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导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9
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片断学习蒙古的统一;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做一个小调查:统计班级学生民族情况。
得出结论:汉族占绝大多数。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学习探讨的过程:一、探究蒙古统一的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或在黑板上写出。
⑴13世纪的蒙古人民是怎样生活的?⑵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⑶文天祥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死的?从他身上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观看材料,思考讨论:(给出以下材料)材料(1):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2.了解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学习重点】蒙古政权的建立【学习难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自主学习】1. 年,蒙古贵族在召开大会,杰出首领被推举为最高首领,尊称为“”,建立蒙古政权,定都。
实行的国家体制。
忽必烈改制(1)年,继承蒙古汗位,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2)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兵败被俘,最后慷慨就义。
2:忽必烈改制内容1、消极的民族分化政策:实行民族 和 政策,人分四等,达到 的目的。
2、积 极 的 民 族 融合:①原因: 为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 和 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表现: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 逐渐缩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 。
3、文化趋同:元朝统治者接受 ,提倡 ,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_________的学校——__________,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呈现以__________ 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研讨探究】忽必烈为什么要仿效汉法改制?2、元朝与历史上曾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点?3、元朝是怎样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拓展练习】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阿骨打B、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2、元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北京B、沈阳C、吉林D、呼和浩特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西汉B、东汉C、唐朝D、元朝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中书省B、辽阳行省C、陕西行省D、河南江北行省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B、藏族C、回族D、满族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B、建立了蒙古政权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D、灭亡了南宋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B、节度使制C、内阁制D、行省制度8、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行中书省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辽B、西夏C、金D、元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1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我民族国家基业教案课题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我民族国家基业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唐代乐舞和敦煌莫高窟雕塑壁画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古代先人的伟大创造力,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敦煌文物外流和保护敦煌建议的交流,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唐诗的伟大成就;敦煌莫高窟教学难点:对文学艺术中美的鉴赏力、理解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插图《飞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壁画叫什么名称吗?你知道什么地方的飞天壁画最有名吗?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而敦煌艺术是唐朝艺术的一个缩影,与之相媲美的还有“千古吟咏的唐诗”“观者如山”的乐舞。
现在,让我们去领略唐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吧。
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演示答案)1、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黄金时期”。
2、唐诗无论在,和艺术成就主面都是以住任何时期的诗歌所不能相比的。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和。
3、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称为“”。
4、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亲历了唐朝的变化,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的诗作,后人称之为“”,称他的诗为“”。
5、唐朝时期乐舞十分发达,涌现出许多成就裴然的音乐家。
相传,唐太宗创作的《》和唐玄宗创作的《》就很有名。
6、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窑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为主。
七年级历史下次《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教案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次《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教案分析北师大版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教案示例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片断学习蒙古的统一;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导入:做一个小调查:统计班级学生民族情况。
得出结论:汉族占绝大多数。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学习探讨的过程:一、探究蒙古统一的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或在黑板上写出。
⑴13世纪的蒙古人民是怎样生活的?⑵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⑶文天祥是什么人,他是怎么死的?从他身上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观看材料,思考讨论:(给出以下材料)材料(1):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
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2、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毛泽东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被称为“一代天骄”?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1) 年, 继承蒙古汗位, 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
忽必烈就是 。
(2) 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兵败被俘,最后慷慨就义。
3、忽必烈改制4、民族压迫和文化趋同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 、 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由“忽必烈改制”我们可以想到“金朝改革女真习俗”,这二者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呢?(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传诵千古的名句,文天祥抗元而死,美名传天下;元朝灭南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无疑也是历史的进步,该怎样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归纳整理】一个民族:两个都城: ,三个人物: , ,四个时间: , ,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 、阿骨打B 、元昊C 、铁木真D 、忽必烈2、元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 、北京B 、沈阳C 、吉林D 、呼和浩特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 、西汉B 、东汉C 、唐朝D 、元朝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 、中书省B 、辽阳行省C 、陕西行省D 、河南江北行省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 、蒙古B 、藏族C 、回族D 、满族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 、完成了蒙古的统一B 、建立了蒙古政权C 、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D 、灭亡了南宋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 、三省六部制B 、节度使制C 、内阁制D 、行省制8、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 、辽B 、西夏C 、金D 、元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1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学习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2.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3.认识成吉思汗的杰出贡献和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_________年,_________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忽必烈继承汗位,于_________年建立元朝,_________年,元军占领_________,南宋灭亡。
抗战派大臣_________继续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他_________,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2.行省制度:(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简称“行省”。
我国_________的设立,始于_________。
元政府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_________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_________的管辖。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时,许多_________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边疆各族包括_________,大量迁入_________,同_________等杂居相处。
原先进入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_________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_________人、_________人,信仰_________,他们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