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第一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531.26 KB
- 文档页数:16
试卷第1页,共8
页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共16道小题。第2、3、4、5、6、8、9、12、13、14小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其余小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1.在横线上填写原句。(1)荀子在《劝学》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方法说理。例如“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用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通过学习能超越自我的道理。(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凄凄不似向前声,”。(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三句,描述了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领军队驰骋中原、气势威猛如虎的情形。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许多观念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如“为政以德”“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描绘了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在浪漫瑰丽的想象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C.《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监生”鲁四老爷、“善女人”杨二嫂等。D.《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篡夺王位,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3.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人写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田园的。试卷第2页,共8页B.“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两句,诗人借“尘网”“樊笼”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句写诗人回归田园后在南野开荒,决心持守愚拙本性,不学伪巧,不争名利。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描写诗人居所,这里门庭一尘不染,室内空无一物,衬托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掌握B.能克.终者盖寡克:克服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察D.弘.兹九德弘:光大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试卷第3页,共8页一定要寻找这水流的源头B.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C.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D.信者效其忠诚信的人献出他的忠诚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A.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B.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C.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D.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7.用原文语句,将下面语段补充完整。文章第一段比喻精切,结构严谨。开头抓住唐太宗企求长治久安的心理,以水木为喻,引出文章“,”的观点:随后从反面申说,凸显进谏的目的;最后再次从反面论述,指出人君若不居安思危、德处其厚,就如“,”,照应段首,喻巧而理至。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哦,香雪》(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甲】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乙】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试卷第4页,共8页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凤也柔和了许多。【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jìng)______。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试卷第5页,共8页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乙】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丙】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jìng)_______A.“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惊慌失措”:“吮”读作“yǔn”;横线上应填“静”。B.“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手忙脚乱”;“吮”读作“shǔn”;横线上应填“静”。C.“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手忙脚乱”;“吮”读作“yǔn”;横线上应填“净”。D.“不知所措”可以替换为“惊慌失措”;“吮”读作“shǔn”;横线上应填“净”。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雪没有听从火车上旅客的建议,决定在西山口下车后走回台儿沟。试卷第6页,共8页B.“北京话”的话使香雪意识到自己此时是孤身一人,因而感到委屈。C.香雪的父亲是勤劳的工匠,靠为乡亲们打制家具来挣取女儿的学费。D.在香雪心里,铅笔盒比芝麻糖重要得多,她不后悔用鸡蛋换铅笔盒。10.香雪独自在三十里山路上行走,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心理变化。11.文中的“铅笔盒”意蕴丰富,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听书与看书的效果一样吗想象一下,阳光和煦的午后,你坐在窗边,读着捧在手中的心仪图书;或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听着手机播放的有声读物。看书与听书,你喜欢哪一种呢?看书和听书都是从外界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途径,看书通过视觉的方式输入信息,听书通过听觉的方式输入信息。大脑对文字和语音信息的处理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听书的效果不如看书。因为人们在听书时可能会忙其他事情,相比需要全情投入的看书更容易走神。而且,听书的效果容易受到朗读水平的影响,朗读者对书籍的理解也会影响听书者的理解。除此之外,导致听书效果不如看书的因素还有速度控制、眼动回溯、言语知觉等。研究发现,在没有实验者操控速度的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看书的效果要优于听书。这是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阅读者可以自己控制阅读的速度;而在听书的过程中,听众对音频速度的控制却很有限。其次,眼动追踪研究的证据表明,在看书的过程中,大约10%到15%的眼球运动是回溯的,也就是说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眼动过程很快,不易觉察,但有利于我们回溯文本,加深理解。而我们在听书的时候,理论上可以倒回去重听,实际上很少有人会真的这么做,回溯的缺失多多少少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再次,听书会受到声音大小、视觉呈现等因素的制约。有实验发现,语音输入信号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O~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就要让人感到头疼了。有时候因为噪声的影响,语音输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纸质书或电子书有时还会提供有助于理解的视觉信息,比如目录、插图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听书就没法看到这些视觉信息。因此,虽然大脑并不会区别对待“所见”和“所闻”,但就学习效果而言,或许真的“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