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跳水.doc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跳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跳水》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2)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诗歌鉴赏方法;(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景导入,细节辨析和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跳水》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2)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鉴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三、教学过程Step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份《跳水》的课本副本和几幅《跳水》的图片。
Step2.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跳水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引导性提问:教师:大家看过跳水比赛吗?你们觉得跳水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跳水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和技巧的运动,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Step3. 导入诗歌内容教师将《跳水》的课本副本分发给学生,并播放一段背景音乐,温馨地开始课堂。
教师:观看完这段视频,我们来读一首诗《跳水》。
请大家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学生:(齐读诗歌)Step4. 诗歌鉴赏教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请大家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好,大家读得很好。
请各位同学注意,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给予回答)学生:(反复朗读诗歌)Step5. 合作探究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就诗歌的背景故事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
Step6. 总结提醒教师:通过这次学习,大家有了什么收获呢?请各位同学谈一谈。
学生:(给予回答)教师:非常好!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跳水》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和主要内容,学习了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2.《跳水》教案教学要求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跳水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
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1.读生词:一艘放肆胳膊海鸥瞄准风平浪静摇摇晃晃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艘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3、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2)体会船长的机智、果断,学习他在危急时刻处理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孩子身陷险境的危急情况。
(2)体会船长的思维过程,理解其做法的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这项运动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跳水有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1、分析故事的起因(1)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和猴子之间互动的段落。
(2)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爬上桅杆?猴子又是怎样逗孩子的?(3)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2、探究孩子身陷险境(1)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2)分析孩子当时所处的高度、位置以及可能面临的后果。
(3)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么危险的境地?3、船长的决策(1)重点研读船长出现后的段落。
(2)思考: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3)小组讨论船长的做法是否合理,以及这样做的好处。
4、体会人物心情(1)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水手和船长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分角色朗读相关段落,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
(四)总结升华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孩子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孩子被救上来后的情景,说一说大家会说些什么。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经历过的危急时刻的小短文。
(六)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2 跳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跳水这一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能给我们简单讲讲这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船长的儿子因为受到了一只猴子的戏弄,走上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那么,男孩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危险的境地的,又是怎样获救脱险的,这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再来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学习。
二、深入学习出示问题: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爬上横木的最高端的?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划一划,读一读。
1.“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理解:猴子的举动令人发笑,但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又有些生气的尴尬的样子。
)读一读描写猴子举动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想像当时的场景,读出猴子的放肆及孩子的尴尬。
2.随着猴子放肆程度的加深,孩子的情绪又有什么变化?“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为什么气得脸都红了?可见,这只猴子的确是太放肆了。
孩子生气是因为这只猴子太放肆了,孩子的生气还跟什么有关?为什么?(水手的笑,水手的嘲笑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追上猴子,夺回帽子,挽回自尊。
)3.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读相关的段落。
此时此刻,孩子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气极了)气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人在气极了的时候会怎样?孩子在冲动之下失去了理智,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此时此刻孩子的处境怎样?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①从水手的表情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②只要一失足,就会跌倒甲板上;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回身来③孩子:摇摇晃晃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处境的危险。
22 跳水教材分析:《跳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一时间段发生发展过程为先后顺序,围绕孩子展开,猴子、水手、船长在不同阶段起着各自重要的作用。
本文语言清新简练,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
故事中的人物神态、动作描写细致,读起来引人入胜。
阅读这篇文章,要和作者一起感受故事情节,体会语言魅力,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想想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
3.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机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语言点拨、抓重点词句、朗读感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定、机智果断地品质。
2.遇事不能冲动,要冷静。
3.注意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句段的意思,归纳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知道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1.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生字,反复认读,力争读正确。
2.练习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锻炼自主识字释词能力。
(放肆、眼巴巴、龇牙咧嘴、哭笑不得、心惊胆战)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查阅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课时任务: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自读自悟。
《跳水》参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文档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
(3)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
(3)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
(2)正确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跳水》。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跳水”这个词?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词汇的运用。
(2)分析作者通过描写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手法。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3. 参观跳水比赛或了解跳水相关知识,提高对体育项目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跳水》教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课文的情节和主旨,并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爱和勇气。
2.掌握关于跳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勤奋拼搏、勇于尝试、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旨。
2.掌握跳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天真善良的小华的行为,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和勇气。
2.掌握如何做到勤奋拼搏、勇于尝试、不放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询问学生知道哪些水上运动,有哪些观看水上运动的项目等等,来引入本课。
2. 讲述教师开始讲述课文《跳水》的基本情节和主旨,强调故事中讲述了小华艰难的跳水练习过程,表现出其勇气与不屈的意志,在讲述的过程中略微穿插一下跳水的基本技能。
3. 阅读让学生自行朗读全文,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
4. 学习跳水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跳水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让学生实验跳水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跳水技能。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围绕跳水和勇气、不屈不挠等方面进行探讨。
6.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组讨论成果,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检测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表现进行检测,评价学生在跳水方面的掌握。
2. 课堂讨论检测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检测,评价学生在思维和表达方面的表现。
3. 作业检测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测,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表现。
六、总结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勇气与不屈不挠的重要性,同时在跳水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拼搏和尝试。
《跳水》参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文档资料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跳水》这篇课文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跳水》。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人物和情节。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人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教师总结,强调人物的个性特点。
第三章:理解情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中的情节,感受故事的紧张气氛。
2.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强调情节的发展。
第四章:讨论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课文的主题,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讨论课文的主题。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
3. 教师总结,强调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层含义。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总结课文内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程。
第六章:拓展活动一创作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创作故事梗概,提高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节,将其应用于创作中。
【教学内容】1. 创作一个与《跳水》类似的故事梗概。
跳水教案《跳水》教案(优秀6篇)《跳水》教案篇一《跳水》原文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跳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跳水》教案《跳水》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水》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水》教案1一、本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
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
“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
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
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
“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
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
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
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跳水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
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分页标题#e#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