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春节的文化内涵的文化寓意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它标志着农历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持续15天,结束于元宵节。
春节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春节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文化寓意。
一、对传统尊重的意义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与重视。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活动,比如家族聚会、拜神、贴春联、舞龙舞狮等。
这些习俗与活动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传统的珍视。
通过过春节,人们不仅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也传递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二、团圆与和谐的象征春节是人们团聚的时刻,代表着家庭团圆和和谐。
在中国,很多人都会回家与家人一同度过这个节日。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聚,共同享受团圆的喜悦。
这种团圆的氛围和价值观传递了对家庭的尊重、关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春节还提醒人们要珍惜亲情、友情和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价值观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寓意繁荣与祈福春节也寓意着繁荣与祈福。
在中国文化中,春节被视为一个全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
人们会对自己和他人表达祝福,比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
红色被广泛运用于春节的庆祝活动中,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好运。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活动中的传统之一,旨在驱除邪灵、带来好运。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活动,人们祈求着来年的繁荣、幸福和顺利,同时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的美好祝愿。
四、文化交流与欢庆春节也是文化交流与欢庆的时刻。
在中国,春节期间会精心准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游戏和传统节目。
例如,舞龙舞狮、杂技、戏曲演出等都是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现代社会,春节也已经成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庆祝春节,并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从而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刻,人们沉浸于欢乐的氛围中,共同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日子,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传统习俗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
本文将从春节传统习俗的背后探索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除夕年夜饭:团聚与祈福春节的第一天是除夕,此时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年夜饭。
年夜饭承载着人们对团聚和祈福的期盼。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精心准备的美食,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习俗传承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念,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此外,年夜饭也承载着对来年幸福、健康和财运的美好祝愿。
二、贴春联与挂灯笼:喜庆与祈福贴春联和挂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春联是由一对对对联组成的,通常贴在门上或悬挂在墙壁上。
对联的文字一般以吉利祝福的词句为主,如“恭贺新禧”、“万事如意”等。
挂灯笼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给家里增添喜庆氛围。
贴春联和挂灯笼的习俗彰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福。
三、舞狮与舞龙:驱邪与招财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表演者穿着特殊的服装,手持狮子或龙的模型,配合鼓乐和鞭炮,展示优美灵动的舞姿。
舞狮和舞龙的目的在于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好运气。
这一习俗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有紧密的联系,寓意着祈求平安和繁荣。
四、赏花与赏灯:寓意与祝福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外出赏花和赏灯。
赏花是在春天欣赏各种花卉的美丽景色,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而赏灯则是在夜晚欣赏各种灯笼和燈饰,营造出璀璨的夜景。
赏花和赏灯的习俗寓意着喜庆和幸福,同时也代表人们对来年丰收和繁荣的期望。
五、送红包:喜庆与祝福在春节期间,长辈向晚辈们发放红包是一个常见的习俗。
红包是一个红色信封,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
送红包的行为代表着祝福和幸运,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社交关系的重视。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尊重长者与传递兄弟情谊之间的亲密联系。
六、舞台晚会与烟花汇演:欢乐与庆祝春节期间的舞台晚会和烟花汇演是各大城市常见的庆祝活动。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与价值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象征着团圆、祥和、吉祥和幸福。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首先,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重视家庭团聚。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聚会时刻,每个家庭都会尽可能地让所有成员都回到家中,共度一段特殊的时光。
中国人相信家庭的团结是幸福和吉祥的源泉,通过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打麻将、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家人之间的感情会得到巩固和升华。
无论是离家务工的人还是在外求学的学子,都会竭尽全力回家与亲人团聚,这种对家庭的重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
其次,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对新年的祈福和庆贺。
中国人相信,新的一年一定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度过,以保证来年的顺利和幸福。
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祭祖、舞龙舞狮、观灯等。
这些庆祝活动是对中国人尤其重要的祈福仪式,代表着吉祥和辟邪的象征。
人们相信,只要开心愉快地度过春节,新的一年就会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再次,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从祭祖、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等习俗到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传统艺术形式,春节让中国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这些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不仅富有特色,而且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通过春节,中国人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最后,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反思和回顾。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人们会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成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期在新的一年中做得更好。
春节也是一个独特的时刻,让人们有机会与亲友聚在一起,畅谈人生、谈论梦想和期望。
通过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建议,同时也能够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让自己更积极地面对新的一年。
春节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春节,亦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
春节不仅代表了对新年的庆祝,更是载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重要节日。
一、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
首先,它代表了人们对岁岁平安、和谐团圆的向往。
在中国传统中,春节意味着一年的收官和新一年的开始,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迎接好运、福寿和平安。
这种向往贯穿于春节的各个方面,包括除夕夜的团圆饭、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等等。
其次,春节也代表着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尊敬非常重要。
春节期间几乎每个家庭都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此外,人们还会到寺庙祈求平安和拜神,以示对神灵的崇敬。
第三,春节代表了人们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习俗的保护。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穿新衣、贴对联、贴窗花、喜气洋洋地布置家里。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也是传统艺术、民俗、传统食品等的展示平台。
二、象征意义春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家庭和睦、和谐团聚的象征。
无论是外出打工的人员还是留守老人,春节都是他们重要的回家团圆时刻。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和欢乐,象征了家庭团结和亲情的重要性。
其次,春节的象征也与中国十二生肖和神话传说有关。
每年的春节,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来代表这一年。
例如,今年是牛年,寓意着勤劳、踏实和丰收。
此外,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春节也有很多象征意义。
比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寓意着驱邪、祛病、辟邪等吉祥的象征。
最后,春节还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企业家,春节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表达出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和希望,同时制定新年的目标和计划。
春节是一个庆祝和祝福的时刻,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春节与中华民族精神团结和谐互助与共荣春节与中华民族精神——团结、和谐、互助与共荣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春节代表着团结、和谐、互助与共荣的价值观念,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道德观念当中。
本文将探讨春节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互助与共荣的精神。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节正是团结精神的最佳体现。
在春节期间,家人、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一同分享团圆的喜悦。
久别重逢的亲人们围坐在一起,互道问候,共同享受温馨的时光。
不仅如此,春节还是邻里之间团结友爱的象征。
社区、村庄的居民们常常组织联欢活动,通过邻里相互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关系,强化团结意识。
春节期间,人们还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活动促进了民众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增强了团结的力量。
和谐,正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春节弘扬了和谐的价值观念,通过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在春节期间营造出一种相互理解与和睦共处的氛围。
首先是家庭和谐,春节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就是全家人共同参与过年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
与此同时,春联、年画等家庭装饰品,既体现着家庭的美丽和谐,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其次是社会和谐,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访,互赠礼物,传递祝福。
社会各界都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互助与共荣,正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与动力。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助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互相邀约合家团聚,互相赠送礼品,以表达家人之间的情谊。
不仅如此,在春节期间,许多人也积极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慈善义卖、慰问困难群众等活动在春节期间频繁开展,体现出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这种互助精神与团结精神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共荣。
春节期间,各种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这不仅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也让市场与消费者共同分享了节日的快乐和利益。
春节的寓意与象征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盛大、热闹的节日。
它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更蕴含着深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春节的寓意与象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俗节日。
一、春节寓意1. 调和阴阳之道春节的寓意之一是调和阴阳之道。
中国古人认为,春节是冬去春来的时候,代表着阳气的逐渐复苏。
春季的阳气渐长,万物复苏,寓意着大地的勃发与万物的成长。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如贴对联、放鞭炮、燃放烟花等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阴阳的和谐与平衡。
2. 寄托丰收与富饶的期望春节还寓意着丰收和富饶。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春节是农民收获的季节,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期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富足。
例如,全家团聚共享团圆饭、守岁、走亲访友等习俗,都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期望。
3. 祭祀祖先与守护家庭春节还是祭祀祖先和守护家庭的重要时刻。
中国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被深深地融入到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扫和烧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家庭中还会设立神龛,供奉家族中已故的祖先,以守护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二、春节象征1. 福字和对联福字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它被认为是迎接新年最吉利、最重要的符号。
人们喜欢用红纸剪出福字,贴在家门口或各种场合,寓意着新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对联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象征物,上联和下联分别贴在门楣和门框上,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2. 中国红和爆竹中国红被视为春节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寓意着热情、喜庆和好运。
人们在春节期间穿着红色的衣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喜悦和祝福。
此外,爆竹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象征物之一,爆竹的声音可以驱邪、辟邪,也可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顺利。
3. 年画和灯笼年画和灯笼是春节期间装饰常见的象征物。
年画以鲜艳多彩的图案和文字,描绘了祈求丰收、富饶和吉祥的意象。
人们将年画贴在家门口或墙壁上,以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节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载体。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春节的文化内涵,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
一、春节源起与历史意义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起源于古代祭神祈福的活动,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春节标志着农历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农民们对于丰收的期望与祈福。
二、道统与内外合一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够彰显中国文化的道统。
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和谐、统一、平衡的原则。
春节以其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家庭聚餐、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内化为道德规范,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和谐共处。
三、传统民俗与文化习俗春节是一个民俗文化的集合体,涵盖了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
其中,春联、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等都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这些习俗不仅具有欢乐和娱乐的性质,更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四、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塑造春节具有塑造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作用。
例如,过年期间的祭祀活动强调尊敬和感恩的精神,弘扬传统道德,培养子孙后代的家国情怀和家族凝聚力。
另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相互道贺、互赠祝福,强调团圆和友爱的价值观念。
五、文化传承与交流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内部传承,也在全球华人社群和外国友人之间开展了广泛交流。
传统的舞龙舞狮、灯笼展示、汉服表演等活动已经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去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创新与现代意义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更新。
现代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增加了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灯光秀等元素,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形式。
同时,春节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渠道进行“云过年”,使得传统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的科技意义相融合。
春节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年或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传统习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内涵1. 团圆和家庭观念: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代表着家庭团聚和团结。
人们都会尽可能地返回家乡和家人一起过年。
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强调亲情的价值观念。
2. 祭祖和传统信仰:春节期间,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记忆。
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尊敬和传统信仰的重要性。
3. 红包和福利:给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红包中通常包含金钱,代表着祝福和好运。
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情往来和友好礼仪的重视。
4.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们代表着祥瑞和吉祥,寓意着新年的好兆头。
5. 爆竹和烟花:放爆竹和观赏烟花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些热闹的活动象征着驱邪避祸,希望新年安全吉祥。
二、现代意义1. 传承传统文化:春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习俗的庆祝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品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弘扬民族自豪感:春节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之一,独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让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更加自豪和认同。
3. 促进社会交流:春节是人们团聚的时刻,也是亲戚和朋友相互拜访和交流的好机会。
这一传统习俗促进了社会间的相互交流和加深了人际关系。
4. 刺激消费市场: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对于激发消费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会购买新衣服、送礼物和采购年货,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5. 提升文化软实力:春节传统习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使得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受到欢迎。
通过春节的庆祝和传承,可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春节的传统哲学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的开始,标志着新的希望和良好的祝愿。
除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春节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哲学价值的尊重和追求。
本文将从团圆、尊重、感恩和追求吉祥四个方面,探讨春节的传统哲学。
团圆——人与人的联系春节是一年中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将团圆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无论家庭成员身在何处,春节都是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共度的时刻。
这种传统哲学教导我们要珍视家人之间的联系,关心和照顾彼此。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还会拜访亲朋好友,加深感情,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这种团聚和亲密的氛围传递了一种重视友情和社交关系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和长辈的尊重春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弘扬。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传统活动,如祭祖、贴红对联、守岁等。
这些活动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此外,春节也是对年长者的尊重和孝敬的时刻。
孝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的美德,而春节期间更是表达这一美德的重要时刻。
长辈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感恩——回报和传递爱心春节也是感恩的时刻,人们会表达对祖先和上一年收获的感激之情。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祖先,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
同时,人们也会对过去一年的努力和收获表示感激,并期待新的一年的机会和希望。
除此之外,春节也是回报社会和传递爱心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慈善捐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种传统哲学教导我们要对社会和他人心存感激之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追求吉祥——希望与祝福春节是一个充满祝福和良好希望的时刻。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互相祝福,希望彼此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
这种追求吉祥的传统哲学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态,相信好事会发生,坏事会远离。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独特的活动以求得好运。
例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驱邪和吸纳吉祥的象征。
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春节蕴含传统价值观春节象征着中国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首先,春节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原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观和农历新年的精髓。
中国古代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庆祝春节,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祈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节习俗和仪式展现了中国人的信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过上安全、有序、幸福生活的前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推动形成了今天所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
春节展现文化包容性春节文化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大河主要包括了儒、释、道三大支流。
全国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和仪式,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即和而不同。
尽管各地的人们仪式各异,但是和而不同的包容观念却足以让他们融洽相处。
归根结底,包容与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春节必做的十件事1、置办年货水果、坚果、干货、海鲜、零食、鸡鸭鱼肉等,过年之前都需要一一置办到家里,全家人过年的时候吃或送给别人。
2、买新衣服特别是家里有小孩子的,需要给他买新衣服、新鞋子,大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决定是否要置办新衣。
3、聚会趁着假期,与朋友、亲戚或是同学聚一聚,分享自己的近况等。
4、贴春联大年三十之前,买一幅新的对联贴在家里门口,还可以贴窗花等。
5、大扫除需要将家里里里外外都清扫一次。
6、拍摄全家福春节是全家人最齐的时候,这时候可以一起拍摄全家福留作纪念。
7、换个发型特别是女士,可以剪头发、烫头发、染头发等,让自己以新的形象过春节。
8、包饺子大年三十那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然后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9、守岁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一般是边看春晚边守岁。
10、发红包家里有小孩子的,要发红包给小孩,这也是小孩子最期待的事情了。
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
2011年02月13日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
春节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
从春节礼俗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文明的基本理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的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
——编者)
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开端”是春节的最基本特征,是春节本身的“自然属性”。
正月初一子时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新的一天的开端。
“辞旧迎新”是春节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春节本身的“文化属性”。
春节既是新的一年开端的象征,也是人们辞旧迎新和迎春的节日,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
因此,几乎所有的春节文化活动和人们的行为活动都与辞旧迎新有关,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点灯守岁、放鞭炮、拜年、祭祖等。
春节也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无论从日、月还是从天、地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的一年的岁首。
所以春节期间,春回大地,阳光明媚,气温渐升,万象复苏,人体中的阳气上升,精神焕发,心情愉快。
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同时也是一年经济生产的开端,大多数地区春节过后便开始从事春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方面它也有两大特征:一是全民性,人不分年龄大小,都要过节;二是重复性,一年一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面对新年,人们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
除夕是团圆之夜,年夜饭俗称团圆饭,团圆是体现中国人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古往今来,远离家乡的人们即使远隔千里也要回家过春节。
阖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祭祖等春节习俗,为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条件。
春节具有传承传统艺术的功能,例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以及节日期间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传统艺术表演,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动,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接受传统,并使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传统得以传承和提升。
事实上,人们利用春节定期进行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教育,使文化传统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中华文明也通过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世代相传。
春节的教育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
中华文化以培养明礼、尽孝、重义、守信的人为基本目的,春节期间的事亲尽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习俗和各种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传统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使之成为具有“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中国人。
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祈求平安的节日,也是休息娱乐、调节身心的节日。
在辞旧迎新之际,通过参与或欣赏放鞭炮、放烟花、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逛庙会等,以及通过看春晚和亲身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放松,发挥愉悦心灵、消除紧张和疲劳的功能。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和象征,是民族凝聚的纽带,文化认同的根基,情感联系的桥梁,普天同庆的节日,是萌发和强化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特有形式。
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春节文化又是节日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
继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实施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复原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的功能;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