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概论(常用抗真菌药)

抗菌药物概论(常用抗真菌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

“看药”之道4—抗菌药物概论

(常用抗真菌药)

病例分享

?男,62岁,73kg ,支气管扩张病史30余年?20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白昼夜晚均咳,咳黄白色粘痰,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当地医院就诊,先后接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效果不佳?pct 0.25 CRP 346.36

?美罗培南1g q8h +环丙沙星0.8g qd ,体温不降

?ANCA 阳性,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血管炎?甲泼尼龙80mg ivgtt qd ?G 实验阴性

?血肌酐:165umol/L

?经验性予以卡泊芬净70mg 负荷剂量,50mg 维持?体温正常,仍咳喘严重

?痰培养:尖端赛多孢?BALF :阴性

?血肌酐:284umol/L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

适应症

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制霉菌素

特比萘芬

灰黄霉素

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念珠菌病

临床常用深部抗真菌药

Amphotericin B

两性霉素B (分子量: 924.1)

多烯类

三唑类

Fluconazole 氟康唑

(分子量: 306.3)Voriconazole 伏立康唑(分子量: 349.3)

Itraconazole 伊曲康唑(分子量: 705.6)

Posaconazole 泊沙康唑Isavuconazole

艾沙康唑(分子量: 437.5)

临床常用深部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物

峰浓度

两性霉素B 棘白菌素类

C max /MIC

浓度依赖

时间依赖

无PAE 或很短氟胞嘧啶T>MIC 长PAE

AUC/MIC

唑类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 抗菌谱

有较强抑菌作

用,高浓度时

有杀菌作用

天然耐药敏感度欠佳

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属孢子丝菌属赛多孢子菌葡

萄牙念珠菌土

曲霉菌

季也蒙念珠菌

放线菌

黄曲霉广谱抗真菌药

吸收

分布

清除

?蛋白结合率>90%?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被透析清除?肾组织浓度最高

?

胸、腹水、滑膜腔中血药浓度通常低于同期血药浓度的一半?支气管分泌物中药物浓度亦低

?血消除半衰期约为24h ?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

?每日约有给药量2-5%原型排出?7日内经尿液排出给药量的40%?停药后尿中排泄至少持续7?碱性尿液中药物排泄增多

?口服几乎不吸收

注:鞘内给药FDA仅推荐用于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失败患者的补救治疗中国早期用于全身用药不能达到目标浓度或不能耐受大剂量两性霉素B的患者

肾脏

?氮质血症,低钾血症,尿潴留,肾小管酸中毒和肾钙质沉着症,这些通常会随着治疗中断而改善

?接受大量两性霉素B (超过4g )或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同时使用的患者,易发生永久性肾损伤

?发烧,?心肺功能影响

?肝功能异常,消化道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全身疼痛?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思绪异常,嗜睡,失眠(鞘内注射常见),严重者可

发生下肢截瘫,?低钾血症,肾毒性

?用药前予以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抗组胺药或止吐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耐受性?哌替啶(25至50 mg IV)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输注时发生的颤抖和发烧的持续时间?在使用两性霉素B前用500mL生理盐水水化和补钠,可以降低发生肾毒性的风险

用药前予以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或止吐药可改善患者耐受情况

在一些患者中观察到静脉注射(25-50mg)哌替啶可缩短输注两性霉素B引起的颤抖,发热时间

?严重肝病患者禁用

?肝功能损害。该药可致肝毒性,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肾功能中度减退时,半衰期仅轻度延长

轻中度肾功能受损(GFR≥30ml/min)患者若病情需要,仍可使用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需延长给药间期或减量应用

?体内灭活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

抗菌谱

氟胞嘧啶

药代动力学

消除

吸收

分布

?蛋白结合率很低

?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有胸、腹水本品仅有2%~4%与蛋白结合,肝、肾、心、肺等组织,关节腔、腹腔及体液中,并可进入脑脊液,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0-500%

?

降低药物浓度。脂肪组织不分布,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在胆汁、支?t1/2为2.5~6h ,肾功能不全者t1/2可明显延长?

约有90%的药物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自尿中排出?

可经血或腹膜透析排出体外

2014年抗菌药物概论考试试题

抗菌药物概论考试试题 一、A型题(本大题40小题.每题1.0分,共40.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A 预防流脑 B 预防白喉 C 休克患者预防感染 D 预防肺结核 E 预防脉管炎患者截肢引起气性坏疽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通过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可除外: A 多黏菌素E B 两性霉素B C 万古霉素 D 多黏菌素B E 制霉菌素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以下有关抗菌药物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 严重感染时可选用3种以上的抗菌药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B 青霉素和红氯霉素合用可增强杀菌效果 C 感冒发热时注射青霉素

D 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应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预防感染 E 用头孢唑啉清洗腿部创伤感染病灶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正确答案是D。感冒发热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物一般对各种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无效,因此除确诊为细菌性或继发性细菌感染外,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故除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磺胺米隆外,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一类),红霉素为快速抑菌药(三类),三类药因可快速抑制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繁殖期的一类药作用减弱,二者呈拮抗作用。临床多数细菌感染仅用一种药物就可控制,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预防应用抗菌药仅限于几种经临床验证明确有效的情况,如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前为避免术后心脏瓣膜炎症,可应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预防感染。 第4题 下列哪种联合应用不合适: A 链霉素+碳酸氢钠 B 磺胺嘧啶+碳酸氢钠 C 庆大霉素+碳酸氢钠 D 四环素+碳酸氢钠 E 红霉素+碳酸氢钠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通过与细菌胞浆膜PBPs结合,使转肽酶失活而发挥抗菌作用的抗菌药,应除外: A 头孢拉定 B 磷霉素 C 哌拉西林 D 氯唑西林 E 阿莫西林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 + - - + 8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8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8

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8

8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8

抗菌药物概论

食品的免疫调控作用 一、食物过敏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是指由食物成分或食品添加剂引起的一切不良反应,可涉及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机制,前者为食物过敏,即食物超敏反应或食物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属于后者,是非免疫机制产生的食物不良反应。 完整的食物抗原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以下3种情况:①多数人对之产生耐受,但耐受是如何发生的,尚未清楚;②人体诱发免疫反应,机体产生针对食物抗原的特异IgE、IgG、IgM和IgA抗体,然后与食物抗原发生过敏反应;③产生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隐性遗传疾病,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所致,是对食物的一种异常生理学反应。例如,有的人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牛奶中的半乳糖,成为乳糖不耐受症,表现为腹疼、腹泻和肠蠕动增加等症状。治疗办法是限制食用牛奶的量至患者能耐受的水平,或用发酵奶制品如酸奶等替代。目前,乳糖酶在国外也已有供应,用于乳糖酶缺乏又想食用牛奶的人。 食物过敏主要是由于食物中含有的致敏原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I型超敏反应。全球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有食物过敏史,食物过敏是一个全世界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发病机制 一种食物过敏原或此种特殊过敏原中的一个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穿过肠道黏膜屏障进入易感者的体内,并随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

这种分子或其片段能刺激淋巴细胞,最终导致特异的IgE抗体产生。IgE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有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结合,也可与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上有低亲和力的IgE受体(Fcε R Ⅱ)结合。当食物过敏原再次进人,过敏原与固定于这些细胞上的特异IgE结合,刺激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原发性和继发性炎症介质,导致血管舒张、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而引发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原 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称为食物变应原。几乎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变应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食物过敏原主要有食物中的致敏蛋白质、食品加工储存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含有过敏原的转基因食品。 常见食物过敏反应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诱发的临床症状可以从轻微的不适到可危及生命的休克。一般根据过敏在临床上表现的器官不同分为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及二者混合的过敏反应。 1,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30%,全消化系统的各个部位均可出现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如下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2。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 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50%,主要表现在皮肤过敏,约占此类过敏的80%,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 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 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供系统 使用的包括: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酮康唑ketokonazole 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使用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酮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属、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作用。对曲霉、毛霉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该药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口服400mg 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5~6mg/l,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胃酸可促进药物吸收,当胃酸分泌减少或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吸收减少。口服酮康唑后,药物可分布在皮脂,尿液、乳汁中;但在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临床应用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问世之前,口服酮康唑是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长期服药引起的肝毒性以及停药后复发的问题,临床上限制了对它的使用。现临床可用于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的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一般无效,对曲霉病、毛霉病以及足菌肿无效。不良反应10%的患者服常规剂量的酮康唑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口服剂量大于800mg/d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0%。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夜间服药有助于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是酮康唑较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可持续数周;肝活检程肝炎样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2次/月),尤其要注意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大剂量(大于800mg/d)服用酮康唑能抑制肾上腺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引起脱发、性欲减退及男性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内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完整版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氟康唑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主要对酵母样菌具有抗菌活性,对曲霉缺乏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应用,部分真菌已产生耐药性,临床必须加以关注。 伊曲康唑对深部真菌与浅表真菌都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他的酵母菌和真菌感染有效。目前已有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三种剂型。胶囊吸收较差,以羟丙基环糊精为助溶剂的口服液,生物利用度可达55%。伊曲康唑脂溶性强,在肺、肾脏、肝脏、骨骼、胃、脾脏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2~3倍。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有活性的羟基伊曲康唑,平均终末半衰期为33h。口服液与注射液可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如曲霉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亦用于AIDS患者隐球菌病的长程治疗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腹痛和便秘。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可逆性肝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和过敏反应。 伏立康唑是从氟康唑衍生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和毛孢子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足放线病菌属、镰刀菌属也具有抗菌活性。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血浆达峰时间为1~2h,生物利用度高达96%,蛋白结合率58%,食物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因此应在进食后1~2h服用。给予负荷剂量后,24h内其血药浓度接近稳态浓度。在组织内分布广泛,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h,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 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抗菌药物概论笔记

抗菌药物概论 重在概念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一、常用术语 1.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天然、人工半合成。 2.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 3.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4.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化疗药物导致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LD50/ ED50 )或LD5/ED95。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例外:青霉素类。 5.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FEE):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如氨基苷类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层数较多)和磷壁酸组成。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和内壁层(1~2层肽聚糖分子)。 细胞壁胞质内合成过程可被磷霉素和环丝氨酸所阻止。胞膜阶段的黏肽合成可被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所破坏。胞质外阶段的黏肽合成可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抑制,起作用靶点为存在于革兰阳性菌质膜或革兰阴性菌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菌体内蛋白质、核苷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使细菌死亡。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于病原菌的核蛋白体,影响蛋白合成。多环节作用,影响合成全过程.。例如: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4.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使复制受阻导致DNA合成减少,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使转录受阻,导致mRNA减少。 5.影响叶酸代谢:叶酸是细菌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前体,磺胺类可以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

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

.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大起底

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大起底 发布时间:2016-05-15有2人参与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作者:李贺 随着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在呼吸科越来越常见。真菌感染的临床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本文就临床上常见的致病真菌及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做一总结。 临床常见的致病真菌 常见的感染真菌可以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性致病性真菌两大: 致病性真菌:或称传染性真菌,属原发性病原菌,常导致原发性外源性真菌感染,可侵袭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易致全身播散;病原性真菌主要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足癣菌和孢子丝菌等。 条件致病性真菌:或称机会性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毛霉和青霉属、根霉属、犁头霉属、镰刀霉及肺孢子菌等。这些多为腐生菌或植物致病菌,对人体的病原性弱,但在宿主存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时,会导致深部真菌感染。 主要致病性下呼吸道真菌种类如下: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如为侵袭性肺真菌则病情更为严重,且病死率高,而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呼吸科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如下: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1、两性霉素 抗菌谱:两性霉素B于1958年批准上市后迄今已近半个多世纪,该药几乎对绝大部分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双相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镰刀菌不敏感,尖端赛多孢霉和毛癣菌则耐药。 两性霉素B不经粘膜吸收。胃肠道只吸收少量,故只有静脉制剂,其半衰期长(24小时),可每日1次给药。组织穿透力弱,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脊液,经单用静滴该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无效者,可同时鞘内给药。 临床上用于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曲霉病、毛霉病、孢子丝均病、镰刀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着色芽生菌病、丝孢酵母感染、马内菲青霉病,还可治疗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用量:一般从小量开始,初始每日0.5-1 mg,加入5%葡萄糖液 500 ml中缓慢静滴,避光,时间不少于6-8 h,第2日和第3日各为2 mg和5 mg,若患者无严重反应,则每天增加5 mg。最高剂量成人为50 mg。对于绝大多数深部真菌感染,用两性霉素B治疗6-8周,总剂量1-2 g。 该药具有剂量依赖性,若血尿素氮和肌酐高于正常,应隔日给药或暂停给药以防出现肾损害。 2、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 由于两性霉素B常常引起输液反应及肾损害等毒副反应,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问题,该脂质体耐受性良好,凡对两性霉素B疗效不佳及产生严重毒副反应者,可用该制剂。 3、制霉菌素 抗菌谱:体外试验表明,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等均对其敏感。 口服不易吸收,几乎全部从大便中排出,皮肤粘膜用药也不易吸收,故仅用于治疗口腔粘膜、胃肠道及阴道的念珠菌感染。 临床多将其片剂溶于水漱口,用以减少口腔真菌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和排除痰真菌假阳性可能性。 三唑类药物 1、氟康唑 抗菌谱:为一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有抗菌作用,对新生隐球菌、多数念珠菌和皮肤癣茵有效。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不敏感。 氟康唑可供口服或静脉滴注。口服及静脉给药生物利用率相近,超过90%,食物不影响吸收。口服和静脉给药可产生相同的血药浓度,在很大的剂量范围内,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能透过血脑屏障,并可穿人透析液中。与其他唑类抗真菌药物不同,氟康唑的蛋自结合率低(约12%)。 常用剂量:第1天400 mg,随后每天200 mg,对重症患者每日剂量可增至400 mg。治疗侵袭性隐球菌病的常用剂量为每日400 mg。疗程根据临床治疗反应而确定,隐球菌病的疗程一般不少于为6~8周。预防用药的剂量范围为每日50-400 mg,具体剂量可根据患者

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来分类。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 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 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 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 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还有一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但是它对于厌氧菌的作用又强于这些药物。还有一大类头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米诺,还有头孢美唑。还有就是特殊期使用的抗菌药物,碳氢霉烯类的抗菌药物,比如临床经常使用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还有一类是头孢烯类的抗菌药物,主要也是针对铜绿假单胞菌,这一类包括氟氧头孢和拉氧头孢。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按抗菌谱分类 刚才介绍了抗菌药物按照它的化学结构的分类,在临床上,根据它的抗菌谱,也就是它针对于哪些细菌来做以分类。比如说在临床上现在经常会出现一些耐药,比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的药物。根据这些又可以把药物来分为,比如常用的抗MRSA的药物,就是针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比如说糖肽类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还有化学结构上,尽管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是属于不同的,利奈唑胺是属于噁唑烷酮类类的,但是它也具有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如说非典型病原菌,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按照抗真菌的又把它分为比如三唑类的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还有棘白素类的药物,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还有两性霉素B,金标准,不管是对于曲霉和念珠菌,它都是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的。 比如在临床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的药物,比如头孢菌素类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吡肟。碳氢霉烯类的药物,比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以及比阿培南。喹诺酮类里的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的药物,比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都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还有经常要用到的抗厌氧菌的药物,在临床上比如腹腔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可以选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等这些药物。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 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尹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 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药物名念珠菌双相真 +++++----+ ---+++ +++--++氟康++ +++ +++++++++++++++++ +++-+++++伊曲康- ++ ++ + ++++ +++++++++++++++-++ +伏立康++++ - ++++ +++++ ++ + + + + ++ ++ +++++++棘白菌素:米卡芬净、- - - +++++- + -- - - +-+++++++ 泊芬+ ++ ++++++++ ++ 多烯类+ +++

++++ 两性霉+++ /--++++、两性霉脂++++ ++脂质体咪康唑咪康唑对芽生菌属、组织浆胞菌属对其呈现高度敏感,隐球菌属、念珠菌属、球孢子菌属等亦对本品敏感 对于皮肤、发和甲的致病性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如毛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断发毛癣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絮状表皮癣菌以及念珠菌属(如白念珠菌)和糠秕癣菌属的酵母、小孢子菌(如犬小孢子菌)菌、紫色毛癣菌)word 编辑版.菌均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1表,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1书;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2、-常有效);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表 不良反应通用名静脉滴电解质常见不良反应血液肝肾注后紊乱肝功能指标增加概率寒颤、高热;几乎所有患者在疗程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ALT 胆红素11.1-18.1%;素性霉两+++ +++ 损害。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8%14.6%;AST ;ALP ++ + B 7.1-22% ALT ;胆红素11.1-18.1%素两性霉++ + ALP ++ ++ ++ 不良反应与两性霉素B类似,但发生率较低; AST 14.6%;12.8% 脂质体B7.1-22% ALT 4.3-19.4%红胆素;AST ;10-18.9%- + / - + 伏立康唑皮疹,一过性视力模糊,肝酶升高,恶心、腹泻 ALP ;11.7-20.3% 10.2-16%;word 编辑版.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 - :1% + - / 氟康唑 AST/AL充血性心力衰竭,肝酶升高,胃肠道反ALT 2-3 4-6胆红- +伊曲康/+-ALP 1-2AST 1-2血栓性静脉炎;皮疹、瘙痒肝酶升高;静脉ALT 10.8-13%;+ 卡泊芬+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