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黄土高原冲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针对地面上的冲沟,需要先将松土清除,随即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即可,也可以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或者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来治理冲沟。
通常黄土高原的冲沟多是由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冲沟形状宽窄不一,深度越深,对于地形和地貌以及土层的破坏力也就越强。
一、黄土高原冲沟治理1、治理方法(1)在黄土高原的沟谷处修建挡土坝;在陡坡地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地修建梯田耕作。
(2)针对地面上的冲沟,可首先清除松土,接着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压)实,因为土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若用作地基,可采取加宽基础处理。
(3)针对边坡上的冲沟可用好土分层回填夯实,或者使用浆砌块石填砌至坡面一边,在坡顶作排水沟以及反水坡,阻止冲刷坡面,在下部设排水沟,防止冲蚀坡脚。
2、冲沟产生的原因(1)黄土高原冲沟多是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所形成的,暴雨首先会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随即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当浅沟进一步被冲刷后,就成为冲沟。
(2)冲沟的形状宽窄不一,如果冲沟的沟槽较深,便会破坏地形、地貌以及土层。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大规模的开矿以及修路,从而破坏植被。
2、危害(1)水土流失严重会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且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易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3、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等各业的生产活动。
(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3)采取打坝淤地以及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
治理黄土高原措施1. 引言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域,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治理黄土高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相关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地质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2.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独特,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植被覆盖度低。
因此,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蚀。
•草地恢复:通过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
•沙地固定:在沙漠和沙丘地带进行沙地固定工程,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固定沙丘,防止沙尘暴。
植被恢复需要长期的持续努力,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降雨稀少,且水分容易通过透水性较弱的黄土层渗漏,因此水土保持对于稳定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实施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修建梯田、搭建防护林网、建设沟渠等,通过改变地形和构造,减少水土流失。
•排水措施:对于土层较厚的地区,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防止土壤过度湿润,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利用: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小型水库和地下水补给设施,提供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供水。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4. 地质治理地质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一环,主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质问题。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地层裂缝、滑坡和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地质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耕种等导致了植被覆盖度下降和土壤的质量下降。
2. 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另外,高原地形的存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和棉花为主,在土地利用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首先要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实行草、林、果等多种经济林带,不仅可以提供商品林产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例如,采用灰化法、胶凝剂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防风林、沟槽、坎地、塘坝等,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推行。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降水不足、地形陡峭、土壤肥力低等。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少,且大部分为暴雨,导致水分难以渗透土壤,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地形陡峭,土壤容易被冲刷。
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人为活动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几十年里,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大规模的开垦活动破坏了植被覆盖,使土壤暴露在风雨的侵蚀下。
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过度消耗,无法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植被对于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应大力推行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其次,要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因此,应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田排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此外,应加强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技术培训。
农民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从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程度。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广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的伤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但由于近年来种种原因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到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首先,当地气候条件不适宜。
黄土高原南北横贯,沿线干旱并加重干旱程度,平均降水量低,无法满足土壤的水分需求,形成水土流失的背景。
其次,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
植被破坏、人为挖沟暴沙、滥伐林木等人类活动形式更加加重了水土蜕变的现象。
此外,环境保护不力也是一个原因。
污染、园林建设和资源开发等行为进一步损害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状况。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对土地要有正确的开发和保育观念,积极进行护土工程。
其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补救措施。
此外,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禁止违法开采和滥砍滥伐,建立合理的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总而言之,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除了运用技术措施,建立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更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根除现有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概述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对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管理措施等。
标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措施由于黄土高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如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气候差异大,缺乏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山地丘陵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等),造成了土质疏松、植被稀疏等水土流失的问题。
除了黄土高原自身所具有的种种地理和气候特征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如毁坏植被、开荒扩种、陡坡耕种、滥垦滥牧以及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等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这两种因素给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严重破坏了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加重了气候条件的恶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频发等。
这些水土流失的危害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已然成为我们水利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项艰难而繁重的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概况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十分严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就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难度加大,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也就由此而形成。
每年黄土高原都会给下游输送四分之一的泥沙,造成黄河下游淤沙现象十分严重。
导致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10cm,河床高出两岸3~10cm,情况严重的地方处达15cm,即形成我们说的“地上悬河”。
由于黄土高原存在着水土流失区幅员广阔的特点,现已造成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威胁。
每年雨季降水量增加,由于河床的抬高也就使得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对中下游沿河地区的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黄土高原水土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财政投入和管理力度的缺乏在治理面积上,过去20年,我国基本停留在每年治理1万平方千米的水平,但能保存的,而真正起到治理效果的只有6000平方千米左右,不但没有完成国家要求,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广袤而又苍凉,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片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计,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水土流失,真是个让人心痛的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咱们聊聊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崎岖,降雨量不均,尤其是夏天暴雨频繁,冲刷土壤,水土流失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遏制。
风也在作怪,干燥的气候使得土壤容易被风吹走。
想想那些黄土飞扬的场景,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接下来,是人类的活动。
过度放牧,树木被砍伐,土地遭到侵蚀。
很多地方,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失去了保护。
尤其是农田的轮作不合理,导致土壤贫瘠,根本无法自我修复。
这样的情况,让人感到无奈,甚至有些心寒。
治理措施也不是没有。
首先,植树造林,这个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治本之策。
树木可以固定土壤,阻挡风雨,给土地穿上“保护衣”。
其次,修建梯田,科学种植,这样不仅能保持水分,还能减少土壤的流失。
农民朋友们,也要学会合理放牧,做到循环利用,才能让土地恢复生机。
还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是关键。
加大对黄土高原的关注,推动科研,制定相应。
像是提供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农业,真正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人与自然,才是最好的搭档。
当然,黄土高原的未来,不仅仅依靠这些措施。
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这片土地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是城市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农民,大家都要齐心协力,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光彩。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土地的热爱;每一个小行动,都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最后,总结一下。
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但治理的方向是明确的。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片土地,才能为后代留下一片沃土。
希望未来,黄土高原能够重现生机,绽放出新的光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应该没有多少人能具体详细的答出来。
那么我就为大家解释以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能有帮助。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2.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是: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是: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根据题意.故答案为:(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3)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40科研◎农田水利黄土高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人和自然关系的矛盾愈加突出,且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集中区域,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此,有效恢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基于此,文章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其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希望有所帮助。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阐释一方面,水土流失面积大且程度严重。
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的总体面积达到了640000平方千米,但是水土流失面积却达到了454000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且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
黄土高原的覆盖面积广泛且面积较大,存在严重的水蚀与风蚀问题。
另一方面,水土流失速度较快。
当前,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层为1厘米,而且流失的速度相当于形成速度的100~400倍。
根据水土保持专家的结论,土壤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黄土高原形成于240万年之前,且每100年才会沉积1厘米,最厚的厚度是400米。
若在自然状态,每增加1厘米厚度土壤,所需时间要120~400年。
首先,土壤肥力会下降并出现退化情况。
水土流失会导致坡耕地出现跑水、跑土与跑肥的问题,导致土地瘠薄性明显。
与此同时,土壤的理化性状会逐渐恶化,影响其透水性与持水力,加快干旱发展速度。
其次,农田破坏严重。
在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的情况下,黄土高原沟壑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
一旦沟壑面积增加,农田面积就会被严重支解,对农田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
再次,气候条件变差。
黄土高原气温与降水量地理分布以东南-西北方向逐渐递减。
特别是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的情况下,林草地比重会减少,加重了气候条件恶劣程度,再次加快水土流失速度,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最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自黄土高原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局部改善,且治理难度明显增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厚重,但可别小看了这个地方。
它可是我们国家的“粮仓”之一,藏着不少宝贵的资源。
不过,有件事儿让人心痛,那就是水土流失。
这就好比是咱们家花园里的泥土被雨水冲走了,花儿也跟着黄了,真是让人揪心啊!1. 水土流失的原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说说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地形复杂,山丘起伏不定,加上这里的降雨量不均匀,有时天上撒下来的雨就像是开了闸的洪水,瞬间把土壤冲得七零八落。
这不,春天来时,那可真是春雨绵绵,但一场暴雨过后,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成了“滑坡”的舞台,真是让人心疼。
1.2 人为因素再来看看人为因素。
咱们都知道,农民伯伯为了种地可真是费尽心思,然而过度的耕作、过度放牧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狠命地割着这片土地。
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山坡,树木被砍得差不多,根本没有遮挡,雨水一来,土壤就像“滑滑梯”,一下子就滑了下去。
这就像人家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土地没了,咱的饭碗也得跟着受影响。
2. 水土流失的危害2.1 对生态的影响说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首先,咱们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土壤流失后,原本丰饶的土地变得干巴巴的,植被减少,动物们也没了栖息之地。
就像是家里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玩得也不高兴了。
生态失去平衡,整个高原的生机都仿佛被抽空了。
2.2 对经济的影响其次,经济方面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土流失就像是一场无形的“偷盗”,把本该丰收的粮食都“偷”走了,农民的收入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人们常说:“田地有粮,心中不慌。
”可如今,粮食减少,心里难免不慌呀!这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都捉襟见肘,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植树造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治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有!首先,植树造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
树木就像是大自然的“卫士”,它们的根系可以牢牢固定土壤,避免水土流失。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一棵树,那得多漂亮,多有生机呀!而且,这树长得好,空气也变得清新,真是一举多得。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一)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为了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实施生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以下是采取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可行方案。
将荒山变成林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地表暴露在风雨侵蚀下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将荒山进行森林化,不仅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对防止洪涝灾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草地建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通过草坪、草甸、草原等方式建设草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增强土壤抗蚀性。
同时,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低水耗作物种植在黄土高原地区,作物种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采用低水耗作物种植不仅可以降低灌溉用水量,还可以减轻水土流失问题。
典型的低水耗作物包括大豆、花生、小麦、玉米等。
耕地复垦改造黄土高原地区存在大量耕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通过改造退耕地、沙化地、坡耕地等,将其改造成森林、草地,既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还可以改善土地质量,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生物土壤保持措施生物土壤保持措施包括植物根系措施、林带措施、草带措施等。
这些措施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根系密度,增强土壤结构和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轻水土流失风险。
生物措施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案,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的积极参与,注重防治结合,注重科学引导,逐步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坡改造通过生态坡改造,可以减少坡面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减缓水土流失风险。
生态坡改造的核心原则是植物坡面,即通过在坡面种植草皮、植物规避水土流失。
同时,在坡面与坡底之间设置护坡网、护坡石等措施,增加土壤稳定性,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
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目的是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防治城市洪涝灾害。
以黄土高原城市为例,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如屋顶绿化、公园绿地、湿地自然化、防渗排水等,实现城市水文循环,减缓城市化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
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采取了一系列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植被恢复、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
黄土高原地
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脆弱易遭到侵蚀,因此植被的恢复具有重
要意义。
通过人工种植树木、草本植物等,可以增加土地的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建立农田防护林,种植乔木、灌木等防护植物,可以有效防止侵蚀。
此外,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部分农田恢复成林地,不仅可以遏制水土流失,还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坡改梯田、梯田护坡等。
针对
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修建梯
田是一种传统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将坡地改造成梯田,降低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在梯田的上下坡边修建护坡,防止土壤被
冲刷。
这些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除了以上述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
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少农田水分的流失;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总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环境治理难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到其他辅助措施,共同保
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
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的生态环
境能够逐渐改善,为后代留下一片更加绿色、更加美丽的家园。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1. 林草植被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更加适应干旱、寒冷和贫瘠土壤的草本和乔木植物,尤其是以沙漠草原为主的草本植物和以胡杨为代表的乔木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固定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河流冲刷和风蚀。
2. 森林和草原保护措施: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和草原资源十分宝贵,应加强其保护和管理,减少过度放牧和砍伐,避免人为的破坏。
3. 防风林网络措施:在开阔、易风化的地区建立防风林坡,用来防止风蚀和沙尘暴。
防风林一般采用混交林、带状林或交错分布的单林种。
4. 土壤改良措施:在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例如补充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等。
5. 生态水利工程措施: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建设梯级水库、沟壑坝、泥沙攔截工程等。
6. 河道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地区的河道经常发生决口和漫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河道清淤,强化河堤,修建河道护岸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
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
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1.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
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造成的危害2.1 水土流失现状2.1.1 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
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1.2 速度快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
黄土高原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
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黄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5],这就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2.2.2 农田破坏更加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5],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
2.2.3 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
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4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
据研究,过去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
2.2.5 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3.1 自然因素3.1.1 黄土特性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
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
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3.1.2 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
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
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3.1.3 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3.1.4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
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3.2 人为因素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
3.2.1 毁坏植被,陡坡耕种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3.2.2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
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3.2.3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4.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
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 林草措施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
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
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
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
在降雨量400mm 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
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
~30。
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4.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4.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