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 李小建版
- 格式:docx
- 大小:41.82 KB
- 文档页数:15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 复习笔记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①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②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③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农业劳动者。
(2)目的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地域一般配置原则。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④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⑦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根据以上假设前提,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由该地租收入公式:①地租收入R对某一固定农作物产品而言,随距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②当地租收人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③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④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⑤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依据杜能理论,农业生产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六个农业带,即杜能圈。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概念题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2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第4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4.1 复习笔记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1)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2)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了城市。
在城市社会和经济行为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也开始了研究。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2.基本概念(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是指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
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以下前提条件: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②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③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④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⑤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2)中心地的形成①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②任何一个中心地都与6个和自己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为邻。
各中心地不断竞争,同时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所有中心地达到空间均衡。
③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规模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化的。
第13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3.1 复习笔记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公司(企业)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问卷调查、公司案例调查。
1.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1)公司调查的定义公司调查是指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找出答案或根据已有文献和经验提出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数据来验证假设的真伪对一定数量的公司进行的同样的调查。
(2)公司调查的特征①所调查的样本公司应具有一定代表性;②调查获取的数据应有一定规范性。
(3)公司问卷调查方法①问卷的设计原则:a.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b.问题数量应该适中;c.所列问题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d.尽量避免禁忌和敏感性问题。
②问卷的对象选择在公司调查中,一般采取抽样方法和典型调查方法选择样本公司。
a.抽样方法从企业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企业作为样本。
该选取方法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非全面调查中用来推断总体的最完善、有科学依据的方法。
b.典型调查方法在企业总体中,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样本企业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分层次选择法、中等选择法和主要企业选择法③问卷的发放a.试填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一般要在同类公司中请人试填。
通过试填,了解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可能的回答情况、填写问卷所需时间等。
根据反馈意见,可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行发放。
b.发放方式根据公司地理研究的实际,一般采用邮寄、传真和派人送达等方式发放问卷。
c.发放原则发放问卷时,一般均附一封说明信函,说明该项调查的重要意义、其成果的应用方式、保密措施,请求对方在某一时间内(一般2周至1个月)寄还等。
问卷发放的数量应多于所要研究的问卷数量。
④问卷的回收a.审查问卷回收问卷中总会有一些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问卷。
通过审查淘汰无效的问卷,以加强研究的科学性。
b.编码处理由于问卷调查数据要为统计分析所用,必须对各种非数据型回答进行统一编码。
最后,与调查表相对应,应列出一份完善的编码表。
c.输入计算机MINITAB和SPSS软件均具有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功能。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李⼩建)》知识脉络经济地理学两天包过第⼀章绪论1.1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2) 标志(选择题考⼀下).中国:《⼭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此外,还有如东晋⾼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18世纪中叶)(2)代表著作◆17世纪中叶,⽡伦纽斯(1622-165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论述了性质特点。
.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20世纪前期)◆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逻辑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命)◆特点:强调⽤统计和数学模拟⽅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概念题、填空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应⽤(可能和后⾯的区位论之类⼀起出⼀个论述题,要能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区域竞争⼒提升问题;⼈⼝问题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内容(重要)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重要)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定要知道区位是啥东西)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6.1 复习笔记一、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①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②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这使得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关注生产成本,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③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2)折衷理论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按照邓宁的观点,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
②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所有权优势条件,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
b.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实现。
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③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
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
(3)根据工业区位论,生产原料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8.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源主要有劳动力和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a.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
b.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②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a.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时代,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
c.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③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④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着上升趋势。
a.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b.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⑤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
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
(2)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构成。
①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②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③企业是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第一章绪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含人文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 、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 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 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 世纪至18 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 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 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 年—20 世纪30 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 年代—50 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 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 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A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B 、区域研究(二战后)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C、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D 、全球化研究(近20 年来)近20 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
总结:总之,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区域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科学)——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总结:单一企业研究——复合企业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A.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 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B.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C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 世纪60 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 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D.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 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 ) 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 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布局及空间组织有何要求。
( 二 ) 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 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 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 三 ) 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 对这 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 四 )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的一致和矛盾。
经 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 应的研究。
资源问题: 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 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 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 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思1. 2. 3. 4. 第二章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
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及在考题 何谓经济地理学? 试述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5.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一(次)产业:指其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 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和采掘业; 第二(次)产业: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矿产品)及工业品原料等初级产品进行再加 工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次)产业:指为生产、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 义的服务业 。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性,共分 10 大类产业 。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 ( 多用于工业分类 )1、资源密集型产业:指生产中需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2、资金(本)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3、劳动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 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4、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四)产业功能分类法1、主导产业: 又叫支柱产业, 在全国或其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2、辅助产业: 又称配套产业、 关联产业, 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 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后向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 务的产业(前向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3、基础性产业: 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 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等部门。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配第 --- 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配第和 L.G 克拉克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 变化规律。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状况 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
2、库茨涅兹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规律。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这是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适用是区域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上升。
3、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第二阶段:总结: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产业布局: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格局。
、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 20 世纪 50 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
演变:产业“增长极”(产业角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 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 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