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方法:闯关激励教学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闯关激励第一关: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XXXXX:(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

1)说说你从这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师: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比较:读读这两句,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课件出示】

A: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反复读读第二句,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辛?2)这里有一个字突出父亲挖的艰难,找到了吗?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任务的艰巨)师引读:是呀,多么艰巨的任务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3)这里的“挖”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师再引读: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4)“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太危险了)师:到底会发生什么危险呢?5)师生分角色读6)这么危险,为什么父亲还是不顾一切的挖呢?

(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过渡:正是这一语千金的承诺,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险,挖了两天一夜,38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7)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教师朗读的情境渲染,让学生想象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的伟大)8)引读: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都成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9)指名读: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可有人却说,父亲精神失常了。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我倒认为是这样,大家拿起课文纸,看第5自然段,课文中说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那些好心人。这多像精神失常的人呀?再说,别的父母都绝望地离开了,可他还是埋头接着挖,他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是正常人做不到的,不是精神失常又是什么?(生答后)对,这是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使父亲不顾一切,克服巨大的困难,一心要救出孩子。】

二、闯关激励第二关:体会儿子的了不起过渡:正是这身后伟大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从瓦砾堆底下传来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样伟大

的父亲,同样有个了不起的儿子。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学生汇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自信。)

【课件出示】

板书:坚信。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勇敢。)

【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延伸“爱”过渡:终于令人感动的时刻到了,谁来读读文章的结尾?

【课件出示】

1、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呢?

2、小结: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

是什么呢?(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写出你的感受。

2、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坚坚定信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张北县民乐街小学周文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通过语言描写理解儿子的了不起。 3、获得自己对父爱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层次] 1、感受父亲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的承诺。 2、探究儿子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信任。 3、思考我们对“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理解。 [教学步骤] 1、读出感悟 2、读出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继续去感受父爱创造出的伟大奇迹。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正确,流利,有感情,你到达了哪个台阶。 生:我达到了有感情。师:那你从文中随便挑一句话读读。 生读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谈朗读的体会。

师小结:我们也应该像这些同学一样不仅要读出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进父亲的心理,读出体会,读出感悟(出示幻灯片)。今天就要把这种方法用到整篇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夸奖这对父与子的句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细读品味,感受“了不起” 1.读文,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起感受他们创造出的生命的奇迹。请默读2—1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在巡视中发现同学做批注的方法不正确,就及时出示幻灯片中的批注示例,及时的进行纠正。)2.交流父亲的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开始交流吧,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 (1)生: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冲”比“跑、走”更急切,更写出了父亲在急切地盼望着儿子能平安的回来。师:就在父亲冲到学校时,那个昔日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父亲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完整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阅读中,品位作者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情感与态度: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父亲,能够在生活小事中感受父爱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PPT 课时计划:3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10 1、出示一组父子温馨照,请生谈一谈,从这组照片中感受了到什么?你能够想象他们平日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父子关系如何呢?(围绕幸福、温暖、父子关系和谐融洽即可) 2、再出示一组地震后断壁残垣的照片,并出示6个词语,学生自主选择1——2个,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了什么? (1)6个词语:混乱血迹瓦砾废墟爆炸颤抖 (2)先读一读这6个词语,再结合这组地震的图片,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会想起谁?为什么? 3、小结,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灾难人的感情是脆弱的,人的感情却又是坚强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去认识那里的一对感人至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全文

1、听读课文录音,划出本课生字词。5 B 2、小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两个问题15 在听读的过程中,你从课文中收获了哪些关于地震的信息?收获了哪些关于这对父、子的信息?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预设一: (1)关于这次地震——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是一场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给很多人造成了伤害。 (2)关于父亲——在学校的一片废墟里,他不顾爆炸和余震的危险,坚持要把儿子挖出来。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最终,成功救出了儿子。 (3)关于儿子——在地震中,和同学一起被埋,但是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因为父亲和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在等待中鼓励同学坚持下去,最终他与同学都得救了。 (4)父与子的相通之处在于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引导学生,概括全文P 1)《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同学们的口中慢慢地被讲述出来了,谁能试着来填一填。课文讲述了在()的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的危险,心里想着自己对儿子的承诺——(),他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里救出()的故事。 2)课文讲述了在…… 一位父亲…… 儿子…… 最终…… 三、小结方法 1、生试着总结概括全文的方法 概括全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六要素法,再找出中心句,遵循着这样的顺序,一点点地把文章的脉络理出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黄丽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1994年1月17日, 美国洛杉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这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次地震中的一对感人的父与子,课题是——生说(教师板书课题)。 2、生读课题。教师:再深情一些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师:想象一下昔日里,孩子们在这片欢乐的土地上会做什么? 师生预设:玩游戏------—是啊,快乐地玩游戏 一起认真学习--是啊,依偎在一起学习 快乐地跳舞----是啊,就如文中所说----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废墟 师总结:还有?还有?还有?都没有了,一切都没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废墟;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如今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4、过渡、感知内容 就是在这样一场大地震,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 预设1: 评价:说得已经清楚明白了,厉害了,想要概括(简洁或者完整) 老师这里送你们一个小法宝,看!如果能够再加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预设2: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历经艰辛,经过()小时的挖掘,终于在()救出儿子和他同伴的故事。 师:父子俩终于又—— 生: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 师小结: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之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浏览:就是不动笔,用眼睛快速扫课文) 5、引出中心句 预设:你很了不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这个问题,恰恰文中也有这么一个句子,全班一起读! Ppt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边说边写: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 6、小结刚刚大家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有的用文中的话来概括,这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案图文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教 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墨红中心小学施小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于1994年1月17日凌晨在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而在这次地震中,当儿子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的信念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2.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思考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提出疑问展开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3.分析文中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在具体的品读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父亲的了不起: ①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眼神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教师点拨: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从此时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你看出了什么) 教师点拨: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双眼布满血丝”是因为父亲许久没睡了,当人处于极度紧张的时候眼睛里会布满血丝;父亲的衣服之所以会破烂不堪,因为被瓦砾、钢筋等尖锐的东西钩破了;“到处是血迹”,说明尖锐的东西钩破的不仅是父亲的衣服还有父亲的身体。④教师小结:可是父亲有没有因为这些而停下来包扎自己的伤口没有,他依然在挖……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他不认为没有希望了,因为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5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doc

《回想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母亲普通巨大的终身,学习劳动公民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刚强的优 秀道德。 2、了解要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言语朴素,爱情真诚的特色。 4、感触作者对母亲的赞扬、酷爱与思念之情。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诵中领会作者对母亲的爱情,并感触文章言语朴素美丽的魅力。通 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色,然后组织沟通评论,在了解文章内容的一起,知道文 章选材典型的特色。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逝世的音讯后,以极端沉痛的心境写的一篇回想母亲的 文章,是一篇爱情真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 些优秀质量?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这便是咱们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分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质量? 解惑:课文环绕“勤劳”精选典型案例,杰出了母亲的优秀质量。如烧饭、种田、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体现了母亲的勤劳简朴;没有打骂过咱们,没有 同人吵过架体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料比自己更穷的亲属体现了母亲的仁慈; 在家庭遭受不幸时不悲观体现了母亲的刚强;对“我”从事的工作的了解体现了母 亲对革新的支撑,??这些案例普通而又典型,体现了母亲作为“我国千百万劳动 公民中的一员”的优秀质量。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 解惑:课文环绕母亲“勤劳终身”这一叙事头绪,标明工作的时刻并按次序组织记 叙的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上课时先挂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师深情诉说: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遇难。地震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情啊!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学们请起立!让我们向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灾后救援工作的人们致敬!好请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orG,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 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详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细巷中心小学孙石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读中感悟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评价、体会)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从刚才的演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灾难中深深的父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自学质疑: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告诉我们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是啊,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势不可挡。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昔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变为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变化。孙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一中心小学刘亚兰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废墟、血迹、绝望、瓦砾、开辟、爆炸、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 2.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讨论划分课文层次。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继续进行课前2分钟交流,谁来说说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好句子。 师:是啊,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大家又从中感悟出什么。 (学生齐读课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 2、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一下。 交流: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3)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4)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案素材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_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_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公开课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时间:第二课时教学方法:闯关激励教学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同感受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闯关激励第一关: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过渡:在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在哪里。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XXXXX:(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父亲的绝望。(指名读,评读,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板书:坚定)2)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件出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 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四、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个字组两个词语。好,同学们都非常棒,看样子已经把这些生字掌握了。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教师引读: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大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之后,问问自己: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

砾 学习词意: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说说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1)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3)感情朗读: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1)了解内容: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2)深究原因: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3)体会情感: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

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

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1994年,在洛杉矶的巨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二、回忆巩固,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课件展示:洛杉矶地震图片。 三、品读课文,深入情景。 1.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师板书。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做好批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小组间先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体会。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救火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他们怎么劝说的?他们不帮助父亲,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 对他人的劝说,父亲回应了这样三句话: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紫阳县毛坝镇中心学校陈德恩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教学目的: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 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 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 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 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直接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1.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齐读课题 3.质疑:①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②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书9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问题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这是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那个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过渡:昔日欢声笑语、如今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 惨烈的景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