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的形成--褶皱山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14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荔城中学高淼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
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褶皱山褶皱山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
褶皱山的类型及特点: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上拱下弯岩层新老分布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初始地貌上拱隆起成山下弯凹陷成谷逆转地貌中部侵蚀成谷中部挤压成山褶皱山的成因:褶皱构造山地常呈弧形分布,延伸数百千米以上。
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与受力作用方式关系密切。
某一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使弧形顶部向前进方向突出。
有些弧形山地不仅地层弯曲,而且常有层间滑动或剪切断层错动,使外弧层背着弧顶方向移动,内弧层向方向移动,因而在褶皱构造山的外侧形成剪切断层,一端是左旋运动,一端是右旋运动。
中国宁夏南部褶皱山地的弧形顶突向东北,层面倾向西南,第三纪地层向东北推挤或仰冲断层为压性、压扭性,西北段为左旋水平运动。
宁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等值线地图:以一组相等数值的连线表示制图对象数量、特征的地图。
简称等值线图。
如年平均气温图、年降水量图。
它是专题地图的重要图型,最先用于描述地形。
常见的有表现地势起伏和地貌结构的等高线图与等深线图;表现气温、水温、地温变化的等温线图;表现大气降水量变化的等降水量线图;表现地磁、地震变化的等磁偏线图、等磁力线图、等震线图。
另外,还有等压线、等风速线、等日照线、等云量线、等湿度线、等密度线、等透明度线、等盐分含量线、等时线等图。
通常等值线所代表的数值为整数。
等值线(面)类型与影响分布的因素:等值线(面)类型影响分布的因素等高线地质作用(内力、外力)等深线地质作用(内力、外力)等温线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等降水量线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等等太阳辐射量线纬度、太阳高度、海拔高度、云雾量等等压线热力作用(气温)、动力作用等压面海拔高度、热力作用(气温)、动力作用等盐度线蒸发量、降水量、洋流、径流等等值线(面)图判读的一般规律:(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褶皱山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
2. 教学难点: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山脉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褶皱山的分布和影响。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理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搜集有关褶皱山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3.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褶皱山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褶皱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2. 探究褶皱山的形成原因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案例分析,了解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3. 分析褶皱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案例资料,分析褶皱山的特点,如走向、海拔、地形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褶皱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印度板块的碰撞有关,导致地形抬升,形成高山。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褶皱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气候、植被等。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褶皱山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褶皱山的分布图,并简要阐述其形成原因。
8. 板书设计山地的形成—褶皱山1.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2. 特点:走向、海拔、地形等3. 分布:全球范围内,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褶皱山案例,讨论褶皱山对当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结褶皱山相关知识点一、褶皱山的形成原理褶皱山形成的原理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和板块运动。
构造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主要包括造山作用、断裂作用、火山作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碰撞、挤压、拉伸等。
褶皱山的形成是这两种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产生应力和位移。
随着挤压力的增大,岩石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
接着是褶皱构造的加剧和堆积,随着挤压力的增大,褶皱构造会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山脉的形态。
最后是地表形成褶皱山,整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作用才能形成。
二、褶皱山的地质构造褶皱山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断裂和褶皱断裂带。
褶皱是指地层岩石的弯曲变形,受到挤压力作用而发生。
褶皱通常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对称褶皱是指褶皱两侧的块状结构对称分布,不对称褶皱是指褶皱两侧的块状结构不对称分布。
断裂是指地层岩石沿一定方向断裂成两块,受到剪切力作用而形成。
褶皱断裂带是指在地层岩石中同时存在褶皱和断裂现象的地质带。
这些地质构造的存在,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活动和板块运动的结果。
褶皱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在于:首先是褶皱山的地质年代古老,反映了地球历史长久的演化过程。
其次是褶皱山的地质构造复杂,通常伴随着褶皱、断裂、褶皱断裂带等地质现象的存在。
最后是褶皱山的地质构造活跃,受到地震、火山等构造活动的影响,这些现象常见于褶皱山的周边地区。
褶皱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褶皱山的地球科学意义褶皱山对地球科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地质学的研究,褶皱山是地质构造的重要地区,可以通过研究褶皱山的地形、地质构造、岩石组成等,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活动。
其次是对于地球演化的研究,褶皱山的形成反映了地球历史长久的演化过程,可以通过研究褶皱山的构造发展、地层沉积等现象,来了解地球的发展历程。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说课稿《山地的形成——褶皱山》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地的形成——褶皱山》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地的形成——褶皱。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