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植物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0.60 MB
- 文档页数:6
见血封喉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见血封喉(学名: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又名箭毒木、毒箭木、剪刀树等,是桑科、见血封喉属常绿乔木。
高25-40米,胸径30-40厘米,大树偶见有板根;树皮灰色,略粗糙;小枝幼时被棕色柔毛,干后有皱纹;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幼时被浓密的长粗毛,边缘具锯齿,成长之叶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两侧不对称,表面深绿色,疏生长粗毛,背面浅绿色,密被长粗毛,沿中脉更密,干后变为茶褐色,侧脉10-13对;叶柄短,被长粗毛;托叶披针形,早落;见血封喉花雌雄同株,雄花序托盘状,肉质,腋生,具短柄,围以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花花被裂片4稀为3,裂片匙形,覆瓦状排列,雄蕊3-8枚,直立,内藏,无退化雌蕊;雌花单生,藏于梨形花托内,为多数苞片包围;果肉质,具宿存苞片;种子无胚乳,外种皮坚硬,胚近球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
见血封喉属同属共有4种3变种,全球分布于热带非洲、印度、马来半岛地区。
中国仅1种见血封喉树,产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雨林中。
见血封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由于主要分布在热带,人们多用来涂抹箭头来防备和狩猎猛兽,后来也应用在对敌作战中。
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居民在和英军交战时,用见血封喉汁液涂抹箭头,中箭者纷纷倒地不起,对英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见血封喉树具有毒性的是其分泌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如果不小心让它进入眼内,眼睛顿时就会失明;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肌肉松弛,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是走不了几步就会毒发而死。
因为此种树汁毒性巨大,所以人们形象的命名为“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虽然有剧毒,然而分布地少数民族却巧妙予以利用。
比如该树树皮很厚,纤维细长柔韧,人们通过浸泡、敲打,去毒脱胶,然后制作成服装和褥垫之类的生活用品,既舒适又耐用。
贵州省桑科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
贵州省桑科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桑树属、榄树属、桑叶属、桑椹属、桑麻属、桑榆属等六大科,有200多种,分布从低海拔至中高海拔均有分布。
桑树属是贵州省桑科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贵州省的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南部、黔西南地区及其它各县市,如遵义、安顺、毕节、铜仁、六盘水等地也有分布。
榄树属也是贵州省桑科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种,以分布于贵州东北部的榄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为代表,这种树木被誉为“世界榄树之母”。
桑叶属分布较广,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地区都有分布,如贵阳、安顺、六盘水、遵义、铜仁、毕节等地,有多种桑叶属植物,如桑叶(Morus alba L.)、小叶桑(M. umbellata Lour.)、细叶桑(M. macroura Lour.)等。
桑椹属在贵州省的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南部及其它县市,如毕节、铜仁、安顺等,有桑椹(Ficus pumila Linn.)、菱叶桑椹(F. virgata Buch.-Ham.)等多种植物。
桑麻属分布以贵州省西南部为主,主要分布在安顺、毕节、遵义等地,有桑麻(Sesamum indicum L.)、芝麻(S. radiatum Lour.)等多种植物。
桑榆属在贵州省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南部,如贵阳、安顺、毕节、铜仁等地,有桑榆(Morus alba L.)、桑榆叶(M. alba var. multinervis)等多种植物。
和大家介绍一下桑树及用途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
桑叶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
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
聚花果(桑椹)紫黑色、淡红或白色,多汁味甜。
花期4月;果熟5-7月。
基本简介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
桑叶呈卵形,是家蚕的饲料。
落叶乔木,高16m,胸径1m[1]。
树冠倒卵圆形。
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
聚花果(桑椹)紫黑色、淡红或白色,多汁味甜。
花期4月;果熟5-7月。
桑树是落叶树,高2—6丈;它的根系发达,萌芽力强,长得快,喜光,枝条密度中等;能抗旱耐寒,也比较耐温、湿;抗碱力也此较大。
所以桑树是水土保持、固沙的好树种。
在我国,从东北的辽宁到西南的云贵高原,从西北的新疆到东南沿海各省,许多地方都种桑树。
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匍食料;桑树木材可以制家俱、农具,并且可以作小建筑材;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
因为桑树的经济价值高,尤其蚕丝是上等的纺织原料,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对蚕丝的需要量也要日盆增加。
因此,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适当地婺展种桑事业。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16米,胸径1米。
树冠倒卵圆形。
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
聚花果(桑椹)紫黑色、淡红或白色,多汁味甜。
花期4月;果熟5~7月。
种类我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桑葚多的国家。
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
古老稀有的桑树树种产地分布原产我国中部,有约四千年的栽培史,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
桑树的特点有什么作用桑树(学名:Morus alba)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和经济价值。
下面将从桑树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桑树的特点及其作用。
一、外部特征:桑树一般高度约为5-20米,树干通常呈灰褐色,树皮粗糙,树冠呈广而开散状,树枝上常有从旧叶腋发出的多数小枝。
桑树的叶子呈卵形或椭圆形,具有锯齿状边缘,全树除叶子呈亮绿色外,其他部位均呈灰绿色。
桑树的花是雌雄异株,雌花带白色花丝,雄花则带紫色花丝。
果实为核果,成熟时呈黑色,味甜可食。
二、内部结构:桑树的根系发达,主根较粗短,侧根生长活跃,能迅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桑树的茎呈肌理分明的含韧皮管,韧皮管下是木质部,木质部内有大量的导管和木质纤维,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叶子表皮有厚而紧密的上表皮细胞和多数比较细长、内含韧质的下表皮细胞。
叶子内部主要由叶肉组织和叶脉组织构成。
叶肉由大量的细胞构成,叶脉则包含有多种导管和以细胞薄壁质构成的叶脉细胞。
三、生态功能:1. 固土保水:桑树的根系发达,能牢固地锚固住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另外,桑树的树冠善于拦截雨水,将雨水滞留在树冠上,便于镇压降雨。
2. 整枝换代:桑树有较强的修枝能力。
当一枝梢受到伤害或感染病菌时,桑树会迅速生长出新的枝条,使植株保持正常的生长状况。
3. 耐寒抗旱:桑树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干旱和寒冷的条件下生长。
桑树的叶子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树干和根系可以在干旱条件下保持一定的含水量,从而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4. 供应养分:桑树的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通过导管输送到叶子和其他部位。
叶子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产生养分,并通过导管输送到根部,以供给其他部位需求。
5. 提供栖息地:桑树能够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供给,吸引各种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和寻食,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6. 经济价值:桑树的果实可供食用,可以做成蜜饯、果酱等食品;桑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家禽、家畜的重要饲料;桑树的树皮可用于制造纸张;桑叶可供蚕食,蚕丝是高质量的丝绸原料。
葎草(桑科葎草属)葎草,⼜称勒草、锯锯藤、拉拉藤、拉拉秧(剌剌秧)、拉拉藤(剌剌藤)、五⽖龙。
桑科葎草属多年⽣茎蔓草本植物。
株长1~5⽶,雌雄异株,通常群⽣,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叶⽚呈掌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长。
3、4⽉间出苗,雄株7⽉中、下旬开花,花序圆锥状,花被5,绿⾊。
雌株8⽉上、中旬开花,花序为穗状。
9⽉中、下旬成熟。
嫩茎和叶可做⾷草动物饲料。
可⼊药。
此植物耐寒,抗旱,喜肥、喜光。
嫩茎和叶可做⾷草动物饲料。
夏、秋季采收。
①多年⽣或⼀年⽣之蔓性草本,茎粗糙,具倒钩刺。
②单叶,对⽣,3~7裂⽚,粗锯齿缘。
③单性花,雌雄异株;雄花成圆锥状的总状花序,花被5裂,雄蕊5 枚,直⽴;雌花少数,常2朵聚⽣,由⼤型宿存的苞⽚被覆;⼦房1室,花柱2枚。
④瘦果扁球形,宽0.5cm。
茎成株茎长可达5⽶,茎枝和叶柄上密⽣倒刺;有分枝,具纵棱。
匍匐或缠绕。
幼苗下胚轴发达,微带红⾊,上胚轴不发达。
⼦叶条形,长2~3厘⽶,⽆柄。
葎草叶叶对⽣,具有长柄约5~20cm,掌状3~7裂,裂⽚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形,两⾯⽣粗糙刚⽑,下⾯有黄⾊⼩油点,叶缘有锯齿。
花腋⽣,雌雄异株,雄花成圆锥状柔荑花序,花黄绿⾊单⼀朵⼗分细⼩,萼5裂,雄蕊5枚;雌花为球状的穗状花序,由紫褐⾊且带点绿⾊的苞⽚所包被,苞⽚的背⾯有刺,⼦房单⼀,花柱2枚。
花期5~10⽉。
葎草果聚花果绿⾊,近松球状;单个果为扁球状的瘦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于肺结核潮热,肠胃炎,痢疾,感冒发热,⼩便不利,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外⽤治痈疖肿毒,湿疹,毒蛇咬伤。
⽤法⽤量15~25克;外⽤适量,鲜品捣烂外敷,蛇咬伤则敷伤⼝周围。
花穗外⽤则可治肿疖、湿疹、肤炎;另有记载其种⼦可作开胃药。
葎草根:治⽯淋,疝⽓,瘰疬。
内服:煎汤,25~40克;或捣汁。
《中药⼤辞典》葎草果穗:治肺结核潮热,盗汗。
内服:煎汤,25~50克,(鲜者50~150克)。
《中药⼤辞典》选⽅①治膏淋:葎草捣⽣汁三升,酢⼆合。
薜荔(学名:Ficus pumila L.)是桑科、榕属攀援或匍匐灌木。
叶两型,叶片卵状心形,纸质,先端渐尖,叶柄很短,叶面无毛,背面被黄褐色柔毛,基生叶脉三出,托叶小,披针形,榕果单生叶腋;瘿花果大梨形,顶生苞片脐状,红色,基生苞片三角状卵形,宿存;总梗粗短;雄花生内壁近口部,多数,花被片线形,雄蕊花丝短,花药具短尖头;瘿花具柄,花柱侧生,短,子房光滑;瘦果倒卵形至近球形,成熟时褐色,5-8月开花,8-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南部,除西北、华北偶见栽培,其余地区常见野生;日本、印度也有分布。
生长在海拔300-1200米的村寨附近或墙壁上。
薜荔花序托中瘦果加工成凉粉食用,是中国南方民间传统的消暑佳品。
叶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作用,用来治腰腿痛、乳痛、疮节等。
藤蔓柔性好可用来编织和作造纸原料。
形态特征攀援或匍匐灌木。
叶具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根,叶卵状心形,长约2.5厘米,纸质,先端渐尖,基部略不对称;叶柄很短;结果枝上无不定根;叶革质,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3.5(-4)厘米,先端急尖至钝形,心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叶面无毛,背面被黄褐色柔毛,基生叶脉三出,侧生2脉延长至叶片1/3以上,侧脉每边4-5条,在叶面下陷,背面突起,网眼甚明显,呈蜂房状,叶柄长5-10毫米;托叶小,披针形,外面被黄褐色丝状毛。
榕果单生叶腋;瘿花果大梨形,长4-8厘米,直径3-5厘米,顶部平截,略具钝头或为脐状突起,基部收缢成柄,顶生苞片脐状,红色,基生苞片3,三角状卵形,密被长绒毛,宿存;榕果表面幼时被黄色短柔毛,成熟时黄绿色带微红,总梗粗短;雄花生内壁近口部,多数,排为几行,花柄长,花被片2-3,线形,雄蕊2,花丝短,花药具短尖头;瘿花具柄,花被片3-4,线形,花柱侧生,短,子房光滑;雌花生雌株榕果内壁,雌花榕果近球形,直径4-5厘米,成熟时紫色;雌花具长柄,花被片4-5,红色。
瘦果倒卵形至近球形,成熟时褐色,直径1-2毫米,有粘液。
波罗蜜(学名: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是桑科波罗蜜属植物,常绿乔木,树高10-20米,胸径达30-50厘米;托叶抱茎环状,遗痕明显。
叶革质,螺旋状排列,椭圆形或倒卵形,长7-15厘米或更长,宽3-7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成熟之叶全缘。
花雌雄同株,花序生老茎或短枝上,雄花序有时着生于枝端叶腋或短枝叶腋。
聚花果椭圆形至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幼时浅黄色,成熟时黄褐色,表面有坚硬六角形瘤状凸体和粗毛;核果长椭圆形。
花期2-3月。
园地选择菠萝蜜是一种热带果树,温度是决定菠萝蜜能否作为经济栽培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在年平均气温≥22℃、最冷月平均气温≥13℃、绝对最低温>0℃地区能正常开花结果。
作为商品化栽培,应该在最低月温度较高的地方发展。
菠萝蜜在有充足的水分、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地区生长较好。
它根系深生,相当耐旱,但应注重防旱保湿,尤其是秋冬季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最好有灌溉措施。
菠萝蜜要求阳光充足,但又相当耐阴,幼苗更忌强烈阳光,故可与荔枝、龙眼、黄皮、香蕉和大蕉间种,适当合理密植并多留营养枝梢。
菠萝蜜对土壤要求不高,多数土壤都能适应其生长,但以肥沃、潮湿、深厚的土壤为最好。
在村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公园、城镇种植的菠萝蜜生长较好,枝叶茂盛,产量高,品质好,既可美化环境,又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建园定植开垦、挖穴施基肥平地或在5°以下的缓坡地机耕深翻1次再平整土地。
丘陵地按等高线开好环山行或梯田,面宽1.5-2.5m,梯田面向内倾斜,以利保水。
菠萝蜜在海南地区一般按株距5-6m、行距6-7m的株行距定标,种植225-330株/hm²。
挖长、宽、深各0.8-1.0m的穴。
挖穴时表土与底土分开堆放。
在种植前1-2个月回土,先把表土施在最下层,接着放杂草,枝叶和石灰0.5kg混合,再回1层表土,放塘泥、禽畜粪50kg和磷肥0.5kg(有条件地方在植穴放50-100g的菌肥,效果更好),再回盖1层表土填充高出地面20cm。
桑桑科桑属植物桑(拉丁名:Morus alba L.)是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
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
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
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
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
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
喜光,幼时稍耐阴。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
耐干旱,耐水湿能力强。
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
中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
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
叶为桑蚕饲料。
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和根皮可入药。
乔木或为灌木,高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
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
桑树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
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
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
桑葚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
花期4-5月,果期5-8月。
榕树摘要榕树榕树[1](学名:Ficus microcarpa),为桑科,榕属,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
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
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
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
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为“独木成林”。
名称【中文名】榕树【英文名】Ficus microcarpa【别名】细叶榕、成树、榕树须【占地】20左右公顷简介榕树(学名:Ficus microcarpa),为桑科榕属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
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
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
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
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也称孟加拉榕树(Ficus benghalensis)或印度榕树(F.indica)。
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即无花果属)乔木。
原产于热带亚洲。
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
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
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
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冠以榕树名的不只有细叶榕,屈指一算,还有八九种,如高山榕、柳叶榕、垂叶榕、金叶垂叶榕、菩提榕、印度橡胶榕、大叶榕、金叶榕、花叶垂叶榕等。
这些榕树四季常青,姿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良好的生态效果,广栽于南方各地。
形态特征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生气根。
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颜色呈淡绿色,长4-10厘米,宽2-4厘米。
花序托单千年古榕王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扁倒卵球形,直径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时黄色或淡红色; 瘿花和雌花同生于一花托中。
盆景养护管理榕树盆景放臵场所:宜放臵于温暖湿润、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场所。
柘桑科柘属植物
柘(学名: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是桑科、柘属植物。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冬芽赤褐色。
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叶柄被微柔毛。
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具短总花梗;雄花有苞片,附着于花被片上,花被片肉质,先端肥厚,内卷,雄蕊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在花芽时直立,聚花果近球形,肉质,成熟时桔红色。
5-6月开花,6-7月结果。
桑科
成员:贾佳佳:1324300099 杨登春:1213300069
高潜:1324300099 陈佳伟:1324300129
汪磊:1324300069 曾亚丽:1324300049
1,桑葚是桑科的桑树的成熟果实。
未成熟时为绿色逐渐成长变为白色、红色成熟后为紫红色或紫黑色味酸甜。
2.无花果雌雄异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生内壁口部,花被片4-5,雄蕊3,有时1或5,瘿花花柱侧生,短;雌花花被与雄花同,子房卵圆形,光滑,花柱侧生,柱头 2 裂,线形。
榕果单生叶腋,大而梨形,直径3-5厘米,顶部下陷,成熟时紫红色或黄色,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镜状。
尾部有一小孔。
3.桑叶该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幼枝有毛。
叶互生,卵形至阔卵形,长6~15cm,宽4~12cm。
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绿色,脉上有疏毛,脉腋间有毛;叶柄长1~2.5cm。
4.桑白皮本品为双子叶植物桑科桑的根皮。
呈长而扭曲的板片状,筒状或两边向内卷成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0.1-0.5cm。
外表面淡黄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棕色斑点(残留栓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有的纵向裂开,露出纤维。
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气微,味微甜。
5.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
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
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破碎。
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
气微,味淡。
6.桑枝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
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
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
7.构树叶桑科植物小构树的叶。
落叶灌木。
枝显着地伸长而呈蔓生,有乳汁。
单叶互生;叶柄长l-2cm;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
3-13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有2-3个乳头状腺体,不裂或2-3深裂,上面绿色,被伏毛或近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边缘有细锯齿;基出脉3条。
8.黄葛树,黄葛树属高大落叶乔木。
其茎干粗壮,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
枝杈密集,大枝横伸,小枝斜出虬曲。
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
寿命很长,百年以上大树比比皆是。
花期5~8月,果期8~11月,果生于叶腋,球形,黄色或紫红色。
根、叶入
药。
9.楮实子本品为桑科植物构树Broussoneria papyrifera (L.) Vent.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至宽卵形,顶端渐尖,长2~2.5毫米,直径1.5~2毫米。
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粗糙,具细皱纹。
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脊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
气弱,味淡而有油腻感,以色红、子老、无杂质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