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9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点(1)有界性: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2)层次性: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3)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4)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3.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研究(1)研究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主要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所谓的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2.主要依据(1)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中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山东距海近,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气候湿润;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农业活动(1)东部季风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也有部分灌溉农业区。
(3)青藏高寒区: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2.交通(1)东部: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2)西部:交通不便,阻碍发展.3.经济和文化(1)东部季风区经济和文化发达.(2)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直接影响教育和文化。
【最新版】2019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同步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涵义。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1)区域特点⎩⎪⎨⎪⎧有界性: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2)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区域差异(1)含义: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它们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考 1.举例说明区域的层次性。
答案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如下图所示:2.“某一区域如何发展是该区域的事情,与其他区域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
因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发展。
反思归纳1.区域的组成要素和特征2.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我国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布局等,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1~3题。
1.这种划分是按________划分的()B.自然指标A.单一指标D.地理位置C.综合指标2.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B.差异性A.整体性D.阶段性C.开放性3.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A.黄淮海平原D.云贵高原C.长江三角洲答案 1.C 2.B 3.B 解析第1题,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区域的含义及区域的划分指标(自然、经济、社会或综合指标)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比较自然环境(地形、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人口、产业结构及发展变化、交通运输、地域文化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差异,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方法,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教学重点: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3)教学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4)教学建议: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入手,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和区域差异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第三课时: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教法建议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生: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 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兴趣。
天津市第一中学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上)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上)【内容定位】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本章作为区域地理开篇,分 3 节阐述。
第一节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重点在于学会认识区域特征的斱法。
第二节和第三节介绍分别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不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斱面)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四点基本原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人类起主导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重点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产业转秱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介绍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第一部分。
【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丌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1.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分析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斱法3.分析丌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高考定位】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们生活在丌同的区域,人类活动不収展促使人们对其他区域迚行了解,是现代社会収展的需要,许多地理现象的収生収展,总是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幵不所在区域的自然不经济収生密切联系,因此,各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及其差异就成为每年高考地理实体的必考内容。
在近六年高考中出现率100%。
【学法指导】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地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理解和运用区域地理环境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它既是第一章的核心,又是本模块的基础。
回顾有兰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等初中基础知识,以及必修Ⅰ和必修Ⅱ的有兰内容,运用相兰地图说明我国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区域特征,是学好本章知识的基础。
本章内容综合性强,可结合实例迚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中图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1)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及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2. 知识结构:二. 重点、难点(1)区域和区域差异――难点(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重点三. 具体内容(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2. 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如: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和“寒”两大地理特征,进而使这里的水文、植被、动物、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地理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高寒区的特征。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从而使地理环境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1.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1)影响自然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分布、海拔高度等。
(2)具体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差异。
气候和地形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气候特征的差异——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年降水量的分布则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
地形地貌差异——地势是西高东低受气候和地貌影响,反映出来的植被、土壤、水文特征的差异。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改造利用自然方面的差异。
其中,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
三大自然区(1)中国自然区域差异显著,表现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 新学期 新成绩 新目标 新方向 ——————————第1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区域和区域差异阅读教材P4~P5“区域和区域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1.区域(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2.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研究方法:比较法。
(2)研究内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教材梳理2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阅读教材P5~P7“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三大自然区:图中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分界线:a400__mm年等降水量线、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3__000__m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1)东部季风区①位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②主要特征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位置和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②主要特征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距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3)青藏高寒区①位置和范围:西南青藏高原。
②主要特征③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1-1-1中国三大自然区”,据图分析:(1)说出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说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
提示(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地形、气候的地域差异)。
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大约以3 000 m等高线为界。
2.读教材“图1-1-2东部季风区的天然植被”,据图分析东部季风区植被的分布特点。
提示东部季风区深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但由于自东向西降水的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过渡到森林草原,而森林草原是介于东部森林与西部草原之间的过渡性植被。
3.读教材“图1-1-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景观”,据图分析:(1)说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景观和风蚀地貌的分布特点。
(2)说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荒漠景观和风蚀地貌的成因。
(3)说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提示(1)荒漠景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干旱的盆地内部,或平坦的高原面上。
风蚀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干旱的裸岩山地,或风力强劲的山口处。
(2)荒漠景观以沉积作用为主;风蚀地貌景观以侵蚀作用为主。
(3)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且夏季稍多。
教材梳理3 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差异阅读教材P8~P9“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差异”,填写下列知识。
(2017·合肥高二检测)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多少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区域界线是明确的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划分指标应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第2题,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突出;自然区域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1.D 2.B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条件不同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热量比Ⅱ区充足C.Ⅲ区和Ⅰ区所处纬度差不多,光热条件相同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4.下列不属于Ⅰ自然区的地貌单元是( )A.黄土高原B.四川盆地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界线P为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同时也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因此,南北两侧水热条件不同,Ⅱ区比Ⅲ区纬度高,但是由于Ⅲ区海拔高,故热量较Ⅱ区少,比Ⅰ区更少;Ⅱ区与Ⅰ区北部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有明显差异,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第4题,联系三大自然区内的主要地形,可知内蒙古高原大部分属于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答案 3.D 4.D读我国部分水稻产区分布略图,完成5~6题。
5.与甲地相比,制约乙地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光照C.热量D.水源6.甲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B.居民饮食习惯改变C.建设用地增加D.自然灾害频发解析第5题,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因其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6题,甲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建设用地增加使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本地区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较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居民的饮食习惯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 5.C 6.C探究点一区域和区域差异【案例探究】材料一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区、市)、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
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西北地区、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齐鲁文化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地理名词。
材料二只有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你才能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只有在河汊纵横、湖荡星布的江南,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只有在黄沙漫漫、渺无人烟的西北大漠,你才能领会到长河落日圆的美妙;只有在天蓝云白、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你才能体会到世界屋脊的豪迈……自然地理环境就是这样千差万别。
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别,可以将世界各地分为不同的区域。
结合材料探究:(1)你了解什么是区域吗?你是如何理解“区域差异”这个概念的?(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征?(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描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吗?(4)为什么要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提示(1)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这个概念,这些习惯性的称谓反映了区域差异。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即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而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
(2)说明了不仅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
(3)青藏高原地区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间、区域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从而为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反思归纳】1.区域的组成要素和特征2.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即时巩固】(2017·娄底高二检测)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是依据( )A.单一指标B.气候、地形等自然指标C.行政区划D.人文指标(2)黄河流域( )A.甲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干旱B.乙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泥沙大量沉积C.丙处环境问题带来的主要危害是地质灾害频发D.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是恢复地表植被解析第(1)题,河流流域是指河流的汇水区域,流域界线一般以山脊、山峰为界。
故其划分的指标是单一性的,A项正确。
第(2)题,甲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少,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乙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丙地区位于黄河下游,这里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容易带来洪涝灾害。
答案(1)A (2)D探究点二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案例探究】材料一四个区域的景观图。
材料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
结合材料探究:(1)说出材料二图中三个自然区的名称,并说出材料一中的图甲、图乙、图丙和图丁分别属于哪个自然区?(2)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什么?三大自然区之间界线分别与哪些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3)三大自然区各自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哪一级阶梯?每个自然区各包含哪些主要的地理单元?(4)三大自然区的气候主要是什么类型?植被和土壤有什么差异?东部季风区自然条件有何优势?提示(1)图中A、B、C三个自然区分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
图甲、图丁属于图中C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图乙属于A自然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图丙属于B自然区(青藏高寒区)。
(2)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地形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 000米等高线为界。
(3)青藏高寒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季风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东部季风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等;青藏高寒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
(4)三大自然区的气候类型:东部季风区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寒区主要是高寒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植被和土壤差异:东部季风区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土壤多为荒漠性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青藏高寒区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分布有高山草甸和灌丛,由于寒冻风化作用强烈,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