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人物列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哈姆雷特》重要人物分析第一篇:《哈姆雷特》重要人物分析波洛涅斯是克劳迪斯的御前大臣。
他十分顽固,想尽法子阻挠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相爱。
在偷听哈姆雷特与他母后谈话时,被哈姆雷特一剑刺死。
奥菲利亚是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相爱,但哈姆雷特知道,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在一起,因此,奥菲利亚成了哈姆雷特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无情的抛弃了,再加上父亲的死让她倍受打击,最后失足溺水生亡。
雷欧提斯是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替父亲和妹妹的报仇,和克劳迪斯设计用毒剑杀死了哈姆雷特。
而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
波洛涅斯:从波洛涅斯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和他的所做所为可以得知波洛涅斯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波洛涅斯有一双聪明能干的儿女,自己深受国王的赏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不但没有主导自己的行为,为儿女树立榜样,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女。
在王子的深邃面前,波洛涅斯对世事的洞察消失了,他的智慧让位于肤浅和琐碎。
一个通达事态的智者反而成了一个“讨厌的老傻瓜”。
波洛涅斯的人生哲理波洛涅斯精明能干,善于洞察人生,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
他爱自己的儿女,时刻关心他们,教诲他们。
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
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
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哈姆莱特主要人物】哈姆雷特:乔特鲁特和先王的儿子,新王克劳狄斯的侄子。
他时刻准备为父亲复仇,最后终于杀死克劳狄斯。
在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身亡。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先王的弟弟。
哈姆雷特的叔叔。
他毒死了先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特。
最后被哈姆雷特杀死。
乔特鲁特:哈姆雷特的母亲,先王的妻子,后续嫁新王,即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
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误饮毒酒而死。
奥菲利亚:波各涅斯的女儿,雷欧提斯的妹妹,哈姆雷特的恋人。
最后因疯癫落水而死。
波各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与奥菲利亚的父亲,克劳狄斯的帮凶。
被哈姆雷特误杀。
雷欧提斯:波各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
最后在与哈姆雷特的比剑中身亡。
【故事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得知父王暴死,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雷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
哈姆雷特悲愤交集。
后来,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己夺取王位的凶手。
哈姆雷特用戏中戏影射其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王报仇。
奸王克劳狄斯不断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身死以及她本人与哈姆雷特恋爱失败,导致精神失常,溺死水中。
后来在国王的挑唆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
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雷特而设下的毒酒而死。
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死了奸王,报了父仇。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
哈姆雷特及奥赛罗人物性格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又作哈姆莱特)Prince Hamlet ——丹麦王子。
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
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
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1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他对人、对社会、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与理想。
他出身王室,父亲是尊贵的国王,自小就接受优良的教育,有思想,有激情,有充沛的精力和严密的逻辑,行事缜密细致,思考深刻全面。
他是一个坚强、坚定的斗士。
他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更妙的是,通过“掉包记”成功杀掉了受自己叔叔之托企图间接除掉自己的两个曾经的同窗,一举粉碎了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
2踟蹰不决 (坚强又软弱)哈姆雷特自身面临着双重的矛盾冲突。
一个是外在的, 即哈姆雷特与以自己的叔父为首的残酷、卑鄙和黑暗的王室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重是内在的, 存在于哈姆雷特自己的内心之中。
父亲的被残害, 母亲的改嫁, 自身背负着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大责任, 他不得不坚强的走下去。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软弱的,他内心依然有着对已经改嫁的母亲的爱、对曾经的好友的感情,尽管他在杀掉自己曾经的同学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决绝,但是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其实也是他的无奈之举,在剧情的发展中,这种无奈又逐步转向了他深爱的情人,却也是杀父仇人忠实仆人的女儿,以至于哈姆雷特用上了装疯卖傻的手段。
这种坚强和软弱的对立性格在哈姆雷特身上得到了统一, 这种对立的统一也是构成他内心矛盾冲突的基础。
他的内心世界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的理想与快乐,到发生变故后的忧郁,再到接下来行动中的犹豫与踟蹰,重重的顾虑使他的精神越来越忧郁,忧郁又进一步导致他的顾虑。
哈姆雷特自身性格使他思考严密,但过于严密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的行动。
而他的行动又是如此的宏大,不仅是为父报仇,更肩负着重整乾坤的巨大责任,这也是引起他内心挣扎、痛苦与矛盾的根源。
《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遭遇父王被杀、叔叔篡位、母后另嫁叔叔等种种不幸遭遇后的内心挣扎与复仇经历。
以下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主题、人物、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论《哈姆莱特》的主题。
整部戏剧贯穿着复仇主题,哈姆莱特为父王报仇的故事线贯穿始终。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到了背叛与欺骗、疯狂与正常、命运与自由等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起人们对道德、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哈姆莱特》中的几位关键人物。
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家,常常陷入对命运、人生、死亡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他的犹豫不决、内心挣扎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之一。
而哈姆莱特的母亲——格特鲁德皇后,是一个复杂并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的再婚引发了诸多复杂问题。
另外,还有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迪斯国王,他是这部戏剧的反面人物,通过他的野心和欺骗,导致了全剧的悲剧发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哈姆莱特》的结构。
这部戏剧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在戏剧中穿插了一出类似于哈姆莱特父王被杀的故事,以此影射哈姆莱特现实中的遭遇。
此外,戏剧中的七幕戏剧也采用了五幕制,每一幕都有着自己的高潮和发展,使整个剧情紧凑而又富有张力。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的无奈。
通过对主题、人物、结构等多个层面的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不朽的经典,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激荡。
愿我们能在《哈姆莱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与启示。
《哈姆莱特》资料汇总●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7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
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
因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它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读书时就卓尔不凡,与众不同。
有传言说他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他为此挨了揍。
出于报复,他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
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
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
托马斯乡绅非常恼火,于是就想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
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
莎士比亚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在父亲离奇死亡、母亲改嫁叔父后,哈姆雷特悲愤道:“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这一切的剧变使哈姆雷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克劳狄斯是丹麦现任国王。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
⏹18岁的时候,莎士比亚与26岁的安妮·哈瑟维(Anne
Hathaway)结婚。
哈瑟维当时已经怀上了莎士比亚的孩子可能是匆忙的原因。
结婚6个月后,女儿苏珊娜(Susanna)降生,两年后,他的龙凤双胞胎儿子哈姆内特(Hamnet)和女儿朱迪思(Judith)。
1596年8月11日,哈姆内特因不明原因死亡,年仅11岁。
三条复仇主线
⏹哈姆雷特
⏹雷欧提斯
⏹福丁布拉斯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老国王哈姆雷特
⏹王弟克劳迪思
⏹王后乔特鲁特
⏹王子哈姆雷特
⏹王子的朋友们(霍拉旭,戏子们,奥菲利亚,雷欧提斯)
⏹新王的帮手们(波洛涅斯,哈王子同学们,裁判)
《哈》中的人生哲理思考
⏹什么是女人的爱情
⏹生亦何欢,死亦何惜
⏹宿命论
对《哈》的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弗雷泽《金枝》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哈姆莱特人物列表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之侄
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
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伏提曼德
考尼律斯
罗森格兰兹
朝臣
吉尔登斯吞
奥斯里克
侍臣
教士
马西勒斯
军官
勃那多
弗兰西斯科兵士
雷奈尔多波洛涅斯之仆
队长
英国使臣
众伶人
二小丑掘坟墓者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之女
贵族、贵妇、军官、兵士、教士、水手、使者及侍从等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
地点
艾尔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