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是指中国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权力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为宗旨,并逐步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进行探讨。
一、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的法律体系由中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构成。
其中,中国宪法是最高的法律,司法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职权。
法律则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涵盖了刑法、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方面的规定。
行政法规则是由国务院制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职责进行具体规定。
地方性法规则由省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主要用于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
二、司法制度的组织和运行中国的司法制度主要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构成。
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各类案件,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检察院则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还存在着公安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律师等多个司法辅助机构,共同协助司法机关履行职能。
这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司法制度体系。
三、法律适用和司法保障中国的法律适用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合理预期原则、禁止滥权原则等。
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在适用中不得歧视任何公民或者组织;合理预期原则为法律行为提供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禁止滥权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不能超越法定权限。
为了保障公民的诉讼权益,中国还设立了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四、司法改革与创新中国的司法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中国司法系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健全诉讼制度、推进审判制度改革、加强司法责任制建设等。
此外,还加强了对重大司法案件的监督和调查,整顿了律师行业秩序,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总结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功能和问题引言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它们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功能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法律制度的功能法律制度是指一国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各种法规和法律程序,包括宪法、立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
它具有以下功能: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它约束了个人和组织的活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其他权益。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制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权、自由和财产权。
它确保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平等,防止滥用权力和侵害公民权益的行为。
3. 促进经济发展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经济环境,保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它规范了企业组织和经营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4. 维护社会公正法律制度通过法院来解决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公正。
它确保了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对权益的赔偿,保障了每个人的平等待遇。
二、法律制度的问题尽管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功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规范不完善由于社会的变化和法律的滞后性,法律规范往往无法完全解决新问题的出现。
一些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和法律规范的模糊性导致了很多争议和误解。
2. 执行力不足法律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依靠执法机关的力量和秩序。
然而,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执法不力、执法腐败和执法不公平的问题,导致法律难以有效执行。
3. 司法公正有待提升司法体系是法律制度的核心环节,但司法公正的问题存在于一些司法机关中。
包括审判程序不公正、法官的不专业行为、陪审团制度的问题等,使得司法判决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4. 司法资源不均衡司法资源的不均衡是存在于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法院和检察院资源有限,人员不足,导致案件受理和审判速度较慢,给当事人带来不便和不公正。
结论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它们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功能。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学习建议】:秦朝的法律制度是法家思想在法律制度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从学习材料上,对云梦秦简的发现这一史实应加以注意,因为,绝大部分有关秦朝法律中的罪名、法律形式的叙述都是直接取材于云梦秦简。
在学习这一章时,我们对秦朝法律的指导思想和罪名体系、司法体系要重点掌握。
对法家思想在秦朝实践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要加以领会。
【本章知识点】:1.“法令由一统”和“事皆绝于法”的法制指导思想。
1.云梦秦简2.主要法律形式3.刑事法律当中的主要指导原则4.刑罚体系5.罪名体系6.民事法律中的主要制度7.行政、司法制度9.秦朝法律的主要特点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种集权专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君主领导下的封建官僚体制和郡县制行政区划;在经济上实行小农式土地私有化和重农轻商;在法律上实行依“法”治国,建立一体化的司法体制。
以法(法律)、势(赏罚)、术(君主控制大臣的技术)为主要思想的法家学说对秦朝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法治”方面,秦实行皇帝主导立法的“法令由一统”和“事皆绝于法”的指导思想。
但必须指出的是,它所指的“法治”,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而实际上是“罚治”,即以刑罚治国。
【概念辨析】:1.法令由一统:它有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指秦的律令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律法令,二是指秦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立法权,君主在法律实施方面拥有绝对权威。
2 •事皆决于法:法即罚。
它是指秦朝将刑罚处罚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
秦朝的刑罚体系严密,以严刑酷罚(肉刑)惩处违反国家有关在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规定的行为。
第二节秦朝的立法概况【基本内容】:一、在秦王朝实施统治的十五年时间里,主要的法律制度是延续秦国时期的法律。
它的法律主体是《秦律》,同时还有一些法令。
《秦律》中的内容在云梦秦简中有部分纪录。
它的主要内容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最早的法律代码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周礼》、《鲁礼》等封建家族的法律规范。
随着中央集权的形成,唐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陆续颁布实行各种法律条例,如隋唐时期的《律历》、宋代的《大宋律例》等。
这些法律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制度的更迭,法律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元代颁布的《大元律》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刑法典,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大明律》在法律体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对法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司法体系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经历了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古代社会中,司法权力主要由地方的封建家族或豪强掌握,执行的是各自的家族法规。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兴起,司法权力逐渐从地方移交给中央政府。
唐代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其中刑部作为最高行政与司法权力机构,标志着古代中国司法体系的中央集权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宋徽宗时期,刑法实施进一步规范,审判流程更加公正透明。
法院设立、审判程序改革,使得司法体系更加完善。
明代的司法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官的选拔与晋升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司法的独立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而到了清代,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改革还更加深入。
清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建立了以大理寺、都察院为核心的中央司法机构,并在地方设立了各级法院,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管理。
三、特点和启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中国古代法律注重以德治国,讲究心理教化,不仅依靠刑法、诉讼程序等硬性的法律手段,还注重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
中国历史朝代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更替。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也随之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中国历史朝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夏商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奠定了中国法律文明的基础。
在夏朝,成文法并不完善,主要依赖于习俗和传统进行调整和处理。
商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些刑事、民事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程序,并设立了刑罚制度,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法律秩序。
周朝时,制定了《周礼》和《鲁缙草书》,对法律和司法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规范。
二、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实行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
秦朝制定了《律令》和《法经》等法典,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了法律。
同时,秦朝建立了严密的司法机构,推行官吏考核制度和审案监察制度,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性。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但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
汉朝出台了《胙法》等一系列法律来保护人民权益,加强了地方刑事审判权的独立性。
司法机构也进一步扩大并完善,成立了太子太傅、廷尉、御史等职位,实行了分级审判制度。
三、唐宋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唐宋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达到了较高水平。
唐朝制定了《唐律疏议》和《唐刑法》等一系列法典,规范和细致地规范了法律,成为后世法律文化的重要遗产。
唐朝“三法分别”制度的出现,进一步保障了司法独立性,分别设立审柄、尚书省和审刑院等司法机构,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宋朝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进一步发展。
宋朝出台了《大明律》和《乡规民约》等法典,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制度。
同时,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吏,提高了司法行政的素质和能力。
四、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明清时期,中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充满了辉煌与智慧的篇章。
在这段峥嵘岁月中,中国古代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制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律的起源、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法律和司法制度。
一、法律的起源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最早的法律来源是自然法则,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和道德规范,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法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便形成了专门的法律机构,开始正式制定和执行法律。
二、法律体系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发展历程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部族长老的习惯法来解决争端。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习惯法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于是社会需要更加统一且公正的法律规范。
古代中国法律的体系化进程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的法律体系以吴地法为基础,在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到了西周时期,国家制定并编纂了一部法律典籍《周礼》,将法律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随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法规,各自发展了不同的法律体系。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齐国的《齐法》和秦国的《律令》。
直至秦朝,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颁布了《律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三、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司法权力主要由朝廷掌握,它是通过吏部分布地方官员来实施的。
在这一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相对稳定,法官的职责包括审判和制订新法。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一套独特的审判程序。
在每个审判过程中,法官会对案件进行充分调查,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证据,并进行公正的判决。
而一些重要的诉讼案件则由皇帝亲自审判,以确保公正和权威。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对于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法律体系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
礼法是基于礼仪制度的法律规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由于封建社会中礼法的重要性,封建法律体系主要以礼法为核心,以专门的法律文献标准为基础。
权威法典是封建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文献,最为著名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等。
这些法典不仅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组织架构和行政职能,还包含了刑法、民法和商法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随着历史的演变,每个朝代也会发布自己的法律文献,用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二、司法制度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主要分为官府审判和社会仲裁两种形式。
官府审判由朝廷内设的各级法院负责,而社会仲裁则由村社自行组织并由村长或长者负责。
这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架构。
官府审判以朝廷的法官作为审判主体,根据法律条文和实践经验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官府审判注重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尽量保证审判结果的正义性。
而社会仲裁则主要应用于争议解决,尤其在民事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村社成员根据习惯法和社会道德准则,通过讨论、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三、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法律体系的建立为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提供了保障。
礼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得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其次,司法制度的建立使得诉讼纠纷能够得到公正和有效的解决。
无论是官府审判还是社会仲裁,都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调解纠纷的作用。
司法制度的健全使得人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获得公平的待遇。
此外,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理念,如公正、尊重人权、社会责任等,都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重点、难点:一、秦朝统一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的建立;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要内容;三、秦朝刑事立法的内容与特点。
商鞅变法改革的巨大成就,使秦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秦王嬴政即位后,开始着手进行兼并统一战争。
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的短短十年间,秦国先后灭掉韩、魏、楚、赵、燕、齐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秦朝。
它继承秦国商鞅变法的改革成果,坚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确立了一套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特色的法制体系。
由于秦朝的暴政峻法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仅仅十余年后即被农民战争推翻。
但它所确立的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法制体系,却对汉朝以后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立法概况秦朝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则为指导,通过统一法度等一系列立法活动,建立了律、令、制、诏等多种法律形式构成的统一法律体系。
(一)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秦朝吸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国家学说和法制理论,确立了“事皆决于法”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立法体制。
在这一“法治”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法度等立法活动。
首先是更改国君名号为皇帝,宣布其“命为制,令为诏”,将其法定为具有绝对权威和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其次是把原秦国的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强制推行于其他六国地区,使其在秦朝全境内得以统一并普遍适用;第三是通过多次出游巡视、封禅刻辞,制定颁布和宣传普及法律政令,正如这些刻辞一再宣扬的:“皇帝临位,作制明法”;“大圣作治,建定法度”;“秦圣临国,始定刑名”。
为了以“法治”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行,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制订了挟书焚书令,明确规定:史官只准收藏秦国史籍,其余一律焚毁;民间所藏儒家诗书与百家著述,须上缴官府销毁;令下三十天内不焚烧者,罚作苦役;谈论诗书者,弃市;议论时政者,族诛;官吏知情不举,与犯者同罪;欲学法令者,以官吏为师。
元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王朝之一。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元朝在其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以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一、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元朝在统一全国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建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法律制度。
元代皇帝忽必烈下令编纂《大元法统》,这是元朝法制的奠基性法典。
《大元法统》继承了宋代的《大宋律》和金代的《兴宗法度》,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
《大元法统》共分为九法,包括刑法、工商法、徭役法等。
刑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法典之一,其规定了具体的刑罚、刑法程序和律诉制度。
元朝采用严格而复杂的法律体系,罪犯的罪行和刑罚之间有着明确而细致的对应关系。
除了《大元法统》,元朝还编纂了一系列根据地区特点的法典,如《燕南堂律例》、《新蒙古律例》等。
这些地方法典在法律适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元朝的统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司法体系的建立与演变元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司法体系,以确保法律的实施和公正。
元代设立了中书省、行台、路途等机构来管理和监督全国的司法事务。
中书省是元朝的中央司法机构,行使督察和决策职能。
行台负责管理地方的司法行政事务,是元朝地方司法机构的核心。
路途是元朝划分的行政区域,并设立了巡抚、知府等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和审判案件。
元朝采用了官员共同参与审判的制度。
一般来说,审判由监察御史、行台官员和地方官员组成的三人团对案件进行审理,以确保公正和权威性。
对于一些重要的案件,甚至会有更多的官员参与逐级审理,以保证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特殊的法院,如刺史衙门为监听各地官吏的行为,大都督司为处理边界纷争和地方军队纪律的机构等。
这些法院的设立有效地提高了司法效率和权威性。
三、元朝法律制度的影响与遗产元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朝的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明清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法律法规与司法制度一、法律法规的概念和作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宪法、行政法规、立法法规、司法解释以及部门规章等。
它们具有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作用。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们不仅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基础,也是社会公众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法律法规的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使得它们成为国家权力监管和公民权利保障的主要手段。
同时,法律法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工具。
它们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保障市场秩序,营造法治环境,引导社会各界合法竞争,为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二、司法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司法制度是指国家为行使审判职权而建立的一套法律体系和机构安排。
它包括法院系统、检察机关、律师制度等多个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手段。
司法制度的性质是维护公民权利、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法治建设。
比较典型的司法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制度指的是国家治安、刑事犯罪、刑事追诉、刑事审判和刑事执行等程序和制度;民事诉讼制度指的是解决民事纠纷以及合同、财产、人身权利等问题的程序和制度。
司法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统一、程序公开、审判独立、裁判公正。
司法权力统一是指所有的司法机构都必须追求公正和法律的实现。
程序公开是指法院审判的过程必须公开,让公众知道司法机关的审判原则和程序。
审判独立是指法官行使审判权时独立于执行和立法权力。
裁判公正是指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必须是公正、合法和透明的。
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过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过程需要经历诸多环节和程序。
首先,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有法律的授权。
例如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宪法、制定基本法律、修改、废止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
其次,制定法律法规需要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各级政府、部门和一线工作人员也必须广泛参与。
现代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改革一、现代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在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保障和执行的一系列规范,以保证社会运行秩序和公正正义。
现代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多个领域构成,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其运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与发展。
在中国,自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法律体系除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传统领域的法律之外,还包括了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越来越多的新领域。
同时,以宪法为核心的现代法律体系也逐渐形成,并成为保护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具。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不断摸索中实现了由旧到新的历史性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加强了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普及,全面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和建设,并在国际上倡导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现代法律体系的发展。
二、司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司法制度是现代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司法权力执行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保证。
司法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而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则可能导致司法公正的缺失和司法领域的黑暗腐败。
近年来,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改革课题,旨在推动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正权益、加强司法监督,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系的意见》,推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
通过加强司法制度改革,可有效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加快审判程序,提高庭审效率,避免司法繁琐、复杂的情况出现,推进公证、律师制度等司法制度改革,更好地维护维权力和司法的透明度。
此外,司法改革也将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司法机构依法独立、公正、中立的执行司法职责。
三、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发展与现阶段的关键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司法制度逐步从传统的官本位模式向法治化转型,不断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司法制度改革。
第一节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一、立法指导思想(一)保护蒙古人特权,实行民族分治,在法律方面实行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倾向的政策。
将人们划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二)祖述变通的立法思想,即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律法的策略,“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特别是“附会”和“参照”汉法,采用唐宋以来的中原法律文化;同时又保持、尊重和继承蒙古国的制度。
比如实行分封采邑制,坚持蒙古人为正职,保留蓄奴制度和军事长官的世袭制度。
二、元朝的立法(一)立法1、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在蒙古长期形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规范——“约孙”——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包含训令、札撒和原有习惯等内容,并用文字记载加以颁布。
其特点是:不完备也不系统,刑罚残酷,包含了其中迷信原始的内容。
2、《至元新格》:1271年,元世祖颁行的诸法合体的综合性法典,是元代首部成文法典,是将历年所颁格例加以汇编而成的。
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3、《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颁行,有四部分组成:一诏制,94条;二条格,1151条;三断例,717条;四别类,577条,条文内容承袭了唐宋法典的基本精神。
其中的“诏制”相当于唐宋的敕条。
“条格”则相当于唐宋时的令格,是皇帝亲自发布,或直接由中央行政机关颁发给下述部门的政令。
“断例”是具体案例的裁断决定。
今天,只有条格部分保留,其他的大多散失。
4、《元典章》,即《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英宗年间颁布,由当时江西地方地方官府汇编而成的法规大全,收集了从元初到元英宗年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各方面的律令典章和判例,共60卷。
该书由中书省核准后,下发全国各地实行。
5、《至正条格》。
大元通制颁布后,由于朝廷不断颁布诏令,加上司法格例繁杂,给官吏留下了任意取舍与解释的可乘之机,导致法制混乱。
1340年,元顺帝在修订删减基础上,颁布《至正条格》,是元朝最后一部法典。
(二)特点1、法律形式极不规范。
司法制度与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政府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确保了公正和平等的司法程序,并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司法独立法律体系是司法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确保了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司法制度的定义、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以及其重要性。
一、司法制度的定义司法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组合体系。
它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和公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司法制度由宪法规定,并受到国家其他法律的保护。
二、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1. 独立性司法独立的核心原则是确保司法机构在行使职权时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指使。
独立性是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机构应独立处理案件,保证公正和公平。
2. 审判权的独立审判权的独立是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法机构应独立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公正、客观和中立的裁决,确保公民权益不受侵犯。
3. 法官的独立性法官的独立性是司法独立法律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法官应在行使职权时独立、公正和中立,不受政治、经济或其他利益团体的影响,只按照法律和证据作出判断。
4. 司法程序的公正与效率司法程序的公正与效率是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关键要素。
公正意味着在司法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均应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法官应根据法律和事实作出公正判断。
同时,司法程序应高效运作,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审理和解决,保障公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重要性司法独立法律体系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确保了公民享有的法律和人权得到保障,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正义,保障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司法独立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司法制度和司法独立法律体系是保障公民权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各国应重视司法制度和司法独立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强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不断提高司法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法律體系與司法制度
第一節當代西方法律系統
1.不同的社會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法律觀念,自然形成許多不同的法律系統。
2.一般學者將世界上的法系大致分為中國法系(嚴刑峻法、無民法)、大陸法
系、英美法系(習慣法)、回回法系(重視宗教、階級,一夫多妻)及印度法系(重視階級)等五種。
二、大陸法系
1.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指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在繼
承羅馬法的原則與形式的基礎上,以法國拿破崙法典為範本而發展成的一種法律體系。
換言之,大陸法系的主要淵源為羅馬法與法國民法典。
2.羅馬法主要是指從紀元前五世紀羅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3.羅馬法的貢獻在於最早、最明確地建立了私有權的概念,並規定私有權受法
律保障,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則,以及最早、最完備地規定了簽訂契約的自由權,亦為西方社會契約自由原則的最早表述。
a.契約自由原則:雙方訂定契約自由決定。
4.大陸法系較強調法律的邏輯性、合理性與嚴肅性,法律結構比較單一,法律
均為成文法,沒有判例法。
在民法、商法、刑法等方面都制定較系統的法典,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只能依據法律而不能任意解釋,創造法律。
5.大陸法系的特點
a.成文法典的具備:法律都以條文形式呈現做為國家主要法源。
b.訴訟程序的重視:關於訴訟案件,必先審查是否合乎程序,之後再做實體
上的審判。
c.裁判機關的定型:法院的審級系統、法庭組織均由法律硬性規定,不得違
反。
d.民刑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分隸:關於民刑事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關於行政
訴訟則由行政法院管轄。
三、英美法系
1.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英國法、判例法,指早期英國通過去院審理案件「遵
循先例」和立法等形式,廣泛吸收羅馬法,教會法的思想和原則,以及日耳曼習慣法等,逐漸形成的一種法律體系。
2.判例法的形成主要係來自於法院法官的判決。
法官將存在於制定法、判例或
法學名著中的法律原則運用到具體的案件之上作出判決時,往往會經由法官的理解或解釋,而引申出新的法律精神,即所謂「判例法」或「法官法」。
3.遵循先例是判決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此原則並不意味著所有法院的先例,
必須讓所有的法院遵循。
實際上,它是根據法院的權威等級區別而適用。
第二節國家的主要法律規範
1.有以自羅馬以來最普遍之學說為利益說,亦稱目的說。
2.即以保護公益為目的者為公法,以保護私益為目的者為私法。
但公益、私益
之界限如保劃分,亦為不易解決之難題。
3.基於法之內容分類,可分為:
a.公法體系:憲法、行政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對訴訟法。
b.私法體系:民法、商事法。
c.公私綜合法體系:經濟法、勞動法。
d.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
二、公法系統
1.行政法
a.行政法是指關於行政權的基本組織,及其作用的國內公法之總稱。
泛指一
切行政法規,而非某一法典的具體名稱,其內容大體上包括行政機關之組
織及行政權的作用,如行政院組織法,或其他行使行政權的組織法、或組
織規程等,均屬於行政機關組織之範圍;由此可見,行政法為國內法,亦
屬於公法的性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和人民關係的法律,而非規定私人相
互關係的法律。
b.法治國家的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依循「依法行政」,以達到行政行為的合
法性,要求行政行為、行政處分接受到法的約束。
一旦行政行為不能符合
上述原則,或有違反之虞時,人民有權利要求國家予救濟,這種對於國家
行政行為違法不當所提起之救濟,一般稱為「行政救濟」。
c.行政救濟以其尋求救濟之方向可區分為:
i.行政內部救濟:在行政體系內的救濟,如請願、異議與訴願。
ii.行政外部救濟:訴諸行政體系外之救濟,如訴諸民意機關、向監察機關
申訴、向法院提起訴訟(主要)。
2.刑法
a.刑法之意義可分為形式與實質意義兩種。
i.形式意義專指刑法法典。
ii.實質意義則指規定國家具體行使刑罰權,及犯罪構成要件與刑罪範圍的法律。
b.刑法規定對於反對社會行為之制裁,最具社會性。
c.十九世紀末李士特將特別預防理論發揚光大,以刑罰不僅經由心理強制產
生刑罰之嚇阻功能,且亦應具有教化功能,經由教育與感化,產生矯治功
能,以矯治需要或可能之犯人,個別教育犯人或使其再社會化,故在傳統
刑罰之外,為達教化之目的,應加入教育刑罰與保安刑罰。
i.傳統之刑罰觀,著眼於犯罪行為之刑罰制裁,注意報應。
ii.現代之刑罰觀,則注重犯罪人將來之危險性,強調預防。
d.責任能力
i.責任能力係指是非辨別能力,亦即自由意思決定能力。
因為違法行為之
處罰,須行為人能憑其自由意思,辨別其行為之是非而仍為之。
→有責任能力人:年滿十八歲以上之人。
→無責任能力人:未滿十四歲之幼年人與心神喪失之人,不予處罰,
但依情節施以保安處分。
→限制責任能力人:精神耗弱人、瘖啞人、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
少年人與滿八十歲之老年人,依法得減輕其刑。
e.責任條件
i.責任條件乃指行為人關於侵害法益之一定意思態度,亦稱為意思責任。
ii.責任意思中「故意」之意義,就希望主義之論點而言,係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故意事實,明知必有意使其發生,抑預見其發生而不違背
犯人本意,希望其結果發生,其構成即為故意。
iii.過失:行為人對於發生之犯罪事實應認識且能認識,而因不注意致欠缺認識之心理狀態。
換言之,過失之要件有三:
→有注意的義務
→有注意的能力
→疏忽注意
三、私法系統
1.法律思想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民法的原則自亦隨著時代而演進,在十
八世紀之法律思想為個人主義,及絕對尊重個人之人格,依此思想乃演成民法上的三大原則:
a.契約自由主義
b.過失責任主義
c.所有權絕對原則
2.近代以來,由於已由個人本位之法律思想,轉變為社會本位之法律思想,由
尊重個人人格演變為以社會公共褔利為前提,因此民法上的三大原則,亦修正為:
a.契約自由之限制
b.無過失責任原則
c.所有權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