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与护理相关法律法规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85
护士护理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医院各护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护理部门的护士,即全部从事护理工作的员工。
第三条定义1.护理:指护士依据医嘱和护理计划,对病患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健康护理,包含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2.基础护理:指护士对病患的生活、饮食、排泄、体位、活动、睡眠、皮肤、口腔等进行护理。
3.专科护理:指护士对特定疾病、特殊病种患者的护理,如急救、手术、重症监护等。
4.护理计划:指护士依据病患的病情、诊断结果和医嘱,订立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方案。
5.护理记录:指护士对病患的护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书面记录的工作。
6.护理评估:指护士依据病患的病情、护理需求和护理计划的要求,对病患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第二章护士护理管理第四条护理行为规范1.护士应依据护理计划和病患的需求,定时执行各项护理工作。
2.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保持亲切、友好的态度,敬重病患的权益和隐私,与病患进行有效沟通,并及时供应帮忙和劝慰。
3.护士应对病患的护理结果进行及时评估和记录,并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计划。
4.护士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上级的工作布置和命令。
5.护士应遵从医疗伦理和职业道德,保守病患的机密信息,严禁泄露。
6.护士应不绝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连续改进护理质量。
第五条护理计划的订立和实施1.护士应依据医嘱、护理评估和病患的实际情况,订立合理、可行的护理计划。
2.护士应将护理计划及时转达给病患和家属,并征得其同意后实施。
3.护士应依照护理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有序、正确地执行各项护理措施。
4.护士应在护理过程中不得随便修改护理计划,如确需修改,应事先征得医生的同意并及时记录。
第六条护理记录和信息管理1.护士应准确、完整地记录病患的护理过程和结果。
2.护士应依照医院的规定,完成护理记录的填写工作,包含护理措施、时间、病情察看和护理效果等。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各军区联勤部、各军兵种后勤部卫生部,总参三部后勤部卫生处,总参管理保障部、总政直工部、总装后勤部卫生局,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院(校)务部卫生部(处)、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总后直属单位卫生部门:2002年,卫生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实施8年来,在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总结各地《暂行规定》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药物政策以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关情况请及时报卫生部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和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
附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二〇一一年一月三十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
第三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军队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军队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法规护士条例【篇一:护士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护士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护理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
为了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急需制定一部有关护士的行政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护士条例》便应运而生。
2008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5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护士条例》。
《护士条例》将于2008年5月12日开始实施,《护士条例》的公布施行填补了我国护士立法空白,对于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职责、规范护士行为,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条例共六章三十五条。
包括:总则、执业注册、权利和义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法律责任、附则。
本条例第二条规定,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由此可见,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
护士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护士的专业水平、整体素质与医疗安全、患者的康复、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关系密切。
因此,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为此,今天主要从护士的执业资格条件、护士的基本权利、护士的法定义务以及护士违反法定义务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一、护士的执业资格条件及执业注册管理1、护士的执业条件临床工作中,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
为了确保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具有保障病人健康和医疗安全的执业水平,条例总结我国护士管理的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规定,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护理工作。
根据护士条例第七条的规定: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完成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3)通过卫生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4)符合卫生部规定的健康标准。
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试题
姓名日期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护士条例》规定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护理工作,护士只能在(注
2.
3.
4..
5.卫生防护)
6.),(
7.、(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法律责任)和附则6个部分。
8.《护士条例》所称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9.《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经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2年9月1日)施行。
10.《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共七章63条。
包括总则、(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赔偿、罚则)和附则7个部分。
11.)年。
答:
2
(二)简述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分级。
(30分)
(三)答:1、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死亡、重度残疾;二级:中度残疾、严重功能障碍;三级:轻度残疾、一般功能障碍;四级: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护士法律法规知识目录一、法律法规概述 (2)1.1 保障患者权益 (3)1.2 维护护士权益 (4)1.3 促进医疗行业发展 (6)二、主要法律法规介绍 (7)2.1 护士条例 (8)2.1.1 护士执业资格 (9)2.1.2 护士职责与义务 (9)2.1.3 护士管理与监督 (11)2.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2)2.2.1 医疗事故的定义 (13)2.2.2 医疗事故的等级 (14)2.2.3 医疗事故的预防措施与处理 (15)三、护士执业中的法律问题与应对策略 (17)3.1 执业风险分析 (18)3.1.1 医疗纠纷原因及预防措施 (19)3.1.2 医疗事故法律责任分析 (21)3.2 应对策略与建议 (21)3.2.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22)3.2.2 规范护理操作,确保医疗安全 (23)四、护理文件书写与法律法规要求 (25)4.1 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26)4.1.1 护理记录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27)4.1.2 护理文件的保存与销毁规定 (28)4.2 法律法规对护理文件书写的要求与案例分析 (29)4.2.1 护理文件书写的法律依据与要求 (30)4.2.2 护理文件书写不当案例分析 (31)五、患者权益保护与法律法规遵守实践案例解析 (32)一、法律法规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广大患者的权益,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涵盖了护理教育、护士执业、护理服务规范、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
护理教育法规规定了护理专业的设置标准、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确保了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护士执业法规则明确了护士的执业资格、职责范围和工作规范,保障了护士的合法权益和患者安全;护理服务规范则对护理服务的流程、内容和服务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促进了护理服务的规范化发展;护理质量管理法规则建立了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推动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护士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
这些法律法规的遵守,不仅能够维护患者的权益,还能保护护士自身的权益。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护士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供护士们参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对护士的培养、执业、权益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全文共分为七章,包括护士的资格要求、执业登记、职业伦理要求、职业责任和权利、护理服务质量保证、对护士违法行为的处理等内容。
护士们应当熟悉《护士法》,并严格遵守其中的规定。
二、医疗事故处理相关法规在护士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医疗事故。
对于医疗事故的处理,护士需要了解相关的法规,以便妥善应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医疗事故的概念、处理程序、责任追究等内容。
此外,不同地区还可能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与规范,护士们需要根据当地的相关法规进行操作。
三、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法规医疗纠纷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护士在处理医疗纠纷时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规定了医疗纠纷的程序、协调处理、仲裁与调解等方面,对于护士应对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患者权益保护相关法规患者权益保护是现代医疗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护士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法规,以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患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患者的基本权益、医疗机构的义务、投诉与处理程序等内容。
护士们应当熟悉相关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五、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护士们在处理患者信息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护士们需要妥善保管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泄露或滥用。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避免违法操作或违反护理伦理。
护士执业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本院全部执业护士,包含全职、兼职及实习护士。
第二章护士执业资格与注册第三条护士应具备以下条件方可从事护理工作:1.取得国家承认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护理专业领域接受过系统的学术培训;3.具备必需的职业素养和道德;4.身体健康、精神正常。
第四条护士应将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注册备案于本院人事部门,并按规定定期更新相关注册信息。
第五条护士若失去执业资格证书,应立刻向本院人事部门报告,且无权连续执业,直至重新获得证书。
第三章护士执业责任与义务第六条护士应遵从医德、护理伦理等相关规范,履行执业责任与义务。
第七条执业护士的责任与义务包含但不限于:1.供应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严格执行医嘱,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及处理情况;3.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泄露;4.乐观参加护理研究、连续教育等活动,提升专业水平;5.乐观搭配医院的管理工作,听从领导的指挥和布置;6.维护医疗秩序和职业形象,不得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八条执业护士应定期参加护理规范和技术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第四章护士执业行为标准第九条护士执业行为应符合以下标准:1.为患者供应个性化护理,敬重患者的权益和意愿;2.遵守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与无菌;3.严格遵守护理文书的规范,完整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与护理过程;4.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不得私自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5.遵守医院的纪律,听从医院管理和领导的指挥;6.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表达清楚,态度友好,敬重患者的看法和需求;7.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推断和快速反应,保护患者的安全;8.乐观参加团队合作,与其他医护人员紧密搭配,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五章护士执业纪律与惩罚第十条对于违反执业规范、伦理道德的护士,本院将依法进行纪律处分,包含但不限于:1.警告:对细小违规行为的警告和批判教育;2.记过:对严重违规行为的书面警告和记录,影响个人职称评定;3.记大过:对严重违规行为的书面警告和记录,影响职务晋升和相关荣誉评定;4.革职:对严重违规行为的撤销执业资格,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