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五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822.78 KB
- 文档页数:11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解析版本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学#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专题八精准掌握散文化小说的读法和答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狩猎师陀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
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
“你没良心。
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她光火有充分理由。
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
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作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
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
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
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
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
”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
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
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跌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
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
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精准训练八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
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
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
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
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到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考点三分析结构技巧(对应学生用书第58页)(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也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技巧。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1)线索:气味。
(2分)(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2分)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2分)一、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可从如下角度抓线索: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如《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为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
小说阅读专题卷(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19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通二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苦命人[法]维克多·雨果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
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她时常寄信。
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
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
“她一定是那种女人了。
”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
她有个孩子。
”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
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
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
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
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
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
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
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
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但常常木然出神。
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
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
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
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
“您肯出多少钱?”“十法郎。
”“剪吧。
”她买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
”她自己戴一顶小扁帽,遮住光头,仍旧美丽。
专题七精准赏析散文表达特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隆兴寺铁凝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
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
几年前他做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
我只是答应着。
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
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
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
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
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
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
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慑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
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到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
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
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
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
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篇一:201X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下载_201X高考真题及答案抢先版.doc百度文库1百度文库2百度文库3百度文库4百度文库5篇二:201X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201X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B【解析】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
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积聚:积累。
积淀:(1)积累沉淀;(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
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
三组词语中“废寝忘食”和“宵衣旰食”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前者适用所有人,后者多用于帝王,结合语境中“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排除“宵衣旰食”,进而也排除了A、C两项;其次是“踟蹰”和“徘徊”,从使用范围看,前者多用于人的心理,范围较小,后者使用范围则较大,结合语境中的人类“历史”,只能用“徘徊”,这样就只剩下B项。
当然“积聚”和“积淀”区别也较明显,二者语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聚”,后者侧重“淀”,结合语境中的“智慧”,只能选后者。
专题五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靳以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刻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来,是会惊倒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来,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来。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来,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来。
渐渐地胆子大起来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来,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的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这时弟弟哭起来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来。
这一次母亲也不来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来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来。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你很喜欢壁炉吧?”“不,不,我是爱火的。
专题六精准把握散文中重要词句的内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横八字巷的人们黄蓓佳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米,窄到至多两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
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
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文革”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中。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
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
端午包粽子,熏艾草。
中秋吃月饼。
重阳买一块枣泥糕。
立冬要吃汤圆。
腊八肯定煮腊八粥。
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
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
“文革”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
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
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专题五 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靳 以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虽然时常被父母警诫着,说火是最无情的,会把什么都毁掉的,但是每次看到了那跳动着的红红的火焰,还有那圆圆的光晕,好像那点温暖舔着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忘记了一切。
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那总是在没有人的时候,若是有别人在我的面前,定然会看到在闪闪火亮的后面有一张多么刻满喜悦的脸。
可是,一个闯入者如果走进来,是会惊倒我的,我便会向地下一掷,积极地用脚踩灭了它,也许还有斥责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来,我听得出那是父亲或是母亲,要不就是其他的人,说着要去告诉我的父母的话。
真就有一次,惹出过一场灾害来。
我和弟弟在一间房里点起一些柴草来,点着了,又扑灭它,然后再点起来。
渐渐地胆子大起来了,每次要更费力才扑灭它。
终于,我们是再也不能扑灭它了,它还燃着了这屋里堆积着的书纸。
弟弟吓慌了,我的心却没有什么扰动。
我领了他的手走出来,同时那扑上窗纸的火焰也被人看见了。
惊慌的叫喊,引出了其余的人们,还有我的父亲;这时弟弟哭起来了。
我就站在那里望着,看着父亲和人们手忙脚乱地把水泼上去,于是,火连屋顶也不曾烧穿就熄止了。
我还好像有点遗憾似的呆呆瞩视,火熄了,心中像突然失去些什么,一直到父亲铁一样的手掌打到身上,才因为疼痛哭了出来。
这一次母亲也不来说情,也不给我抚慰,一任我哭得疲乏了独自悄悄地睡到床上。
岁月把我从幼年带到成人,永远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我,只有火对我来说还是那么亲切熟稔。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友人的家中,我消磨了大半夜。
我自如地坐在壁炉的前面,我像是呆了,望着友人把树枝投进去,看着火烧得旺起来。
它烤热了我的脸,我的心,带走了我的疲劳和寂寞。
友人夫妇曾在孤苦的日子不知劝说我多少回,但都没有说动我。
他们尽自默默地坐在一旁,一直到我为一声小小的爆裂所震动,把头转向友人时,他才说:“你很喜欢壁炉吧?”“不,不,我是爱火的。
”我说完了,便又把头移向着炉火,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边的友人,胸中荡漾着那一点快活。
看看友人们,都已偎在椅子里睡着了,这时我才蹑手蹑脚地站起来,取了大衣,涂写了一张告别的纸条,放在桌上,轻轻地拉开门,又轻轻地关上,走了出来。
街上已人静路寂,夜寒如水,但是想起了熊熊地烧着的火,就觉得温暖宜人,踏着大步子走了。
记得三年前我就在家中的时节,有一天邻居的屋宇失火了。
于是,人们都跑出去看。
有人担心这火的延烧,有人发着同情的叹息,我却大声地笑着。
为什么不笑呢?——火已经抓住了梁柱、器具,疯狂般地吼着,在一场火之后,有形的将成为无形的了,什么都要换个样子,旧的早已厌了,为什么不来些新的呢?此后我的家冷落了,一个人独居在旧城的一个小小院落里。
我更沉默了,只有每当夜晚时,自己把酒倾在圆铁盒里,用火柴点燃了,放在面前的桌上,熄了灯火,凝望着这荧荧的绿的火焰,心才感到一点鼓舞的温煦。
随着火的跳动,我的眼睛也在闪着,像是因为过于疲乏,它们蒙上了一层清泪。
突然一个黑的影子闪进来,他随手开了灯,用责备的语气向我说:“你这是做什么?”强烈的光刺着我,我闭了一下眼才回答他:“我看着火,你不知道我爱火么?”“好,我领你去,如果你真是爱火的话。
”他领了我的手,我就随他跋涉。
我越过山渡过水,在疲困的时候,我也从不曾休息。
我只是问他:“火在哪里呢?”他不回答我,只是脚步迈得更紧了。
“我将献身在火的怀抱中……”我自许着,可是我还望不到火的影子。
然而我却知道了,在不知名的地方,有冲天的火在燃烧,我将用尽我的力量,淌着最后的一滴汗,奔向那里……(有删改)1.“记得幼小的时节,常常喜欢把纸捻浸了油来点燃,把灯烛都熄灭,只是看着自己手中的火亮”,请说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内容上叙写“我”小时候玩火的经历,表现了“我”对火的喜欢;在结构上与上文“对于火的喜爱几乎成为自己的癖好”相照应,为下文写“我”玩火惹出一场灾祸做铺垫,与后文写在朋友家观炉火、看邻居家失火的场景以及对“火”的追求相呼应。
2.文中的“我”爱火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火能给“我”带来喜悦,②火能给“我”带来寄托,③火能给“我”带来温暖,④火能给“我”带来全新的世界。
3.文中说“别人也不理解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父母不能理解“我”喜爱火的癖好;②朋友只是给“我”安慰,不能理解“我”内心孤苦的原因;③周围人不能理解“火”毁灭旧世界,才能迎来新世界的道理;④表现了“我”对理想和光明的执着追求。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火”象征了理想、光明和希望;②理想有时并不清晰,但具有强大的力量,激发“我”为之奋斗;③表达了要为理想、光明而执着追求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灵魂的伤痕庐 隐①我没有事情的时候,往往喜欢独坐深思,这时我便把我自己站在高高的地方,——暂且和那旅馆作别,不轩敞的屋子——矮小的身体——和深闭的窗子——两只懒睁开的眼睛——我远远地望着,觉得也有可留恋的地方,所以我虽然和他是暂别,也不忍离他太远,不过在比较光亮的地方,玩耍些时,也就回来了。
②有一次我又和我的旅馆分别了,我站在月亮光底下,月亮光的澄澈便照见了我的全灵魂。
这时自己很骄傲的,心想我在那矮小旅馆里,住得真够了,我的腰向来没伸直过,我的头向来没抬起来过,我就没有看见完全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夜里我可以伸腰了!我可以抬头了!我可以看见我自己了!月亮就仿佛是反光镜,我站在它的面前,我是透明的,我细细看着月亮的透明,自己十分的得意。
后来我忽然发现在我的心房的那里,有一个和豆子般的黑点,我不禁吓了一跳,不禁用手去摸,谁知不动还好,越动着这个黑点越大,并且觉得微微发痛了!黑点的扩张竟把月亮遮了一半,在那黑点的圈子里,不很清楚的影片一张一张地过去了,我把我所看见的记下来:——③眼前一所学校门口挂着一个木牌,写的是:“京都市立高等女子学校。
”我走进门来,觉得太阳光很强,天气有些燥热,外围的气压,使得我异常沉闷,我到讲堂里看她们上课,有的做刺绣,有的做裁缝,有的做算学,她们十分的忙碌,我十分的不耐烦,我便悄悄地出了课堂的门,独自站在院子里,想藉着松林里吹来的风,和绿草送过来的草花香,医医我心头的躁闷。
不久下堂了,许多学生站在石阶上,和我同进去的参观的同学也出来了,我们正和她们站个面对面,她们对我们做好奇的观望,我们也不转眼地看着她们。
在她们中间,有一个穿着紫色衣裙的学生,走过来和我们谈话,然而她用的是日本语言,我们一句也不能领悟,石阶上她的同学们都拍着手笑了。
她羞红了两颊,低头不语,后来竟用手巾拭起泪来,我们满心罩住疑云,狭窄的心,也几乎迸出急泪来!④我们彼此茫茫地过了些时,她忽然蹲在地下,用一块石头子,在土地上写道:“我是中国厦门人。
”这几个字打到大家眼睛里的时候,都不禁发出一声惊喜,又含着悲哀的叹声来!⑤那时候我站在那学生的对面,心里似喜似悲的情绪,又勾起我无穷的深思。
我想,我这次离开我自己的家乡,到此地来,不是孤寂的,我有许多同伴,我,不是漂泊天涯的客子,我为什么见了她——听说是同乡,我就受了偌大的刺激呢?……但是想是如此想,无奈理性制不住感情。
当她告诉我,她在这里,好像海边一只雁那么孤单,我竟为她哭了。
她说她想说北京话,而不能说,使她的心急得碎了,我更为她止不住泪了!她又说她的父母现在住在台湾,她自幼就看见台湾不幸的民族的苦况,……她知道在那里永没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她才留学到此地来,……但她不时思念祖国,好像想她的母亲一样,她更想到北京去,只恨没有能力,见了我们增无限的凄楚!她伤心得哭肿了眼睛,我看着她那暗淡的面容,莹莹的泪光:我实在觉得十分刺心,我亦不忍往下看了,也忍不住往下听了!我一个人走开了,无意中来到一株姿势苍老的松树底下来。
在那树荫下,有一块平滑的白石头,石头旁边有一株血般的红的杜鹃花,正迎风作势;我就坐在石上,对花出神;无奈兴奋的情绪,正好像开了机关的车轮,不绝地旋转。
我想到她孤身作客——她也许有很好的朋友,但是不自然的藩篱,已从天地开始,就布置了人间,她和她们能否相容,谁敢回答呵!⑥她说她父亲现在在台湾,使我不禁更想到台湾,我的朋友招治,——她是一个台湾人——曾和我说:“进了台湾的海口,便失了天赋的自由;如果是有血气的台湾人,一定要为应得的自由而奋起,不至像夜般的消沉!”“唉!这话能够细想吗?我没有看见台湾人的血,但是我却看见眼前和血一般的杜鹃花了;我没有听见台湾人的悲啼,我却听见天边的孤雁嘹栗的哀鸣了!”⑦呵!人心都是肉做的。
谁禁得起铁锤打、热炎焚呢?我听见我心血的奔腾了,我感到我鼻管的酸辣了!我也觉得热泪是缘两颊流下来了!⑧天赋我思想的能力,我不能使他不想;天赋我沸腾的热血,我不能使他不沸;天赋我泪泉,我不能使他不流!⑨呵!热血沸了!⑩泪泉涌了!⑪我不怕人们的冷嘲,也不怕泪泉有干枯的时候。
⑫呵!热血不住地沸吧!⑬泪泉不竭地流吧!⑭万事都一瞥过去了,只灵魂的伤痕,深深地印着!(有删改)注 庐隐(1898—1934),五四时期著名作家。
本文是她教书之余在日本旅游后所作,发表于1922年8月11日第46期《时事新报·文学旬刊》。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画线句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花的色彩、姿态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不可遏抑的情感,含蕴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台湾同胞的同情和与台湾同胞骨肉团聚的志愿。
画线句又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写出失去祖国、思念祖国的台湾同胞的凄楚悲痛。
(示例二)“血般的红”是作者的心在滴血,“迎风作势”是作者的情感在作势。
此句融情于景,为台湾同胞沦为亡国奴、为他们的孤苦凄惨而伤痛。
这句又用典故,以杜鹃鸟喻台湾同胞,表达了台湾同胞失去祖国的凄楚和心怀祖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