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和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32.09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习复习资料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要点(人教版)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肯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分歧,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产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尺度,肯定左边和右侧。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侧,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分歧物体的数目。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去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即是背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即是3.前面的数大于背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前面的数小于背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13、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重点难点归纳汇总教师育儿2018-12-05 10:58:36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归纳总结,刚升小学孩子的父母肯定还不太适应,这份资料也许可以帮助到你!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单数:1、3、5、7、9······双数:2、4、6、8、10······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1、比方给数字娃娃列队:5、6、10、3、20、17,能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布列,也能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布列。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重点难点归纳汇总,年轻爸妈收藏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一、数字与数的认识1. 自然数概念在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接触数字和数的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门牌号码、手指数量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数的概念。
学生需要能够认识和书写从1到100的自然数。
2. 数的顺序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数字顺序,包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概念。
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学生可以培养数的概念。
3. 数的比较学生需要能够进行简单数字的比较,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来进行比较。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字比较的练习。
二、认识和书写数字1. 数字的认读学生需要掌握从1到100的数字认读,包括认读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等。
2. 数字的书写一年级学生需要通过书写练习,掌握数字的正确书写方式。
老师可以教导学生注意数字的横竖撇捺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简单的加减法1. 加法学生需要学会进行10以内的简单加法运算,如3+5=8等。
老师可以通过教具、实际物品等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减法一年级学生需要学会进行10以内的简单减法运算,如7-2=5等。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减法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减法的基本原理。
四、认识简单的图形1. 直线、曲线学生需要认识直线和曲线的基本概念,老师可以示范和展示不同的直线和曲线,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感知。
2. 2D图形学生需要认识一些简单的二维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老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际物品,让学生辨认和分类不同的图形。
五、长度、重量、容积1. 长度学生需要学会使用简单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并能够用简单的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2. 重量一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简单的重量概念,学会使用千克、克等简单的重量单位进行概念的认知。
3. 容积学生需要了解简单的容积概念,如升、毫升等,并能够用简单的容器进行容积的测量。
总结:一年级上册数学涉及了数字和数的认识、数字的书写、简单的加减法、认识简单的图形以及长度、重量、容积等基本的数学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认识数字:学习0-20的数字,包括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 数的比较:学习比较大小,例如:大于、小于和等于。
3. 简单的加减法: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初步概念,例如: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方法,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方法。
4. 图形和空间: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5. 分类和集合:学习按照一定标准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按照大小、颜色、形状等将物品分成不同的集合。
6. 时间和钟表:认识时钟,了解时、分、秒的概念,能够读出时钟上的时间。
7. 统计和概率: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例如统计喜欢的颜色、水果的数量等;了解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这些知识点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
(1)四则运算: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包括基本四则运算、计算二元一次方程、计算实数的平方根等;
(2)数理逻辑:学习判断真假的能力,促进思考的能力及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
(3)数论:掌握数论基本概念及用数论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几何知识
(1)几何图形名称:学习三维几何图形及二维几何图形的名称,包括球体、圆锥形、平面四边形等;
(2)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学习判断四边形是否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线之间的角关系;
(3)角的概念:学习角的度量标准,包括弧度、角度等;
(4)三角形的认识:学习三角形的关系和性质,例如相似三角形、平行三角形等;
三、空间几何
(1)立体图形的构造:学习构成立体图形的原则,例如锥体的构成、棱柱的构成等;
(2)四面体、六面体的构成:学习构成四面体、六面体的原则,以及这些图形的内角度数和外角度数之间的关系;
(3)投影:学习投影的定义及投影原则;
四、测量学
(1)体积:学习体积测量的基本原理、定义及计算方法;
(2)质量:学习重力定义,认识重力的计量单位,以及质量计算方法;(3)面积: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曲面积的计算、正多边形的面
积计算等;
五、统计学
(1)概念: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众数、中位数、极差等;(2)数据处理:学习将数据用表格、图表表示出来的方法,方便分析;(3)概率:学习概率的定义,了解实验的不确定性。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提纲重点知识点归纳一、数一数。
郑老师小提示:数数时应用笔尖或手指头对准所数的物体,边移动笔尖边数,最好数上两遍,确定无误后再把答案写在试卷上,注意要写端正、漂亮。
(书写要求:每个数字占一个日字格,书写时注意要写满格,8和9要留小开口,如:)1、看图写数。
2、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连线。
3、你能把同样多的物体图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相信你能行!4、请你先认真地数一数,再想一想,你会画什么,就在下面的方框里面画什么,要画得与上面的物体同样多。
二、比一比.郑老师小提示:①比多少时,要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可以采用一个对一个连线的方法或数一数做小记号的方法来判断。
如:②比长短很高矮时,有些能一眼看出的就可以直接判断,如果有格子的'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
③一些题目容易混淆视觉,如下第5题和第8题,要注意“比高矮时必须站在同一个高度”。
在多的后面画√。
1、在少的后面画√。
2、多的画√,少的画○。
3、长的画√,短的画○。
4、高的画√,矮的画○。
5、在高的下面画√。
6、在最高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
7、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8、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9、宽的画√,窄的画○。
10、厚的画√,薄的画○。
三、认识物体和图形。
小提示:①数图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最好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的顺序来数比较不容易出错。
而且要细心多数几遍,确定没有漏数或多数了才填上答案。
②图形与分类结合的题目,要注意如果都是平面图形或都是立体图形就可按照形状来选,如果大部分是平面图形,只有一个是立体图形,那么该立体图形就是不同类的(如第3题)。
③一些容易混淆的图形要注意正确区分,如圆和球,正方体和正方形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第一单元 准备课一、数一数数数要点:①按一定的顺序数,一个物体对应一个数,从1开始,最后数到几,这个物体的数量就是几。
②数数时,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避免重复或遗漏。
例:数一数图中有( 5 )--------------------------------------------------------------------二、比一比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一一对应:一个物体和一个物体对起来比较的方法。
即两种物体一一对应,若都没有剩余,则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若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例:在少的后面画√。
将 与 进行一一对应,发现 有剩余,说明 多,而没有剩余,说明 少。
第二单元 位置一、“上”与“下”“上”和“下”是相对的,不会独立存在。
两个物体相比较,在高处的物体位置为“上”,在低处的物体位置为“下”。
同一物体与不同的物体相比较,上下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也不同。
例:下图有4个颜色不同的球。
--------------------------------------------------------------------二、“前”与“后”“前”与“后”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前”与“后”的位置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物体而言,前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下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课。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云)在小明前面,(小华)在小明后面。
(小明)在小华前面,(小美)在小华后面。
(小华)在小美前面。
--------------------------------------------------------------------三、“左”与“右”一般以自己的左手、右手确定左边和右边。
左手边所在的方向为左边,右手边所在的方向为右边。
例:下图有4颗宝石。
在 的(左边)。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纲一、数的认识1. 认识数字1到10- 能正确读出数字1到10- 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能够数出相应数量的物品2. 认识数字11到20- 理解“十”的概念- 能够数出11到20的数字- 能够理解十位和个位的概念二、数的比较1. 比较大小- 能够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 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2. 比较数量- 能够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三、数的运算1. 整数的加减法- 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2. 20以内的加减法- 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能够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四、认识图形1. 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 识别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 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2. 图形的拼组- 能够用基本图形拼组成更复杂的图形- 理解图形的组合和分割五、认识钟表1. 认识时钟- 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 能够读出整点和半点的时间2. 认识时间- 理解时间的单位(小时、分钟)- 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六、认识货币1. 认识人民币- 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2. 简单的货币计算- 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加减计算- 理解找零的概念七、认识位置1. 认识上下、左右- 能够区分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关系 - 理解位置的相对性2. 认识前后- 能够区分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八、认识长度1. 认识长度单位- 理解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能够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 比较长度-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理解“长”、“短”的概念九、认识重量1. 认识重量单位- 理解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能够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重量2. 比较重量-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理解“重”、“轻”的概念十、认识数据收集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能够收集简单的数据- 理解数据的分类和整理2. 数据的简单分析- 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理解数据的意义和用途十一、认识规律1. 认识简单的数列规律- 能够识别简单的数列规律- 能够预测数列的下一个数字2. 认识图形规律- 能够识别图形的排列规律- 能够预测图形的下一个排列十二、综合应用1.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2.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以上复习题纲,一年级学生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他们在数学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概念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数的认识1.认识数字:认识数字0-9,学会识别数字的形状和大小。
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学习“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
二、数的运算1.数的加法:学习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使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数的减法:学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使用计算工具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三、数的排序1.数字顺序:学习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方法,会根据大小排列数字的顺序。
2.图形顺序:学习根据大小、颜色等特征排列图形的顺序。
四、认识图形1.认识平面图形: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和特点。
2.认识立体图形: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形状和特点。
五、认识时间1.认识钟表:认识钟表上的小时和分钟指针,学习读取整点时间和半点时间。
2.认识星期:学习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名称和顺序。
六、认识货币1.认识人民币:认识纸币和硬币的名称和面额,学习识别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七、认识长度1.认识长度:学习使用尺寸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学习认识一米的长度。
八、认识重量和容量1.认识重量:学习使用秤称重物体的重量,认识重量的单位。
2.认识容量:学习使用容器测量液体的容量,认识容量的单位。
九、认识几何1.认识平行和垂直:学习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点,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2.认识对称:学习识别图形的对称性,能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总结:以上是____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包括数字认识、数的运算、数的排序、认识图形、认识时间、认识货币、认识长度、认识重量和容量、认识几何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培养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打好数学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年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数的认识】1. 数数:掌握数数的顺序、方法和技巧,从1到20的数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数字 0-10 的认识2. 加法和减法3. 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4. 长度的度量5. 时间的认知6. 重量的度量7. 温度的认知8. 数型的认知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0. 计数和比较大小1. 数字 0-10 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数字 0-10 的认知,比如数字的基本形态、发音、数字间的大小关系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游戏等课堂活动认识这些数字。
2. 加法和减法: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方法,例如用图示法表示加减运算过程。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加法和减法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加减运算的过程。
3. 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例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图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4. 长度的度量: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长度测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长度单位米、厘米等。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长度的杠铃或绳子的长度,然后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5. 时间的认知: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时间单位和对时间的认知,例如秒、分钟和小时等。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时间练习,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钟表读时间。
6. 重量的度量: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重量测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重量单位克、千克等。
例如,老师可以将许多相同数量的糖果重量相差很大的两个盒子,然后通过秤将它们的重量测量并记录结果。
7. 温度的认知: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温度单位度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温度测量的游戏,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8. 数型的认知: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数字类型,例如奇数、偶数、整数和分数等。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字类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数字类型。
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一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展开,对于孩子们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一
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的知识点:
1. 数字的认识:孩子们需要认识0到10的数字,并理解它们所代表
的数量。
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数学的第一步。
2. 数字的书写:不仅要认识数字,孩子们还应该学会正确地书写这些
数字。
书写练习有助于加深对数字形状和顺序的记忆。
3. 数的比较:孩子们需要学会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理解哪个数字更
大或更小。
4. 计数:孩子们要学会从1数到10,并且能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数量。
5. 基本的加减法:一年级上册的孩子们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这是数学运算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数学概念的前提。
6. 认识图形:孩子们需要认识并区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7. 测量:孩子们要学习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8. 时间的认识:孩子们需要了解钟表的基本构造,并学会识别整点。
9. 货币的认识:孩子们要学习认识基本的货币单位,如硬币和纸币,
并理解它们的价值。
10.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孩子们要学会如何收集数据,并使用图表来
整理和展示这些数据。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巩固这些知识点,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最后数到几,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前、后上、下的含义: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2、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
注意:一般情况下都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若题目指明图中人物的左、右,就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二、比大小1、左、右两边的数相等,就用“=”表示,如5=5,读作:5等于5。
左边的数大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如5>3,读作5大于3。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用“<”表示,即2<3,读作2小于3。
2、填“>”或“<”时,哪边数大,开口就对着哪边。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布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偏向,然后从1开始数,数到几,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透露表现物体的个数,而“第几”只透露表现其中的一个物体。
4、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五、加法1、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2、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可以采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本人的左手、右手地点的位置为尺度,肯定左侧和右侧。
右手地点的一边为右侧,左手地点的一边为左侧。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寄义:每个数都能够表示分歧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几何,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一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一、读数、写数。
1、数位表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写1,有2个十在十位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写几。
(即: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例如:十五写作15,它的十位是1,表示1个十;个位是5,表示5个一。
2、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单数:1、3、5、7、9 、11、13、15、17、19(每隔2个)双数:2、4、6、8、10、12、14、16、18、20 (每隔2个)5个5个一数:5、10、15、203、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或者说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 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读作是大写:汉字,写作是小写:数字(4)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5)由一个数字(0除外)组成的数叫一位数,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叫两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 9 ),最小的两位数是( 10 )。
(6)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计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同样多、多、少。
2、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列式:5-2=3比4多3的数是(7)列式:4=3=74、几和第几“第几”表示位置,“几”表示数量。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前面是比自己小的数,后面是比自己大的数)四、加减法(一)(一)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1 + 2 = 13 13 - 2 = 11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二)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三)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1 2 3 4 5 6 7 8 9 100+1 1+12+1 3+1 4+15+1 6+1 7+1 8+1 9+1 +10+2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20+3 1+3 2+3 3+3 4+3 5+3 6+3 7+3 +30+4 1+4 2+4 3+4 4+4 5+4 6+4 +40+5 1+5 2+5 3+5 4+5 5+5 +50+6 1+6 2+6 3+6 4+6 +60+7 1+7 2+7 3+7 +70+8 1+8 2+8 +80+9 1+9 +90+10 +10 1- 2- 3- 4- 5- 6- 7- 8- 9- 10-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23-3 4-3 5-3 6-3 7-3 8-3 9-3 10-3 -34-4 5-4 6-4 7-4 8-4 9-4 10-4 -45-5 6-5 7-5 8-5 9-5 10-5 -56-6 7-6 8-6 9-6 10-6 -67-7 8-7 9-7 10-7 -78-8 9-8 10-8 -89-9 10-9 -910-10 -10 五、加减法(二)(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看到3,想到7,9可以分成7和 2,3和7凑成10,10加2等于12”“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看到8,想到2,7可以分成2和 5,8和2凑成10,10加5等于15”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1+6(个位相加,1+6=7)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17 15=7+□□+□=139+□=16 □―10=2 □―□=6例如:根据3、4、7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3+4=7 4+3=7 7-3=4 7-4=3(三)看图列算式、解决问题。
看图列式解题时候,首先看到两个什么符号(大括号和问号)。
常用的关系有:(1)?在大括号的下面用什么计算(加法),左边+右边=总数(2)?在大括号的上面用什么计算(减法),要用减法计算,最重要的是找到什么(总数),总数—知道的=不知道的。
(3)要求“一共有多少”用什么计算。
(加法)我自己吃了9颗糖,给了小明4颗,现在还剩下6克糖,我原来一共有几颗糖?(4)要求“还剩多少”用什么计算。
(减法)原有—借出的=剩下的(5)要求“原来有多少”用什么计算。
(加法)拿走的+剩下的=原来的我借走了7本书。
图书馆里还有4本,原来有多少本?□○□=□(本)(6)要求“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用什么计算。
(减法)大数-小数=相差数。
六、认识物体和图形(一)立体图形1、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
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
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
魔方就是正方体。
(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3、圆柱体圆柱就像一根柱子。
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
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认识即可)七、认识钟表1、认识钟表(1)钟表上有什么(钟表上有分针和时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2)分针和时针怎样区别?什么样的是分针,什么样的是时针?(分针长又细,时针短又粗)2、认识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记时方法有两种:(1)文字记时法,例如:4时(2)电子记时法,例如: 4:004、时针指向几,分针还没指向12,在12的左边,就说:快几时了。
时针指正几,分针刚过12,在12的右边,就说:几时刚过。
注意:“几时刚过”,“快几时了”都可以说成是“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看钟面,再过2小时是几时。
(过几小时就用钟面时间“ + ”几小时)6时整,时针和分针在同一条线上,1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看钟面,1小时前是几时。
(几小时前就用钟面时间“-”几小时)八、位置1、熟记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
2、观察人物时要以观察的人的左右为准。
注意:上下楼梯,都是靠右走。
九、解决问题1、一图两式(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一图四式(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一图三式(一个加法和两个减法)2、两个数之间相隔几个数的问题:用大数-小数-1如:小朋友排队,小明排第9,小丽排第19,小明和小丽之间有几个人? 19-9-1=9(人)3、求看了多少页的问题:用大数-小数+1如:今天我从第10页读到第15页,,你知道我今天读了几页吗?15-10+1=6(页)4、我家上面有3层,我家下面有2层,这栋楼共有几层?3+2+1=6(层)5、9+3+1=13(只)6、10个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游戏,红红找到了5个,还剩几个小朋友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没有找到? 10-5-1=4(人)7、从前数小红是第4人,从后数小红是第6人,一共有几人? 4+6-1=9(人)本学期常用的字学生应独立认读。
如: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还剩、一共、左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