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16版
- 格式:ppt
- 大小:12.78 MB
- 文档页数:28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1月目录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AbstractRabie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rabies virus, is a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 Its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presented as specific hydrophobia, aerophobia, pharyngospasm, and progressive paralysis. Reports on the deaths of rabies have continuously remained the top ones, among all the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which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peop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on rabies in our country, to regulate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rabies and to reduce the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s organized a panel of experts,in the reference with Guidelines issued by WHO, American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compiled thisdocument--“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 The Guidelines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diagnosis, epidemiologyof rabiesand provided evidence on varieties, mechanisms, effects, side-effects and security of rabies vaccine,as well as on other preparationson passive immunity of its kind, on methods related to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exposure etc,finally to have come up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above mentioned various techniques.The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staff working 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 from the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t all levels,from the departments of outpatient and divisions of infection and emergency controlin all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guidelines will be updated and revised, follo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暴露分级与处置1.暴露分级 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3)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I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III 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 2)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 3)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 4)暴露于蝙蝠(当人与蝙蝠之间发生接触时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伤、抓伤或粘膜的暴露)。
注:a.暴露于啮齿类动物、家兔或野兔时通常无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
b.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
(美国CDC明确指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患狂犬病。
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不属于哺乳动物,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
)c.发生在头、面、颈部、手部和外生殖器的咬伤属于 III 级暴露。
( WHO推荐:由于头、面、颈、手和外生殖器部位神经丰富,建议这些部位的暴露属于III 级暴露) d.暴露于蝙蝠属于III 级暴露。
e. 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
如果伤人动物在10 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
2.暴露后处置 2.1 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内容包括:①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②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③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
2.2判定暴露级别后,应根据需要尽早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详见表3)。
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近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办公室指定的《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发布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官⽹,现整理如下,供⼴⼤医⽣参考学习。
摘要狂⽝病是由狂⽝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种动物源性传染临床⼤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咽肌痉挛、进⾏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病报告死亡数⼀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民群众⽣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病的预防控制⼯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组织和美国疾控中⼼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 6 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于从事狂⽝病防控⼯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员。
根据狂⽝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狂⽝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病毒属(Lyssavirus)。
狂⽝病病毒颗粒呈⼦弹状,长 100~300nm,直径约 75nm。
病毒基因组长约 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从 3' 到 5' 端依次编码 5种结构蛋⽩,分别为核蛋⽩(Nucleoprotein,N)、磷蛋⽩(Phosphoprotein,P)、基质蛋⽩(Matrixprotein,M)、糖蛋⽩(Glycoprotein,G)和依赖 RNA 的 RNA 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 protein,L)。
狂犬病暴露防范处置义务规范〔版〕第一条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克不迭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自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毁坏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结构。
第二条按照接触办法跟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接触或者饲养动物,或者完整的皮肤被舔为I级。
暴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纤细抓伤、擦伤为Ⅱ级。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毁坏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为Ⅲ级。
第三条狂犬病防范处置门诊的医师在判定暴露级不后,按照需要,要破刻停顿伤口处置;在通知暴露者狂犬病虐待及应当采用的处购置法并获得知情赞成后,采用呼应处购置法。
第四条判定为I级暴露者,无需停顿处置。
第五条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破刻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克不迭判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第六条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破刻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自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第七条伤口处置包括完整冲洗跟消毒处置。
局部伤口处置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者愈合那么不主见停顿伤口处置。
清洗或者消毒时假定苦楚伤心激烈,可给以局部麻醉。
伤口冲洗:用20%的胖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洁净剂〕跟肯定压力的流淌清水交替完整清洗、冲洗所有咬伤跟抓伤处至少15分钟。
然后居心思盐水〔也可用清水替换〕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胖皂水或者洁净剂。
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货色伸入伤口深部停顿灌注清洗,做到单方面彻底。
消毒处置:完整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
如伤口碎烂结构较多,应当起首予以去除。
第八条如伤口情况赞成,应当尽管避免缝合。
伤口的缝合跟抗生素的防范性应用应当在考虑暴露动物典范、伤口大小跟位置以及暴露后时刻间隔的基础上区不对待。
伤口纤细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掩饰创面。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规范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狂犬病基础知识•暴露分级与评估•预防处置流程•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的监测与控制•结论与建议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狂犬病是致死人数最多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我国狂犬病疫情形势严峻,每年发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前列。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是预防狂犬病发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本工作规范。
规范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目的和范围02狂犬病基础知识03病毒变异狂犬病病毒易发生变异,尤其是在与宿主的免疫应答过程中。
狂犬病病毒01病毒形态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外形呈子弹状,直径约75~80nm。
02病毒结构狂犬病病毒具有包膜,其内含有病毒基因组、病毒蛋白等成分。
狂犬病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逐渐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痉挛、意识障碍等。
狂犬病感染症状与后果感染症状狂犬病病毒感染后,病情会迅速恶化,患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3~10天内死亡。
病程发展狂犬病病毒感染的致死率几乎为100%。
致死率黏膜接触狂犬病病毒也可通过黏膜接触传播,如眼结膜接触患者唾液等。
动物咬伤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传播给人类。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狂犬病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狂犬病传播途径03暴露分级与评估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皮损被咬破,但无出血;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皮损被咬破,且有出血。
03暴露分级02 01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被动物舔、咬皮损,但无出血;明确暴露源是否为狂犬病动物、存在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风险;确定暴露源评估暴露部位的状态、程度及范围,以及是否有出血等;暴露部位评估评估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部位等。
暴露途径评估暴露评估特殊情况的暴露评估咬伤部位在手指或脚趾咬伤部位在手指或脚趾,伤口较深、污染较重时,应考虑三级暴露;被咬动物状况被咬动物处于狂犬病发病期、未接种或接种不全、有接触其他患病动物等情况时,应考虑三级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