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小红每次搬4块砖, 一共有36块砖, 她要搬()次。
A.9B.8C.7D.62.一个数的3倍是12, 这个数是()。
A.36B.24C.43.填+, -, ×, ÷。
54( )9=45A.+B.-C.×D.÷4.有15个苹果, 每3个苹果分给1个同学, 可以分给几个同学?算式为()。
A.15÷5=3B.15÷3=5C.15-3=125.“6□4<10”, 在□里应填的运算符号是()。
A.+B.-C.×6.求24里面有几个6 ? 算式是()A.4×6B.6×4C.24÷4D.24÷6二.判断题(共6题, 共12分)1.计算25÷5,可以用口诀“五五二十五” 。
()2.把5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1。
()3.一件上衣需要订5个扣子, 现在有25个扣子, 可以订5件上衣。
()4.在除法里, 不用0作除数;在乘法里, 也不用0作乘数。
()5.18÷6=3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 每份是6。
()6.有2个盘子, 一共放了16个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4个苹果。
()三.填空题(共6题, 共46分)1.妈妈带100元去买水杯, 花了48元买了6个同样的杯子。
①每个水杯________元。
②妈妈还剩下________元。
2.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1)4×________=________(面)(2)________÷4=________(行)(3)________÷________=4(面)3.△△○○○○○○左图三角形有________个, 圆有________个, 圆的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________ 倍。
4.想一想, 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时=_______分 100分=_______时_______分 75秒=_______分_______秒5.在横线上填上“+”、“-”、“×”或“÷”。
表内除法教案6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认真准备,因此不能不慎重对待。
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老师定位课堂的优点和不足,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案课件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表内除法教案”,相信它会引起您的兴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记得收藏!表内除法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一)分果冻1.提出问题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2.动手操作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环节二:自主探究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
教师活动: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果,分成3份,自己动手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
2、师:如果将6颗糖分给3个同学,可以怎样分?师:想到了用乘法的知识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你真聪明!3、初步感知平均分,抓住重点。
师: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位小朋友,你会选哪一种?4、师: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
5、师:像这样分的方法,大家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在环节二: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2。
环节三: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
教师活动:1.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2.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师:每2袋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深入理解。
师:用8根小棒代替8袋饼干,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师:这样2根2根地放,最终发现了8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4.再探新知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情境图)5.发散思维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
(出示课件)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分的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环节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教科书P13例4。
怎么办呢?师:在数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这样的一种表示方法——除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备课人:德阳市第一小学马小琴1、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与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
下面请同学们与教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
【出示例4】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个?(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二下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平均分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应用题训练(试题)1.图书角有故事书、漫画、科技书共18本,每种书的数目同样多,图书角有漫画书多少本?2.有12支铅笔,平均放在2个文具盒里,每个文具盒里放几支?答:每个文具盒里放()支。
3.一本故事书有36页,小丽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4.(1)一共有多少棵树?(2)每人浇4棵,需要几个人?(3)如果由第一小队的6人全部浇完,平均每人浇多少棵?5.小熊开店。
(1)小猫有12元钱,如果分别买,各能买多少?哪种玩具买得数量最多?(2)小兔要买5辆,需要多少元?(3)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6.看图回答。
7.外婆家养了6只鸭子和3只鸡,今天捡了36个鸭蛋,平均每只鸭生几个蛋?8.游乐园排队买票,李明排第16个,每次只能进去4人,第几次才能排到他?9.20筒茶叶,每个盒子放4筒,要用几个盒子?10.用8元可以买4瓶矿泉水,买7瓶需要多少钱?答:买7瓶需要()元。
11.下面是洋洋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图书情况统计表。
(每人只能选一种图书)正正正正正正正(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2)最喜欢《西游记》的比最喜欢《十万个为什么》的多()人。
(3)这个班的图书角要购进一些新书,你有什么建议?12.每个花瓶插6枝花,36枝花可以插几个花瓶?13.学校买来4包书,每包6本,把这些书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几本?14.小小设计师。
(先填空,再列式计算。
)答:可以钉()件这样的衣服。
15.王叔叔饲养了24只鸡,每6只放入一个笼子。
需要多少个笼子?16.动物合唱团里,八哥有9只,百灵的只数是八哥的6倍,鹦鹉有12只。
①百灵有多少只?①百灵比鹦鹉多几只?①动物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17.一道除法算式,除数是6。
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结果得的商是4。
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几?18.钢笔6元一支,笔记本3元一本,买8本笔记本的钱,可以买几支钢笔?答:可以买()支钢笔。
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单元,是小学二年级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
对于除法,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相关概念,为计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时,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进行多次的对比与辨析,突出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概念。
经过科学分析,建议用10课时进行教学,安排如下:第1课时:平均分(一)第2课时:平均分(二)第3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第4课时: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第5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第7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第8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9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课第10课时: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本单元第1课时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例1、例2【环节一:情境导入】1.情境导入,建立“平均分”概念。
师: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我们来把这些东西分一分吧!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请动手把糖果一分。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1)各小组动手操作:边分边记录(2)各小组汇报情况。
生1:我第一份和第二份各分1个,第三份分4个。
生2:我第一份分1个,第二份分2个,第三份分3个。
生3:我们是这样分的,三份各分到2个。
教师板书。
2.对比分的结果,认识“平均分”(1)师: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生:我喜欢第三种分法,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样更公平(2)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学生给这样公平的分法取不同的名字。
3.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单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 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 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 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3)除法 (3)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3、整理和复习 (1)教学设计: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7〜9 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 的表象课时左右课时左右课时左右课时左右1〜4 小题3、引导学生感受" 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 个糖果分给3 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分法三: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 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 份每2 个是一份(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把18 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分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 个再每盘放1 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 个地分即每盘放3 个1 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3 )个(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2、找一找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3、分一分把8 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4、完成教材第9 页下的"做一做"把10 盒酸奶平均分成2 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完成教材第9 页练习二第1 小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 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2、完成教材第9 页完成练习二第2 小题把9 个笑脸平均贴在3 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3、完成教材第9 页练习二第3 小题把12 个风车平均分成3 份每份()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完成教材第9 页练习二第4 小题有24 根香蕉平均分给3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8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1)、理解题意(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4)你发现了什么?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五、板书设计平均分例1 :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 个糖果分给3 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分法三:2 2 2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例 2 :把18 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几个?分一分分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 个再每盘放1 个直到把橘子分完分法三:可以3个3 个地分即每盘放3 个1 次把橘子分完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 份每份(3 )个六、教学反思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10 页例3 及"做一做" 的第1、2 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 小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 平均分"的概念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3、初步感受" 平均分" 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1、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o oo ooo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2、分一分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1、情境引入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例3:8 个果冻每2 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 个果冻有8 个果冻能分成几份?)2、合作探索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1)2个2个地分分了4 组正好分完;(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操作结果:8 个果冻每2 个一份能分成4 份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1、完成第10页下面" 做一做"的第1小题摆一摆填一填(1)把12 根小棒每2 根一份能分成()份(2)把12 根小棒每6 根一份能分成()份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2、完成第10页下面" 做一做"的第2小题圈一圈、填一填每2 个装一盒可以装()盒1 6 个杯子每4 个装一盒可以装()盒每8 个装一盒可以装()盒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数一数后再汇报自己是怎样分的分得的最后结果是什么3、完成第12 页练习二的第5、6 小题第5 小题16罐蜂蜜每4 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第6 小题14个玉米每2 个装一袋可以装()袋18个玉米可以装()袋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并进行评价四、全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平均分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是的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可以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也可以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五、板书设计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例3:8 个果冻每2 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1)2个2个地分分了4 组正好分完;(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操作结果:8 个果冻每2 个一份能分成(4 )份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六、课后反思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平均分"综合练习课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二、分层练习:1、完成第12 页练习二的第7 小题(1)有15 个木块每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2)用这些木块摆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1)有15 个木块每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5 )个长方体(2)用这些木块摆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3 )个木块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2、完成第12 页练习二的第8 小题上面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 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有6 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 张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 一共有()张风筝画片?"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24 张风筝画片每6 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3、完成第12 页练习二的第9 小题把18 个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四、课后反思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应用题训练1.有一些糖果,如果每天吃3个,正好可以吃8天。
如果每天吃4个,可以吃几天?2.红红有18张画片,要平均分给东东、明明和强强,每人分得多少张。
3.学校将48本经典名著分给二年级的6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分到几本书?4.有3位同学每人带来了12本书。
现在把这些书摆成4排,每排可以摆多少本?5.原来每条毛巾15元,五一节优惠,买5条才45元,现在每条毛巾多少元?比原来的每条便宜多少元钱?6.一种玩具车原来每辆安装6个轮子,重新设计后只安装4个轮子。
原来安装6辆玩具车的轮子现在可以安装几辆?7.24元买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8.李老师有20本笔记本,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本?9.每个花瓶插6枝花,36枝花可以插几个花瓶?10.有20个红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分得几个萝卜?11.有18位客人,坐3张桌子。
平均每张桌子坐多少个人?12.有24只兔子,每个笼装6只,要装几个子?13.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条?14.奶奶花了15元钱买了5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如果买8个这样大小的苹果,需要多少钱?15.一卷绳子长42米,每6米分成一段,可以分成多少段?16.文具店的笔记本原来是10元一个,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搞促销活动,一次买4个笔记本只需24元,促销的笔记本每个多少元?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17.妈妈给了阳阳15元钱,让他自己吃午饭,如果他只买汉堡,可以买几个?18.把3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小军和他的5个伙伴,平均每人分几个乒乓球?19.月饼专卖店的月饼8元一个,现在优惠促销,买5个只需30元。
现在每个月饼多少元?每个比原来便宜多少元?20.24人一起吃饭,每人一个饭碗,每3人一个菜碗,需要多少个菜碗?饭碗和菜碗一共需要多少个?参考答案:1.6天2.6;18÷3=63.48÷6=8(本)4.12+12+12=36(本)36÷4=9(本)5.45÷5=9(元)15-9=6(元)6.6×6=36(个);36÷4=9(辆)7.24÷6=4(元)8.20÷4=5(本)9.36÷6=6(个)10.4个11.18÷3=6(个)12.24÷6=4(个)13.15÷5=3(条)14.24元15.42÷6=7(段)16.6元;4元17.15÷5=3(个)18.5个19.6元;2元20.菜碗:24÷3=8(个)一共需要:24+8=32(个)答案第1页,共1页。
表内除法(一)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
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
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组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4题。
(1)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四 . 堂上练习:
1.口算:
24 ÷ 6 = 8 × 4 = 12 ÷ 4 =
8 × 9 = 20 ÷ 5 = 16 ÷ 4 =
36 ÷ 6 = 4 × 4 = 6 × 4 =
9 ÷ 9 = 9 × 9 = 18 ÷ 3 =
2.在()里填上“ > ”、“ < ”或“ = ”。
5()20 ÷ 5 30 ÷ 6 ()6
40() 6 × 5 12 ÷ 3 ()5
6 ()36 ÷ 6 20 () 6 × 5
3.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
★★★★
()×()=()想:乘法口决: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想:乘法口诀:_____________积是:________。
4.列式计算:
( 1 ) 24 里面有几个4 ?
( 2 )被除数是 15 ,除数是 3 ,商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