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文言文解词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十六篇文言文长春第一版社解词( 26)巧舌:甜言蜜语。
( 27)令色:好的神色。
这里指假装和蔼。
( 28)德不孤:有道德的人就不孤独。
一《论语》八则( 29)邻:亲密,做伴。
( 30)喻:理解,懂得。
( 1)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 31)戚戚:忐忑不安,忧虑。
家学派首创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经( 32)一言:一个字。
典著作之一。
( 2)习:复习,实践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说:通“悦”,快乐。
( 4)知 :认识。
( 33)《孟子二章》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 5)朋: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6)愠:愤怒被称为“亚圣”,并与孔子一同被称为“孔孟”。
( 7)君子:指道德崇高、追求完好人品的人。
( 34)畎亩:田间,田地。
( 8)罔:通“惘”,诱惑。
( 35)举:举用,选拔。
( 9)殆:迷惑。
( 36)版筑:指筑墙。
( 10)女:通“汝”,你。
( 37)空匮:资财缺少,即贫穷。
( 11)知:知道,懂;或智慧。
( 38)动心:使心惊动。
( 12)好( hào):喜欢。
( 39)曾益:增添。
曾,通“增”。
( 13)乐之:以之为乐。
( 40)恒:常。
( 14)省:反思。
( 41)过:过错,此处是有过错的意思。
( 15)谋:策划,考虑。
( 42)衡:通“横”,堵塞,指不顺。
( 16)信:诚信,真挚。
( 43)作:作为,奋起。
( 17)传:教授。
这里指老师教授的知识。
( 44)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 18)患:担忧。
( 45)色:面色。
( 19)不己知:即“不知音”,不认识自己。
( 46)入:在里面。
指国内。
( 20)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在这里。
( 47)拂士:辅助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
( 21)从之:学习(善者的)长处。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常见的解词虚词如下:
1.的:用于身体、物品、抽象事物等的所属关系。
2.之:表示所及、方位关系、宾语关系等。
3.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4.于:表示位置关系、时间关系、方法手段等。
5.以:表示手段、目的、条件等。
6.而: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
7.所:用于加强动词、形容词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8.以及:表示并列、加强的关系。
9.之类:表示类别、范围。
10.须:表示必须、应该的意思。
11.非:表示否定、强调。
12.已: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
13.若:表示条件、假设等。
14.皆: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15.若干:表示某些、若干的意思。
这些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解词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的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具体使用要根据上下文和理解进行解释。
一、重点实词翻译1. 常见实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实词翻译示例(1)如: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为: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二、重点虚词翻译1. 常见虚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虚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虚词翻译示例(1)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为: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翻译为:早上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朝廷的大厅。
(2)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判断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被动句:将“被”、“受”等被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3)倒装句: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
(4)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中考篇文言文解词整理————————————————————————————————作者:————————————————————————————————日期:2十九篇文言文解词总汇初三语文组2011年【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时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七年级下册】2、口技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会:适逢,正赶上。
3、厅事:大厅,客厅。
4、施:设置。
5、屏障zh àng:屏风.围帐等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6、团坐:围绕而坐。
7、少顷:一会儿。
8、但闻:只听见。
但,只。
9、满坐寂然:全场都静悄悄的。
坐,通“座”,座位。
10、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11、呓语yì:说梦话。
12、既而:不久,紧接着。
13、抚:抚摸,安慰。
14、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15、呜:指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
16、絮絮xù:连续不断的说话。
17、一时:同时。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词句释义《岳阳楼记》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解词:谪:封建官吏的降职或远调;守:掌管。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解词:越:到了;具:同,俱,都。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政事都兴盛起来了。
3、增其旧制。
解词:制:规模。
4、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词:属:同嘱,嘱咐。
5、予观夫巴陵胜状。
解词:观:观赏;胜状:美好的景致。
6、洞庭一湖。
解词:一:全。
7、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词:观:景观。
8、前人之述备矣。
解词:备:详尽。
翻译: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9、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解词: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到达。
10、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11、连月不开。
解词:开:放晴。
12、去国怀乡。
解词:国: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解词:至若:至于;景:日光。
14、而或长烟一空。
解词:或:有时。
1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解词:尝:曾经;求:探求;或:或许。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词:以:因为。
翻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身在江湖,不在朝廷就为君主担忧。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词:微:没有。
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一、湖心亭看雪(八上)*1.拏(ná):同“桡”,牵引。
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
补充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1念:想,思考。
补充:1欲:想要。
2遂:于是,就。
3至:到。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轩:高。
补充: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许:上下,左右。
12.绝:到了极点。
13.皆:全,都。
1.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蹴:用脚踢。
补充:(1)亦:也。
(2)欲:想要。
(3)兼:同时具有。
(4)舍:舍弃。
(5)取:选取。
5.余:我。
9.拉:邀请。
13.莫:不要。
6.一:全或都。
10.强:尽力,竭力。
14.痴:痴迷。
7.惟:只有。
11.客:做客。
8.一:数词。
痕,痕迹。
12.及:等到。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2但:只是,不过。
4寻:寻找。
7如:如同5寝:睡。
8盖:原来是。
6与:和、跟。
9如:像。
三、与朱元思书(八下)*4.邈:远。
7.绝:穷。
10.柯:树木的枝干。
5.千:表示多。
8.戾:至。
6.转:通“啭”,鸟叫声。
9.反:通“返”,返回。
14.甚:胜过。
19.好,美丽的。
24.犹:好像。
15.若:好像。
20.韵,和谐的声音。
25.交:相互。
16.负:凭借。
21.息:使……平息。
26.日:太阳,阳光。
17.指:向。
22.窥:看。
18.激:冲击。
23.昼:白天。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4.辩:通“辨”,辨别。
7.与:通“欤”,语气助词。
5.奉:侍奉。
8.乡:通“向”,从前。
6.得:通“德”,感激。
9.已:停止,放弃。
(6)甚:超过。
(11)莫:没有。
(16)丧:丧失。
(7)于:比。
(12)为:做。
(17)弗:不。
(8)故:所以,因此。
(13)非:不(18)加:益处。
(9)恶:厌恶。
(14)独:仅。
(10)如:假如,假使。
(15)是:此,这样。
五、公输(九下)*1.起:出发,动身。
夫文言者,古人之言也。
其文简练,其意深远,故后学之士,欲窥其奥,必先解其词,而后可译其意。
今试举数例,以解文言文之词,并译其意,以俾学者有所依循。
一、文言文之词:虚怀若谷虚怀若谷,谓胸怀广大,如同山谷,虚而不实,以待容纳万物。
此语出自《庄子·逍遥游》。
虚,虚心也;怀,胸怀也;若,如同也;谷,山谷也。
虚怀若谷,即胸怀广大,虚心以待,如同山谷之包容。
翻译: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宽广,虚心容纳万物,如同山谷一般。
二、文言文之词:不耻下问不耻下问,谓不因地位低下而羞于请教他人。
此语出自《论语·公冶长》。
不耻,不以……为耻;下问,向下请教。
翻译:不耻下问,意为不因自己的地位低下而羞于向他人请教。
三、文言文之词:温文尔雅温文尔雅,谓言谈举止温和文雅,不粗俗。
此语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温文,温和文雅;尔雅,文雅。
翻译:温文尔雅,意指言谈举止温和文雅,不粗俗。
四、文言文之词:不骄不躁不骄不躁,谓不骄傲自满,不急躁。
此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不骄,不骄傲;不躁,不急躁。
翻译:不骄不躁,意为不骄傲自满,不急躁。
五、文言文之词:高山仰止高山仰止,谓仰望高山,敬仰其崇高。
此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舝》。
高山,高大的山;仰止,仰望而止。
翻译:高山仰止,意指仰望高山,敬仰其崇高。
六、文言文之词:画龙点睛画龙点睛,谓在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画龙,画龙的形象;点睛,点上眼睛。
翻译:画龙点睛,意为在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地点明要害,使事物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文言文之词,多为成语、典故、诗句等,蕴含丰富,意蕴深远。
解词翻译,需结合上下文,揣摩其意,方能准确表达。
学者宜多加研读,以领悟古人之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之识记重点词句释义(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臣是以..无请.也。
解词:是以:因此;请:办法。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1、京中有善.口技者。
十九篇文言文解词总汇初三语文组2011年【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时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七年级下册】2、口技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涨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2、会:适逢,正赶上。
3、厅事:大厅,客厅。
4、施:设置。
5、屏障zh àng:屏风.围帐等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6、团坐:围绕而坐。
7、少顷:一会儿。
8、但闻:只听见。
但,只。
9、满坐寂然:全场都静悄悄的。
坐,通“座”,座位。
10、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11、呓语yì:说梦话。
12、既而:不久,紧接着。
13、抚:抚摸,安慰。
14、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15、呜:指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
16、絮絮xù:连续不断的说话。
17、一时:同时。
18、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毕,全,都。
备,具备。
19、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20、默叹:默默地赞叹。
21、未几:不久。
22、齁声hōu:打鼾。
23、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
24、倾侧:翻倒倾斜。
25、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26、中间:其中夹杂着。
27、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拟声词。
28、曳屋许许声yèhǔ:(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拉。
许许,拟声词。
2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形容声音之杂。
30、虽:即使。
31、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32、名:说出。
33、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扬起,举起。
33、股:大腿。
34、战战:打哆嗦,打战。
35、几jī:几乎。
【八年级上册】3、桃花源记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4、陋室铭1、选自《全唐文》。
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6、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7、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指佛经。
10、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1、案牍:官府的公文。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5、爱莲说15、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6、蕃:多。
17、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18、染:沾染(污秽)。
19、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20、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1、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2、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23、焉:助词。
24、隐逸: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2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7、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8、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9、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0、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6、三峡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7、记承天寺夜游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八年级下册】8、与朱元思书1、选自《艺文类聚》。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一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4、自富阳至桐庐: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
富阳,在富春江下游。
桐庐,在富春江中游。
5、缥碧:青白色。
6、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7、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8、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9、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0、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1、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
12、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14、泠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5、相鸣:互相和鸣。
16、嘤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17、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通“啭”,鸟叫声。
18、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9、鸢飞戾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
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鸢,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2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
经纶,筹划。
2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反”通“返”。
23、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木的枝干。
24、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5、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9、马说1、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祗: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7、食:通“饲”,喂。
8、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6、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0、送东阳马生序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致:得到。
3、假借:借。
假,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5、走:跑。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以是:因此。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请教。
1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15、叱咄:训斥,呵责。
16、至:周到。
17、俟:等待。
18、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19、穷冬:隆冬。
20、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2、肢:通“肢”。
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汤:热水。
24、沃灌:浇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