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开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知识或技能,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关键内容。
2、教学难点难点知识或技能,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需要重点突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4、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导入方式,如提问、故事、案例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1)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逐步讲解新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举例、比喻、对比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练习(1)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答疑。
4、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6、布置作业(1)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下次课进行检查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在公开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师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公开课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预习识记字词,流利、生动的复述课文;通过找—— 读——品味的方法,揣度文本的语言,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感悟家庭的和谐幸福是每一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找——读——品味的方法,揣度文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学生听音乐,看图片)同学们,图片中展现的是一幅很常见的生活场景,请你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内容和感受?(学生会围绕一家人在郊外散步去谈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散步》的旅程,领略这篇散文所带来的和谐与美。
二。
预习反馈,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熬过粼粼分歧多音字注音组词:散背翘2、点评学生读字词。
三。
整体感知:请学生看图片,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适当的联想与想象来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过程中主要围绕产生分歧的缘由及解决分歧的结果来复述。
)四。
体悟文章:(这一环节重在使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多角度感悟课文)1、请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注意揣度文中的语言,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为什么。
2、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的走入情境,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可能会从儿子或孙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出发,来阐释自己的理解。
)3、文章题目“散步”是从文中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学生带着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换一个角度为本文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学生可能会以“家”、“感动”、“三代”、“爱”……等答案回答,主要要表达家庭中的和睦温馨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沟通、牺牲、责任与理解,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才能创设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综合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认识到贯穿散步始终的是一个“爱”的前提。
五。
拓展实践: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动的小事。
六。
布置作业:以“我爱我家”或“, 我想对你(您)说……”为题,写一篇随笔。
公开课教案电子版(通用5篇)公开课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孔、园”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一、电影情境导入1.播放四大场景(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组合的微电影。
2.引出课文——有人用文字记录下了电影里的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本。
课文呈现了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四个场景,把四个不同的场景编在一起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场景歌”。
(板书课题)3.师范读,生注意“一”字的读音。
4.指导读好“一”的变调。
师总结:在数量词中“一”后面字的读音决定着“一”的读音。
当后面的字是四声时,“一”字就读第二声“yí”,其他时候都读第四声“yì”。
5.生练读。
三、学习第1、2节1.电影回顾,出示海滩图片。
让学生说说电影的这个场景里有什么。
(海鸥、帆船、军舰、港湾)2.合作读词语。
3.了解“港湾”。
引导学生从“港、湾”两字都有三点水来理解港湾和水相关。
师总结:港湾就是指停泊船只或者临时避风用的水域,港湾是个地方,所以课文里说“一处港湾”。
4.识记“帆、艘、军、舰”。
(1)对比“艘、舰”的相同点,了解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
“艘”是用来计算船的量词,“舰”就是指大型的军用船,通过右边部分读音的呈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2)同样的方法识记“帆”字:左边的巾字表示帆是用布做成,右边凡字提示读音。
(3)借助图片识记“军”:图中穿着蔚蓝色衣服的是“空军”,穿着白色衣服的是“海军”,穿着松枝绿色衣服的是“陆军”,他们举的旗子叫“军旗”,他们行的礼叫“军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军人”,电影中出现的就是军人驾驶的——“军舰”。
5.指导朗读,电影配音。
师引语:蔚蓝的大海上,一只海鸥从海面飞过,海上行驶着一艘军舰,一只帆船。
这里就是军舰、帆船最美的港湾。
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公开课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区分大和小。
2、学习用大和小说一句话。
3、体验给猫喂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大小猫图片、大小鱼、大小雪花片。
2、大小篮子、大小盘子。
活动过程:1、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1)师:”今日我们班还来了两位动物客人,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图片)”我们一齐同动物客人打个招呼吧!” (2)师:”小朋友真有礼貌,这两只猫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它们哪只是大猫哪只是小猫呢?(3)幼儿回答,教师帮忙幼儿完整说句子:”红色的`是大猫、绿色的是小猫。
”(4)师:”我们一齐大声的说一遍吧!”再请幼儿大声的说。
2、经过游戏,认识大和小。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教师这儿还为两只猫客人准备好玩的玩具呢!”(2)师:”这是什么?这两个雪花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教师出示不一样颜色的大小雪花片。
引导幼儿完整说:”大雪花片、小雪花片。
”(3)师:大方形和小方形要来做游戏了,你们看他们是怎样玩游戏的?教师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说一句”变变变,什么出来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幼儿说是什么形状出来了,游戏两次。
(4)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大小雪花片,在发的过程中教师说”请你说一说、比一比,哪个是大雪花片,哪个是小雪花片。
”(5)游戏”方形变变变”。
幼儿学教师的样貌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当教师说变变变,小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把小雪花片举起来。
当教师说变变变,大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将大雪花片举起来。
游戏数遍后能够让幼儿将两个方形交换位置再玩几次。
(6)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大猫和小猫也想来玩呢?你觉得大猫应当玩哪一个雪花片呢?快拿出来给教师举给教师看看,小猫玩哪一个呢?”(7)小结:大猫穿了红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大雪花片,小猫穿了绿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小雪花片。
3、给猫客人喂鱼吃。
(1)师扮哭”是谁在哭呀?为什么哭呢?哦,原先是我们动物客人肚子饿哭了,小朋友你明白猫最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2)师出示一大一小两条鱼。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优秀14篇)幼儿园公开课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知道损害图书的行为是错误的。
2.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1.收集图书角的图书,检查破损的情况。
2.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剪刀等工具。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发现图书“生病了”。
1.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活动。
教师:图书角上的图书怎么都不见了呢?(它们生病了,都去医院了。
)2.教师:图书怎么会生病呢?生了什么病?3.教师出示破损的图书,引导幼儿观察。
4.教师:大家说一说图书为什么会生病的?幼儿自由讨论。
(引导幼儿说“因为有人不爱护图书等”)(二)为图书治病。
1.教师:请小朋友来做医生,我们一起为图书治病。
2.教师出示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剪刀等,介绍修补图书的方法。
3.教师和幼儿共同修补图书。
(三)学习爱护图书的方法。
1.个别幼儿示范取书、看书,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他们看书的方法对不对?2.教师演示正确的方法:取书时动作要轻,不能硬扯,避免将书撕坏;看书时将书平放在桌上或双腿上,一页一页翻动时动作要轻,不要将书页弄皱或折痕,也不要将书或书页卷成筒状;放书时要将书合上,轻轻插入图书架。
这样图书就不会生病了。
3.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取、放和看图书。
活动延伸:语言区整理图书。
教学反思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会和老师一起做,并认识到损害图书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有少数的孩子觉得不以为然,可以让妈妈重新买一本,所以,还要请家长配合,让家长和幼儿一起修补家中破损的图书等。
一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常规和习惯。
不仅仅是图书,还有玩具,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渗透爱护物品的常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堂课!幼儿园公开教学课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指导幼儿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2、懂得爱护眼睛,渗透对近视同伴的关爱、尊重。
活动准备:录象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用一则生动的谜语引入活动主题:有趣有趣真有趣,小小两颗黑葡萄。
《幼儿园公开课》的优秀教案优秀15篇幼儿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熟悉《喜洋洋》的音乐,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按乐句、乐段交替变换动作。
2、迁移对包饺子的生活经验,能够用身体动作表现饺子翻腾的状态。
3、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在活动前要帮助幼儿积累包饺子的相关经验。
2、《喜洋洋》音乐3、一盘熟饺子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回忆关于吃饺子的体验并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
教师:你们吃过饺子吗?谁知道包饺子需要哪些材料?饺子怎么包呢?教师:你们知道饺皮怎么做呢?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教师:饺皮擀好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怎么包饺子呢?二、和一位教师合作表演音乐游戏,幼儿观察教师帮助幼儿理解音乐ABA三段第一段:表现擀饺皮,饺皮变大。
第二段:表现放饺馅,捏饺子。
第三段:表现饺子沉到锅底,在慢慢浮上来,然后不停地翻滚,最后被冷水浇过后立即不动。
三、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动作。
教师:谁是饺子,谁是大厨师?教师:大厨师是怎么包饺子的?饺子包好后,要干些什么呢?(引导幼儿表现饺子翻腾的状态)四、幼儿完整合作玩游戏,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A段:幼儿甲听音乐合拍地在幼儿乙身上做擀饺子皮动作,幼儿乙配合做饺皮变大的动作。
B段:幼儿甲做包饺子的动作,放馅,捏,幼儿乙做一个大饺子皮逐步变小的动作,表现被包成饺子了。
A段:下饺子,幼儿乙表现饺子在锅中沉,浮,翻腾,煮熟。
结束处:幼儿甲做往锅里泼冷水动作,幼儿乙做造型。
幼儿甲、幼儿乙相互交换位置与角色,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五、结束活动游戏结束,教师带领幼儿回班分享包好的饺子。
幼儿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二一、活动目标1、学习儿歌,体会儿歌短小精练、词汇丰富的特点。
2、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儿歌的重复结构结合已有的经验续编儿歌的后半部分,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布置“圆圆”的家,里面有各种圆形的物体。
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模板(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手法的比较,感受水乡茶居的特色。
通过描写手法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作者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的歌颂。
3.知识目标:了解水乡人的茶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重点)2.通过水乡茶居的变化和水乡人生活情趣的描写“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革。
(难点)教具准备电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文本导入(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2)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并引入课文学习。
(1)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2)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视频播放的内容。
(1)培养学生文本预习的习惯,积累和掌握基本的字词;(2)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文本学习兴趣;(3)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本写了水乡茶居哪两方面的内容?速读全文,筛选信息,回答提问。
(1)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梳理文章大意;(2)锻炼学生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品读感悟(1)要求学生速读文本1—5段,圈画出作者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所用的表现手法。
(2)全班齐读第6和10段,思考问题:作者把“叹”茶和什么作对比?(3)请三位同学朗读第7—9段,思考问题:作者围绕“叹”茶的什么内容展开描写的?(4)结合文本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相关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茶居的特色发生变化?为什么水乡人的生活富有情趣?(1)速读文本1—5段,圈画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提问;(2)齐读第6和10段,找出和“叹”茶作对比的具体事事物;(3)三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手上拿笔,边听边圈画边思考问题;(4)结合文本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公开课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意思。
【教学难点】1、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深刻的内容。
2、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积累、运用词语的兴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会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做到“会认、会读”。
【教学重点难点】读通、读熟课文,扫除文中生字障碍。
【教学准备】小黑板、词语卡片、投影【教学方法】朗读法、互动法、合作法【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板书课题:《称赞》,读一读2、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或者说:你想说什么?)3、指名说说4、根据学生所说小结。
1、说明朗读要求(小黑板出示)(1)给课文标自然段。
(2)读通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到哪些小动物?2、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3、朗读反馈:(1)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一段。
(2)评一评谁读得好。
4、结合要求,完成小黑板中第(3)题。
二、生字认读检查:1、卡片出示,学生认读。
2、检查生字的认读(开火车)。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巩固生字,认读各生字。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检查生字和认读学生自由参与,运用各种方法汇报认读生字情况。
二、讲读、理解课文:1、仔细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仔细观察第二、三幅插图,想象小刺猬和獾在说什么?读一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3、仔细观察第四幅插图,说说从小刺猬和小獾的表情和动作中,你感觉到什么。
(同桌互说)4、指名说说5、朗读全文(分上、中、下生读),正音。
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认真粗糙一个比一个好泄气称赞自信谢谢称赞消除疲劳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称赞带来快乐。
公开课教案有哪些(通用5篇)公开课教案有哪些篇1教学目标: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6个词。
2.正确朗读、背诵儿歌。
初步感受四个场景分别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表达各种事物的数量词的不同。
3.选择生活其他场景,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儿歌。
正确识字、写字。
2.了解数量词,并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形声字、部首识字等方法,认识本课生字“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号、园、桥、队、旗”5个字,会写“花园、石桥、队旗”3个词语。
2.通过读儿歌、看图,初步了解大海沙滩和山村田园的景象,认识其中的事物。
3.感受量词搭配的准确,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识字和写字。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导入初读课文,自读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数数这首儿歌有几小节,指名分小节朗读。
3.思考交流:每小节写的是什么地方?读诗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相机出示场景:海边沙滩风景图、山村田园风光图、公园美丽景色图、少先队员活动图4.结合图片内容,朗读诗歌。
二、师生共读识字学词(一)学习第一小节,结合海边沙滩图学习1.生自读,想象画面。
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表达。
结合图片出示词语:海鸥、沙滩、军舰、帆船去掉图片,学生再次认读这些词语了生字反红。
2.随文识字,交流识记方法:滩、艘、军、舰、帆看到这些生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呢?预设:加一加:三点水+难=滩;秃宝盖+车=军;巾+凡=帆;舟+见=舰组词识记:军:军人、空军、海军、解放军、军队换一换:艘——瘦艘、舰——船3.同学们用的方法都不错,但还有更好的,更高效的识字方法,咱们一起来看看。
艘舰(1)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A.这两个字都是“舟”字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公开课教案优秀15篇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诗文,识认4个生字。
2.读懂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风使周围的景物有哪些变化。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风》一课是第11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由唐朝李峤写的古诗。
诗题为《风》,诗文中无一“风”字,但诗句却句句写“风”。
假如在教学中,采用“三了解” 的学习过程,即:了解字词――了解句子――了解诗文。
那么,“了解字词”将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 又因为构建开放性课堂意味着教育必需回归生活世界,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鉴于此,我设计了在课堂上采用“三读”的学习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即读文识字,能较为顺畅地将文读下来;读懂,即在读文的过程中,感知诗文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文蕴含的感情,并以此推断诗文中的重点句、词、字的意思;读好,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儿童学习古诗,很容易背诵,但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理解意境,应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能力。
〖公开课教案1.读通诗文,认识字词。
①教师:同学们,你留意过大自然中“风”给你的感受吗?(放“轻柔和煦和猛烈刺骨之风声”的录音,协助学生尽快回忆“风”曾经给他的感受。
)②听到了风声,能不能说一说“风”?学生A:当风吹过时,我感觉冷。
学生B:当风吹过时,我感觉凉爽。
学生C:风吹来了,大树狠劲摇晃起来。
……[评点:通过录音唤起学生对生活中“风”的记忆,为学生口头描述风提供素材。
]③教师:唐朝诗人李峤写了一首关于“风”的诗,诗题为《风》,但诗文中却无一个“风”字。
这是怎么回事,你想不想读一读?学生:读诗文,同桌交流,想方法认识生字;同桌互读,相互检查是否能读通诗文;抽读生字卡片。
[评点:学生听读课文,识认生字是个好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识字方法。
“为政以德”教案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
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
“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
“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
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
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
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
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
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
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
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
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
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
)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磁铁如此,人亦如此。
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
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这是外指。
我们也可以从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德”的内涵。
所谓内指就是以德正身;所谓外指就是以德待民。
三、德的内指——以德正身
(一)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弯”,孔子认为,为政者要做到“为政以德”首先必须以德正身,那么,这样的思想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呢?
[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
(二)文中哪些语段写的是“以德正身”?(12.19,2.20,14.5)
1、自学这三则对话,解决疑难字词。
课外补充注释:就,接近,这里可译为亲近;以,和。
2、孔子认为,要做到“身正”,要从哪几点入手?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作适当解说。
[解析]善、庄、慈、举善、教不能、躬。
3、对第三则对话的重点解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得天下。
因之孔子称赞他。
《康注》: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
赢政、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之闻,比不如孔子及佛语耶稣也,此为万古德力之判案也。
四、德的外指——以德待民
(一)当政者单单提高自身素质就够了吗?不是的。
“德”是为了“为政”。
那么怎么做到“为政以德”呢?请大家自学2.3、13.9、12.7三个语段,用文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
[解析]道之以德、先“富之”后“教之”、取“信”于民。
1、重点字词补充释义:道,文中解释为“训导”,这里译为“引导”更加恰当;适,去,往;富,使……富裕;足,让……充足。
2、探讨:先“富之”还是先“教之”?
[解析]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李泽厚先生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浮生论世中如是说:“人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生存动物,我不欣赏那些大谈精神至上的人。
我故意用吃饭哲学这个词。
有人说庸俗粗鄙。
我就是要他来刺激那些蔑视物质生活的人。
你再不粗俗,也要吃饭,而且都想吃好点饭……”
3、探讨:民无信不立。
[解析]“信”,文中解释成为信任。
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钱穆:“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
”
4、质疑(课后练习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解析]前者是从为政以德的先后来讲的,先“庶之”后“富之”再“教之”,这符合国家建设的规律,次序不能颠倒了;而后者是从“食”、“兵”和“信”的重要性来讲的,“富”是建立在“庶”的基础上,“教”是建立在“富”的基础上,这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信”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仁”的一个方面,所谓“杀身成仁”,道理是相通的。
(二)自学1.5,16.1,11.7,12.9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解析]“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藏富于民。
(三)(课后练习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解析]“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愿意的。
(见教学参考)
四、小结
孔子认为,有德之君就像恒久地发光的星辰,众星会很自觉地环绕着它转。
就像一块磁铁,它本身必须具有磁性,那么它的周围才有磁场的存在;对于君主,只有先“身正”才能立威、立信。
这就是“德”的内指。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自己“身正”就可以了呢?显然是不够的。
一个自身有德的君主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
教民以德是君主的职责所在。
这就是“德”的外指。
当然,治理国家的能力是以德来支撑的,“德”是核心,对己对人都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的内指和外指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浑然一体的,这样说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
五、拓展
韩非子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