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A) 2013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2分)A.嗅.到(xiù)倾.侧(qūn)揣.测(chuǎi)参.差不齐(cān)B.绽.开(zàn)结束.(sù)薄.雪(bó)絮.絮叨叨(suì)C.雪骤.(zhòu)温馨.(xīn)凋.谢(diāo)悄.然无声(qiāo)D.菡萏.(dàn)荫.庇(yīn)和睦.(mù)果实累.累(lěi)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分)(1)她焦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顷侧了来。
(3)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的原故。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小刚同学是浓溪小学赫赫有名的“小画家”,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我爱我的家乡”绘画比赛中勇夺冠军,真是喜出望外....。
C.学校组织的辩论会上,金兰同学辩论时咄咄逼人....、妙语连珠,同学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D.登上“将军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母爱的伟大。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秋天的北京香山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D.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中侧重写人的活动,从而突出“温晴”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是本单元课文相关内容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划线句子属于倒叙.B.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的“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年人.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D.《荷叶·母亲》最后一段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及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点明、深化中心.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有错别字一项是( )(2分)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B.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C.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的缘故.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C.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D.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5.根据下面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bào nù wú cháng ( ).(2)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3)我暗暗地在那里nì xiào ( ),却一声儿不响.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写景兼点时令的句子是:,(3) ,影入平羌江水流.,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2分)(4)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分)(5)请把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默写完整.(4分),.,.7.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阅读(45分)(一)陈太丘与友期(12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9.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3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0.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3分)11.下面是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评价,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友人先骂了元方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所以元方也可以不讲礼貌.B.友人骂了元方的父亲,所以元方入门不顾是对的.C.这是一种没礼貌的行为,说明元方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D.“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二)《散步》节选(9分)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2.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3分)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13、上文第二段在描写人物时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言描写、外貌描写.B、心理描写、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语言描写.D、外貌描写、动作描写.1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3分)(三)那年的欢喜(15分)郑彦英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16.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17.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4分)18.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简要进行分析.(四)名著阅读(9分)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19、文中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3分). . 20.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段对比手法运用的效果.(3分)... 21.你如何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3分)..三.作文(50分)22.莫怀戚先生的《散步》给我们描绘了一家人温馨的场景,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请以“散步”为题,或自己另外命制一道含有“散步”一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附加题(10分)亲爱的同学,经历过小学后的假期,来到中学已经有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你一定阅读过很多课外书籍吧.请写一段话,向同学们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书中人物.内容包含书籍作者、作品名称、人物姓名,为什么给你印象深刻.(10分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A(2分) (解析:划线句子运用的是插叙.)2.D(2分) (解析:酒酒—洒洒)3.D (2分)(解析:“各得其所”是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意思矛盾.)4.C (2分) (解析: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民族”.)(3分)(1)暴怒无常(2)分歧(3)匿笑(10分)(1)一夜征人尽望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4)岐王宅里寻常见(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就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7.(4分)略.二阅读(46分)(一)(12分)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1)与友期行约定(2)去后乃至才(3)相委而去离开9.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3分)(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10、“无信”、“无礼”11、C(二)(9分)12.(3分)D13.(3分)C14.(3分)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三)(15分)15.(3分)示例:我带三个弟弟上街买盐,拿出五分钱买一锅凉粉的故事.16.(4分) 动作描写,“拿、夹、放、咽”等一系列动词,把小弟吃凉粉时的样子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写出了凉粉的好吃,更写出了小弟的投入、如痴如醉.17.(4分) 示例:我觉得最感人的地方是“兄弟四人相互推让,谁也不多吃”那一幕,这体现出了他们的懂事,相互关爱,体现了浓浓的真情.(言之有理即可)18.(4分)小弟嘴馋、任性,面对好吃的,不停的嚷嚷,甚至一屁股赖在凉粉摊前不愿离开;但他却是那么懂事、克制、想着别人,只吃了一点点便不愿再吃,令人感动.(四)(9分)19.当鲁迅兴高采烈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背诵《鉴略》一事.20. 例l:准备出发时“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我”的欢呼雀跃之情与背完书出发时“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失望、沮丧情绪的对比,激发了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例2: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的鲜明对比,烘托了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21.示例1:父亲做法不可取.父亲专横、不理解儿童渴望看戏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2、父亲做法可取.做小孩就应该以学习为重,在完成了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才去玩.三作文 24.(50分)略.附加题:(10分)略。
七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120分/120分钟)第I卷一、语言积累及运用(12分)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3分A、蜕变(tuì)饥寒(jī)缀连(zhuì)倔强(jiàng)B、洗濯(zhuó)玷污(zhān)扒窃(qiè)诅咒(zòu )C、海天相吻(wěn)碌碌一生(lù)坚贞(zhēn)庸人(yōng)D、鬓发(bìn)寂寥(liáo)榆杨(yú)当心(dāng)2.选出书写有误的一项 ( )3分 A.洗濯 玷污 碌碌终生 绝处逢身B.稀疏 雏形 红灯绿酒 回味无穷C.嬉戏 厄运 心旷神怡 异国他乡D.固执 懊恼 猝然长逝 问心无愧3.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3分A.为了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B.通过这次严肃的教育,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C.我们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努力提高语文水平。
D.全体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班长的报告4.下列诗句不构成比喻关系的一句是()3分A、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B、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
C、理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D、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二、课内阅读理解(27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8-11题。
(15分)《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这里是一个样例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提供部分题目,完整的测试卷需要您自行补充和完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mì) 篡夺(cuàn) 追溯(sù) 获益匪浅(fēi)B. 蓦然(mò) 澄澈(chéng) 狩猎(shǒu) 随声附和(hè)C. 蓦然(mù) 狩猎(shòu) 峰峦(luán) 目不暇接(xiá)D. 静谧(bì)篡夺(zuàn) 追溯(sù) 获益匪浅(fěi)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踪迹预兆静密不可思义B. 怠慢妥帖追溯不容置疑C. 渊源潮汐诠释人情事故D. 演绎烦燥凝望美不胜收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胸有成竹。
B. 在遭受挫折和打击时,我们需要理智地吸取教训,才能不断前进。
C. 同学之间产生分歧时,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据理力争,才能达成共识。
D. 学习要勤奋刻苦,千万不能懒惰自满,自暴自弃。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示范园和科普园,增长了知识和视野。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C. 在他的帮助下,使我顺利完成了本次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D. 学校倡导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B. 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认真对待学习中的错误。
C.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D.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畏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测评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19分)1.请用楷体把下列汉字写到相应的方格中,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分)回味无穷任重道远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玷.污(d iàn)倔.强(j ué)扒.窃(bá)碌.碌(lù)B、堕.落(d uò)冉.冉(rǎn)牙龈.(hěn)繁弦.(x ián)C、禀.告(bǐn g)慷慨.(kǎi)厄.运(è)行乞.(qǐ)D、奢.望(s hē)猝.然(cù)论.语(lùn)后凋.(diāo)3.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3分)绝处逢声()辍连()无优无虑()进退唯谷()皱形()险象叠生()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可望不可即.(靠近)具体而微.(微小)B、繁弦急管.(管乐器)获益匪.浅(不)C、猝.然长逝(突然)思而不学则殆.(有害)D、见贤思齐.(整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良)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2分)A、世界上总有人抛弃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车,……()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我能提出一个妙句填在横线上。
(注意与句子相吻合)(2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真是获益匪浅。
7.《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居里夫人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选一点谈谈即可) (2分)二、综合性学习(6分)9.班级开展“假如我来创作广告”主题活动,请你为宣传郑州拟一则有创意的广告。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词语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答案】C【解析】A、B、D三个选项中的词语均出现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而C选项中的词语并未出现,故选C。
2. 《春》一文中,下列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春天的特点?【答案】B【解析】《春》一文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特点。
B选项中的“生机勃勃”最能表现这一特点,故选B。
3.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下列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答案】D【解析】《济南的冬天》一文中,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D选项中的“温暖舒适”最能表现这一特点,故选D。
二、填空题1. 《春》一文中,下列句子中“春草图”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嫩绿、柔软【解析】《春》一文中,关于“春草图”的描绘如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绿的,软绵绵的。
”从这段描述中可知,“春草图”的特点是嫩绿、柔软。
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下列句子中“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温暖舒适【解析】《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关于“济南的冬天”的描绘如下:“济南的冬天是可爱的,是美丽的,是温暖的。
济南的冬天,没有寒风刺骨,没有雪花飘飘,只有温暖的阳光,照在人们的脸上,暖洋洋的。
”从这段描述中可知,“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暖舒适。
三、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下列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济南的冬天温暖舒适B. 济南的冬天阳光明媚C. 济南的冬天雪花飘飘D. 济南的冬天没有寒风刺骨【答案】C【解析】从文章内容可知,济南的冬天没有雪花飘飘,故选C。
(2)下列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总分总B. 文章总分C. 文章分总D. 文章总分总分【答案】A【解析】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开头总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中间分述济南的冬天的景色,结尾总结全文,故选A。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奢望( shē)雏形( chú)倔强( j üé)皎洁( ji ǎo)B、盛名( shènɡ)禀告( bǐn)贪婪( l án)洗濯( zhuó)C、堕落( duò)玷污( di àn)诅咒( zhǔ)报酬( chóu)D、寂寥( li áo)功勋( xūn)泯灭( mǐn)丰硕( shuò)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 分)A、多愁善感擎天憾地碌碌终生可望不可既B、回味无穷问心无愧玲珑剔透具体而微C、多姿多彩天灾人祸险象迭生猝然长世D、无忧无虑举世无双头晕目眩突如奇来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DA、他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B、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山顶眺望远方,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C、城市的夜晚到处是红灯绿酒,让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了休闲之处。
D、母亲只好绝处逢生,默默承受一切痛苦,不停去庙里烧香拜佛,希望改变命运。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C、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越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D、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5、根据例子仿写句子,使这段话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3分)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 , 需要我们去播种;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们去开垦;。
6、根据原文填空(每题 1 分,共 5 分)。
(1)、理想开花, ______________。
理想抽芽, ______________。
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A卷)一、基础和识记(每题3分,共18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举隅.(ŏu) 金窖.(gào) 雏.形(c hú)行.道树(xíng)B.猝.然(cù) 泯.灭(mĭn)濯.洗(zhuó) 沉甸.甸(diàn)C.厄.运(è) 呵.责(hē) 霎.时间(shà) 论.语(lùn)D.牙龈.(yín) 高踞.(.jù) 堕.落(duò) 不亦说.乎(shu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问心无槐玷污红灯酒绿堕落B.百战不殆雏形专心至志禀告C 低回品味坚贞多姿多采凋榭D.心旷神怡丰硕可望而不可即地窖3、填入下面句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这位大爷性格___①____,你向他问路,说了半天才___②____告诉。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③的环境。
从我丈夫温和④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A.①倔强②勉强③沉静④宁静B.①勉强②倔强③宁静④沉静C.①倔强②勉强③宁静④沉静D.①勉强②倔强③沉静④宁静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B.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C.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D.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5、下面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了做实验外,她还得煮饭、烧菜、洗衣、照顾小孩,并照料年迈的公公。
B.我刚要跨进球场,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捉住了,她要我出示球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早C. 好D. 林2.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朱自清B. 老舍C. 鲁迅D. 巴金3. 下列哪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A. 碧绿B. 雪白C. 火红D. 土黄4. 《古诗两首》中,哪一首诗是李白的?A. 《静夜思》B. 《望庐山瀑布》C. 《登高》D. 《早发白帝城》5. 下列哪个字是会意字?A. 休B. 林C. 采D. 明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
()2. “碧绿”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3. 《古诗两首》中,有一首诗是杜甫的。
()4. “明”这个字是形声字。
()5.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
2.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3. 《古诗两首》中,有一首诗是______的。
4. “______”这个字是形声字。
5.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主题。
2. 请解释“碧绿”这个词语的意思。
3. 请简述《古诗两首》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主题。
4. 请解释“明”这个字的字形结构。
5. 请简述《春》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碧绿”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2. 请用“明”这个字造一个句子。
3. 请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主题,写一段话。
4. 请用《古诗两首》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主题,写一段话。
5. 请用《春》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一段话。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请分析《古诗两首》中,李白的《静夜思》的意境。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根据《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主题,画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分)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并蒂(tì) 嗅到(xiù) 覆盖(fù) 花瑞(ruì)B .攲斜(qí) 祷告(D ǎo) 烦闷(mèn) 亭亭(tínɡ)C .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 àn) 徘徊(huái)D .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 花瓣(B àn)2.下列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A .眼花潦乱鞠躬狼籍渊博B .永保青春袒露倘佯臃肿C .热汗涔涔祈祷憔淬干瘪D .众说纷纭肃穆澄清酝酿3.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也许是年事渐高之故吧,小季在学习上变得格外主动。
B .一向内向的小王也矜持地开了口。
C .刘老师义正词严地批评了迟到的同学。
D .中国足球首次冲出亚洲进军世界杯的消息传来,广漠的中华大地一片欢腾。
5.一本好书,可学的东西往往很多,想一下子全部学到手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每次读书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只从这一方面、、 ,其余的暂且不管。
A .理解吸收思考B .思考理解吸收C .吸收理解思考D .思考吸收理解6.文言文赏析。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A)(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xuàn)_ 丽(huò)_ 达童(zhì)______ (lǚ) 历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4分)阴晴雨晦白驹过系不屈不挠咬文嚼字茅色顿开无动于终记忆犹新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五彩纷尘3①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②天下英雄谁敌手?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③青女素娥俱耐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霜月》)④_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⑤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4.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5分)①《当“海盗”去》中,汤姆在确定当海盗前,他还计划做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汤姆最后选定当海盗的理由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口语交际。
(4分)有时,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节省又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
A.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2分)B.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阅读与理解(45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6-10题。
(14分)【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幼时记趣》)【乙】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细绢做的单上衣)来,温《缁衣》(《诗经郑风》中的一篇)一章。
适先生奓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同“喷啧”,赞叹声)。
(清袁枚《祭妹文》节选)6.哪一组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2分)( )A.驱之.别院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B.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C.怡然自得.遂不得.履(《郑人买履》)D.忽有庞然.大物两童子音琅琅然.7.下面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哪一个句子的省略部分补充得不准确?(2分)( ) A.徐喷以(之)烟B.使(之)与台齐C.见二虫斗(于)草间D.驱之(于)别院8.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中“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位作家回忆童年生活,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各举一例子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按要求完成11—14题(11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
你的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9题。
(20分)县城小书店韩浩月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
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
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
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
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
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
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
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
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
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
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
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
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
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
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
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
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
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
《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
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