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
- 格式:doc
- 大小:201.50 KB
- 文档页数:6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包括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设备及其使用、工艺设计等诸多方面,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撑。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的重要教材。
它是传授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的主要方式,承担着许多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从教材的结构、内容、特点、设计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的结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主要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和基本原理等;第二部分为机械加工工艺,主要介绍机械加工的各类工艺,包括车、铣、刨、磨、钻等常见的工艺;第三部分为非机械加工工艺,主要介绍非机械加工工艺,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化学加工等。
此外,还有一些教材会对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精密加工和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的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通常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造的定义、分类、工程素材、加工工艺等基础知识。
2.机械加工工艺:包括车、铣、刨、磨、钻等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
3.非机械加工工艺:包括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化学加工等非机械加工工艺的原理和特点。
4.加工质量控制:包括如何正确选择加工工艺、如何正确使用加工设备、如何进行质量检测等。
5.工艺设计:包括工艺流程规划、设备选择、制定加工工艺、制定加工方案等。
三、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的特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以机械制造实践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讲解方式灵活: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需要采用多种讲解方式,既可以通过文字、图表,也可以通过实际演示来进行讲解。
3.内容丰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需要涵盖机械制造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
章节名称:绪论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研究方法的掌握。
章节名称:机械制造过程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分类: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3. 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及其分类。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
4. 总结:总结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特点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定义和组成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和应用的掌握。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章节名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
3.熟悉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和原则。
4.掌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6.具备编制简单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
7.能够运用质量控制方法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监控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与参数、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
1.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
2.机械加工方法: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如铸造、焊接、切削、磨削等。
3.工艺过程与参数:讲述工艺过程的组成、特点和顺序,以及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
4.工艺规程编制:介绍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原则和注意事项。
5.机械制造质量控制:讲述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加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
1.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
2.系统属性: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3.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组成:机床、夹具、刀具、工件。
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指采用金属切削工具或磨具来加工工件,使之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和力学物理性能,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5.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分为安装、工位、工步、走刀6.安装:在一个工序中需要对工件进行几次装夹,则每次装夹下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内容称为一个安装。
7.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通过分度(或位移)装置,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床身变换加工位置,则把每一个加工位置上的安装内容称为工位。
8.工步: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工位内容称为一个工步。
9.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上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工步内容,称为一次走刀。
10.多工位加工的好处:①减少工件的安装次数②减少辅助时间,缩短工时,提高效率。
③可实现加工时间与辅助时间重叠。
11.生产纲领: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12.生产批量:指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13.生产类型可按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三种生产类型来分类。
14.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的装夹方法有三种:直接找正装夹(比较经济,定位精度不易保证,生产率低,仅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划线找正装夹(生产效率低,精度不高,适用于单件中小批生产中的复杂铸件或铸件精度较低的粗加工工序);夹具装夹(生产率高,易于保证加工精度要求,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形状复杂件)。
15.六点定位原理:采用六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实现完全定位。
16.工件装夹(安装):即定位和加紧。
17.定位:在进行机加工前,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某一正确位置的过程。
18.夹紧:工件定位后,通过一定的机构给工件施以一定的力,避免工件因受切削力或重力等力的作用而改变原有的位置。
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内容、目的和意义。
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2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介绍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理解工艺过程的分类和特点。
1.3 机械制造工艺参数学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二章:铸造工艺2.1 铸造工艺基础了解铸造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铸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2 铸造工艺参数掌握铸造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铸造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2.3 铸造工艺设计理解铸造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铸造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3.1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基础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3.2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3.3 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理解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金属塑性成形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焊接工艺4.1 焊接工艺基础了解焊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焊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4.2 焊接工艺参数掌握焊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焊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4.3 焊接工艺设计理解焊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焊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五章:机械加工工艺5.1 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5.2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学习主要机械加工工艺参数的计算和应用。
5.3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
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第六章:机械装配工艺6.1 机械装配工艺基础了解机械装配工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学习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6.2 装配工艺参数掌握装配工艺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和探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机械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材料与工艺:机械制造中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如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而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
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材料与工艺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规律。
2.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不同零件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例如,钻孔、铣削、车削、磨削等传统加工工艺,以及激光切割、电火花加工等新兴加工工艺。
这些工艺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准确性、表面光洁度和加工效率。
3.工装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造。
工装夹具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们能够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机械制造工艺学通过研究工装夹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为机械制造过程提供支持和保障。
4.设备和工艺参数: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工艺参数。
例如,加工中所使用的机床、刀具、冷却液等设备,以及加工速度、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
这些设备和参数的选择和配置,对于机械制造过程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轿车制造:轿车制造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轿车的制造涉及到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要求零件精度高、质量可靠。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轿车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指导。
2.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对于零件的精度、强度和重量都有极高要求,同时也对工艺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有较高需求。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制造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3.机械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的加工和制造,这些设备的工艺要求和性能指标均不相同。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加工工艺及设备,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具备一定的工艺设计和工艺计算能力,为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打下基础。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规划,金属的切削加工性,机械加工方法,工艺过程设计,工艺参数计算,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高,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
2.3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安排3.1 学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 学时,实验实践8 学时。
3.2 教学进度第一周:课程简介、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工艺过程及其规划第三周:金属的切削加工性第四周:机械加工方法第五周:工艺过程设计第六周:工艺参数计算第七周: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高第八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4.2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占总评的7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张某某5.2 实验设备车床、铣床、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
5.3 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CAD 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在讲解每个章节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重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大纲导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本大纲旨在规范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的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和方法; 3. 熟悉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和工具的使用; 4. 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机械制造工艺解决问题;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述:–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机械制造工艺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制造工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常见机械制造工艺:–切削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等;–成形加工工艺: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等;–焊接工艺: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热处理工艺:包括淬火、回火、表面处理等;–组装工艺:包括零件的装配和调试。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规程:–切削力、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的确定;–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优化。
4.机械制造中的工装夹具和模具设计:–工装夹具的种类和设计原则;–模具的种类和设计原则。
5.机械加工中的精度控制:–精度与公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精度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6.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的认识和理解;3.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参与机械制造工艺实际项目,并进行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4.论文阅读和讨论: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报告: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3.课程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答辩;4.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内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等。
3. 机械制造工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相关工程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内容等。
3. 分析实际案例: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二)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工艺方法等。
2. 机械制造工艺的制定与优化:工艺规程、工艺卡片、工艺数据库等。
3. 机械制造工艺的实施与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2. 利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利用仿真软件,演示机械制造工艺的实施与控制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相关仿真软件。
4. 实际生产案例资料。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总结6篇第1篇示例: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专业的重要课程,它主要是介绍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应用。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各种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这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科。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机械制造工艺的知识和技术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习机会,我不仅能够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和方法,还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重要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它不仅是我们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还是我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欠缺。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注:此总结是根据一般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做了一般性的归纳和总结,没有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和具体案例】。
第2篇示例: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机械制造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下面我将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在本学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我首先学习了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机械加工工艺是将工件通过切削、成形、焊接等方式加工成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工艺过程。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常见的机械加工工艺有铣削、车削、钻削、磨削等。
不同的机械加工工艺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形状的工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来进行加工。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机械制造工艺学一、实验目的和背景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制造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切削、焊接等工艺的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1.钻床:用于进行钻孔操作;2.台钳:用于固定工件;3.钻头:用于进行钻孔;4.铁板:作为实验材料;5.传感器:用于测量切削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实验1:钻孔加工a.将铁板固定在台钳上;b.选择合适的钻头,并将其安装到钻床上;c.调整钻床的转速和进给速度,开始进行钻孔加工;d.观察切削过程中的孔壁形状、芯屑形态等;e.测量孔径和孔深。
2.实验2:切削加工a.将铁板固定在台钳上;b.选择合适的刀具;c.调整刀具的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参数;d.开始进行切削加工;e.观察切削过程中的刀具磨损情况、切削面质量等;f.测量切削力和切削温度。
四、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1.实验1中,得到了钻孔后的铁板样品,测量了钻孔的孔径和孔深,并记录下来。
2.实验2中,观察了切削过程中的刀具磨损情况、切削面质量,并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五、实验分析和讨论1.钻孔加工实验中,钻头选择的合适性对孔壁形状、芯屑形态等有重要影响。
2.切削加工实验中,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的选择对刀具磨损和切削面质量有重要影响。
3.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和规律。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机械制造工艺的参数选择和调整对最终加工结果有重要影响,需要充分考虑材料性质和工件要求。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内容,为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机械制造工艺学1. 简介机械制造工艺学是研究机械制造过程和工艺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方法,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设备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在现代工程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和制造出高质量的机械产品。
2. 材料选择材料选择是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来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
常见的机械制造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和复合材料等。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加工性能和成本等因素。
3. 加工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加工方法是指将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常见的加工方法包括锻造、机械加工、焊接、注塑等。
不同的材料和产品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例如,对于金属材料,常使用的加工方法包括车削、铣削、钻削和磨削等;对于塑料材料,常使用的加工方法包括注塑、挤出和吹塑等。
4. 设备和工具选择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工具来进行加工。
设备和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加工质量和效率。
常见的机械制造设备包括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等;常见的工具包括刀具、夹具、测量工具等。
在选择设备和工具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加工要求、设备和工具的性能和成本等因素。
5. 制造过程控制制造过程控制是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制造过程进行控制,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常用的制造过程控制方法包括质量控制、工艺参数控制和设备状态监测等。
质量控制是通过检测和检验产品的特性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工艺参数控制是通过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参数来确保产品的尺寸和形状精度;设备状态监测是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制造工艺改进制造工艺改进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通过改进制造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常用的制造工艺改进方法包括工序优化、工艺参数优化和设备改进等。
工序优化是通过重新设计工艺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工艺参数优化是通过调整加工过程中的参数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尺寸精度;设备改进是通过改进设备的结构和性能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过程。
3.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原理。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工艺过程。
4.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和目的。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以及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4. 总结:总结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概念和目的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
2.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
3.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
2.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
3.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
教学步骤:1. 复习: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以及工艺过程控制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方法。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的理解和经验。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艺设备选择和工艺参数调整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设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达和协作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改进。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课程学时:_____学时课程学分:_____学分授课对象:_____专业学生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问题,为今后从事机械制造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步骤和方法。
了解毛坯的选择原则和方法,以及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
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以及装配尺寸链的计算和分析。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毛坯、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和装配工艺路线。
能够运用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和装配过程中的尺寸精度问题。
能够对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系统误差进行分析和改进,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开展工作。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使学生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课程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概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作用和格式。
2、毛坯的选择毛坯的种类和特点。
毛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零件图的工艺分析。
定位基准的选择。
工艺路线的拟定。
加工余量的确定。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4、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和内容。
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5、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和内容。
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措施。
6、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装配的概念和装配精度。
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5分问答题:5x6=30分分析题:1x10=10分计算题:(3个)35分填空题:1.常用的安装、装夹方法:夹具中装夹(成批、大批和大量生产中)、直接找正装夹(单件小批生产中)、划线找正装夹(单件小批生产中的复杂铸件和铸件精度较低的粗加工工序)(p12)2.工件以平面定位常用的定位元件有哪些?支撑钉和支撑板。
有什么特点,用在什么场合下?一个矩形支撑板限制三个自由度,一个条形支撑板限制两个自由度,一个支撑钉限制一个自由度。
(p14)3.基准的含义和分类:从设计和工艺两大方面来分析,基准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工艺基准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p20)4.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基准位置误差(由于工件的定位表面或夹具上的定位元件制作不准确而引起的定位误差)、基准不重合误差(由于工件的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误差)(p106)5.误差复映系数:误差复映系数是为了衡量加工后工件精度提高的程度,值越小表示加工后零件的精度越高。
k /C =ε(p184)6.分布图分析法(缺点)、点图分析法(优点)有什么不同?分布图分析法(缺点):没有考虑一批工件加工的先后顺序,故不能反映误差的变化趋势,难以区别变值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影响;必须等到一批工件加工完毕后才能绘制分布图,因此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精度的信息。
采用点图分析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7.比较两种互换法(完全互换法、大数互换法)名词解释:1.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工序组成,每一个工序又可依次细分为安装、恭维、工步和走刀。
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开始大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包括主要劳动过程和辅助劳动过程。
3.机械产品的工艺过程:机械产品的主要劳动过程都使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形状和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即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称为工艺过程,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
4.年生产纲领:计划期为一年的,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5.生产类型:按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生产类型。
6.误差的敏感方向: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那个方向(即通过切削刃的加工表面的法向)称为误差的敏感方向。
7.误差的不敏感方向: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小的那个方向(即通过切削刃的加工表面的切向)称为误差的不敏感方向。
8.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震动:震动主要有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两种类型。
9.强迫振动:含义,由于外界(相对于切削过程而言)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振动。
特点:振动频率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振动幅值即与干扰力的幅值有关,又与工艺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关,10.自激振动:含义,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振动。
特点:是在没有外力(相对于切削过程)干扰下所产生的振动运动;频率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会因有阻尼存在而迅速衰减。
11.工艺尺寸链:在工艺过程中,由同一零件上的与工艺相关的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称为工艺尺寸链。
特点:12.装配尺寸链:在机器的装配关系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尺寸链,称为装配尺寸链。
特点13.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机器结构能包含智能装配过程中使相互联接的零部件不用或少用修配和机械加工,用较少的劳动量,花费较少的时间按产品的设计要求顺利的装配起来。
14.零件的机械加工结构工艺性15.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16.机械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17.表面强化工艺:通过冷压加工方法使表层金属发生冷态塑性变形,以减少表面粗糙度值,提高表面硬度,并在表面层产生压缩残余应力的表面强化工艺。
问答题(5个)30分:1.粗基准、精基准(p31-34)粗基准、精基准含义,以及如何原则并每条原则举例说明答:零件在加工前为毛坯,所有的面均为毛面,开始加工时只能选用毛面为基准,称为粗基准。
以后选已加工的面为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
正确选择粗基准对保证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例:要求Φ22H9孔与Φ40mm外圆同轴,钻Φ22H9孔时选择Φ40mm外圆作为粗基准。
(2)保证加工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例:车床床身加工中,希望加工时导轨面去除余量小而且均匀,应以导轨面为粗基准,先加工底面,然后再以底面为精基准,加工导轨面。
(3)便于装夹选择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和有足够大的尺寸(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若毛坯的定位面很粗糙,在两次装夹中重复使用同一粗基准,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定位误差。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例:加工过程中定位基准和设计基准相重合(2)统一基准原则例:箱体类一面两孔定位(3)互为基准原则例:内外圆面同轴度比较高的套类零件(4)自为基准原则例:拉孔、铰孔等(5)便于装夹原则2.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有哪些、并举例(p174)(1)提高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例:提高轴承回转精度:选用高精度的滚动轴承等(2)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适当预紧以消除间隙,甚至产生微量过盈(3)使主轴的回转误差不反映在工件上例:在外圆磨床上磨削外圆柱面时,工件采用两个固定顶尖支撑,主轴只起传动作用。
3.提高机床主轴传动链的措施有哪些?(p179)(1)减少传动件数目,缩短传动链(2)减小传动比,特别是传动链末端传动比例,采用降速传动.....(3)末端件应做的更精确(4)采用校正装置4.就地加工法的原理,应用,举例说明(p214)就地加工法:在机械加工中,对某些重要表面在装配之前不进行精加工,待装配之后,再在自身机床上对这些表面作精加工。
例如:平面磨床的工作台面在装配后作“自磨自”的最终加工;又如车床上修整卡盘台肩平面和外圆使卡爪夹持圆柱体工件的轴线与车床主轴轴线同轴等,也是在自身机床上“自磨自”或“自车自”。
5.划分加工阶段目的,要求,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零件加工过程中可以划分哪些加工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每个阶段的目的是什么?(p42)划分加工阶段的目的:①有利于保证加工质量;②便于合理使用机床;③便于安排热处理工序各加工阶段任务及目的:(1)粗加工阶段高效的去除各加工表面的大部分加工余量,获得高的生产率;(2)半精加工阶段消除主要表面经粗加工后留下的加工误差,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保证精加工余量;(3)精加工阶段确保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以及表缪按粗糙度达到或基本达到图样规定的要求,全面保证加工质量;(4)精密、光整加工阶段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减少表面粗糙度,但不能提高形位精度,以达到零件最终的精度要求补充:荒加工阶段加工余量很大,在毛坯车间加工完成,位于粗加工之前6.加工工序(考的概率稍小)(p41)机械加工工序,热处理工序,辅助工序等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1)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他表面(先基面后其他)含义:①工艺路线开始安排的加工面应该是选作定位基准的精基准面,然后再以精基准定位,加工其他表面。
例,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轴类零件(机床主轴、丝杠等)第一道机械加工工序就是铣端面,打中心孔,然后以顶尖孔定位加工其他表面。
②为保证一定的定位精度,当加工面的精度要求很高时,精加工前一般应先精修一下精基准。
(2)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先面后孔)含义:①当零件上有较大的平面可作定位基准时,可先加工出来坐定位面,以面定位,加工孔;②在毛坯面上钻孔,容易使钻头引偏,若该平面需要加工,则应在钻孔之前先加工平面。
(3)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先主后次)主要表面指的是设计基准面和主要工作面,而次要表面是指键槽、螺孔等其他表面。
(4)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7.装配精度8.装配方法的选择的顺序依据,装配方法有哪几类?保证产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互换装配法、选择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和调整装配法(1)互换装配法,装配精度主要取决于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时不经任何调整和修配,就可以达到装配精度。
实质就是用控制零件的加工误差来保证产品的装配精度。
①完全互换装配法装配时不需挑选和改变,直接装配保证装配精度(轴承与箱体孔)特点--质量稳定,过程简单,效率高;零件要求高,难加工适用--高精度的少环尺寸链或低精度的多环尺寸链的大批大量生产装配中。
②大数互换装配法特点--零件公差大,会有少量废品原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概率法(2)选择装配法1)直接选配法缺点--凭工人感觉对检测结果选配,易造成剩余零件2)分组装配法应用条件--封闭环精度很高,无论采用极值法、概率法,组成环公差非常小,零件精度也很高。
Φ28活塞销与活塞孔的装配--基轴制。
3)复合选配法先分组,再选配适用范围:装配精度要求高而组成环数较少的成批或大批量生产中。
(3)修配装配法应用条件--单件小批中组成环数目又多,难以控制零件精度,难以分组修配装配法是将尺寸链中各组成环按经济加工精度制造。
装配时,通过改变尺寸链中某一预先确定的组成环尺寸的方法来保证装配精度。
补偿环(修配环)要求:便于拆卸,形状简单,修配量少,易修配;不应为公共环(只与一项装配精度有关);修配方法:1)单件修配法:用去除金属层的方法改变其尺寸,以满足装配精度的要求。
例:尾架底板--尾架体镗孔后与底板配刮,再刮底板保证等高(批量生产);2)合并加工修配法将多个零件合并在一起再进行加工修配。
尾架底板--尾架体镗孔后与底板配刮,再刮底板保证等高(单件小批);3)自身加工修配法用机床加工自己的方法来保证机床的装配精度。
例:刨床工作台自刨。
(4)调整装配法用改变产品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调整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1)固定调整法--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原理:选择某一组成环为调整件,根据各组成环累积误差更换不同尺寸的调整件。
大量、高精度装配的调整件--多件组合。
2)可动调整法(改变调整件的相对位置)例:轴承位置调整,车床中拖板导轨间隙调整3)误差抵消调整法(调整有关零件的相互位置,使其加工误差相互抵消一部分)例:内圆磨头。
分析题(1个)10分关于安装计算题(3个)1.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p206+p2282.工艺尺寸链的分析计算3.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几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