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07.50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中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一览表
实验一:水的循环
实验目的:
1. 观察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实验器材:
1. 实验箱或透明塑料盒。
2. 干湿棉花球或纸巾。
3. 小型风扇或其他人工造风设备。
4. 温度计。
5. 镜子或透明玻璃板。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箱或塑料盒底部放置干湿棉花球或纸巾,模拟陆地和水域。
2. 在盒子顶部放置小型风扇或其他造风设备,模拟风力。
3. 用镜子或透明玻璃板放在盒子顶部,以便观察水蒸气的形成和移动。
4. 开启风扇,观察棉花球或纸巾的变化。
5. 使用温度计测量盒子内部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6.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水蒸气的形成、风的流动等。
实验结果与结论:
1. 观察到棉花球或纸巾逐渐变湿,说明水蒸气在降温后凝结为水滴并落下。
2. 观察到镜子上有水滴,说明水蒸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冷凝形成水滴。
3. 温度计显示温度下降,说明水蒸发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导致周围温度降
低。
实验中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避免风扇和其他实验器材对人体的伤害。
2. 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避免外部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要准确、详细,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实验安全须知:
1. 使用实验器材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防止触电等危险。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物理学实验,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物理概念,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教师更形象地讲解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直观性强的知识结合实验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不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物理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每个实验。
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
1.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初中物理主要研究的是声、光、电、热、力、能量等现象,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
这就要求学校要尽可能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这样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都能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这样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传授学生物理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
初中物理试验目录八年级上应做分组演示实验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物理试验目录八年级(上)应做分组、演示实验:初中物理试验目录物理实验八年级(上)应做分组、演示实验:(苏教版)引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1、哪一支蜡烛先灭器材:玻璃罩、蜡烛活动:2、分组:探究磁铁隔着不同材料对铁钉吸引的变化器材:磁铁、细线、铁钉、各种金属片、塑料片、纸、硬币、玻璃、布、海绵等拓展活动:哪来的气泡器材:水槽、注射器第一章:声现象活动:1、分组:探究声音的产生器材:树叶、吉它、口琴、音*等各种乐器,活动: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空气、真空中传播器材:衣架、细绳、水槽、石块、电子钟、玻璃钟罩、抽气机、泡沫塑料活动:3、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器材:音*、乒乓球、活动:4、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器材:卡片、木梳、钢尺活动:5、辨别声音器材:各种乐器、活动:6、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器材:卷尺、小铜锣和小槌、数字式秒表、温度计活动:7、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器材:闹钟、纸盒、泡沫塑料盒活动:8、测一测你听觉的顺序范围器材:音频发生器和扬声器一台拓展活动:探究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器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弦乐器、四根长约1米粗细相同的尼龙线,一根长短\粗细与尼龙线相同的钢丝,直尺一把,纸杯两只,质量相同的弹子若干第二章:物态变化活动:1、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冰块活动:2、分组:练习使用温度计器材:温度计、烧杯冰块、水、热水活动:3、观察蒸发现象器材:温度计、酒精活动:4、分组:观察水的沸腾器材: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秒表、铅笔、热水活动:5、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器材:圆锥瓶、蒸发皿、烧杯、温水、冰块活动:6、探究冰、松香的溶化特点器材: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石棉网、三角架、铁架台、冰块、松香活动:7、人工造“雪”器材:碘锤、酒精灯、滴管、水活动:8、认识水循环器材:搜索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资料拓展活动:探究沸腾前水温的变化规律器材: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铁架台、水第三章:光现象活动:1、分组:分解太阳光器材: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光屏、带缝的挡光板、光源活动:2、观察色光的混合器材:各种颜色的玻璃纸、光源、图片活动:3、分组:颜料的混合器材:各种颜色的颜料、调色盘、水等活动:4、探测红光外侧的热效应器材:三棱镜、温度计、带缝的挡光板、涂有荧光物质的纸条(如有荧光标志的人民币)、白屏活动:5、做几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器材:手电筒、玩具激光笔、水槽、橡皮、白色光屏等活动: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活动:7、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光的反射演示器拓展活动:探究圆形光斑形成的原因带学生观察树阴下的光斑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活动:1、分组: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器材:凸透镜和凹透镜活动: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器材: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具座、光屏、光源活动:3、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器材:圆规、凸透镜、白纸、直尺活动:4、分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器材:光源、光屏、凸透镜活动:5、视力的矫正器材:视力表、红绿双色测试图活动:6、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器材:凸透镜和凹透镜、伽俐略望远镜模型活动:7、自制水滴显微镜器材:凸透镜、水活动:8、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器材:光的折射演示器或者玩具激光笔、玻璃水槽、白色光屏、清水、牛奶、蚊香活动:9、分组:观察光通过玻璃砖的折射情况器材:玻璃砖、激光笔拓展活动:试管透镜实验1、亮线和黑影器材:试管、水、白纸2、“凸透镜”也能成正立的、缩小的虚像器材:水槽、硬币、试管、橡皮塞3、直线变曲线器材:试管、水、用彩色笔在白纸上画红、蓝双色线条,并互相垂直、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活动: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活动:2、观察刻度尺器材:几种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活动:3、分组: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器材:刻度尺、书本、细线、硬币活动:4、学会使用秒表器材:秒表或停种活动:5、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器材:与课本差不多的纸张两张活动:6、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器材:课本大小的纸两张、米尺一把、秒表一块活动:7、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器材:秒表、刻度尺、玻璃管、橡皮塞、橡皮筋(红线)、清水、红墨水、坐标纸、铅笔拓展活动:怎样根据人的脚印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活动:1、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器材:天平、砝码、橡皮泥、冰块、烧杯活动:2、分组: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器材:天平、砝码、一盒大头针活动:3、测量水的质量器材:天平、砝码、烧杯、水、盐水活动:4、分组: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器材:天平、砝码、长方体铁块、三组体积不同的铁块、塑料块、铝块、松木块几种、硬币几种活动:5、分组: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器材:天平、砝码、量筒、量杯、石块演示器材:50ml、100ml、250ml等规格量筒活动:6、比较物质的硬度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铅笔心、铜钥匙等拓展活动:猜一猜我分类的理由器材:一个塑料盘、多种硬币、多种纽扣、多种文具、黑色笔一支、白纸若干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活动:1、选择一种模型器材:素描炭笔、白纸、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清水、烧杯、玻璃管、酒精等、活动: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器材:烧杯、红墨水、冷水、热水、二氧化氮气体活动: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器材:内聚力演示器、大砝码、四角拴有绳子的玻璃板、弹簧秤、活动:4、磨擦起电器材:塑料尺、塑料笔管、毛皮、丝绸、纸屑、气球拓展活动:为气体建军立一个模型器材:布朗运动演示器、气球、第八章:力活动:1、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器材:两个等到高的木块、重物、塑料板、弹簧、钩码三只、铁架台、插有毛细管的大红墨水瓶活动:2、分组:观察弹簧测力计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两只活动:3、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器材:泡沫塑料、橡皮泥、弹簧测力计、钩码、槽码活动:4、判断重力的方向器材:支架一套、细线、小球、玻璃水槽、三角板、铁架台、重锤活动:5、探究改变磨擦力大小的方法器材:木块、木板、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砝码、多支圆珠笔心等活动:6、研究自行车的磨擦器材:自行车、钢丝钳、螺丝刀、润滑油等活动:7、分组: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器材:塑料刻度尺、重物、细线、钢锯条活动:8、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吗?器材:铅笔一支、小车和条形磁铁各两个、透明胶带纸、旱冰鞋等拓展活动:探究橡皮筋的伸长特性器材:小橡皮筋圈若干、1元硬币40-50枚、刻度尺、回形针、细线、支架、小塑料袋一个、红色签字笔等到第九章:压强与浮力活动:1、观察与作用活动: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器材:的钉子作为桌腿的小桌、泡沫塑料、重物、木板,装有黄沙的水槽、气球、排钉板等活动;3、利用体重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器材:方格纸、体重计活动:4、分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器材:塑料袋、可乐瓶、液体对器壁压强演示器一套、帕斯卡球一只、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器活动:5、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器材: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橡皮泥、熟鸡蛋、广口瓶、酒精棉花、大号注射器、玻璃杯、硬纸片、水活动:6、估测大气压的值器材:50ml的注射器一支、弹簧测力计一个、刻度尺一把、活动;7、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器材:薄纸条、园柱纸筒、绳子、带有橡皮管的漏斗、乒乓球活动: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器材:弹簧秤、烧杯、金属块、石块、水活动:9、分组:浮力的大小器材:塑料袋、弹簧秤、盐水或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潜水艇浮沉演示器拓展活动:有趣的虹吸实验1、用注水法及抽气法产生虹吸2、用加热法产生虹吸3、借助毛细管产生虹吸4、间歇虹吸装置5、马特里奥容器第十章:力与运动活动:1、分组:怎样使物体上浮和下沉器材:烧杯、水、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带盖的小玻璃瓶、自备各种小物体活动:2、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器材:浮沉子演示器、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针、线、抹布等活动:3、观察与思考器材:小车、木块活动:4、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器材:铁架台两面三个、小卡车、线、钩码三个、滑轮等活动:5、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器材:斜面、棉布、木板、玻璃板、小车活动:6、观察惯性现象器材:塑料板、鸡蛋、水、杯子拓展活动:研究运动鞋与桌面间的磨擦力器材: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鞋,最大刻度为5NT20N的弹簧测力计各一个、天平、砝码、胶带、大号回形针等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活动:1、做一做:拔图钉器材:木板、图钉、钳子、锤子、起子活动:2、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的条件器材:杠杆、钩码、弹簧称、铁架台活动:3、如何把木料运上楼器材:定滑轮、动滑轮、木块活动:4、分组: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器材:定滑轮、动滑轮、钩码、弹簧称、活动:5、探究斜面器材:木板、木块、小车、钩码活动:6、估测人的功率器材:自备活动:7、再探动滑轮器材:木块、弹簧称、动滑轮、钩码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制作一个组合的简单机械器材:杠杆、定滑轮、动滑轮、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活动:1、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器材:斜面、木块、小车、重物活动:2、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器材:卡片、橡皮筋活动:3、模拟打桩器材:沙子、铁钉做的桌子、木块活动:4、分组:观察摆球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器材:摆球、铁架台活动:5、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器材;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活动:6、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器材:塑料盒、电火花发生器、酒精、活动:分组: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料时放出的热量器材:烧杯、温度计、燃烧皿、酒精、碎纸片第十三章:电路初探活动:1、分组:观察手电筒器材:手电筒活动:2、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器材:电池、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活动:3、怎样使两边个小灯泡亮起来器材:电池、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活动:4、分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器材:电池、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活动:5、分组:观察电流表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活动:6、分组: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活动:7、分组: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器材: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活动:8、分组:学习使用电压表器材:电压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活动:9、自制水果电池器材;一只橙子、铜片、铁片、活动:10、分组: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器材:电压表、电源、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活动:11、病房呼叫电路的设计器材:小灯泡、电线、电源、电铃第十四章:欧姆定律活动:1、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器材:电流表、小灯泡、开关、不同材料的金属丝、干电池两节活动:2、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器材;电阻定律演示器活动:3、分组:用?铅笔心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地变化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座、开关、电流表、导线、铅笔心活动:4、分组: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器材:滑动变阻器、干电池两节、小灯座、开关、电流表、导线、活动:5、分组: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器材:滑动变阻器、干电池两节、电压表、开关、电流表、导线活动:6、分组: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导线活动:7、分组: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综合实线活动: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电灯器材:直流电源、灯泡、灯座、开关、各种铅笔、导线、金属回形针、各种规格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各种工艺材料和工具。
学生分组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2. 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实验器材:1. 天平;2. 量筒;3. 细线;4. 棉花;5. 物体(如石头、铁块等)。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人,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2. 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并在实验桌面上摆放整齐;3. 首先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4. 将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取体积V1,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5. 用细线将物体系住,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读取体积V2,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6. 计算物体的体积:V = V2 - V1;7.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V;8. 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纸上;9.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0.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
注意事项:1. 测量质量时,要确保天平平衡,准确读取质量值;2. 测量体积时,要确保量筒内水位稳定,准确读取体积值;3. 物体放入水中时,要完全浸没,避免气泡产生;4. 计算体积时,要准确无误;5.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遵守实验纪律。
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密度大小;2. 探讨影响物体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失误,如读取体积值不准确等,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加强指导。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密度及相关知识。
浅析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策略是一种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确定实验目标和内容:在进行分组实验前,教师应该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内容,确保实验能够与课程内容相对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分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验经验和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可以选择同等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合,也可以将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组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指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演示。
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安全措施等。
4.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一旦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确保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5. 提供实验指导和解答: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等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 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实验经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实验技巧的掌握。
7. 展示和评价实验成果:可以要求学生将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并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实验成果的自信和对实验的兴趣。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策略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生活中,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又是考核一个劳动者的基础现况。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适应生产劳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因而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教学方式。
因而除基本操作和得出理论外,演示实验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给学生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适当运用多媒体如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在课件的演示中能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这一规律,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特殊点成像的规律,得到逼真的模拟,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3.注意实验的整体效应例如在“功的原理”一节教学中,我把杠杆、动滑轮固定在同一演示板上,并用红纸条标好刻度,然后演示用它们提起重物的情况。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分组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2. 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所需器材及作用。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事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4. 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操作: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实验总结: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4. 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很好很漂亮马马虎虎很一般很差很难看准备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演示实验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实施阶段: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改进并补充演示实验,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时间(一般为一章教学内容结束),调查总结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反应情况,同时对下一研究做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总结阶段:汇集实验材料、问卷分析汇总和数据处理;分析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究结果。
总结实验研究的经验与得失,为今后的扩展研究作好积累。
研究可行性分析:过互联网搜集大量的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相关的实验资料,同时教师积累了一些根据教学要求对堂演示实验修改使用的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
参考文献:王义智编著,王宗敏审定,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郭玉英主编,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探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2009-12-29 10:32:31探讨开展物理小实验,,2009-12-29 10:18:02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2010-1-7 15:33:00新课程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作者:刘红瑾(专家研修甘肃义教学科专家网络研修三班)∙评论数/浏览数:5 / 1238∙发表日期:2010-05-04 21:24:33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
如何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课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公式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总结得来的。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作用大,效果明显。
成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快乐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所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加强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规定必须完成20个学生实验。
可见,学生分组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有些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不处理好,就会大大影响分组实验的功效,下面就我在平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简要谈谈我的看法:一、实验前要做到目的明确,准备到位学生容易给老师造成一种错觉,一听说要进实验室上分组实验课,部分学生就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一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模样,老师有时很容易被他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相信他们已经胸有成竹,然而等到进了实验室,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面对仪器不知所措,最后影响了实验课的进程,甚至什么收获也没有,热闹一下就回去了。
据我观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喜欢实验课那个新鲜劲,对老师布置的实验前要完成的准备任务根本就没在意,他们进实验室就是为了放松放松,图个热闹。
比如有次在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由于是新学期开学不久,学生很久没进实验室了,一听说下节课要做分组实验,顿时,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涨,我布置完实验前的准备任务后,以为这次实验学生会完成得很好,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有的学生进实验室后既没有画好电路图,设计好记录表格,也不知道怎么样来完成这个实验,甚至有的连笔和纸都不带,这堂实验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基本测量方法和实验方法王万仓一、比较法1.直接比较一个待测物理量与一个经过校准的、属于同类物理量的量具或量仪(标准量)直接进行比较,从测量工具的标度装置上获取待测物理量量值的测量方法,称为直接比较.如用米尺测杆的长度即为直接比较。
2 .间接比较由于某些物理量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测量,故需设法将被测量转变为另一种能与已知标准量直接比较的物理量,当然这种转变必须服从一定的单值函数关系。
如用弹簧的形变去测力,用水银的热膨胀去测温等均为这类测量,此称间接比较。
3.比较系统有些比较要借助于或简或繁的仪器设备,经过或简或繁的操作才能完成,此类仪器设备称为比较系统。
天平、电桥、电位差计等均是常用的比较系统。
为了进行比较,常用以下方法:✓(1)直读法米尺测长,电流表测电流强度,电了秒表测时,都是由标度尺示值或数字显示窗示值直接读出被测值,此为直读法。
直读法操作简便,但一般测量准确度较低。
✓(2)零示法在天平称衡时,要求天平指针指零,用平衡电桥测电阻,要求桥路中检流计指针指零。
这种以示零器示零为比较系统平衡的判据,并以此为测量依据的方法称零示法(或零位法)。
零示法操作手续较镀,但由于人的眼睛判断指计与刻线重合的能力比判断相差多少的能力强,故零示法灵敏度较高,从而测量精密度也较高。
✓(3)交换法和替代法为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提高测量正确度,常用它们。
如为消除天平不等臂的影响,第一次称衡时在左盘放置被称量物,第二次称衡时在右盘放置被称量物,两次称衡值的平均值即被称量物的质量。
类似的测量方法称交换法。
在用平衡电桥测电阻时,先接入待测电阻,调电桥平衡,保持电桥状态不变,用可调电阻箱替换待测电阻,调电阻箱重使电桥平衡,则电阻箱示值即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类似的测量方法称为替代法。
二、补偿法当系统受到某一作用时会产生某种效应,在受到另一同类作用时,又产生厂一种新效应,新效应与旧效应叠加,使新旧效应均不再显现,系统回到初状态,此称新作用补偿了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