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丢勒自画像》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丢勒自画像》

阿尔布雷特·丢勒,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作为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艺术探索对德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丢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画家。他同时又是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带进德意志,并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艺术新纪元的艺术奠基人。”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过他,并把他和达·芬奇视为是需要巨人的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丢勒是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丢勒自画像》(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作为他早期的许多自画像之一,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可称是他最早崭露才华的一幅。它完成于1498年,绘于木板上,当时丢勒年仅18岁。据同时代人著文回忆丢勒的长相时写道: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长长的脖子,宽阔的胸脯,束紧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发达,小腿也结实匀称,样子文质彬彬。有人见过他的手指,长得秀美如葱白,他那俏皮的言谈举止更令人陶醉,以致听众都觉得再也没有比他结束讲话时更令人惆怅的事了。他几乎通晓天文地理、哲学美学,不仅懂得,还会口述出来。这种美誉即便有几分夸张,也足以说明丢勒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现在我们来观赏这一幅《自画像》,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上述形容词中某些可信的成分。在这幅《自画像》上(52×41厘米),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内穿镶着有色花边的白色百褶紧身衣,外穿滚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带竖条黑白格的软缎便帽,手握白手套,肩上披着一件微绿的褐色斗篷,斗篷只用缎带扣在左肩上。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有一扇窗子,窗外似乎可以看到夏日的风光,这是为了加强肖像的时间特定性。德国艺术家很少表现人的肉体美,因为他们不象意大利人那样接受过古希腊罗马雕像的人体美的启迪,德国艺术一般重在表现精神气质,也许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种绘画体现。丢勒的许多作品,尤其是那些版画作品,其哲理性往往更强些。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他曾经结交过一位意大利朋友,画家雅可波·德·巴巴里,此人给他提供许多意大利人体绘画资料,丢勒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还有一些前代的科学著作,他在这些有关人体结构的资料上弄得废寝忘食。丢勒历十年寒窗之苦,终于写出了他那著名的三卷本《比例论》来,总结了他从开始至1515年时期的绘画心得。这一幅《自画像》(1500年完成,),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一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自画像》有67×49厘米,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

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

德国在13世纪以前,一般教堂装饰基本上受制于拜占庭文化的影响,除了彩色镶嵌画外,祭坛前往往用镶嵌珐琅的贵重金属作精工制品,后来渐被一种低成本画,即镀金色背景的、或在灰泥制的浮雕装饰上镀金的装饰画所代替。13世纪后,带有两扇折叠侧页的祭坛板画产生了,但在祭坛画前面仍采用工艺精致的圣障作屏。进入14世纪,绘画上的革新也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反拜占庭传统的力量,有些画家从手抄本插图技术中取得经验,运用于祭坛板画上面。作为纽伦堡艺术大师米·沃尔格穆特的学生,阿尔勃莱希特·丢勒(1471~1528)不愧是一个神童。他13岁就能独立创作一幅相当成熟的自画像(此画现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纳美术馆),19岁时为其父所画的一幅肖像(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已充分显示了他的素描功力,可以与意大利的达·芬奇遥相呼应。探索是时代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不少艺术家从科学的探索中去开拓绘画领域。在这方面,丢勒的艺术探索是富有意义的,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着。自那以后,他还完成了许多裸体人物的素描,其实也是通过画人体去探索男性与女性在比例上的完美公式。阿尔勃莱希特·丢勒原是纽伦堡一名金银首饰匠的儿子,按父亲的血统他应是匈牙利人。后来全家从匈牙利迁居到荷兰,住了几年后又辗转来到德国纽伦堡,此是1455年的事了。丢勒此时虽然尚未出生,但后来父亲的艰苦奋斗精神给了小丢勒一种天赋的品德,即热中于永不满足的求真。作为德国文艺复兴的一位大艺术家,丢勒一生的可贵处,在于他从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的探索精神,不管是技巧还是哲理,不断地去发现规律,这是人生进取的重要之路。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这幅《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震颤都画出来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丢勒一生的可贵处,在于他从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的探索精神,不管是技巧还是哲理,不断地去发现规律,这是人生进取的重要之路。

丢勒生活的年代,德国在文化方面比意大利要落后得多,艺术家们的地位更有天壤之别,在意大利画家风光无限的时侯,德国的画家们还等同于手工艺工人。在威尼斯受了刺激的丢勒不想再做一个匠人,他渴望像意大利的同行们一样受到尊崇,这一点在他的两幅自画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丢勒在这两幅自画像中都戴了手套,在当时戴手套的人都是不需要从事手部劳动的人,而靠一双手吃饭的画家是没有资格戴手套的。两幅自画像形象而明确地树立起了丢勒成为一名“高贵的人”的“远大追求”,然后丢勒用一辈子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但获得了与贵族相同的待遇,还成了第一位为全欧洲所知晓的德国画家。从这两幅自画像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为什么艺术评论家们喜欢用“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