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二十三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发现过程(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2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的关系。
3. 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豌豆实验结果数据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
Step 2: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包括:-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后代中,两个基因割裂分离并独立遗传给子代。
-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为后续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Step 3:分组讨论与实验(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遗传特征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师提供豌豆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现象中的应用。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于不同遗传特征的解释。
Step 4: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进行对比和归纳。
- 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加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5: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其他遗传现象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过程:纯合亲本杂交、F1代自交、F2代分离比。
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预测遗传后代、遗传咨询、育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如何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利用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因分离定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进而引入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
2. 讲解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背景。
3.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引导学生理解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与组合。
4.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遗传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肤色、眼色等,让学生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进行解释。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遗传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遗传实验:设计简单的遗传实验,如植物杂交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理解。
基因的分离定律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2、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2). 具有稳定遗传、的相对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和矮,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3) .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2、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在实验中怎样实现异花传粉?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2)实验过程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F1___________↓自交F2 _________ ___________3 :1(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性状类概念(1)、性状: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总合。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____________类型。
(3)、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具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后代中,同时显现出和的现象。
F2出现3:1,即为性状的_______________。
5、与基因相关的概念(1)基因: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____。
(2)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_____________的基因。
(3)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
(4)显性基因:控制______________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写在前面。
(5)隐形基因:控制______________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写在后面。
(6)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__________的个体,如DD或dd。
其特点是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7)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篇一:基因分离定律教学设计《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1.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1.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
2.能力目标2.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2.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2.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3.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3.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教学疑点:相对性状,杂交方法【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教师活动: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
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
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遗传特征,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会有相似的特征?这与基因有关吗?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基因对个体特征的决定性作用。
2. 详细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三个规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纯合子法则)、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法则)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独立性法则)。
3. 使用图表和实例说明每个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基因遗传的案例,例如花色、眼色等,让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这些遗传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中基因的分离过程,并总结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遗传问题的方法。
步骤四:实验设计(15分钟)1.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基因分离实验,例如利用果蝇的眼色进行实验。
2.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材料,并绘制实验流程图。
3.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并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猜测和解释。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遗传特征。
2. 基因遗传案例的材料和图表。
3. 实验所需的果蝇和实验器材。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遗传学文献,进一步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其他遗传学原理。
第三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第一二课时)导学案: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杂交步骤过程:P(亲本):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茎--○×-→F2茎∶茎=3∶1 特点:F1只表现性亲本的性状;F2出现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二、孟德尔一对相对形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P ×配子F1 ×配子F2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侧交1、一对相对形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F1紫花×白花配子测交后代紫花白花比例:2、结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值能真实地反映F1的配子及》。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②性状类①交配类。
2、 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1) (2) (3) 五、遗传定律中的概念系统杂交:自交: 测交:性状:相对性状: 。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
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基因型: 表现型:纯合体: 杂合体:⑤写出下列符号或字母代表的含义 ×P F 1 F 2课堂练习: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试验,1、F1产生 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其比为 。
2、F2的基因型有 种,其比为3、F2的表现型有 种,比例为4、其中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是 。
六、合作探究(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相互推导的解题思路)1、正推法:根据亲代基因型直接推断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概率 。
(见巩固案17题) D dDd④个体类 ③基因类2、逆推法⑴基因填充法⑵隐性突破法⑶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
如Aa×Aa→3A :1aa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如Aa×aa→1Aa:1aa③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第14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一、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 (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 (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父本:(♂)母本:(♀)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
如:_____________ 。
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________和_______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________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思考: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
高中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3 苏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2、概念的了解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二、知识结构:一、遗传定律中有关基本概念及符号1、杂交、自交、测交杂交;是指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相互的过程。
自交:指植物体或单性花的同株受粉过程。
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测交:就是让与杂交,用来测定的基因组合。
2、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显现出和的现象。
3、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位于一对的上,能控制一对的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性状的基因。
4、纯合子、杂合子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5、常见符号 P:F:::♀:♂:二、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是植物,而且是,所以它能避免外来花粉粒的干扰。
⑵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的、易的性状。
2、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如。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过程;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再让F1得F2。
2、特点:F1表现为;F2发生了,高茎∶矮茎=。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体的性状都是由(后来改称为)控制的。
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产生的配子所含的基因是。
2、F1的基因型为,表现型为。
F1产生配子时,D和d随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两种配子D、d,比例为。
3、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子二代,子二代有、和三种基因型,比例接近于;有和两种表现型,比例接近于。
3.1基因的分离定律学案(2)【高效导航】1. 学习目标:(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2)认同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2. 学习重点:(1)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 学习难点:(1)假说—演绎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
看” 一一口识经纬基因的分离定律(2)导”—自主预习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恰当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豌豆是____________ 受粉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为纯合子;豌豆植物有多对明显且易于观察区分的_____________ ;一次性可得到大量后代,便于统计分析。
(2) 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由简到难的实验过程是其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3) 应用___________ 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 整个实验过程科学合理,符合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分离定律的应用(1)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可正确地解释_______________ 现象,能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在杂交育种中,人们首先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性状的遗传表现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杂种后代,再经过有目的选育,最终培育出具有_________________ 的品种。
(3) 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做出科学的推断。
学”一互动探究探究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阅读课本P30-P31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 什么是表现型和基因型?提示: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具体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dd。
学案二十三: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原理
【课标要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考向瞭望】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的判定及计算。
【学法指导】复习本部分知识,要注意符号及图解的正确使用,及孟德尔实验中的逻辑关系。
及步骤上的正确操作及原理的理解。
【知识梳理】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套袋→传粉→。
(四)实验结果:高茎豌豆在杂交中无论是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都是,F2出现︰=︰的性状分离比。
交),F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二)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
(三)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
别进入的配子中。
(四)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五)遗传图解(见右图):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
为:,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一)目的:。
(二)选材:。
(三)预期结果:Dd×dd→Dd︰dd=。
(四)实验结果:F1高茎×矮茎=30高︰30矮≈1︰1。
(五)结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产生两种数量比例相等的配子。
四、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的遗传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时,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五、性状的显隐性和纯合子、杂合子判断
(一)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高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也叫杂交法)
若A×B→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若A×B→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2、自交法
若A A,则A为纯合子,判断不出显隐性。
若A 有A,又有B,则A为显性,B为隐性。
以上结论是在统计大量后代的基础上得出的,若统计的个体数量有限,则此结论不成立。
(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1、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是隐性纯合子。
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设A、B为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A为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B为具有隐性
性状的个体。
(1)自交法:若亲本A A,则亲本A为纯合子。
若亲本A A、B均出现,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A为杂合子。
此方法是适合于大多数植物的最简便的方法,但不适用动物。
(2)测交法:若亲本A×B→只有A,则亲本A可能为纯合子。
若亲本A×B→只有B,则亲本A为杂合子。
若亲本A×B→有A有B,则亲本A为杂合子。
注意:若待测个体亲本A为雄性动物,应注意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便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思考感悟】如果孟德尔在实验中只得到4株F2植株,那么这些F2植株中一定是3株高茎、1株矮茎吗?。
【基础训练】1、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遗传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他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在下列各项中,除哪项以外,都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不可缺少的因素()
A、F1体细胞中各基因遗传信息表达的机会相等
B、F1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
C、在F2中各基因出现的机会相等
D、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
2、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自然授粉;⑤去雄后人工授粉;⑥授粉后套袋隔离;⑦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3、一对黑色豚鼠生了2只小豚鼠(一只白,一只黑),若这对豚鼠再生2只小豚鼠,一只为黑色,一只为白色的概念是()
A、1/4
B、3/8
C、3/16
D、7/16
4、动物甲状腺功能有缺陷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有一种耕牛,其甲状腺功能缺陷可由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缺碘,二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纯合所致。
下列有关这种牛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牛,其双亲可能是正常的
B、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C、甲状腺功能有缺陷的个体,一定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双方有一方是缺陷者,后代可能出现正常个体
5、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
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
...的是()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