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680.37 KB
- 文档页数:13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限度,即这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科学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环境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评价自然环境需要从水、气、土等多个方面出发,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地肥力等等。
2.人口资源方面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素质。
评价人口资源需要考虑人口数量、年龄分布、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疾病流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力。
3.经济社会方面经济社会方面包括产业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配套等多个方面。
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流动的适度性等多个因素。
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这些方面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1.技术方面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环保技术、农业育秧机械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等等,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2.政策方面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资源环境管理机制,鼓励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排放。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等。
3.管理方面管理方面涉及到行业的管理与个人的行为,需要全面的协调和配合。
例如,对于农业领域,可以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领域,可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同时,群众的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行为也非常关键。
三、结语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及评价内容摘要:环境承载力试图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坏境保护提供宏观准则,然而,尽管起源于生态学的承载力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环境承载力研究却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则是近些年提出来的,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使得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直到目前,景区环境承载力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试图通过灰理论的方式,给予景区环境承载力更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景区环境中各因素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灰理论景区环境承载力应用灰理论的认识千百年来,人类为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断地探索,但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对许多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也是若明若暗的,这种系统信息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即为灰性。
灰理论把人的经验、人的思维、人的知识、思维的成果、智慧及各种资料、情报和信息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量认识上升到定性认识,达到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科学方法论上的重大进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灰理论以“部分信息未知,部分信息已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灰理论已基本建立起属于自己学科的结构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系统分析、建模、评估、决策、控制、预测、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灰朦胧集;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和数学;实践基础是系统工程应用;本文所涉及的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属于系统工程应用的一种。
景区环境承载力概述(一)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承载力”起源于生态学,其含义是某种生物个体,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综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为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量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评述。
一、物理指标法物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物理指标包括土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土壤肥力等。
例如,通过对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检测,我们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
物理指标法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但也存在精确性不高、无法全面衡量环境质量等问题。
二、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基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来计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水资源供需指数、气候适宜指数等。
综合指标法以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可以全面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
然而,综合指标法受到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等问题的影响,需要在研究中进行合理地权衡和校正。
三、可持续发展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法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包括人类发展指数、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健康指数等。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和动力学原理的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建立和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物理指标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初步的评估和监测工作;综合指标法可以全面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承载能力,但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需要谨慎;可持续发展指数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动力学模型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但数据要求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 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矿区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作者:黄丽杰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06期此文排版到“各界论坛”栏目矿区生态承载力是衡量矿区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矿区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层次特点,从生态系统弹性力、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其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
在对实例矿区生态承载力量化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1 矿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框架矿区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时空尺度范围的矿区系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确保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条件下,矿区自然资源所能支持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活动强度)。
矿区生态承载力可分为支持层和压力层两个部分,支持层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压力层指矿区社会经济活动对支持层的胁迫,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支持层又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称为生态系统弹性力,上层为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分别称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
2 矿区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2.1 建立指标体系根据定义,矿区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的内容包括矿区生态弹性力、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矿区生态系统压力。
因此生态承载指数也相应地从这三个方面确定,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2.2 度量方法(1)生态弹性指数式中:CSI —生态弹性指数;Si—生态系统特征要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和水文五要素之分值;Wi—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n=5。
(2)资源承载指数式中:RSI—资源承载指数;Sj—资源构成要素之分值;Wj —要素i对应的权重值,n=5。
(3)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度CCPS =(Pt×Qs)/Qt式中,CCPS 以人口表示的资源环境压力度; Pt—总人口;Qs—资源实有量;Qt —标准人均资源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