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物的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18.62 KB
- 文档页数:2
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一、工业毒物概述工业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有机气体等。
这些毒物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等。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毒物的工作者需要有相应的防护意识和技术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常见工业毒物及其特性1.有机溶剂:具有挥发性、易燃性和毒性,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2.重金属:具有毒性和蓄积性,如铅、镉、汞等。
3.有机气体:易燃易爆、对呼吸道刺激和中毒作用明显,如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防毒技术培训内容1.毒物的识别和分类:通过外观、气味、特性等方式识别常见工业毒物。
2.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佩戴:包括呼吸器、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装备的选择和正确佩戴方法。
3.急救处理:应急情况下的毒物接触处理方法和急救措施。
4.工作环境监测:学习使用监测设备对工作环境中毒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5.个人卫生: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防毒技术的重要性工业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防护意识和技术是保障工作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防毒技术培训,工作者能够提高对工业毒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五、结语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资料的编写旨在提升工作者对工业毒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工作者们能够重视防毒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以上是针对工业毒物与防毒技术培训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工作顺利,安全第一!。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化学工业中存在着许多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
在进行化学工业生产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降低人员受到毒物的接触,同时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进行急救。
本文将介绍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方法。
一、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分类化学工业中常见的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有机溶剂:如苯、甲醛、甲苯等。
这些物质在挥发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有损害。
2.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
这些物质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生殖系统有毒性。
3. 有机磷农药和杀虫剂:如敌敌畏、氯丹等。
这些物质对神经系统有剧毒,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4. 硫化氢和氰化物:这些物质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剧毒。
5. 强酸和强碱:如硫酸、盐酸、氢氟酸等。
这些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性。
6. 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石棉等。
这些物质可导致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
二、防护措施1. 个体防护装备:工人在接触有毒物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手套、防护服和防护面具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地防止有毒物质通过皮肤、口鼻和眼睛进入人体。
2. 通风系统:化学工业场所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和有害颗粒物,保持空气清新。
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应急设备:化学工业场所应配备适量的应急设备,包括洗眼器、淋浴器和呼吸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供紧急救援。
4. 定期培训:化学工业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防护培训,使他们了解有毒物质的属性和危害,并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应急设备。
此外,企业还应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为员工提供遇到事故时的应对方法。
三、急救方法在化学工业中,如果发生对人体有害的事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1. 呼吸机构受损急救方法:- 强制呼吸:使用人工呼吸器或面罩进行强制呼吸,保证氧气的供应。
- 气管切开:在严重窒息的情况下,可进行气管切开术,以确保气道通畅。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吕昊南(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1002 学号:3100904037)摘要:工业毒物正在危害着我们社会群体以及生长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工业毒物,毒物危害,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工业防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危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与工业毒物的概念及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
工业毒物物理状态分类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工业毒物的物理状态分类。
这事儿听上去可能有点儿沉重,不过咱们轻松点儿说。
工业毒物,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在工业生产中可能会对人和环境造成伤害的物质。
你可能想问,这些毒物到底分成几种状态呢?其实简单来说,主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咱们就先从固体开始说起吧。
固体毒物就像那些不太好相处的家伙,往往藏得很深。
比如说铅和汞这两位大佬,他们在很多工业产品里都能见到。
铅,大家可能知道,是一种古老的毒物,尤其是在涂料和电池里,跟孩子们的健康可是一点儿都不搭边。
想想看,要是铅粉飘在空气中,真是让人心慌慌。
而汞呢,这位银色小子在一些仪器和灯泡里常常出没,别看它看起来闪闪发光,实际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大了。
不少人可能觉得,固体的东西看起来比较稳定,其实它们一旦被打破或者磨损,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再说说液体毒物,嘿,这家伙可就活泼多了。
想象一下,像那些化学溶剂,像苯、甲醇之类的,都是液体毒物。
它们在工业上可是常客,常常被用来溶解别的材料。
可问题来了,这些液体一旦泄漏,那真是让人叫苦不迭。
比如说,苯的味道浓得让人想逃,吸入后可就要小心神经系统的影响了。
尤其是在一些小工厂里,工作环境往往通风不好,真是让人心里打鼓。
液体毒物的危害在于,它们往往会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迅速进入我们的身体,像无形的刺客,真让人防不胜防。
咱们聊聊气体毒物。
这些家伙可就更难捉摸了,像二氧化硫、氨气这些都是气体毒物,见风就跑,随时可能在空气中游荡。
这些气体往往带着刺鼻的气味,尤其是在一些化工厂里,简直就像一场“气味的战争”。
二氧化硫,一旦释放到空气中,简直像个搅局者,能引起呼吸道的各种问题。
而氨气呢,那种刺激的气味简直能让人一秒钟变成“咳嗽小王子”。
气体的危险在于它们不容易被肉眼看到,甚至有时候感觉不到,就像藏在阴影里的狼,时刻潜伏在你身边。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办法防范这些工业毒物吗?当然有啦,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其实只要多加注意,很多时候可以减少风险。
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摘要:化学工业毒物是一种危险的工作环境下常见的危险因素。
针对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和急救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旨在提供一些有关化学工业毒物防护和急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1. 引言化工企业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工作环境,由于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许多有害毒物,容易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做好对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和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化学工业毒物的分类化学工业毒物根据其毒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吸入毒物、吞咽毒物、接触毒物和注射毒物四种类型。
具体包括有机酸、有机碱、有机酮、有机醇以及各种化学气体等。
3. 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1) 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化学工业毒物时,工人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护目镜、面具、手套、防护服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2) 工作环境改造: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例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自动化设备,减少操作人员的直接接触;在空气中加设通风设备,及时排除有害气体等。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诊断可能与有害物质接触有关的职业病症状,提前预防和治疗。
4. 化学工业毒物的急救(1) 吸入毒物:如果误吸入有害气体或烟雾,应立即把受害人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2) 吞咽毒物:如果误吞入有害物质,应立即向医生求助,并根据医生指导尽快采取洗胃等急救措施。
(3) 接触毒物:如皮肤接触有害物质,应立即脱掉被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
严重的化学灼伤要立即送往医院。
(4) 注射毒物:如误注射有毒物质,应立即向医生求助,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尽快将伤口用清水冲洗,避免毒物扩散。
5. 结论化学工业毒物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因素,对工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通过正确的防护措施和及时的急救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和处理化学工业毒物导致的危害,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工人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工业毒物,防护,急救,个人防护装备,工作环境改造,急救方法主要化学工业毒物的防护与急救(二)化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化学生产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化学毒物的存在。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摘要:一、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及分类二、工业有害物质的主要污染途径三、工业有害物质对食品的影响四、预防工业有害物质污染的措施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正文:一、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及分类工业有害物质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危害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包括金属毒物(如有甲基汞、镉、铅、砷、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族化合物等),以及粉尘、有害气体、蒸汽、余热、余湿等。
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二、工业有害物质的主要污染途径1.环境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途径进入环境,进而污染食品。
2.食品容器、装饰材料和生产设备、工具的污染: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容器、材料或设备进行食品生产,导致食品污染。
3.食品运输过程的污染:运输食品的车辆、工具等携带有害物质,进而污染食品。
三、工业有害物质对食品的影响工业有害物质污染食品后,可能导致食品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可能引发中毒、过敏、肿瘤等疾病。
四、预防工业有害物质污染的措施1.加强立法和监管: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工业有害物质污染的执法力度。
2.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意识:企业应加强环保投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治理能力。
3.优化生产工艺: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5.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工业有害物质污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有害物质污染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明确规定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和管理要求。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如《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工业有害物质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手册(原创版)目录1.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工业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危害3.如何减少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污染4.工业有害物质的检测和监管5.工业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正文一、工业有害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工业有害物质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危害特点,工业有害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金属毒物:如有甲基汞、镉、铅、砷等。
2.亚硝基化合物:如 n-亚硝基化合物等。
3.多环芳族化合物:如苯、芘等。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等。
5.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6.蒸汽:如氨气、硫化氢等。
7.余热:如高温废水、废气等。
8.余湿:如潮湿环境、冷凝水等。
二、工业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危害工业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燃料燃烧、原料和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工业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2.空气污染:工业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3.水污染:工业有害物质排放到水体中,影响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4.土壤污染:工业有害物质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三、如何减少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污染减少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污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2.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
3.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有害物质排放。
4.采用环保设施:安装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5.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加强企业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减少环境污染。
四、工业有害物质的检测和监管为了保障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加强对工业有害物质的检测和监管,具体措施包括:1.定期检测:对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等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有害物质排放达标。
工业化工毒物一、工业毒物的基本概念(一)毒物与工业毒物少量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者,称该物质为毒物。
这些物质以原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或废弃物存在于工业生产中者,称为工业毒物。
(二)工业毒物的存在形态工业毒物在一般条件下,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随着不同的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环境的空气中,工业毒物则以气体、蒸气、雾、烟和粉尘等五种形态存在,并可能污染工厂周围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1、气体在常温、常压(25C°760毫米汞柱)下呈气态的物质称为气体。
如炼铁高炉逸出的一氧化碳;氯碱厂电解车间逸出的氯等。
2、蒸气在常温、常压下由液体蒸发或由固体升华的气体称为蒸气。
前者如苯、汽油,后者如碘等。
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
如用硫酸清洗金属产生的硫酸雾,电镀产生的铬酸雾等。
4、烟为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微粒。
多为某些金属冶炼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
如熔炼铅、铜等金属时产生的铅烟,氧化锌烟等。
5、粉尘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其直径多在0.1微米以上。
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筛分,粉末状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运输、混合、包装等过程均可产生粉尘,如锰尘,铅尘等。
工业毒物在生产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对了解其进入人体途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业毒物的分类工业毒物可按多种方法予以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金属、醇、酮等;2、按用途分类,如农药、有机溶剂等;3、按毒害作用分类。
又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
作用的性质可分为:①刺激性,②窒息性,③麻醉性,④溶血性,⑤腐蚀性,⑥致敏性,⑦致癌性,⑧致畸胎性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则可分为:①神经毒性,②肝脏毒性,③血液毒性,④肾脏毒性,⑤全身毒性等毒物。
有的工业毒物主要有一种作用;有的具有多种作用。
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毒物, 毒性, 工业, 分类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
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化学工业中,毒性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的作为原料,如制造硫酸二甲酯的甲醇和硫酸;有的作为中间体或副产物,如苯制造苯胺的中间产物以及苯生产二硝基苯的副产物硝基苯;有的作为成品,如化肥厂的产品氨、农药厂的产品有机磷;有的作为催化剂,如生产氯乙烯的催化剂氯化汞;有的作为溶剂,如生产胶鞋用的溶剂汽油;有的作为夹杂物,如电石中的砷和磷以及乙炔中的砷化氢和磷化氢;还有,如氯碱厂水银电解法的阴极用汞,以及氩弧焊作业中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多数都是毒性物质。
另外,塑料工业、橡胶工业中所用的增塑剂、防老剂、润滑剂、稳定剂、填料等,以及化学工业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排放物均属于工业毒性物质。
对于毒物的来源作全面调查,明确主要毒物,有利于解决毒性物质的污染和确定防毒措施,也有利于职业中毒的诊断。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
它涉及毒性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例如氯化钠作为普通食用盐,被认为无毒,但是如果溅到鼻黏膜上就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隔穿孔。
如果一次服用200~250g,就会使人致死。
这就是说,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例如加热、加压、破碎、粉碎、筛分、溶解等操作,使工业毒物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等形式存在。
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中毒的危险性,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因。
2、工业毒物的分类在一般条件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工业毒物的分类有哪些工业毒物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来源分,有的按进入人体途径分,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分类。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
一般分为:①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最多的一类;②卤族及其无机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③强酸和碱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等;④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如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气等;⑤窒息性惰性气体,如氦、氖、氩、氮等;⑥有机毒物,按化学结构又分为脂肪烃类、芳香烃类、卤代烃类、氨基及硝基烃类、醇类、醛类、酚类、醚类、酮类、酰类、酸类、腈类、杂环类、羰基化合物等;⑦农药类,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硫等;⑧染料及中问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
按毒物的作用性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靶器官)可分为:神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全身毒性等毒物。
有的毒物具有二种作用,有的具有多种作用或全身性作用。
工业毒物的形态有哪些1.气体。
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氯、溴、氨、一氧化碳、甲烷等。
2.蒸气。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苯蒸气等。
3.雾。
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
为直径小于0.1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气溶胶尘。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医|学教育网整理,直径大多数为0.1 μm~10 μm.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问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其产生来源则是多种多样的,进行调查时,应按生产工艺过程调查清楚。
工业毒物的分类在一般条件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但在生产环境中,随着反应或加工过程的不同,则有以下五种状态可造成环境污染。
μm者,大都在固体物质机械粉碎、研磨时形成。
如制造铅丹颜料的铅尘、制造氰氨化钙的电石尘等。
依据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μm的,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氧化凝集而成。
如熔铜时放出的锌蒸气所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铬时产生的氧化铬烟尘等。
〔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液滴。
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散而成。
如铬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中的含苯漆雾等。
烟尘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4〕蒸气为液体蒸发或固体物料升华而形成。
前者如苯蒸气,后者如熔磷时的磷蒸气等。
〔5〕气体生产场所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如常温常压下的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从预防生产中毒角度出发,按其性质的作用来区分工业毒物较为适宜。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刺激性毒物酸的蒸气、氯、氨、二氧化硫等均属此类毒物。
刺激性气体和蒸气无论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直接作用到组织上时都能引起组织发炎。
〔2〕窒息性毒物窒息性毒物可分为窒息及化学窒息性毒物两种。
前者如氮、氢、氦等,后者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3〕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及其他化合物均属此类毒物。
该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4〕无机化合物及金属有机化合物凡对人体有毒理作用而不能归于上述三类的气体和挥发性毒物均属此类。
如金属蒸气、砷与锑的有机化合物等。
工业毒物的分类
在一般条件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但在生产环境中,随着反应或加工过程的不同,则有下列五种状态可造成环境污染。
(1)粉尘为飘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直径大于0.1μm者,大都在固体物质机械粉碎、研磨时形成。
如制造铅丹颜料的铅尘、制造氰氨化钙的电石尘等。
根据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2)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状固体微粒。
直径小于0.1μm的,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氧化凝聚而成。
如熔铜时放出的锌蒸气所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铬时产生的氧化铬烟尘等。
(3)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微小液滴。
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散而成。
如铬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中的含苯漆雾等。
烟尘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4)蒸气为液体蒸发或固体物料升华而形成。
前者如苯蒸气,后者如熔磷时的磷蒸气等。
(5)气体生产场所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如常温常压下的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从预防生产中毒角度出发,按其性质的作用来区分工业毒物较为适宜。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