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3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坚毅和不屈的精神,让我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抗战家书》通过一系列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者通过家书的形式,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和情感,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和不易。
在这些家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抗战家书》中,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家书,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辛和坚韧。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信念,勇敢抗争,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家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让人深受感动。
这些家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信念,勇敢抗争,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家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让人深受感动。
这些家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对抗战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信念,勇敢抗争,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家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让人深受感动。
这些家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抗战家书》是一部让人深受感动的小说,通过家书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抗战家书》是一本让人深受感动的书籍,它记录了抗战时期家书的真实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坚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人民的坚强,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中的家书,是当时抗战时期士兵和家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内容真实而感人。
书中的家书内容包括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抗战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有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战争情况,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家人对士兵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那个时代,家人们对士兵的思念是无法言喻的,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士兵的关心和祝福,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同时,家人们也对未来充满了期盼,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太平。
这些家书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在书中,还有一些家书记录了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
那个时代,士兵们远离家乡,面对着战争的考验,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让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同时,士兵们也对家人充满了思念,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祝福,希望家人平安幸福。
通过阅读《抗战家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当时的艰辛和坚韧,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抗战家书读后感
【篇一:《抗战家书》读后感】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
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
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英烈涌现出来,为了祖国能够早日取得胜利而英勇献身,弘扬了崇高的爱国情怀,更是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激励着祖国的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在这些革命烈士写的32封家书中,有的是写给父母,有的是写给妻儿,有的是写给弟妹……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决心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
张自忠,山东临清人。
他的这封家书并不普通,每逢出征前,张自忠都会留下一封类似的信。
如果战争结束,能够存活下来就把信书撕毁焚烧;如果在战争中英勇就义就把这封信作为遗书。
“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死”“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殉职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和彭德怀等都纷纷为张自忠题词。
青山永不老,张自忠对祖国的报国情怀永存!金方昌,山东聊城人。
15岁参加爱国运动;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被日军逮捕入狱,被施作文吧加了种种酷刑:砍掉一只胳膊、挖出一只眼球。
而金方昌却坚贞不屈,丝毫没有屈服投降的想法,而是与敌人斗智斗勇,宁死不屈。
就义的前一天晚上,金方昌借着窗外的月光写下了这封家书。
18岁,本应该踏入美好的大学生活,迈向人生的新一个台阶,而金方昌却在忍受着敌人的严刑拷打,为了自己的理想,更为了能让中国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赵一曼为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五四时期便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5年带领着军民与日本军队浴血厮杀,“红枪白马女政委”的声名远扬。
她给儿子留下的一封家书中,字里行间无不诉说着,对儿子未尽到教育责任的懊悔;并鼓励儿子长大后和母亲一样,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
赵一曼在英勇就义前,不但不惧怕,还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爱国豪情令人敬佩。
舍小家,为大家。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这些烈士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鼓励着我们,祖国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重读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金方昌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
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在32位抗战英烈中,有一位叫金方昌,是山东聊城人。
金方昌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建立武装模范队。
1939年冬,组织调金方昌到抗日工作基础薄弱的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次年11月23日,金方昌在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被敌探告密,遭二百多名敌军包围,不幸被捕。
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英勇就义,时年19岁。
金方昌烈士于1940年12月2日在狱中给哥哥们写下最后的家书,家书中描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形和思想,他说“我于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三号,在大西庄村被敌捕。
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
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向敌伪讲演。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
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
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
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同时,还在家书中向哥哥们提出要求“一、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
这不仅是你们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成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会运用马列主义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
这里边还有这样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最后希望到那时候你们还存在。
二、要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当我们翻开《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
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
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赵一曼政委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读着赵一曼政委、戴安澜将军给自己的亲人写的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家书,它记载一个母亲,一个丈夫,对儿女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无限眷恋,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
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读后感重读这些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篇一: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
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
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
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
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
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一):革命英烈的”勇”与”情”作者:周琪棚近日,中央电视台组织播放了《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节目中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抗战事迹,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深情家书,拉近了我与革命英烈的距离,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听着革命英烈的英勇的抗战事迹让我热血沸腾,看到一封封包含深情的家书让我潸然泪下,革命先烈的”勇”与”情”,是当下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革命英烈的”勇”在于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了争取最终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在这世界上,他们早抱有以身殉国的准备,视死若生;革命先烈的”勇”在于他们为了理想信念战胜种种困难。
正如左权将军家书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就是这样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逃避的勇气与决心最终让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革命英烈的”情”在于他们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面对战争,他们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他们的家书表达了对父母的嘱托,对妻子的思念,对孩子的希望,用情至深,感人肺腑;他们的”情”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情。
国将不保家焉能存。
国难之际,他们走向战场,毅然离开家乡亲人,只为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英烈的”勇”震撼人心,革命英烈的”情”感人至深,他们的事迹让我们铭记过去,努力当下,决胜未来。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当代党员干部应该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的”勇”于”情”.一要学习他们的抗战之勇。
在工作中要有勇气,要敢于担当工作创新的风险,敢于承担失败的责任,敢于承受受挫的压力和言论;二要学习他们的奉献之情,在工作中要用真情,干实事,不求名利,不幕地位,一心为公,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二)清明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系列节目:”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军人或平民书信的纪录片或作品。
这样的作品通常通过展示家书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切牵挂。
观看后的感受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的沉重:这些家书往往充满了战争的阴影和生
活的艰辛,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它们不仅
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也记录了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中
的生活状态。
2.情感的共鸣:家书中的真挚情感,无论是对家人的
思念、对未来的期盼,还是对和平的渴望,都能引
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界限,触动人心。
3.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家书展现了中国人在抗战期
间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无论
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平民,都表现出了对国家
的深厚情感和不懈的抗争精神。
4.反思与启发:通过重读这些家书,观众可能会对当
前的和平生活有更深的珍惜和感激。
同时,这也可
能激发人们对于历史、战争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关
系的深入思考。
5.教育与传承的意义:这样的作品对于年轻一代有着
重要的教育意义,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认识前辈的
牺牲与贡献,从而传承和弘扬这种坚韧不拔、爱国
奉献的精神。
总之,《重读抗战家书》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一种展现,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推荐5篇)第一篇:《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碧血丹心照千秋——《抗战家书》读后感文/王栋梁春风化雨,飘落在烈士的墓碑上,甘甜美酒,倒满了烈士陵园的一寸一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烈士的墓碑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您的影子已模糊不清,我还在寻觅当初的笑容。
”儿子告诉她“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中,千年以后,我还将守卫在祖国的南疆……”儿子牵挂着母亲,母亲思念着儿子,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把我带进了“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日本帝国主义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土地上,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法西斯战争。
从北国到南疆,从城市到村庄,弥漫的硝烟席卷全中国。
一滴滴铿锵的血,在悲怆中流尚,一腔腔的沸腾的血,在仇情中激荡。
腥风血雨唤醒了抗日民众,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背井离乡,拿起刀枪,奔赴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以“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双手擎”的英勇气概,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铁血扣响东方,吹响了中华军魂的荣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战家书》中,收集了抗日将军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赵一曼、戴安澜、蔡炳炎、谢鲁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背后的动人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灵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留给亿万中华儿女抹不去的阴影。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我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抗战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了,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这是左权将领写给妻儿的家书。
“家书抵万金,句句重千斤,字字吐真情”,女中豪杰赵一曼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一)
陈亭(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
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都应对照审视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
在灵魂深处有所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同时,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担当起应有的爱国责任义不容辞。
(陈亭)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二)
又是一年清明节。
这几天,央视正在播放一个特别系列节目DD"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
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
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的家书,除了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还记载了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
左权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
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在写完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的三天后,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而左权将军生前留下的照片中,差不多每张都特别严肃,唯有抱着女儿时,笑得很灿烂。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他留给女儿的11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这是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留给家人的最后遗书。
遥想当年,戴安澜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紧急支援英军盟友,抗击日本。
写下这封家书时,当时戴安澜将军正和全师将士孤军奋战、坚守同古城。
后来在戴安澜将军奉命率领部队突围回国越过最后一道防线时,遭到了日军伏击,结果胸腹中弹,壮烈牺牲。
戴安澜将军牺牲时距离祖国边境,只剩下大约三四十里的距离。
牺牲的时候,戴安澜将军年仅38岁。
从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铁血军人以身殉国的赤子之心。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1932年春,李坤泰在儿子宁儿未满三岁时受上级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
不久后,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一位名叫赵一曼的
女英雄,成为传奇般的人物。
她带领群众罢工,建立游击队,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据介绍,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
被捕以后,敌人对赵一曼进行了各种严刑拷打,比如吊烤、竹尖刺指甲、坐"老虎凳"、把烧红的烙铁刺进她腿部的伤口…但是赵一曼的革命意志力非常非常坚定,始终没有透露半点秘密。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然而,从赵一曼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坚强女人中柔情的一面。
清明时节重读抗战家书,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
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沙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后人清楚地感受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感受到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曾几何时,多少热血青年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背井离乡,抛妻弃子,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年轻的生命和一腔热血,献给了祖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存亡和发展英勇献身,左权、戴安澜、赵一曼只是无数先烈中的一员。
作为新时代的人们,更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