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选修课)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39
昆明理工大学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道家.道学术语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
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家思想》教学设计道家思想教学设计第一章:导言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道家思想,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道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主要代表人物;2. 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和分析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区别;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内容1. 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1) 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2) 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2.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道的概念与内涵;(2) 无为而治的思想;(3) 自然与人的关系。
3.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 老子的《道德经》;(2) 列子的《列子》。
第四章: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道家思想的内涵;2. 辩论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比较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3. 视频资源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道家思想。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1)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道家思想有了解吗?”;(2) 分享一个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故事或者名言。
2. 知识讲解:(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出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案例,讲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列子及其《列子》的哲学思想。
3. 深化理解:(1) 辩论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小组辩论,探讨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异同;(2) 进一步讲解:根据小组辩论的结果,教师对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4. 总结回顾:(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2)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进一步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第五章道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的:了解老子的生平教学重点:老子的哲学思想教学难点:“道”的涵义教学课时:2节课教学方法:讲授一、先秦道家(一)老子与庄子的生平简介老(lao,第一声)子(约B580—B500),春秋末年人,比孔子大约大30岁,相传孔子向他问礼(见图)。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另一说认为,在今天安徽亳州涡阳)人。
补充:老子为何不被成为“李子”?为何取名为“耳”?相传,老子生下来就相貌奇特,白发如雪,胡须垂膝,耳大至肩,其眉重鬓。
“聃”的意思是,耳朵又大又长而无轮廓。
或许聪明人的耳朵大。
“聪”的本义是听力好,所谓“耳聪目明”。
韩非子为何不叫韩子呢?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史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馆长),后隐居,不知所终。
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见图)西去,在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遇守关将领关尹,接受其建议,写成一书,此为《老子》(在道教中被称为《道德经》),全书只有5000多字。
今传《老子》掺有后人的一些文句。
老子的著作产生的影响晚于孔子的著作。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哲学与古希腊的哲学成为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的国外译本有1000多种。
庄子(约B369—B286),战国中期人,与孟子大致同时代,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蒙的漆园吏(管理漆树园的小官)。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
晚年生活更为悲惨,住在破陋的街巷里,面黄肌瘦,不得不靠打草鞋谋生。
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代表。
著有《庄子》(在道教中被称为《南华经》),分内篇、外篇与杂篇,内篇基本上是庄子的作品,另外两篇主要是庄子后学的作品。
《庄子》是非常优美的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常以寓言故事、比喻阐发哲理,其文学与美学的浪漫主义风格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作家、艺术家与知识分子。
庄子还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幽默大师。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