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克(习题)

休克(习题)

休克(习题)
休克(习题)

第十一章休克

一、选择题

1.休克的概念是

A.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是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所致的循环衰竭

C.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

D.是以血压降低、尿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E.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全身微循环血液灌注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重要器官机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A.心输出量降低

B.动脉血压降低

C.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D.外周阻力升高

E.外周阻力降低

3.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心肌抑制因子

C.血栓素A2

D.内皮素

E.血管紧张素Ⅱ

4.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变化不明显

D.先兴奋后抑制

E.先抑制后兴奋

5.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液回流增多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6.自身输液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夜回流多于生成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7.休克早期动脉血压变化的特点是

A.升高

B.降低

C.正常或略降

D.先降后升

E.先升后降

8.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

C.肾

D.肺

E.脾

9.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

A.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舒张

B.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不变

C.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舒张

D.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收缩

E.微动脉端收缩程度大于微静脉端收缩

10.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

A.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舒张

B.微静脉端收缩,微静脉端收缩

C.微静脉端舒张,微静脉端舒张

D.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收缩

E.微动脉端舒张程度大于微静脉端舒张

11.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多灌少流

C.不灌不流

D.少灌多流

E.多灌多流

12.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

B.不灌不流

C.少灌少流

D.少灌多流

E.多灌多流

13.休克晚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不灌不流

B.多灌少流

C.少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少灌多流

14.休克期血中儿茶酚胺的含量

A.高于正常

B.低于正常

C.接近正常

D.可高可低

E.以上都不是

15.休克时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必然导致

A.高碳酸血症

B.乳酸堆积

C.酮体堆积

D.呼碱

E.代碱

16.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代碱

B.呼酸

C.代酸

D.呼碱

E.以上都不是

17.血栓素A2产生的部位主要是

A.血小板

B.内皮细胞

C.巨噬细胞

D.红细胞

E.肥大细胞

18.组胺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A.肥大细胞

B.红细胞

C.内皮细胞

D.巨噬细胞

E.血小板

19.前列环素产生的主要部位是

A.内皮细胞

B.红细胞

C.肥大细胞

D.巨噬细胞

E.血小板

20.下列物质中缩血管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TXA2

D.血管紧张素Ⅱ

E.血管升压素

21.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

A.PGF

B.组胺

C.缓激肽

D.腺苷

E.前列环素(PGI2)

22.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哪项不对

A.烦燥不安

B.脉搏细数

C.血压明显下降

D.面色苍白,出冷汗

E.少尿

23.心肌抑制因子主要产生于

A.心脏

B.肺

C.肾

D.肝

E.胰腺

24.下述物质中不能引起血管扩张的是

A.组胺

B.心肌抑制因子

C.激肽

D.腺苷

E.内皮舒张因子

25.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最易受损害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

C.脾

D.肺

E.肾

26.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

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B.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E.功能障碍与肾小管坏死并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27.休克时心力衰竭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机制无关

A.冠脉血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加

C.前负荷增加

D.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

E.多钟毒性因子抑制心肌

28.下列哪项因素不易引起ARDS

A.休克

B.创伤

C.长期吸入高浓度氧

D.烧伤

E.急性心肌炎

29.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肺微循环障碍合并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

C.急性肺不张

D.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E.急性肺水肿

30.下述哪项不是ARDS的病理变化

A.局限性肺不张

B.肺泡内透明形成

C.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E.肺间质脱水 E.肺泡水肿

31.高排低阻型休克可见于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32.低排低阻型休克可见于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烧伤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33.下列哪项不是感染性休克的特点

A.发病机制复杂

B.易导致心力衰竭

C.早期常伴有高热

D.细胞可发生继发性或原发性损伤

E.大部分病例属于高动力型休克

34.感染性休克的最常见病因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病毒

D.螺旋体

E.真菌

35.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

A.心源型休克

B.失血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36.下述哪项不是内毒素的作用

A.直接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B.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C.促成TNF合成

D.激活凝血、纤溶、激酞、补体等系统

E.刺激机体细胞释放内源性介质

37.高动力型休克和低动力型休克均见于

A.感染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烧伤性休克

38.快速失血量一般超过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A.10%

B.20%

C.25%

D.30%

E.40%

39.下列哪项不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A.烧伤

B.创伤

C.呕吐

D.腹泻

E.心律失常

40.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升高不是下列哪型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A.心源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41.休克治疗时应遵循的补液原则是

A.失多少,补多少

B.需多少,补多少

C.宁多勿少

D.宁少勿多

E.血压变化不明显时可不必补液

42.下列哪项最宜作为监测休克患者补液的指标

A.动脉血压

B.心率

C.尿量

D.肺动脉楔压

E.心输出量

43.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休克时应首先

A.充分补足血容量

B.保护和改善细胞功能

C.纠正酸中毒

D.改善心脏功能

E.去除原发病因

44.应首选缩血管药物治疗的休克类型是

A.心源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失血性休克

D.烧伤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答案:1-5.ECAAA;6-10.DCAEE;11-15.AAAAB;16-20.CAAAC;21-25.ECEBE;26-30.BCEBE;31-35.EDEBD;36-40.CABEC;41-44.BDAE

二、填空题:

1.休克的始动环节有、和。

[答案]:急性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增加、心功能障碍

2.休克代偿期代偿意义表现为和。

[答案]:回心血量增加和动脉血压维持、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血供

3.按微循环的改变,休克可分为三个时期、和。

[答案]: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的难治期)

4.休克时心肌抑制因子(MDF)具有下列主要作用,即、和。

[答案]:抑制心肌收缩性、收缩腹腔脏器血管、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5.低动力(低排、高阻)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

、。

[答案]:CO↓、TPR↑、CVP↓、BP↓

6.休克的细胞代谢障碍表现为;和。

[答案]: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局部酸中毒

7.参与休克发生的缩血管物质有、、等。

[答案]: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A2

8.参与休克发生的扩血管物质有、、等。

[答案]:组胺、激肽、PGI2

9.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其化学本质就是。

[答案]:一氧化氮

10.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词是指与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答案]:微动脉、微静脉

三、名词解释:

1.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答案]:微循环一词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2.心源性休克

[答案]: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的心律紊乱而导致的休克称之为心源性休克。

3.自身输血(self blood transfusion)

[答案]: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减少血管床内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脉血压。

4.自我输液(self transfusion)

[答案]:在休克初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致毛细血管静水压降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增加以增加回心血量称之为自我输液。

5.心肌抑制因子(myoco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

[答案]:胰腺在缺血缺氧时,其外分泌腺细胞中所含的组织蛋白酶逸出细胞外分解组织蛋白所产生的一种小分子多肽。

6.休克肺(shock lungs)

[答案]:严重休克病人晚期,在脉搏、血压和尿量平稳以后,出现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称之为休克肺。

(或严重休克病人晚期,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广泛受损,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称之为休克肺。)

(或由休克引起的ARDS。)

7.休克肾(shock kidneys)

[答案]:由休克所产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在早期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晚期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8.休克(shock)

[答案]: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四、问答题:

1.失血性休克早期机体有哪些代偿适应性改变?并简述其产生机理。

[答案要点]

(1)微静脉、肝储血库收缩、增加回心血量、维持动脉血压:自我输血

(2)组织液返流入血↑: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γa>γv→capH.P↓→自我输液。

(3)醛固酮、ADH↑,钠水重吸收,增加循环血量

(4)A—V短路开放,保证血液及时回心

(5)全身血液重分布:皮肤、腹腔脏器和肾血管收缩、脑动脉、冠状动脉无明显改变→保证心脑血供。

2.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及临床特点。

[答案要点]

(1)在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全身小血管(心、脑除外)如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

前阻力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的情况。

(2)导致微循环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休克动因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其他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II、加压素、血栓素A2、

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等也促使血管收缩。

(3)临床特点: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烦燥不安,血压不会下降但脉压差减小。

3.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及组织灌流变化的特点。

[答案要点]

(1)休克期时,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的痉挛较休克初期有所减轻,此时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微循环多灌少流,灌大于流,血液淤滞。

(2)现认为休克期微静脉往往扩张而并非持续收缩,微循环的淤滞是由于微静脉端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等而

致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此时组织处于严重低灌流状态,缺氧更为加

重。

4.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滞的机制。

[答案要点]

(1)酸中毒:缺血缺氧→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局部代谢产物↑:组胺、激肽,K+等增多,导致血管扩张。

(3)内毒素:引起血管扩张、持续低血压。

(4)血液流变学改变:休克期白细胞滚动,贴壁,粘附于内皮细胞上,增加了毛细血管后阻力。此种粘附受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所介导。此外还有血液浓缩,

粘度增大,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等都造成微循环血流变慢。

5.为何称休克晚期为难治期,并简述其机制。

[答案要点]

休克进入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由于发生DIC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故而难治。

(1)DIC:原因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即血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休克动因直接启动凝血系统如感染、创伤等。后果:微栓

塞致回心血量减少,出血加重循环障碍,器官栓塞加重功能障碍等。

(2)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微栓塞以及持续低血压引起心、脑、肝、肺、肾功能障碍,尤其是许多体液因子如溶酶体酶加重重要生命器官的不可逆损伤。

6.休克时细胞会发生哪些损害?

[答案要点]

(1)细胞膜的变化:出现离子泵功能障碍,水、Na+和Ca++内流,细胞内水肿。

(2)线粒体变化:线粒体肿胀、氧化磷酸化障碍、能量物质进一步减少。

(3)溶酶体变化:溶酶体酶释放,引起细胞自溶,激活激肽系统形成MDF。

7.休克一旦发生DIC,为什么会使病情恶化?

[答案要点]

(1)DIC时微血栓阻塞了微循环通道,使回心血量锐减。

(2)凝血及纤溶过程中的产物例如激肽、FDP等,增加了血管通透性,加重了微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3)DIC时出血,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循环障碍。

(4)DIC时器官栓塞、梗死,加重了器官急性功能衰竭。

8.试述休克时,心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答案要点]

(1)冠状动脉血供减少:由于血压降低以及心率加快致心舒期缩短。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

(3)酸中毒、高血钾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4)MDF对心肌的抑制。

(5)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

(6)细菌毒素(如内毒素)对心肌的损伤。

9.休克的正确补液原则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答案要点]

(1)休克正确的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

(2)机理:所谓需多少应包含:向体外丧失的部分体液,由于血管床容量扩大的部分,微循环淤滞的部分以及血浆外渗的部分。

10.动脉血压高低可否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指标?为什么?

[答案要点]

休克的本质是微循环灌流量的急剧减少而引起的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在休克早期,虽然微循环障碍已产生,但机体通过各

种代偿使动脉血压不降低,但此时休克已发生。因此动脉血压高低不能作为

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指标,但可作为判断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

11.在休克治疗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目的是提高组织微循环的灌流量。

(2)必须在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使用。

(3)对低排高阻型休克或应用缩血管药物后血管高度痉挛的患者,可选用血管扩张剂,但一定要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4)对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或高动力型休克的病人可选用缩血管药物。

外科休克护理题及答案完整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搜集的资料莆 【第三章休克病人的护理】肁 一、名词解释肁 1.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细胞代谢紊乱和莇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休克用来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等于脉率除以收缩压,正常为1/22.休克指数袃指数越大说明休克越严重。 。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5-10cmHO 3.中心静脉压(CVP)肄2 二、填空题膁 4.护理休克病人时,应间歇给氧,流量一般(4-6L/分)。螇 。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5.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薅 。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6低血容量性休克)(袂 )。感染性休克7.外科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芁 。))(衰竭期扩张期.休克病人微循环变化分为三期(8收缩期)(膈 ).休克病人微循环收缩期相当于临床的(9早期)又称为(代偿期。羃 10.休克病人微循环扩张期相当于临床的(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相当于临床(休克晚薁。期)。血压基本不变而脉压差减少11.休克早期最典型的改变是()莁 。)补液扩容.休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12莅. 13.休克病人补液首选(平衡盐溶液)。螅 14.休克病人急救措施有(积极处理原发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中凹位)(注意莀吸氧)等。保暖)( )等,其中(呼吸(皮肤粘膜颜色))血压(神志)(尿量)15.休克病的一般观察指标有(蒀)。最简单而有效的观察指标是(尿量 血(动脉血乳酸盐)(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血常规16.休克病人的辅助检查项目有()(螆)等。电解质 三、简答题膃 17.对休克病人如何做好扩充血容量的护理莃 答:(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蒀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膇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袅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膂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薀 18.简述休克早期临床表现?薈 答:皮肤粘膜苍白,四肢发凉,神志清楚但精神紧张,口渴,收缩压正常或略有升高,舒莃张压

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动 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 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随着矿井开采 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 危害,确保179综采队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制定相应 的防范措施: 一、管理机构 建立以队长为组长,生产、安全、机电等副副长为副组长。相关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冲击地压 管理机构。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队各工种人员,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检测仪器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 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科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 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料、工具车皮及时达到作业 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 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 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区段,采区设计和掘进、采煤 作业规程必须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门设计。 3、采用正确的开采方式和采掘生产工艺,必须要采用长壁后退式开采方法和全部跨落式顶 板管理方法。 4、科学安排开采顺序,应避免人为形成孤岛、半孤岛高应力集中区。 5、优化巷道布置 1)、巷道应避免布置在支撑压力峰值位置或构造应力影响带内。 2)、采场巷道应布置在无冲击或弱冲击的煤层中或岩层中。 3)、采场之间应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或沿空送巷。确实不具备无煤柱开采条件的,应采取窄煤柱布置,与采空区留3—7m煤柱,尽量不布置在煤体边缘10—40m的范围内。

外科休克题

【第三章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造成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2.休克指数用来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等于脉率除以收缩压,正常为1/2,休克指数越大说明休克越严重。 3.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5- 10cmH2O 。二、填空题 4.护理休克病人时,应间歇给氧,流量一般(4-6L/分)。 5.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休克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7.外科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8.休克病人微循环变化分为三期(收缩期)(扩张期)(衰竭期)。 9.休克病人微循环收缩期相当于临床的(早期)又称为(代偿期)。 10.休克病人微循环扩张期相当于临床的(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相当于临床(休克晚期)。 11.休克早期最典型的改变是(血压基本不变而脉压差减少)。 12.休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补液扩容)。 13.休克病人补液首选(平衡盐溶液)。 14.休克病人急救措施有(积极处理原发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吸氧)等。 15.休克病的一般观察指标有(血压)(神志)(尿量)(皮肤粘膜颜色)(呼吸)等,其中最简单而有效的观察指标是(尿量)。 16.休克病人的辅助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动脉血乳酸盐)(血电解质)等。 三、简答题 17.对休克病人如何做好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答:(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煤矿防治冲击地压专项试题资料讲解

防治冲击地压专项试题 单位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瞬时震动性)、(巨大破坏性)、(复杂性)明显的显现特征。 2、电磁辐射监测时必须(停电监测),我矿暂定电磁辐射监测临界强度值为(65)mv,临界脉冲数为(70)。 3、煤层注水的作用有“四防两快”,四防是指:防尘、(防冲)、防火、(防瓦斯);两快是指:快速揭煤和(快速掘进)。 4、重点防冲地段(区域)包括(地质构造变动带)、(采面前方应力集中区)、(煤柱区域)、孤岛内的掘进和回采工作面、(矿井采深大于550米的区域)。 5、凡进入冲击地压管理区域都必须戴(防冲头盔),穿(防冲背心)。 6、常村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理念是(安全第一),(防冲为先)。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集团公司《防冲细则》规定,凡采深超过()米的矿井必须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采深超过( B )米为严重冲击地压区域。 A 400m、500m B 550m、650m C 700m、800m D 750m、800m 2、高压煤层注水压力应不低于( B )Mpa,含水率增值要大于()。 A 8Mpa、1.0% B 12Mpa、1.5% C 12Mpa、10% D 10Mpa、15% 3、集团公司《防冲细则》规定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长度不得低于( B )。 A 50米 B 100米 C 150米 D 200米 4、下列选项不属于解危措施的是( C )。 A 卸压爆破 B 煤层高压注水 C 电磁辐射监测 D 卸压钻孔 5、深孔爆破解危措施应采取?????????装药,?????????连线。( C ) A 正向并联 B 反向并联 C 正向串联 D 反向串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冲击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后,可立即进行正常采掘活动。 B 防冲区域不准随意存放材料和设备,如需存放必须按规定 进行捆绑,大型设备设专门硐室存放。 C 在严重冲击危险区域,必须安设压风自救系统。 D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掘进工作面外面维修拆换断面时,里 面严禁任何作业。 三、名词解释(8分)

休克三基考试试卷答案

休克三基考试试卷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休克三基考试试卷答案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移位,细胞损伤,最终导致MODS。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或脉压差减少 (<20mmHg),尿量<kg·h,心率>100次/分,CVP<5mmHg或PAWP< 8mmHg等指标。然而,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已被人们充分认识。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价值,血乳酸(>2mmol/L)、碱缺失(<-5mmol/L)是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监测:用于监测容量状态和指导补液,有助于了解机体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及时调整治疗,并有助于已知或怀疑存在心力衰竭的休克患者的液体治疗,防止过多输液导致的肺水肿。 BE与血乳酸结合是判断休克组织灌注较好的方法。

动脉血乳酸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是反映组织缺氧的高度敏感的指标之一,动脉血乳酸增高常较其他的休克征象先出现。持续动态的动脉血乳酸监测对休克的早期诊断、判定组织缺氧情况、指导液体复苏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尽快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措施。 由于5%葡萄糖溶液很快分布到细胞内间隙,因此不推荐用于复苏治疗。 容量负荷试验的目的在于量化输液时的心血管反应,快速纠正容量缺失,尽可能减少容量过负荷的风险和可能的副反应尤其肺水肿,同时认为应该积极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患者。 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用血管活性药,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通常临床仅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应注意原发因素的处理,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快速发生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心律失常和死亡。临床上使用碳酸氢钠能短暂改善休克时的酸中毒,但是,不主张常规使用。研究表明,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应着眼于病因处理、容量复苏等干预治疗,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逐步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因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或pH<。 严重低血容量休克伴低体温的患者应维持正常体温。入院GCS评分在4-7分的低血容量休克患者3小时内开始控制性降温。

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根据发生冲击地压的成因和机理,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有两方面:一是降低应力的集中程度;二是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减弱积聚弹性能的能力和释放速率。 1降低应力的集中程度 减弱煤层区域内的矿山压力值的方法有:①超前开采保护层;②无煤柱开采,在采区内不留煤柱和煤体突出部分,禁止在邻近层煤柱的影响范围内开采;③合理安排开采顺序,避免形成三面采空状态的回采区段或条带和在回采工作面前方掘进巷道,必要时应在岩石或安全层内掘进巷道,禁止工作面对采和追采。 2改变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改变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有:高压注水、放松动炮和孔相卸压等方法。 ⑴高压注水是通过注水,人为地在煤岩内部造成一系列的弱面,并使其软化,以降低煤的强度和增加塑性变形量。注水后,煤的湿度平均增加1%—2.2%时,可使其单向受压的塑性变形量增加13.3%—14.5%。 ⑵放松动炮是人为地释放煤体内部集中应力区积聚的能量。在回采工作面中使用时,一般是在工作面沿走向打4m—6m深的炮眼,进行桧爆破。它的作用是可以诱发冲击地压和煤壁前方经常保持一个破碎保护带,使最大支承压力转入煤体深处,随后即使发生冲击地压,对采场的威胁也大为降低。 ⑶钻孔槽卸压是用大直径钻孔或切割沟槽使煤体松动,达到卸压效果。卸载钻孔的深度一般应穿过应力增高带。在掘进石门揭开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应距煤层5m—8m处停止掘进,使钻孔穿透煤层,进行卸压。 此外,还可依靠选择最佳采煤方法、回采设备、开采参数和工作制度等方法,局部降低煤层边缘的冲击危险程度。例如,当开采有冲击危险的单一煤层时,应采用直线式长壁工作面授前进式采煤方法,并在巷道侧不留煤柱。对有冲击危险的厚煤层,应采用倾斜分层长壁式采煤方法。上分层的开采厚度应当最小。 开采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无论是在回采工作面还是在掘进工作面中,都应采用支撑力大的可缩性金属支架。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对冲击地压认真地进行测定和预报工作,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消除或大大减少冲击地压事故。

外科休克习题

第五章外科休克 一、填空题 1、休克监测中,尿量能反映肾的灌注情况,如尿量<25ml/小时,比重1、030 表示。 2、休克治疗过程中,动脉压较低,中心静脉压也较低,提示;如 动脉压较低,而中心静脉压偏高,提示。 3、休克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可以帮助判定有无休克及其程度。指数为0、5,一般表示;表示存在休克;2、0以上。 二、判断改错题 1、血压是反映休克程度最敏感的指标。 2、测量胃粘膜pH 不但可反映局部组织灌注和供氧情况,也可能发现重度休克。 3、纠正休克引起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是病因诊疗。 4、在所有的情况下,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5、多巴胺具有兴奋α1β1和多巴胺受体作有,其药理作用与剂量无关。 6、α受体阻断剂和抗胆碱能药是血管收缩剂。 7、为了兼顾各重要脏器的灌注水平,常将血管收缩剂与扩张剂先后应用。 8、失血性休克首先可经静脉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全血。 9、损伤后疼痛刺激严重者禁用镇痛和镇静剂。 10、感染性休克是外科多见和诊疗较容易的一类休克。

11、感染性休克控制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应用抗菌药物和早期手术。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 A .5-20cmH 2O B.10-20cmH 2O C.5-10cmH 2O D .15-20cmH 2O E.5-15cmH 2O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正常值。 A .6-15mmHg B.5-10 mmHg C.5-15 mmHg D .10-15 mmHg E.6-10 mmHg 3、休克时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 A .细胞能量代谢以无氧代谢为主 B .肝乳糖代谢能力下降,引起酸中毒 C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 D .细胞的功能失常 E .以上都是 4、休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A.升高血压 B.恢复血容量 C.纠正酸中毒 D.恢复心排出量 E.恢复组织的血流灌注 5、休克抑制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冲击地压专业培训试题(上半年)

冲击地压专业培训考试试题(上半年)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4分计40分) 1. 微震是指采动引起()时产生的动力现象。 A煤体破坏B巷道破坏C岩体破坏D煤岩体破坏 2. 冲击地压是()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由于变形能释放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A煤矿B矿山C工作面D采区 3.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42~50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效应,鉴别冲击危险的一种方法。 A应力B动力C压力D煤体 4. 记录钻孔时所发生的()效应,可更加准确地判断危险位置。 A压力B动力C应力D拉力 5. 先采的解放层必须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选择无冲击倾向或()冲击倾向的煤层。 A强B弱C一般D严重 6. 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列入矿井年度()费用,应保证足额提取和使用。 A安全生产B预定C额定D维简 7.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同一区段应力集中影响范围内,不得布置()工作面同时回采。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停产3天以上的,恢复生产的前内(),应鉴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A 一小时 B 三小时C一班D一天 9. 掘进工作面迎头要安设保护网,并采取固定措施,防止迎头()。 A冲击地压B矿震C冒顶D片帮 10. 解危措施实施后必须进行效果检查,检查的方法与预测冲击地压危险的方法相同,确认()后方可作业。 A 安全B无事 C 有冲击地压危险 D 无冲击地压危险 二、多选题(每题4分计20分) 1.冲击地压按显现强度分为类分为()。 A.弹射 B.矿震 C.弱冲击 D.强冲击 2. 冲击地压解危措施包括()和煤层高压注水等。

2019最新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最新休克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 休克的病理过程包括: a 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b 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c 细胞功能受损和细胞代谢紊乱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2 休克的本质是; a 氧供不足和氧耗增加。 b 血容量不足 c 产生炎症介质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3 创伤性休克属于 a神经源性休克 b 感染性休克 c 心源性休克 d 低血容量性休克 e 过敏性休克 4 休克微循环的变化一般包括 a 微循环淤滞期

b 微循环痉挛期 c 微循环扩张期 d 微循环衰竭期 e 以上都是 5 以下哪些不是微循环收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 a A-V短路开放 b 血液重分布 c 组织低灌注 d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e 无氧代谢 6 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心率加快 b 四肢湿冷 c 烦躁不安 d 无尿 e 肛温降低 7 关于休克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血压下降 b 意识模糊 c 皮肤紫癜 d 无尿

e 浮肿 8 判断休克病人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的阈值是: a 尿量<25ml /hr、尿比重>.1.025 b 尿量<30ml /hr、尿比重>1.015 c 尿量<35ml /hr、尿比重>.1.010 d 尿量<40ml /hr、尿比重>.1.030 e 尿量<25ml /hr、尿比重>.1.008 9 血压代表心输出血液时的压力和外周血管阻力, a 能作为休克判断的唯一依据 b 只根据血压即可判断休克的程度 c 血压并不能全面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情况 d 以上都对 e 以上都不对 10 中心静脉压CVP a 正常值0.49~0.98 kPa b 反映胸腔大静脉及右心房的压力, c 不能反映左心功能 d 能反映左心功能 e 正常值5-10cmH2O 12 那些不是影响CVP压力的因素 a 静脉回流量

浅谈国内外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

浅谈国内外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 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压力现象,也是煤矿井下复杂动力现象之一。当应力超过极限状态时,会造成瞬间大量弹性能的突然释放,,不仅会对设备造成损坏,严重时可造成人员伤亡。本文主要针对冲击地压发生的现状,阐述目前国内外对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的情况,对现有主要的预测技术进行了分析说明。 标签:冲击地压;威胁;预测;防治 前言 随着我国能源对煤炭的需求,煤炭开采量随之增加,开采深度已接近千米。因此冲击地压灾害将日益严重,短期内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冲击地压矿井一并予以关闭。从而,我们必须对冲击地压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更深的研究。本文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希望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有所帮助。 1 冲击地压预测 1.1 围岩变形监测法 采掘活动在煤层和顶底板中将引起各种形式的矿山压力显现,其中支承压力有着特殊的意义。支承压力的大小、分布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发生冲击地压过程中,支承压力特别是动压显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它的显现规律可以预测冲击地压。一般情况下,支承压力的动压显现与工作面煤壁边缘区的稳定性有关。当边缘区未被压坏时,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支承压力的大小和峰值也随之变化,其峰值愈靠近煤壁冲击危险性也愈大。 1.2 钻屑法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体中钻小直径钻孔,根据钻孔时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现象。达到一系列探测目的施工方法;钻屑法能够估测煤岩体应力大小和分布,因而能够用于估测采掘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大小和分布规律。支承压力的峰值大小,峰值位置至煤壁的距离,以及支承压力显著作用范围。它具有简单易行、直观、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公认的一种预测冲击地压危险的主要方法。 1.3 地音微震监测 地音微震监测是实现冲击地压防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回采、掘进等生产过程都会引起围岩应力集中,造成采掘空间周围岩的震动、破裂和突然卸压出现一系列具有动力特征的声发射现象,通过上述动力现象是煤岩结构破坏和裂隙扩展或灾害性事故的前兆信号,观测和记录这些现象就可以预测冲击危险。

(完整版)休克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选择题(每题 5 分共100 分) 1. 休克的概念是 A.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 是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所致的循环衰竭 C.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 D.是以血压降低、尿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E.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全身微循环血液灌注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重要器 官机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 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A.心输出量降低 B. 动脉血压降低 C. 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D.外周阻力升高 E. 外周阻力降低 3. 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 心肌抑制因子 C. 血栓素A2 D. 内皮素 E. 血管紧张素Ⅱ 4. 休克早期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 强烈抑制 C. 变化不明显 D. 先兴奋后抑制 E. 先抑制后兴奋 5. 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 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 组织液回流增多 E. 动- 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6. 自身输液的作用主要是指 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 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 组织夜回流多于生成 E. 动- 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7. 休克早期动脉血压变化的特点是 A.升高 B. 降低 C. 正常或略降 D. 先降后升 E. 先升后降 8. 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 A.心脏 B. 肝 C. 肾 D. 肺 E. 脾 9.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 A.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舒张 B. 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不变 C.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舒张 D. 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收缩

(完整版)休克精选选择题(含答案)

第八章休克 一、多选题A型题 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 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 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 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 [答案] E [题解] 休克的本质不是交感衰竭导致血管麻痹而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过敏性休克属 A.Ⅰ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E.混合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答案] A [题解]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 D.严重心律紊乱 B.急性心肌炎E.充血性心力衰竭 C.心脏压塞 [答案] E [题解] 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严重心律紊乱都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改变,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一般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4.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 A.15% D.40% B.20% E.50% C.30% [答案] B. [题解]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可以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若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超过总血量的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 新城煤矿开采至今无冲击地压现象发生,但根据临矿(城山煤矿)以前25#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及我矿部分采区开采深度已经达到-580水平,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危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特制定以下防范措施如下: 一、管理机构 组长:王连军 副组长:杨庆胜谢学文沈广东王杰黄万胜 金邵柱 成员:生产科机电科地测科安监处供应科 运输区通风区调度室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矿各单位人员、工种,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担架、检测仪器、苏生器、生命探测仪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处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 料、工具车皮及时达到作业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 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区段,采

休克考试题汇总答案

休克考试题 一、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组织氧供/需失衡的循环功能障碍;是全身组织低灌注的结果;同时伴有静脉氧含量下降和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 二、休克的分期。 1、早期:代偿期—低灌注、无低血压—最佳治疗时机 2、中期:失代偿—低灌注、低血压 3、晚期:不可逆—MOF 三、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表现。(神志,皮肤,脉搏,血压,尿量,口渴) ?神志清楚,伴有痛苦的表情,精神紧张 ?轻度口渴 ?皮肤开始苍白,偏凉 ?脉搏增快,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舒张压增高,脉压缩小 ?尿量正常 ?休克指数:小于0.8 四、休克期(淤血缺氧期)表现。 ?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 ?很口渴 ?皮肤苍白,发冷 ?脉搏增快,收缩压12-9.33kPa(90-70mmHg)脉压小 ?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

?少尿(每小时少于30mL/h) ?休克指数:大于1,小于1.5 五、休克晚期(DIC)表现。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非常口渴,但可能无主诉 ?皮肤显著苍白,肢端青紫,冰冷 ?脉搏速而细弱,或模不清,收缩压在9.33 kPa(70 mmHg)以下或测不到 ?毛细血管充盈非常迟缓,表浅静脉塌陷 ?尿少或无尿 ?休克指数:大于1.5 六、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低容量、心源性、感染性、过敏性、阻塞性、神经源性 ?按血流动力学表现:低容量性、阻塞性、分布性、心源性 ?按早期处理分类: 需要补充容量病因 需要改善泵功能—正性肌力药或纠正泵功能不全 需要补充容量及正性肌力药 缓解心排出量阻塞 细胞中毒,特效解毒药 七、休克经验诊断标准。(意识,心率,血压,呼吸,血气,尿量)

1.重病容或意识改变 2. 心率>100次/分 3. 呼吸>22次/分或PaCO2<32mmHg 4. 动脉血碱缺乏<-5mmol/L或乳酸>4mmol/L 5. 尿量<0.5ml/kg/hr 6. 动脉低血压>20分钟。 不管何种病因符合4项 八、休克诊断标准(82年) ? 1. 有诱发休克的病因 ? 2. 意识异常 ? 3. 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 4. 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痕阳性(指压后再充盈时间>2秒钟),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小时或无尿? 5. 收缩压小于80mmHg ? 6. 脉压差小于20mmHg ?7.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下降30%以上 凡符合以上1项,以及2、3、4项中两项;或5、6、7项中一项,可诊断休克。 九、失血性休克时如何估计血容量的丢失情况 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

矿山压力与冲击地压试题库

山东能源矿山压力与冲击地压培训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 1、矿井必须成立冲击地压防治领导小组,(矿井主要负责人)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技术责任人,负责防冲技术管理工作;(分管副矿长)对分管范围内的防冲工作直接负责,负责防冲措施的落实。 2、矿井必须设立专门的(防冲机构)和专职的(防冲副总工程师),成立专职防冲队伍,防冲队伍人数必须满足矿井防冲工作的需要。 3、巷道应采用锚网支护,不具备锚网支护条件的可采用带整体性结构的可缩性金属支架,严禁采用(混凝土)支架和(金属刚性)支架。 4各矿业集团、矿井应组织编制冲击地压防治(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审查批准后实施。 5、严格执行煤层注水、(坚硬顶板断顶卸压)、(大孔径钻孔卸压)、(放炮卸压)、地面岩移观测、加强支护及“预测、治理、检验、防护”的综合防冲措施。 6、在孤岛开采、(各类煤柱回收)、(条带开采)等高应力区进行采掘活动前,应聘请专家进行安全技术论证,以确保实现安全开采。 7、山东能源集团加强冲击地压管理特别规定适用于能源集团所属具有(冲击地压危险)和(采深超过800米)的矿井。 8、矿井应配备微震监测系统、矿震监测系统、地音监测系统、工作面矿压在线监测系统、电磁辐射仪、(煤粉监测钻具)、(大孔径钻机钻具)、(高压注水设备)及(地质构造探测仪器)等防冲装备。 9、采区一翼内各工作面应向同一方向推进,严禁(相向)回采。回采工作面均应(背向)采空区方向推进,避免形成孤岛煤柱。 10、有冲击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停产(3 )天以上的,恢复生产的前一班内,应鉴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1、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所有巷道应布置在(应力集中圈)外。 12、未发生冲击地压的矿井,开采煤层、煤层顶底板经鉴定具有冲击倾向性,

休克试题

第八章休克 一、选择题 A型题 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B.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D.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E.微动脉→后微动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答案] D 2.休克初期哪种血管活性物质增多与微循环血管收缩无关? A.儿茶酚胺 B.血管紧张素Ⅱ C.前列环素(PGI2) D.血栓素A2(TXA2) E.垂体加压素 [答案] C 3.休克初期微循环的变化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答案] D 4.低阻力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创伤性休克 D.烧伤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答案] E 5.休克的下列主要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燥不安或表现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尿少或无尿 D.血压均下降 E.面色苍白 [答案] D 6.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答案] A 7.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不灌不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答案] C 8.大量使用升压药治疗休克可导致休克加重的原因是 A.机体对升压药物耐受性增强 B.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 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衰竭 D.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答案] D 9.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答案] C 10.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C.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D.微循环淤滞,组织灌流严重不足 E.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答案] D 11.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需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 D.“失多少,补多少” E.补液宁多勿少 [答案] B 12.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主要部位是 A.肝脏 B.胰腺 C.肺脏

冲击地压防治细则 2018版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 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 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 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 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 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 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 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 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 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休克试题

04000000 01 10 72 51 02 关于休克的定义,哪项是正确的: A.休克即心排血量减少 B.休克即心力衰竭 C.休克即严重低血压 D.休克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流不足 E.休克即遭受打击后意识丧失 01001 D 01002 04000000 01 10 35 42 03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 A.每分钟心脏排出的血量 B.维持人体基本代谢的血容量 C.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D.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窦中的所有血量 E.循环系统内血量加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01002 C 01003 04000000 01 10 11 61 03 外科最常见的休克是: A.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D.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01003 D 01004 04000000 01 10 73 31 02 各类休克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 A.低血压、心率增快 B.少尿或无尿 C.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 D.心输出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 E.四肢湿冷 01004 C 01005 04000000 01 10 86 62 02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 A.创伤性休克 B.失血性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 01005 E 01006 04000000 01 10 95 65 01 休克最根本的问题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组织、细胞缺氧 C.神志丧失 D.血压降低 E.中心静脉压降低 01006 B 01007 04000000 01 10 94 44 02 微循环的现代概念不包括: A.血液微循环 B.淋巴微循环 C.组织液微循环 D.狭义微循环 E.超微循环 01007 D 01008 04000000 01 10 78 32 02 微循环的最新定义不包括: A.物质交换 B.信息交换 C.能量交换 D.气体交换 E.以上都是 01008 D 01009 04000000 01 10 51 42 02 休克病人采取什么体位最为理想: A.平卧 B.侧卧 C.头低15°,足高25° D.下肢低垂10°~15° E.头、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01009

应急救援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应急救援知识考试试题 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华泰公司安监处应急救援知识考试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煤矿井下处理爆炸事故的关键是,如何迅速恢复灾区通风和( )。 A.防止爆炸引起火灾 B.灾区人员安全撤出 C.控制瓦斯浓度 2.一个低瓦斯矿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发生了瓦斯爆炸,则短时间内( )发生二次爆炸或 火灾。 A.可能 B.不可能 C.不一定 3.火势较大的明火火灾的处理关键是( )。 A.正确调动风流 B.高强度灭火 C.封闭巷道 4.进风侧空气的瓦斯含量不能超过( )%是处理火灾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A.1 B.2 C.O.75 5.处理煤尘爆炸的首要问题是( )。 A.防止二次爆炸 B.防止火灾事故 C.防止引起瓦斯爆炸 6.处理低浓度瓦斯爆炸的要点是( )。 A.尽快恢复灾区通风 B.首先扑灭可能引起的火灾

C.尽快组织局部返风 7.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指挥人员应派人到进、回风井口及其( )m范围内检查 瓦斯,设置警戒,熄灭警戒内的一切火源,严禁机动车辆进入警戒区。 A.40 B.50 C.60 8.重大灾害事故的共性之一是具有( )。 A.可预见性 B.临时性 C.继发性 9.处理掘进巷道火灾时,( )的控制是关键。 A.局部通风机 B.主要通风机 C.火势 10.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撤出灾区和( )的人员是抢险救灾的首要任务。 A.进风流 B.回风流 C.受威胁区 11.掘进工作面迎头由于放炮发生火灾后,应( )。 A.立即关闭局部通风机 B.立即切断附近设备电源进行洒水灭火 C.撤出所有人员 12.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应该( )。 A.停风 B.反风 C.保持或立即恢复正常通风

应急救援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华泰公司安监处应急救援知识考试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煤矿井下处理爆炸事故的关键是,如何迅速恢复灾区通风和( )。 A.防止爆炸引起火灾B.灾区人员安全撤出C.控制瓦斯浓度 2.一个低瓦斯矿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发生了瓦斯爆炸,则短时间内( )发生二次爆炸或火灾。 A.可能B.不可能C.不一定 3.火势较大的明火火灾的处理关键是( )。 A.正确调动风流B.高强度灭火C.封闭巷道 4.进风侧空气的瓦斯含量不能超过( )%是处理火灾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A.1 B.2 C.O.75 5.处理煤尘爆炸的首要问题是( )。 A.防止二次爆炸B.防止火灾事故C.防止引起瓦斯爆炸 6.处理低浓度瓦斯爆炸的要点是( )。 A.尽快恢复灾区通风B.首先扑灭可能引起的火灾 C.尽快组织局部返风 7.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指挥人员应派人到进、回风井口及其( )m范围内检查瓦斯,设置警戒,熄灭警戒内的一切火源,严禁机动车辆进入警戒区。 A.40 B.50 C.60

8.重大灾害事故的共性之一是具有( )。 A.可预见性B.临时性C.继发性 9.处理掘进巷道火灾时,( )的控制是关键。 A.局部通风机B.主要通风机C.火势 10.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撤出灾区和( )的人员是抢险救灾的首要任务。 A.进风流B.回风流C.受威胁区 11.掘进工作面迎头由于放炮发生火灾后,应( )。 A.立即关闭局部通风机B.立即切断附近设备电源进行洒水灭火C.撤出所有人员 12.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后,应该( )。 A.停风B.反风C.保持或立即恢复正常通风 13.全矿井停电恢复供电后,应首先启动( )。 A.主要水泵B.副井提升C.主要通风机 14.发生在上行风流中的火灾,产生的火风压会使火源所在巷道风量( )。 A.增加B.减小C.不变 15.独头掘进水平巷道发生火灾时,最难处理的是( )。 A.迎头火灾B.中部火灾C.入口火灾 16.据统计,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的点火源主要来自( )。 A.采煤机截割煤岩产生的热能B.电器设备失爆 C.采空区矸石坠落撞击产生的能量D.爆破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