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一)青铜工艺1、汉代铜镜(1)汉代铜镜在战国铜镜基础上继续发展,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还用于辟邪驱鬼,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
此时多数铜镜的特点体现为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另较多铜镜铸有铭文。
(2)汉代铜镜各时期的装饰纹样①西汉西汉前期的铜镜纹样继承战国铜镜的传统,云雷纹地的蟠螭纹镜继续流行:镜铭产生,多为〝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吉语。
西汉中期,主要流行简化蟠螭纹镜、边缘有连弧纹的草叶纹镜及星云镜等。
西汉后期,铭文作为主要装饰,出现有日光镜、昭明镜等。
②玉莽前后王莽前后,流行规矩四神纹镜。
此镜因背面图案有规则的“T”“L”"V”形,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故而得名,外国学者称为TLV镜,但所谓的字母形状实际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故又称“四神博局镜〞。
③东汉东汉出现连弧云雷纹镜,最流行的是蝙蝠纹镜、夔凤镜、兽首镜以及直行铭文双曾镜等,铭文如“长宜高官、位至三公”等。
2、汉代铜灯汉代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也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汉墓中出士的灯具来看,这时的铜灯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盘灯、虹管灯、行灯、筒灯、吊灯等。
(1)盘灯盘灯是指有灯盘的铜灯,样式各异,有豆形灯、多枝灯、雁足灯、龟雀灯、朱雀灯、铜羊灯、羽人灯等。
(2)虹管灯A、虹管灯又称釭[gāng]灯,其特征是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环保且对健康有利。
B、长信宫灯是西汉虹管灯的代表,其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审美、工巧的完美统一。
C、虹管灯还有其他多种样式,如铜牛灯、凤鸟灯、雁鱼灯等。
(二)秦汉漆器1、秦汉漆器的种类与造型:(1)种类:秦汉漆器品种更多,几乎应有尽有。
饮食器有杯、盘、碗、鼎、盒、孟、勺、壶、钟、樽、彷等;出行用的有车伞、杖等:居室使用或陈设的有几、案、枕等;其他还有占卜的式盘,盛化妆品的奁,丧葬用的棺、椁、镇墓兽以及兵器等。
二.名词解释1.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13世纪末首先于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遍及欧洲各个国家,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涉及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它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囊括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的教育变革,这种知识上的改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在欧洲历史上占据着非凡寻常的作用。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
2.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是在白色陶胎上涂上黄,绿,褐,蓝,紫等色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表现多色,并非一件器物上只有三种色釉,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一般作为明器之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
唐三彩主要有器皿,人物,动物等。
3.窑变钧瓷原属于青瓷系统。
由于它的原料中含有铜元素,经过还原煅烧而呈现出绿或紫红斑纹,使青釉打破了单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这在瓷器上是一次贡献,史上称为窑变。
4.明式家具主要是指那种以硬木为材料,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5.巴洛克风格意为“畸形之美”,“不合常规”。
它起源于意大利,艺术中心是法国,是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及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格,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特点,打破了旧艺术风格的常规艺术特征。
6.洛可可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者贝克饰物),它是一种源于法国宫廷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点的艺术风格。
具有纤细,精巧,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型和S型或者漩涡性的曲线作为装饰风格,色彩艳丽浮华,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又被称作“中国装饰“)。
一、选择题中国设计简史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范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
它们分别标志着传播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设计、文化和政治意义上国家文明的设计、制度和伦理意义上社会文明的设计。
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宗教神性的意义。
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6、“宫殿”作为高规格、高水平的礼制性祭祀建筑、与皇宫分离的“左宗庙、右社稷”形式在西汉晚期首次出现.7、隋唐时期的屏风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座屏,一类是折屏8、“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9、9、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10、陆羽在《茶经》中曾品评了当时的众多茶具并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观点,即尽管刑窑白瓷“类银”、“类雪”,但远不及越窑青瓷的“类玉”、“类冰” 11、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 12、令汴梁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开放式的街巷制首都 13、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 14、五大窑系:汝、官、哥、定、钧15、磁州发展形成了白釉釉下黑、褐彩器,而且富有生动的民间艺术气息16、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及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外国设计简史17、近代设计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约瑟夫▪帕克斯顿建造的水晶宫举行18、国的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19、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首发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而以麦金托什为首的格拉斯哥“四人集团”是运动早期唯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设计集团。
耿明松《中外设计史》重点知识梳理
《中外设计史》是耿明松教授在从事中外设计史论教学与研究近20年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完成的。
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设计历史的所有部分,尤其强调对设计实践具有参照意义的西方现当代部分,且涵盖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
在叙述脉络上,本书把设计史分为手工时代和工业时代,前者以中国和外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时期为线索,后者以现代设计前期探索(包括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现代主义设计、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之外的艺术设计以及后现代艺术设计等主要设计风格的发展为线索。
在写作方式上,本书以各时期的代表作品为重点,并从经典作品的设计方法、设计美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点评,以期为读者带来切实的设计引导和参考。
书中的目录如下:
上编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
第一章中国部分
第二章外国部分
下编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
第一章现代设计的开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初级阶段—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三章现代设计的新方式—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
第五章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第六章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第七章 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之外的其他设计
第八章后现代艺术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原始时期:陶器、玉器的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设计达到高峰,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体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丝织品设计日益成熟,图案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秦汉时期:瓷器设计迅速发展,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等,展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风貌。
2. 中古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设计产生影响,石窟、壁画等设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2)隋唐时期:瓷器设计进入黄金时期,如唐三彩、越窑青瓷等,造型优美,色泽鲜艳。
(3)宋元时期:家具、建筑、园林设计取得显著成就,如宋代家具简约实用,元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
3. 近现代设计(1)明清时期:瓷器、家具、建筑等领域的设计达到极致,如明式家具、故宫建筑群等。
(2)近现代:西方设计理念传入,我国设计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如海派家具、月份牌广告等。
二、外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法老陵墓等建筑设计,展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2)古希腊:帕台农神庙、雕塑等设计,强调人体美和比例关系。
(3)古罗马:输水道、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建筑设计,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 中世纪设计(1)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2)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 文艺复兴时期(1)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2)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建筑设计,体现宫廷奢华风格。
4. 近现代设计(1)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出现新材料、新结构,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
(2)现代主义:包豪斯学派兴起,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
(3)后现代主义:设计回归历史、地域特色,如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三、中国设计史(续)4. 当代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迅速发展。
中外设计史复习⼤纲中外设计史复习提纲⼀、填空题1、1956年我国成⽴了国家级学府中央⼯艺美术学院。
2、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传统的珍贵⽂献。
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峰期是和西周早期。
4、是我国⽬前所知最⼤的⼀件青铜器。
5、中国古代家具是以为分界线,此前以低矮型家具为主,此后开始流⾏⾼坐型家具。
6、艺术设计学在我国正式成为独⽴学科是在年。
7、在明代的⾦属设计中,最具特⾊并有突出成就的是和景泰蓝。
8、是⼀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式,它⾸先出现于古埃及。
9、伊斯兰设计艺术是以为主的装饰艺术⽔平提⾼到了⼀个崭新的阶段,从⽽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纹样。
10、洛可可设计艺术在法国主要发⽣在摄政时期和。
11、⽔晶宫的设计者是。
12、⼯艺美术的实际领袖是,理论上的导师是理论家拉斯⾦。
13、是⾼技派风格的典型代表。
14、隋唐形成了以⽣产青瓷的南⽅越窑和⽣产⽩瓷的北⽅为代表的“南青北⽩”的地域性格局。
15、天⼦享⽤九⿍,使⽤七⿍,⼤夫五⿍,⼠三⿍。
16、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
17、青铜器是以铜与等合⾦材料制造的器⽫。
18、,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常实⽤器物转变。
19、明末宋应星所著的⼀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产与管理、⼯艺及科技的著作,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总结。
20、汉代的灯具造型丰富,构思奇特,有着⾮常⾼超的⽔平,其中最著名的是。
21、中国是瓷的故乡,在达到了⿍盛时期。
22、“⼈⾯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时代的产物。
23、西⽅设计进⼊现代的标志运动是。
24、、密斯、赖特以及柯布西耶等四⼈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代⼤师。
25、丹麦设计师于1925年设计的PH灯具被公认为是北欧设计的典范。
26、法国的和德国的科隆⼤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27、可⼝可乐标志及饮料瓶是 20世纪30年代的成功之作。
28、包豪斯成⽴于年。
29、浙江为越窑为代表的南⽅与北⽅邢窑为代表的组成中国瓷业的两⼤体系和窑场。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中国史1.制陶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2.彩陶以绚烂的色彩与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陶文化”;黑陶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陶文化”3.原始彩陶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陶“昙花一现”原因主要:一、陶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陶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就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著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6.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就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就是重酒器的组合,就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就是重食器的组合,就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
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
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如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
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与窄弧型10.秦陵铜马车就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
(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莲花纹”与“忍冬纹(通称卷草)”。
(详见P40)14.莲花纹与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
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就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她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与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总结设计史是研究人类设计活动和设计成果的历史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文明至今的各个时期的设计风格、技术和思想。
本文将以中外设计史为主题,总结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设计史1. 古埃及设计:古埃及的设计以金字塔和法老陵墓为代表,独特的几何形状和装饰纹样是其特点。
2. 古希腊设计:古希腊的设计注重对称和比例,建筑中的柱子和雕塑中的裸体形象是其标志性特征。
3. 古罗马设计:古罗马的设计借鉴了希腊的元素,强调实用性和工程技术。
拱门和穹顶的运用是其重要贡献。
二、中世纪设计史1. 拜占庭设计:拜占庭的设计风格充满了宗教意味,建筑中的圆顶和镶嵌细节是其特点。
2. 罗曼式设计:罗曼式的设计注重宏伟和庄重,建筑中的半圆拱门和厚重的墙壁是其特色。
3. 哥特式设计:哥特式的设计追求高大而开放的空间,建筑中的尖拱门和飞扶壁是其独特之处。
三、文艺复兴设计史1. 文艺复兴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强调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研究,追求对称和比例的完美。
2. 巴洛克设计:巴洛克的设计风格充满了装饰和繁复的细节,建筑中的曲线和雕塑是其特征。
3. 洛可可设计:洛可可的设计注重柔和的曲线和精致的装饰,建筑和家具中的曲线形态是其特点。
四、现代设计史1. 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手工艺和原创设计,反对工业化的机械生产。
2. 包豪斯设计:包豪斯设计追求功能性和简洁性,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和构造的透明性。
3. 极简主义设计:极简主义设计强调简洁、纯粹和功能性,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材料。
五、当代设计史1. 后现代设计:后现代设计打破传统的规则和束缚,注重个性和表达,追求多样性和变化性。
2. 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3. 数字设计:数字设计利用计算机和虚拟技术进行创作,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中外设计史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对设计的影响和演变。
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还承载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革。
1、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2、商代青铜艺术中,青铜是铜、锡的一种合金。
3、饕餮纹,它是商代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4、商代青铜器一般以回纹作为地纹。
5、汉代漆器的胎主要有木胎、竹胎和夹纻等种类。
6、宋代名窑——钧窑的青瓷器,打破了一色釉的单调,呈现出对比妍丽的色斑变化。
这种色斑变化被称为窑变7、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杰出代表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科隆大教堂8、元代陶艺形成的最主要品种是青花和釉里红9、汉代瓦当装饰纹样的四神纹样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10、混凝土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
11、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安东尼·高迪12、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制富有特色的影青器为著称。
13、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工艺美术的卓越技艺的是陕西临潼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14、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简、厚、精、雅15古代的透光镜制作于西汉时期16宋代名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17、贝伦斯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
18、样式雷是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雷姓建筑世家的誉称。
19、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有南京云锦、苏州的宋式锦、四川的蜀锦20、宋代漆器工艺的最高成就是金漆和雕漆21、中国艺术美术学的开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22、唐墓规模最大的是昭陵和乾陵23、青铜器第一个高峰期的特点是崇高肃穆、雄厚凝重、富丽繁缛名词解释:1、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再磨错平滑。
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创造。
2、画像石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墓前祠堂和石阙的建筑石材;萌芽于西汉武帝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地区。
3、唐三彩是指一种低温铅釉陶。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中外设计史复习重点设计史是研究设计发展演变及其相关理论的学科,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中外设计史复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设计史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设计史1.装饰艺术:中国古代的装饰艺术非常丰富多样,如陶瓷、漆器、织锦等。
其中,汉代的陶瓷器釉彩烧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设计上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2.建筑设计: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主要以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其中,颐和园、故宫等建筑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传统造型设计:中国古代的传统造型设计非常注重形式的平衡和和谐,如青铜器、书法、玉器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二、欧洲中世纪设计史1.哥特式建筑: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设计主要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具有垂直感和细节的精细化特点。
如巴黎圣母院、英国约克大教堂等建筑物,充满了宗教和神秘的氛围。
2.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注重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古典文化的追求。
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等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和艺术作品。
3.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的设计以装饰繁复和丰富情感表达为特点,强调宗教和王权的力量。
如法国凡尔赛宫、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等建筑物,充满了壮观和奢华的氛围。
三、现代设计的兴起1.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标志着设计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如英国的工业设计运动,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学派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代表,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
如德国包豪斯学派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设计发展。
3.平面设计的发展:平面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海报、杂志、书籍等设计。
如瑞士国际风格的平面设计,强调简洁、明快的风格。
四、当代设计的发展1.数字化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特点。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神瓦当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
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
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图中展示的是新莽时期的“四神瓦当”。
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
四神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
汉代将四神视作与避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
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曹操之子曹植的《神龟赋》记曰:“嘉四灵之建德,各潜位于一方,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
就是对四神的描写。
这四种动物中,玄武比较奇异,它是龟和蛇的合体。
“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有人解释,这与古代图腾信仰有关,是氏族外婚制的反映。
在瓦当形制方面,汉代瓦当的特点是中央有大圆柱,旁轮宽而齐整。
早期制作分三道工序:先造瓦心,后造旁轮,最后上瓦当。
西汉中期以后,瓦心与瓦轮不再分两次制作,而是一次做成,制作过程得到了简化。
这些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当,大气磅礴,仪态生动,是新莽时期的代表作品。
收藏界有“秦砖汉瓦”之说,秦代素有“铅砖”美喻的砖以及两汉时期的瓦当,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市场上的汉代瓦当有许多伪品,收藏时应予以鉴别。
真品四神瓦当一套价值2500至3300元人民币左右。
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30年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流行设计风格,影响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等等几乎设计的各个方面,是本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动。
虽然主要的发展国家只是法国、美国和英国,但是这种风格却成为世界流行风格,甚至到远在东方的上海都可以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可见其流行的广度。
相比之下,“新艺术”运动虽然也遍及欧美,但是从影响的范围来看,地区性非常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设计界的探索,很难成为一个比较统一的流行风格。
可见,对“装饰艺术”风格的研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装饰艺术”风格之所以如此普及,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本身的折衷立场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新艺术”运动没有可能广泛普及,也正因为它的曲线、非几何形态造成了只能手工生产,不能大批量机械生产的状况。
20世纪开始,人们已经注意到,如果希望某种风格能够得到普及,成为流行风格,批量生产的考虑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装饰艺术”运动足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次尝试,它采用于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取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来。
这场运动与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几乎是同时发生,也几乎同时于30年代后期在欧洲大陆结束,因而,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
但是,由于它主要强调为上层顾客服务的出发点,使得它与现代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装饰艺术”运动没有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次得到发展,而基本成为史迹,只有现代主义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设计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在装饰和设计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费参考的重要资料,从材料的运用,到装饰的动机,直到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无论哪一个方面,这个风格都有不少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它的东方和西方结合、人情化与机械化的结合的尝试,更是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研究中心。
从形式上看,20、30年代的这个设计运动的风格与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也有类似的地方。
因而,对于它的了解和研究,就更具有重要意义了。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在形式上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实用性借鉴。
2、原始艺术的影响。
3、简单的几何外形。
4、舞台艺术的影响,5、汽车的影响6、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系列。
包豪斯“包豪斯”一词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根构成。
创始人是格罗佩斯,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材,包豪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开设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方面提出的三个基本观点:1.艺术与技术的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百宝嵌百宝嵌工艺出现于明代,它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主要出现在中国古典家具以及工艺美术品上。
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
通常百宝嵌工艺多用在漆器上,硬木家具上也有不少,但是在珍贵的黄花梨家具上进行镶嵌,还不是很多。
由于材料的名贵,所以黄花梨百宝嵌家具就更显得珍稀和贵重。
宣德炉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
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大禹治水图玉山“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
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
新疆和田青玉制。
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
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
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
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
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从刻文可知,此器材料系新疆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玉雕琢。
图景稿本系根据清宫旧藏宋或宋以前的画轴摹绘修改而成的。
乾隆帝制此器的目的是通过颂扬大禹治水的功绩,表白自己师法古代圣王之心,博取明君的声名,并以此显示国力的强盛。
“秘色瓷”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主要是一种建筑上的,装饰上的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
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其特点是弯曲、自然主义的风格,运用了植物、昆虫、女人体和象征主义。
它把感觉因素引入了设计,并经常运用明显的性感形象。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精美的低温铅釉陶器,盛行于唐代。
它色彩斑斓,造型优美,唐三彩一般经二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在经九百度左右焙烧。
经常它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所以通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