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湖南科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667.00 KB
- 文档页数:19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文学院09级2班叶文李200902440232所查院校:湖南科技大学该校招生时间:在2012年以前,湖南科技大学属于本科二批招生院校,去年它总的招生时间从7月15日持续到7月29日。
在不同的省份,它的招生时间有不同的安排,比如在四川省,去年的招生时间为7月24日。
今年2月,湖南科技大学成为了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它的招生时间和去年相比,应该会有所调整。
湖南科技大学与对外汉语有关的专业有两个,一个是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语言学专业,另一个是外国语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下面将对两个专业都做一些了解。
一、人文学院语言学专业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及相应的学分):大一(2010级):专业必修课:写作学(1)2分现代汉语(1)3分写作学(2)2.5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二(2009级):专业必修课:修辞学2分文学理论3分古代汉语(1)3分中国文学史3分语音学2分语言文字管理概论2分语言学概论3分汉语词汇学2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3分古代汉语(2)4分普通话训练与测试3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三(2008级):专业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3分汉字学2分世界文学3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3分汉语方言学2分汉语史4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3分欧美语言学2分语法学2分中国语言学史3分专业选修课:(未开设)大四:(可能由于大四主要参加实习等原因,未找到课表)二、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是湖南科技大学培养对外汉语方面人才的主要专业,所以我们将它作为了解的重点专业来讲解。
1、主要专业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汉翻译、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欧洲文学、中国文化通史、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外语教学概论。
2、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学分及学时注:在下列的课程类别中,专基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为专业必修课,专选为专业选修课,带★号的为专业选修课中的必选课。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
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
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一)课堂渗透法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
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
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
消
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维护正义)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境界。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四个向度发布时间:2021-12-30T06:09:27.87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5期作者:彭庆国[导读]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摘要:在2016年,在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和政策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作为思想和政治工作与整个教学和学习进程之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性,并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项目实施方案》(2017年)和《教育部高等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方案》(2020年5月)呼吁高等教育机构落实这些目标促进课程中以思想和政策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将思想和政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并将思想和政治教育内容纳入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育人;教学理念引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同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都强调了思政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主要渠道。
当前,各类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快速推进,但是大多仍处于独自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协同育人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论,对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问题进行探讨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和政治教育,这种教育不再仅仅基于大学提供的理论和政治教育,而是基于所有课程对思想和政治教育的深入参与。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强调,领导人民是核心纽带,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便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人民教育。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于它的探讨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不是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渴望通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辅助语言教学。
然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不成熟,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育者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
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
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
比如,英语中的uncle 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
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
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1. 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此增强外国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简要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接着,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后,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提升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社会习俗等多元内容。
其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尤以儒家的仁爱、礼义、和谐观,道家的自然、无为、辩证思想,以及佛家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理念为核心哲学基石。
这些深邃的哲学智慧不仅构成了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乃至国际交往提供了深远的智慧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诚信。
“仁”为核心,主张爱人如己,推己及人“义”则关乎公正公平,强调行为合乎道义“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智”指向明辨是非、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信”则是诚实守信,为社会交往的基石。
这种伦理道德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作为传播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尊师重教的教育观、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等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和谐理念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随着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汉语的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了解我国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希望能够为广大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一、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通过语言教学来传授我国的文化。
只有学生对我国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与我国人交流。
二、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
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学生。
三、注重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比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礼仪、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音乐、我国的传统绘画等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的文化要素。
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来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的文化。
比如组织学生品尝我国的传统美食、教学生制作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带领学生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等等,都是通过体验式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五、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在教学汉语的应该将我国的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我国的文化。
比如通过教学我国的成语故事、我国的诗词歌赋、我国的寓言故事等等,来让学生体会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外国人学会汉语,更是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中国功夫、书法、绘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所感兴趣的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还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古代历史故事、中国名著等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比如在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之际,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教授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名著,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要注重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中可以对比中西方的礼仪、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论对外汉语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语言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修养应成为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标签:国际汉语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对外汉语事业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融合,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
汉语是世界和中国交流的一道桥梁,在国际间来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中华文化,不管是对中国的进步,还是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要走的一条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语言制约着文化,文化又制约着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只谈语言,也不能离开语言只谈文化,两者共生而存,互相推动,互相发展。
各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这些历史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形成了自己国家、民族不同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差异性,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存在于国家、民族的历史当中,因此,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有助于汉语语言的学习。
只有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学会汉语。
语言和文化二者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学习了这种文化,就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将汉语世界化,还要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在当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标志,它更能体现国家的软实力。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但要大力推广汉语,还要发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对外汉语教师则是推广汉语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世界化。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也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文化教学,这说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统一的。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想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学习承载这种文化的汉语。
而想要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汉语,就要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习蕴含其中的中国习俗、人文、地理、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甚至生活方式和习惯等。
湖南对外汉语教师考试让中华文化得到有序传播
如今“汉语热”席卷全球,有很多想要留学,出国就业或是移民的朋友就会问道:参加对外汉语教师考试到底有没有用?作为一个已经拥有了证书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考取这个证书是非常有用的。
分析一下目前的形势:现在全球汉语的学习者已达到1.5亿人,而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老师仅4万多人,师生比超过1:3000。
国际汉语教师正在成为新的时尚职业,国际汉语教育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而考取对外汉语教师考试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
现在有很多外企进入中国,也有很多外国人陆续到中国来工作,学习或旅游,他们更多的是想学会中文,就像国内有需要教中文课的老师,对于老师的要求是需要有教学经验,并且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考试才可以进行教学。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的传播者,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使其成为不同国家、不同语种合作交流沟通的媒介一直是我们的使命,在对外汉语教师考试的培训课程里,会以多年教外国人学中文的经验为依托,为世界提供专业的中文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刘畅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12期刘甲勿(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出来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是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的,也是在新时代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普及传统文化、培养国际汉语人才的极好方式。
在学生学习语言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及领会博大精深的文化常识,辅佐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为基础放眼世界,可以将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 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2—0144 - 02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汉语言和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来自于文化,所以有关文化的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届通常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当作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而把文化教学排除在外。
80年代后,我国语言教学界逐渐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进一步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阐明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对重要性,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推广方式分为“开设国情概况或文化课”与“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入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两种。
严格区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主张重视专门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的相关教材和大纲的研究、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设计和内容的补充、课程设定与教学手段,提出了若干关于编写教材的意见和编写一系列文化课本的具体的落实方法。
在此期间,一些学者也提出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时把“文化作为知识”,用介绍文化常识的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传统方式是不正确的。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的弘扬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汉语这门。
汉语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语言最为丰富的一种语言主,汉语言的产生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着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联盟汉语教师要解决的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社会秩序。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2.中国文化有着比较稳定的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文化研究作者:袁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为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作用。
关键词:伦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作者简介:袁真(1988-),女,河南信阳人,现信阳师范学院2012级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非常丰富,对实现道德社会中道德教育思想有独特修身之道。
在战国时期,孔子以自己政治理念形成道德思想。
我国传统道德指儒家道德,以“仁” “孝” “ 礼” “ 悌”“信”形成中国最早学说。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主义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社会安定是统治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孔子道德教义,提出了“三纲”、“五常”,把儒家的道德观念提升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高度。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的调整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范。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规范非常独特。
张岱年在其《道德与文明》文章中在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简称为“九德”具体包括:仁爱、礼让、诚信、孝慈、公忠、廉耻、勇敢、勤俭、刚直。
罗国杰在其《中国传统道德》一文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伦理规范和文明礼仪规范四个部分。
这些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中国的道德规范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道德文明上所付出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第一,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