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16.64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文题解读《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文学常识【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字音字形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女(rǔ)家妾(qiè)妇之道朗读节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一字名,世称,自号“”。
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等。
二、内容概括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 )陌()交通黄发垂髫()妻子邑()人间()隔语( )云诣()太守刘子骥()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豁然开朗5、俨然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9、具答之10、咸来问讯11、率妻子邑人12、绝境13、不复出焉14、无论魏晋15、延至家16、处处志之17、欣然前往18、无问津者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二)通假字“要”通“”,。
“具”通“”,。
(三)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2)渔人甚异之(3)复前行(4)欲穷林(5)不复出焉(6)处处志之(7)未果(四)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今义:)(3)绝境(古义:今义:)(5)鲜美(古义:今义:)(6)交通(古义:今义:)(7)不足(古义:今义:)(8)仿佛(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为主,记录了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 篇。
2.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 ”。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也 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四、朗读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乐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也?”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也?传/不习也?”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以在/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之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中矣。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不以君子..也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也6.传.不习也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 ; ; 。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列子,名,又名 ,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杂然: 许: (7)妻献疑..曰献疑: (8)以君..之力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11)且焉..置土石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夫: (14)叩.石垦壤叩: (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出师表》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
诸葛亮(181-234年),字,号,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散文代表作有《》、《》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文体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三、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内容概括《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写作思路如下: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8-9)明确各方面责任,表明决心五、朗读节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跑;超过期限。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
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既加冠
...: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虑。
硕师
..: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
....:拿着经书请教。
叩,请教。
德隆望尊
..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
填,塞。
....: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
.......:弯下身子,侧....: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
等。
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
..:僵硬。
(持)汤.沃灌:..: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学舍,书馆。
僵劲
..:隆冬。
皲裂
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烨然
..(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⑧、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7、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②、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③、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④、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⑤、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⑥、“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⑦、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⑧、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