼊条件与输出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较复杂的程序,由于存在⼤量的组合情况,因此,仅⽤静态说明组成的规格说明对于测试来说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动态说明来补充功能说明.功能图⽅法是⽤功能图FD形式化地表⽰程序的功能说明,并机械地⽣成功能图的测试⽤例.功能图模型由状态迁移图和逻辑功能模型构成.状态迁移图⽤于表⽰输⼊数据序列以及相应的输出数据.在状态迁移图中,由输⼊数据和当前状态决定输出数据和后续状态.逻辑功能模型⽤于表⽰在状态中输⼊条件和输出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逻辑功能模型只适合于描述静态说明,输出数据仅由输⼊数据决定.测试⽤例则是由测试中经过的⼀系列状态和在每个状态中必须依靠输⼊/输出数据满⾜的⼀对条件组成.功能图⽅法其实是是⼀种⿊盒⽩盒混合⽤例设计⽅法。
(功能图⽅法中,要⽤到逻辑覆盖和路径测试的概念和⽅法,其属⽩盒测试⽅法中的内容.逻辑覆盖是以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的测试⽤例设计⽅法.该⽅法要求测试⼈员对程序的逻辑结构有清楚的了解.由于覆盖测试的⽬标不同,逻辑覆盖可分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及路径覆盖.下⾯我们指的逻辑覆盖和路径是功能或系统⽔平上的,以区别与⽩盒测试中的程序内部的.)2. 测试⽤例⽣成⽅法从功能图⽣成测试⽤例,得到的测试⽤例数是可接受的. 问题的关键的是如何从状态迁移图中选取测试⽤例. 若⽤节点代替状态,⽤弧线代替迁移,则状态迁移图就可转化成⼀个程序的控制流程图形式.问题就转化为程序的路径测试问题(如⽩盒测试)问题了.3. 测试⽤例⽣成规则为了把状态迁移(测试路径)的测试⽤例与逻辑模型(局部测试⽤例)的测试⽤例组合起来,从功能图⽣成实⽤的测试⽤例,须定义下⾯的规则.在⼀个结构化的状态迁移(SST)中,定义三种形式的循环:顺序,选择和重复.但分辨⼀个状态迁移中的所有循环是有困难的.(其表⽰图形省略)。
软件测试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软件测试概述软件测试是指为了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和问题,评估软件质量,确保软件功能正常的过程。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验证软件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确保软件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
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系统性、可靠性和性能。
全面性指测试应该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包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系统性指测试应该以系统为单位进行,而不是单个模块或功能;可靠性指测试结果应该是可靠的、准确的;性能指测试应该关注软件的性能表现。
软件测试的方法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指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的,包括代码审查、设计审查和使用静态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动态测试是指在软件开发的后期阶段进行的,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软件测试的类型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兼容性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功能测试是验证软件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的测试;性能测试是验证软件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的测试;安全测试是验证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测试;兼容性测试是验证软件在不同平台和环境下的兼容性的测试;可靠性测试是验证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测试。
第二章:软件测试流程软件测试的流程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估和测试报告。
测试计划是在测试开始之前进行的,包括确定测试目标、测试方法、测试资源和测试进度。
测试设计是在测试执行之前进行的,包括确定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和测试环境。
测试执行是在测试设计之后进行的,包括执行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和发现问题。
测试评估是在测试执行之后进行的,包括评估测试结果、计算测试覆盖率和分析测试效果。
测试报告是在测试评估之后进行的,包括总结测试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撰写测试报告。
软件测试的自动化是指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
自动化测试包括测试脚本的编写、测试数据的准备和测试环境的配置。
软件测试测试用例编写及执行规范第1章测试用例编写概述 (4)1.1 测试用例定义 (4)1.2 测试用例目的 (4)1.3 测试用例编写原则 (4)第2章测试用例结构 (4)2.1 测试用例编号 (4)2.2 测试用例标题 (4)2.3 测试用例描述 (4)2.4 预置条件 (4)2.5 测试步骤 (4)2.6 预期结果 (4)2.7 实际结果 (4)2.8 测试结论 (4)第3章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4)3.1 编写规则 (4)3.2 测试用例命名规范 (4)3.3 测试用例描述规范 (4)3.4 测试步骤与预期结果规范 (4)第4章测试用例执行流程 (4)4.1 测试用例执行准备 (4)4.2 测试用例执行过程 (4)4.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记录 (5)4.4 测试用例执行异常处理 (5)第5章测试用例执行管理 (5)5.1 测试用例执行计划 (5)5.2 测试用例执行进度监控 (5)5.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汇总 (5)5.4 测试用例执行报告 (5)第6章测试用例评审 (5)6.1 评审目的 (5)6.2 评审流程 (5)6.3 评审标准 (5)6.4 评审结果处理 (5)第7章测试用例维护 (5)7.1 测试用例更新时机 (5)7.2 测试用例更新流程 (5)7.3 测试用例版本管理 (5)7.4 测试用例维护记录 (5)第8章测试用例管理工具 (5)8.1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选型 (5)8.2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使用 (5)8.3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维护 (5)8.4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优化 (5)第9章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 (5)9.1 自动化测试用例特点 (5)9.2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5)9.3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工具 (5)9.4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实践 (5)第10章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 (5)10.1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策略 (5)10.2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过程 (6)10.3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结果分析 (6)10.4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优化 (6)第11章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 (6)11.1 移动端测试用例特点 (6)11.2 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6)11.3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策略 (6)11.4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实践 (6)第12章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最佳实践 (6)12.1 测试用例编写最佳实践 (6)12.2 测试用例执行最佳实践 (6)12.3 测试用例管理最佳实践 (6)12.4 测试团队协作最佳实践 (6)第1章测试用例编写概述 (6)1.1 测试用例定义 (6)1.2 测试用例目的 (6)1.3 测试用例编写原则 (7)第2章测试用例结构 (7)2.1 测试用例编号 (7)2.2 测试用例标题 (7)2.3 测试用例描述 (8)2.4 预置条件 (8)2.5 测试步骤 (8)2.6 预期结果 (8)2.7 实际结果 (8)2.8 测试结论 (8)第3章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8)3.1 编写规则 (8)3.1.1 测试用例目的明确 (8)3.1.2 测试用例独立 (9)3.1.3 测试用例简洁明了 (9)3.1.4 测试用例分类 (9)3.1.5 测试用例优先级 (9)3.2 测试用例命名规范 (9)3.2.1 命名原则 (9)3.2.2 命名示例 (9)3.3 测试用例描述规范 (9)3.3.1 测试用例标题 (9)3.3.2 测试用例描述 (9)3.3.3 描述示例 (10)3.4 测试步骤与预期结果规范 (10)3.4.1 测试步骤 (10)3.4.2 预期结果 (10)3.4.3 步骤与预期结果示例 (10)第4章测试用例执行流程 (11)4.1 测试用例执行准备 (11)4.2 测试用例执行过程 (11)4.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记录 (11)4.4 测试用例执行异常处理 (12)第5章测试用例执行管理 (12)5.1 测试用例执行计划 (12)5.2 测试用例执行进度监控 (13)5.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汇总 (13)5.4 测试用例执行报告 (13)第6章测试用例评审 (14)6.1 评审目的 (14)6.2 评审流程 (14)6.3 评审标准 (14)6.4 评审结果处理 (15)第7章测试用例维护 (15)7.1 测试用例更新时机 (15)7.2 测试用例更新流程 (16)7.3 测试用例版本管理 (16)7.4 测试用例维护记录 (16)第8章测试用例管理工具 (17)8.1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选型 (17)8.2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使用 (17)8.3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维护 (17)8.4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优化 (18)第9章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 (18)9.1 自动化测试用例特点 (18)9.2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18)9.3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工具 (19)9.4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实践 (19)第10章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 (20)10.1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策略 (20)10.2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过程 (20)10.3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结果分析 (20)10.4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优化 (21)第11章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 (21)11.1 移动端测试用例特点 (21)11.2 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规范 (21)11.3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策略 (22)11.4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实践 (22)第12章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最佳实践 (23)12.1 测试用例编写最佳实践 (23)12.2 测试用例执行最佳实践 (23)12.3 测试用例管理最佳实践 (24)12.4 测试团队协作最佳实践 (24)第1章测试用例编写概述1.1 测试用例定义1.2 测试用例目的1.3 测试用例编写原则第2章测试用例结构2.1 测试用例编号2.2 测试用例标题2.3 测试用例描述2.4 预置条件2.5 测试步骤2.6 预期结果2.7 实际结果2.8 测试结论第3章测试用例编写规范3.1 编写规则3.2 测试用例命名规范3.3 测试用例描述规范3.4 测试步骤与预期结果规范第4章测试用例执行流程4.1 测试用例执行准备4.2 测试用例执行过程4.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记录4.4 测试用例执行异常处理第5章测试用例执行管理5.1 测试用例执行计划5.2 测试用例执行进度监控5.3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汇总5.4 测试用例执行报告第6章测试用例评审6.1 评审目的6.2 评审流程6.3 评审标准6.4 评审结果处理第7章测试用例维护7.1 测试用例更新时机7.2 测试用例更新流程7.3 测试用例版本管理7.4 测试用例维护记录第8章测试用例管理工具8.1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选型8.2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使用8.3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维护8.4 测试用例管理工具优化第9章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9.1 自动化测试用例特点9.2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规范9.3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工具9.4 自动化测试用例编写实践第10章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10.1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策略10.2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过程10.3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结果分析10.4 自动化测试用例执行优化第11章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11.1 移动端测试用例特点11.2 移动端测试用例编写规范11.3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策略11.4 移动端测试用例执行实践第12章测试用例编写与执行最佳实践12.1 测试用例编写最佳实践12.2 测试用例执行最佳实践12.3 测试用例管理最佳实践12.4 测试团队协作最佳实践第1章测试用例编写概述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于保证软件质量、发觉潜在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1-switch状态转移测试用例设计方案
1. 根据待测系统的状态转移图,确定系统的所有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移条件。
2. 对于每个状态之间的转移条件,设计测试用例,覆盖所有的转移条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a. 边界值测试:测试转移条件的最小和最大边界值。
b. 等价类划分:将转移条件划分为多个等价类,每个等价类
选择一个测试用例。
c. 错误推断测试:测试转移条件的非法值,检查系统的错误
处理能力。
d. 快速转换测试:快速连续执行多个转移,验证系统是否能
正确处理快速转换的情况。
e. 交叉覆盖测试:选择两个或多个转移条件的组合测试用例,验证系统对多个转移条件的正确处理能力。
3. 对于有条件的转移,需要设计测试用例来检查条件是否正确。
4. 对于不确定的状态转移,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5. 对于特殊的状态转移,如异常状态转移或特殊操作的状态转移,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覆盖这些情况。
6. 设计一些辅助测试用例,如恢复状态测试用例,验证系统是否能正确恢复到初始状态。
7.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输入数据和边界条件,以及验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1. 等价类划分法(Equivalence Partitioning):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将输入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代表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覆盖了不同输入数据的情况。
2. 边界值分析法(Boundary Value Analysis):在等价类中,选取边界值进行测试,因为通常边界值处更容易出现错误。
对于输入数据,选取它的最小值、最大值和边界值的前后一个值作为测试用例。
3. 错误推测法(Error Guessing):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直觉,识别潜在的错误和缺陷,并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错误和缺陷。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测试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
4. 因果图法(Cause-Effect Graphing):根据系统或软件的功能和逻辑关系绘制因果图,然后从中选择特定的情况进行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覆盖到所有可能的输入和条件组合。
5. 决策表测试法(Decision Table Testing):根据系统的规则和条件,建立一个决策表,表中包含各种可能的输入和对应的输出。
然后选择不同的条件组合进行测试,确保覆盖了所有的规则。
6. 认知测试方法(Cognitive Testing):根据用户使用软件的心理逻辑和思维方式,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人员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和预期行为,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思维方式的测试用例。
7. 数据驱动测试方法(Data-Driven Testing):根据系统或软件的逻辑关系和各种输入数据,设计测试用例。
可以使用测试数据生成工具来生成测试用例,或者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测试。
8. 状态迁移法(State Transition Testing):适用于测试涉及状态转换的系统或软件。
根据系统的状态图或状态转换图,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状态转换路径。
9. 随机测试方法(Random Testing):随机选择输入数据进行测试,以发现可能被疏忽的错误和缺陷。
测试用例设计与识别方法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测试用例设计和识别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测试用例能够有效地发现软件中的缺陷,保证软件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和识别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黑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是一种基于对软件外部行为进行测试的方法,即不考虑软件内部的实现细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1. 等价类划分法:根据输入值或条件的特性,将输入空间划分为多个等价类,然后选择典型的等价类进行测试。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2. 边界值分析法:在等价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接近边界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边界值经常是导致软件缺陷的关键点,通过针对边界值的测试能够提高软件的健壮性。
3. 因果图法:通过构建因果图,将软件中的条件和行为进行可视化表示,从而设计出全面且具有独立性的测试用例。
因果图法能够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软件的功能需求,提高测试用例的覆盖率。
二、白盒测试方法白盒测试是一种基于对软件内部结构进行测试的方法,即考虑软件内部实现的细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白盒测试方法:1. 语句覆盖:设计测试用例,确保每一条代码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
语句覆盖是最基本的一种白盒测试方法,对于发现代码执行路径中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2. 判定覆盖:设计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被覆盖一次。
判定覆盖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找到不同条件下的边界情况。
3. 条件覆盖:设计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组合至少被覆盖一次。
条件覆盖能够发现复杂的嵌套条件和逻辑错误。
三、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是一种基于软件模型进行测试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1. 状态图测试:根据状态图模型,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以验证软件的正常和异常行为。
2. 顺序图测试:根据顺序图模型,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软件中的消息传递和对象之间的交互。
3. 边界值图测试:基于边界值图模型,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输入和输出值的边界情况。
基于状态图的测试用例生成技术作者:芮素娟刘葭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研究UML状态图模型,提出了一种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将UML状态图采用有向图的邻接矩阵表示,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得到测试序列,并通过将没有被覆盖的边引入测试序列中,得到了满足一定覆盖准则的测试序列。
关键词:UML;测试用例;有向图中图分类号:TP30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难以复用已存在的优秀代码,并难以维护,使得符合人类思维逻辑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越来越受欢迎,对此类软件的测试也变得非常重要。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软件的缺陷而执行程序的过程,用来确认软件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技术。
随着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测试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种测试技术和测试工具也应运而生。
软件测试中测试用例的质量是决定软件测试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大多以状态自动机理论来生成测试用例。
随着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广泛应用,基于UML 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研究成为软件测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献[1]研究了UML状态图和扩展有限状态机这两种方法在软件测试中状态转换的特点,利用扩展有限状态机状态转换单一线索化的特点降低UML状态图在类测试用例生成中的复杂性。
文献[2]基于状态图包含的基本元素,设计相应的变异算子,分析每一种变异算子产生无效或等价变异体的条件,整合了功能重合的变异算子。
本文以自动取款机的UML状态图模型为例,将状态图转换成图的表示方式,对图的邻接矩阵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测试用例生成算法。
1UML状态图UML状态图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生命期中满足某些条件的所有状态,以及由于各种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状态之间的转移。
对象生命周期的开始用初始状态表示,它是转移的源头,初始状态在一个状态图中必须存在并且唯一。
对象生命周期的结束用终止状态表示,一个状态图可能会有多个终止状态。
十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利用合理的工程方法和原则来获得在真实机器上工作的可靠软件10.1 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最初由开发者小组开发。
通常,在它需要修改之前会使用一段时间。
由于软件中会发现错误、设计改变规则或公司本身发生变化,这些都导致需要经常修改软件。
为长久使用考虑软件应该被修改。
使用和修改,这两个步骤一直进行下去直到软件过时。
“过时”意味着因效率低下、语言过时、用户需求的重大变化或其他因素而导致软件失去它的有效性。
开发过程模型开发过程包括4个阶段: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最常见的两种开发过程模型1.瀑布模型: 开发过程只有一个方向的流动,这意味着前一个阶段不结束,后一个阶段不能开始优缺点–优点:在下一个阶段开始前每个阶段已经完成–缺点:如果过程中一部分有问题,必须检查整个过程1.增量模型(迭代模型): 软件的开发要经历一系列步骤。
开发者首先完成整个系统的一个简化版本,这个版本表示了整个系统,但不包括具体的细节10.2 分析阶段整个开发过程始于分析阶段,这个阶段生成规格说明文档,这个文档说了软件要做什么,而没有说明如何去做分析阶段的两种独立方法•面向过程分析:依赖于实现阶段使用过程编程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依赖于实现阶段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面向过程分析如果实现阶段使用过程式语言,那么面向过程分析(也称为结构化分析或经典分析)就是分析阶段使用的方法。
这种情况下的规格说明有使用多种建模工具•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显示了系统中数据的流动。
•实体关系图: 用于数据库设计•状态图: 它通常用于当系统中的实体状态在响应事件时将会改变的情况下面向对象分析如果实现阶段使用面向对象语言,那么面向对象分析就是分析阶段使用的方法。
规格说明文档至少使用下列几个工具,•用例图: 给出了系统的用户视图:它显示了用户与系统间的交互。
4种组件–系统、用例、动作者和关系。
•系统(用矩形表示)执行功能。
•系统中的行动由用例(圆角的矩形)显示•动作者(线条人物)是使用系统的某人或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