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新道路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革命新道路:宁汉合流: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东北易帜:张作霖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新军阀混战的后果:①历时近半年的中原大战,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更无法算计。
②军阀混战使各派军阀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蒋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利用反蒋各派的矛盾,使用金钱收买,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打败了所有同他相抗的对手,在整个国民党势力中,取得了显然的优势。
③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民党性质的改变:大革命失败前: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变成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控制的政党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八七会议: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
3.提出了整编队伍、纠正错误、“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4.形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
总之,“八七会议”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首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广州起义:1929年12月11日1927.8-1928.初,全国各地举行武装起义近百次。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
毛泽东对新道路的探索作出的贡献:1.在实践上,毛泽东不仅率先投身于革命战争,而且自觉地把武装斗争的攻击方向首先指向了农村;2.在理论上,毛泽东阐明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农村应当成为当的工作中心的思想;3.实际工作中,毛泽东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创造性的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1.“八七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2.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3.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4.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简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的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的成立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找到了一个新的道路。
毛泽东的领导是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重要方面。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时期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为基础、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也是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进行创新。
例如,中国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争,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政权,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农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民协会,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的觉悟和组织能力,为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经验和路径。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继续进行。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以人民大众为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探索了一系列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变革。
例如,中国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推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试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这些实践虽然也有不少问题和错误,但为中国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名词解释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发展方向和路径。
这条道路起源于鸦片战争前夕,初现于五四运动,成形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
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起源和背景19世纪末,中国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社会情境,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中国社会的传统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一股思想解放和变革的浪潮,为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核心理念1. 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这个变革的核心手段就是民主革命。
2. 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紧密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国革命的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
3. 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根据中国特殊的社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农村革命,最终逐步夺取城市,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胜利。
三、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重要实践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定位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到充分展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旨在推翻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封建农奴制度,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3. 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的结束,而是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简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战略。
这一道路的核心内容包括:
1.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革命新道路强调农村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城市革命的目标。
2. 实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中国革命新道路强调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消除封建剥削关系。
同时,推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革命新道路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战略目标。
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方式,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4.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中国革命新道路主张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5.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革命新道路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社会的正义事业,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
2.思想教育方面:(1)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2)了解这一时期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懂得端正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3.能力培养方面: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懂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
(3)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教学难点(1)端正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2)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在此基础上,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革命新道路感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感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以农民为主体的道路,通过发动农民群众,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感悟一: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
在中国革命初期,农民群众遭受到封建压迫和剥削,他们是最欠发达、最贫困的群体。
因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将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
通过发动农民群众,他们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感悟二: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础。
中国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土地问题。
在封建社会,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农民则没有土地,生活十分艰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号召农民起来夺回土地。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并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和保障。
这为农民群众的觉醒和壮大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感悟三:中国革命必须与世界革命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保持紧密联系。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友人合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感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动农民群众,解决了土地问题,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条道路充分体现了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础,中国革命必须与世界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这些感悟对我来说,意味着要注重农民的地位和权益,关注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要关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革命新道路
摘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革命战争,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新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古老中国轰然坍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道,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没有能够取得成功。
终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即投入领导大革命运动和北伐战争。
这时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对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两个问题都有初步认识,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对外实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对内竭力维护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限制和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残酷地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
由于对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缺乏了解,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认识,对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指导缺乏独立自主权,没能够抵御异常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对党的进攻。
这是党在大革命后期遭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的中国革命面临选择,并且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俄国1917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1927年,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
哪一条道路更适合中国?实践证明,后者是正确的。
受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城市起义模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但我们要清晰地看到,虽然世界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城市无产阶级暴动为主的革命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尤其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的暴动上面。
依靠工人阶级,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农业国家,忽视农村和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而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新道路主要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如何走好这条道路,关键是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
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
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
首先,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其次,毛泽东从对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分析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重要意义
从现实方面来说,中国革命新道路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出发,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存续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从理论上看,通过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对构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础理论。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从党的理论创新性来说,中国的革命新道路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革命的道路》,王庆,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伟人毛泽东》,李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