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ACS[含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34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D)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8.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9.“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2.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3.“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15.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6.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7.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18.“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19.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0.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2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D)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9.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0.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1.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2.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4.“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5.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6.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1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18.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9.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8.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0.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2.“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3.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4.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5.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6.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7.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18.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19.“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20.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含参考答案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一、选择题)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1.A 遗传A. 环境B. 教育C. 人的主观能动性D.)2.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 原始社会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 奴隶社会A. 封建社会B.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4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D)。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5.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6.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D.资本主义社会)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 原始社会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D)8.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神化起源说A. 生物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D) 的表现。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9阶段性A. 不平衡性B. 个别差异性C. 顺序性D.10.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13.遗传素质A. 环境B. C.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14.教育具有传承.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C)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15.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C)16.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 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文化D.C)17.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 .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B.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C.教育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 D.18.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19.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20.D)的( A.互补性 B.稳定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拔苗助长”.“凌节而施21.阶段性A. 顺序性B. 不均衡性C. 差异性D.二、判断题.22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正确2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错误。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5.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D)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7.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8.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10.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12.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4.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5.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16.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7.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含参考答案题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一、选择题)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拔苗助长”.“凌节而施”B.1“阶段性A. 顺序性B. 不均衡性C. 差异性D.)2.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 原始社会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D.资本主义社会。
3.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A.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B. 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 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4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B.D.社会主义社会D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5.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6.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C.D.劳动起源说(B)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7.顺序性A. 不平衡性B. 阶段性C. 个别差异性D.C?)时期。
8.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D.(D) 的表现。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9阶段性A. 不平衡性B. 个别差异性C. 顺序性D.),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十个手指有长短”10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人们常说:11.“聪明早慧”.“大器晚成阶段性A. 互补性B. C.顺序性 D.差异性.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12)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C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13.生产力A. 文化B. 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D..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14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2.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4.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9.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0.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1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5.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17.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18.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19.“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20.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6.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9.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0.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1.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3.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4.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15.“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6.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7.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8.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19.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0.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21.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22.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23.“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24.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5.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26.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含参考答案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一、选择题)规律的反映。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1.B 顺序性A. 不平衡性B. 阶段性C. 个别差异性D.。
2.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A.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B.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C.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 原始社会A. 奴隶社会B.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4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D)。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5.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6.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C.D.资本主义社会)7.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D 神化起源说A. 生物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8.)观点属于(B 神化起源说A. 生物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B)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9.顺序性A. 不平衡性B. 阶段性C. 个别差异性D.10.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大器晚成”D)13.人们常说:“聪明早慧”.“A.阶段性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14.A.遗传B.环境C.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A)1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遗传B.环境教育C. 人的主观能动性D.)16.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 遗传素质A. B.环境C.教育 D.人的主观能动性C.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17.教育具有传承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C)18.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 A.人口生产力B.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9.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B)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8.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D)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9.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2.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4.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B)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5.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6.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17.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18.“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19.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0.“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二、判断题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B)。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4.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5.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P4)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8.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D)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9.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0.学校最早出现在(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1.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C?)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3.“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D)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1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15.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17.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18.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19.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20.“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21.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C)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22.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2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24.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二、判断题25.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错误26.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错误从狭义的角度看,在专门的机构里由专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德育与教学不同,不仅可以依靠教师来做,而且可以依靠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做,还可以通过学生集体及其他学生来进行。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书P323)28.简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P306)贯彻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一)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二)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9.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错误学校教育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只是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30.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31.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32.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体现在:加速人的发展,发觉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3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P34正确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4.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
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3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由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决定:取决于学校教育目的性.系统性与选择性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36.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37.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错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38.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正确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39.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正确答案:正确。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它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的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0.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教育目的错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过程中不存在着任何目标,而是他用来反对教育的外部目的,藉以提倡教育的内在目的的代名词。
他对“教育目的”有关理论的阐释,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展现一个认识教育目的的新视角,但其理论论证的自相矛盾以及实践指导价值的缺乏,足以使我们对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
41.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4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P53正确?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43.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P60,P69错误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1)其中,教育也有政治功能:1)教育能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化)4)教育能形成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P69-70作为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表现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则;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44.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错误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活动45.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正确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发展。
但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如应试教育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46.德育即道德教育错误P280解析: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47.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错活动课程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科课程特点复习纸上有48.课程计划既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顺序,也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错没有规定教学具体内容书本P132即课程方案49.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50.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错误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与“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不同。
因为填鸭式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
5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81正确(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2)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52.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心理性53.知识的积累必然促使个人能力的提高错误这题不会,乱写54.教学就是指上课错误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55.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