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涉外礼仪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72.51 KB
- 文档页数:68
涉外礼仪常识1.涉外迎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迎送车辆应事先安排好,不可临时调遣,给人以仓促之感。
(2)对于身份较高的客人,事先应在机场或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3)客人的住处、膳食应事先安排好,如有条件,在客人抵达之前就应将住房地点、房间号码、用膳方式、日程活动安排、联络方式、联络人等事宜通知到具体客人,如做不到,也可将上述内容打印成文字材料,在客人到达时分发给每位客人,或通过对方的联络秘书传达,这既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又可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4)客人到达后一般不要立即安排活动,应给客人留下一定的休息时间或适应时差的时间。
(5)指派专人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票或车票、船票和行李提运、托运手续等事宜,客人到达后,应尽快进行清点并将行李取出,送到住处。
2.涉外交往中的称呼礼仪人与人见面,首先就是如何称呼。
一个得体的称呼,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愿与之交往。
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称呼在某种程度上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国、各民族由于语言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称呼上差别很大。
国际上的称呼要求有:(1)一般对男子统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女士”;对已婚年纪较大的女士称“太太”;对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泛称“小姐”或“女士”。
这些称呼前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
(2)对地位较高的,一般为部级以上的官方人士,可称“阁下”,或职衔加先生,如“部长先生”、“总理先生”等。
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之为“阁下”。
(3)对来自君主制国家的贵宾,习惯上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公主、王子为“殿下”。
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既可称其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4)对医生、律师、法官、教授、博士等,均可单独称其职称或学位,也可加上姓氏和“先生”,如“法官先生”、“约翰教授”等。
(5)对军人一般称其军衔加“先生”,知其姓名的,可加上姓与名。
涉外礼仪知识大全1、选节目选定节目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活动的目的与可能动身,二要适当从客人的爱好考虑。
主要应支配客人观看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节目。
对节目的内容应事先了解,以免因政治内容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问题引起不开心。
组织专场晚会,如是歌舞节目,尽可能支配一些外宾所在国家的节目,以体现对外宾的友好。
2、发邀请发邀请与宴请大致相同。
商定邀请人数时,要考虑场地的容量,肯定要给客人预备足够的座位。
3、排座位观看演出应按客人的身份事先支配座位。
观看文艺节目,贵宾席一般是第七、八排座位(外国大剧院以包厢为最好)。
看电影则是15排前后(宽银幕影片再靠后一些)。
专场演出通常把贵宾席留给仆人和主要客人,其他客人可排座位,也可自由入座。
如对号入座,可将座位号与请柬一道发出。
4、专场演出的`入席与退席专场演出,可支配一般观众先入座。
主宾席客人在开幕前由仆人伴随入场。
他们入场时,其他观众应起立鼓掌欢迎。
演出进行中,观众不得退场,演出结束,全场起立向演员热闹鼓掌表示感谢,一般观众待贵宾退场后再离去。
5、摄影很多国家禁止在演出期间摄影,这既是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也是维护剧团专利。
外国文艺团体演出,拍摄电影、电视、照相、录音,尤其是现场转播,事先必需征得剧团同意。
音乐演奏会,演出过程中,不要因拍照而随便加灯光。
我国款待外宾进行的专场文艺演出,可以拍摄新闻照片和电视。
6、说明书如是专场演出,应备有说明书,用中、外文印成,并提前将剧情介绍或说明书供应客人。
7、献花很多国家习惯在演出结束时向演员献花。
我国在专场或首场演出结束时,也往往献花篮或花束,主宾在仆人伴随下登台向演员致谢。
这种支配,仆人一般不提示客人献花,更不肯定要让客人登台与演员握手。
但我国代表团出国访问,则应事前了解状况,如当地有献花习惯,应主动表示献花。
也有客人献花而不登台,但不献花而登台则较罕见。
涉外礼仪学问大全篇2在走访外国人时,需要严格遵守的礼仪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六条:1.有约在先访问外国人时,切勿未经商定便不邀而至。
涉外礼仪基本内容外事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或国际礼仪,与外事纪律一样,也是外事人员在涉外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一种行为标准。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涉外礼仪根本内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涉外礼仪根本内容一、根本要求讲究仪表与衣帽干净,面、手、衣履要干净。
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
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假设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干净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
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
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须要着装。
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干净手绢与梳子。
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
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对一旁,幸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看法随和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
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风光。
说话客气,留意身份。
说话时神情衿持随和,面带微笑。
随意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前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搅扰、影响别人,敬重别人。
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
发表争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静谧。
在隆重的场合,如举办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安静。
守约遵时。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
参与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子因打算未毕而尴尬;迟迟不到,那么让主子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因故迟到,要向主子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子,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
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需讲“信用”,按时做好。
二、涉外宴请礼仪〔1〕驾驭出席宴请的时间。
依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驾驭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那么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
涉外礼仪的介绍涉外礼仪的介绍(6篇)涉外礼仪的介绍1涉外商务礼仪要点如果是身份较高的客人,应事前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好休息室、备好饮料;最好在客人到达前就把房间和乘车表告知客人,若做不到,应在客人到达后立即将住房和乘车表告诉客人,或请对方联络人转达;在安排好外商或外国经济专家(包括家属)的食、宿、行、工作场所、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应搞好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等工作;指派专人按规定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车、船)票和行李提取等事宜;客人到达住处后,一般不宜立即安排活动,应请客人稍事休息,起码要留给客人更衣整容时间;涉外交往中,不要主动赠送礼品;外商来本单位参观时,对本单位介绍应简明扼要、实事求是;陪同参观人员不宜过多,同时应做好保卫工作;参观时,不仅要照顾好主宾,还应照顾好其他客人,防止队伍首尾不接。
涉外商务见面礼仪在涉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见面礼仪,主要涉及介绍、问好、互换名片以及座次的排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介绍礼仪:在涉外活动中的介绍礼仪分为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
自我介绍要简单并且介绍内容全面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所在部门、具体职务等四项内容构成。
介绍他认识要注意即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先介绍职务低者,后介绍职务高者;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先介绍个人,后介绍集体;问好:要注意问候的先后次序。
在交往双方相见时,通常应由身份较低的一方首先向身份较高的一方。
若同时需要问候许多人时,要以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远,依次而行;一定要面含真诚的微笑;互换名片:参加涉外交往时,应随身必备名片,在外事活动中,一般不宜主动向外国友人索取名片,接受他人名片时,应当毕恭毕敬,起身站立,迎上前去,中称“谢谢”,然后,务必要用右手或双手并用将对方的名片郑重其事地接过来,捧到面前,仔细默念一遍。
涉外商务礼仪拜访原则1、提前预约拜访外商时,一定要提前预约。
拜访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十点或下午四点左右。
尽量避免前往其私人住所进行拜访。
涉外礼仪交际礼仪涉外礼仪交际礼仪1. 介绍在交际场合见面时,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
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2. 握手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
通常,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
多人同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方。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
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顺其自然,不必拘谨。
但切记过于主动对外宾拥抱、亲昵等,尤其是对女士。
3.名片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双目注视对方,双手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不要将字体倒着给对方)。
接收名片时,应用双手接,浏览一下并适当寒暄,切忌不看而直接放入口袋。
不要将名片放到裤子后面的口袋里、遗忘在桌子上或随意丢弃。
4. 称呼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称小姐。
不了解婚姻状况的女子称女士。
对职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女士。
5. 交谈交谈时,要尊重他人隐私、了解对方所在国家风俗与禁忌。
不打听外宾的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不谈论政治及宗教问题,不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话题。
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
注意交谈时与对方保持目光交流,特别是对方回答自己的问题时,要注意倾听,不要心不在焉。
不要随意打断他人谈话。
涉外礼仪仪表服饰注重仪表服饰是涉外礼宾的基本要求,是对外宾的尊重和礼貌,也是自尊自重的体现。
1. 仪表注意个人卫生。
适时理发,不留长发,指甲、鼻毛应勤修剪。
衬衣、外衣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保持干净。
衬衣里面的内衣不要露出衣领或衣袖。
不要在公众场合擤鼻涕、掏鼻孔、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等。
涉外活动中入座要注意哪些礼仪第一篇:涉外活动中入座要注意哪些礼仪(1)应邀出席重大的涉外政务、公务、商务活动或隆重的仪式活动,需服从礼宾次序安排。
(2)入座前,预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和座次。
(3)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忌鲁莽或随意入座。
(4)女性入座时应注意姿态端正并整理裙装。
(5)在条件许可时应从座椅的左侧入座。
(6)入座时如遇邻座是身份高者、年长者、妇孺、残疾人士,应主动礼让或协助他们先坐下。
第二篇:涉外活动礼仪涉外活动礼仪一、日常交往礼节1、尊重各国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
2、遵守时间,不要失约。
参加别人举办的活动要按约定时间到达,不要过早,使主人因未准备好而难堪,也不要晚到,不守时是很失礼的。
迎接外宾、参加外事活动更要遵守时间,不能迟到。
3、尊重老人和妇女。
上下楼梯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
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
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
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
4、举止端庄,注意言行。
不要作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不在远距离大声喊人。
走路不要搭肩膀,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
无论站立或坐下,姿势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车、等人。
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在墙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沙发扶手上。
坐下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
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
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切勿随地吐痰,实在要吐,可吐在自己手帕或餐巾纸里带走。
不要乱扔烟头或其他废弃物品。
6、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噎,伸懒腰,哼小调,打喷嚏,打哈欠应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声音。
7、在许多场合,如看演出和进餐时不许抽烟。
在允许抽烟的场合,应先敬左右的人,如妇女在座,应征得妇女同意。
涉外交往礼仪
涉外交往礼仪是指在与外国人或外国机构进行交往时,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礼仪、礼品的选择和赠送、交流方式等。
在进行涉外交往时,需注意以下礼仪规范:
1. 注意穿着:不同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服装,例如参加正式活动需要穿着正装,而在休闲场合则可以穿着舒适的休闲装。
2. 尊重对方文化: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对方的习俗和传统。
3. 使用正确的称呼:在称呼对方时,需使用正确的称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4. 礼品选择:在送礼时,需选择对方喜欢且符合场合的礼品,避免送出不合适的礼物。
5. 礼品赠送:赠送礼品时,需要注意礼品的包装、送礼时间和方式等细节。
6. 交流方式:在与外国人交流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避免因交流方式上的不当而引起误会。
以上是涉外交往礼仪的几个方面,遵守这些礼仪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外交交往的效果和成果。
- 1 -。
涉外礼仪规范涉外礼仪,主要是指我国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所应遵守的国际惯例与交际规则。
它的基本内容,主要与维护政府形象、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有关。
外事礼仪的基本内容有国际惯例、国格人格与外事纪律等三项,基层公务员对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宜偏废。
一、依国际惯例参与涉外活动中,有一些基本的国际惯例是基层公务员必须依照遵循的。
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不仅是为了体现其自身的良好教养,而且也是为了使自己所参与的涉外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作国际社会的交往通则,国际社会的交际惯例主要有下述几项须由基层公务员所认真掌握。
(一)热情有度基层公务员直接同外国人进行交际应酬时,务必要做到热情有度,即对待对方既要表现得热情友好,又要具体把握好对待对方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
切勿使自己对待对方的热情友好超出了对方所能接受的界限,进而令对方感到不快,甚至为对方平添了麻烦。
把握好的热情有度之中的“度”,具体体现在下列三个不同的侧面。
1.关心有度。
与中国人彼此之间所倡导的“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有别,外国人大都崇尚个性独立,以我为尊,绝对自由。
因此,外国人一般都不希望外人对其过于关心,否则便会视之为碍手碍脚,多管闲事。
外国人所注重的关心有度之中的“度”,实际上就是其个人自由。
一旦对对方的关心有碍其个人自由,即被视为“过度”之举。
2.批评有度。
各国习俗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判断便大相径庭,所以在涉外活动中没有必要对外国人的所作所为加以判断,并当面指出其对错。
只要对方的所作所为不危及人身安全,不触犯法律,不有悖伦理道德,不有辱我方的国格人格,一般均可听其自便。
批评有度,简单地讲,就是不提倡对外国人“犯颜直谏”,亦即对其日常行为“不得纠正”。
3.交往有度。
由其强调个人自由所决定,外国人大都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惯于与交往对象走动过勤、过多。
在涉及钱财之时,尤其讲究划清界限,即便家人、至交也概莫能外。
这便是其所谓交往有度之中的“度”。
(二)尊重隐私尊重隐私,实际是上述“热情有度”的顺理成章的推论。
所谓尊重隐私,主要是提倡在国际交往中主动尊重每一位交往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询问其个人秘密,不打探其不愿公开的私人事宜。
目前,在国际社会里,尊重隐私与否,已被公认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无个人教养的基本标志。
在涉外交往中,尊重隐私实际上具体表现为人们在交谈中的下述“八不问”。
1.不问收入支出。
收入与支出问题,实际上与个人的能力相关,并事关个人脸面。
交谈时一旦涉及此点,便让交谈之人没有平等与尊严可言。
2.不问年龄大小。
在国际社会里,人们普遍将本人的年龄视“核心机密”,并且讳言年老。
西方的白领丽人们,特别讲究这一点。
3.不问恋爱婚姻。
谈论婚恋问题,在国外不仅被视为无聊,而且还有可能被视为成心令人难堪,或是对交谈对象进行“性骚扰”。
4.不问身体健康。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与健康状况,均为其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所以轻易不会将其实情告之于人。
5.不问家庭住址。
家庭被外国人看作私人领地,故此对外绝不公开。
即便私宅电话的号码,也通常不会对外界公开。
6.不问个人经历。
外国人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之则往往会被看作居心不良,或少调失教。
7.不问信仰政见。
在国际社会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提倡“超意识形态合作”,所以对交往对象的信仰政见不应冒昧地打探。
8.不问所忙何事。
“所忙何事”,在外国人心中绝对属于个人自由。
向其询问此点,肯定会被视为“没话找话”。
(三)信守约定在国际社会里,人们十分重视交往对象的信誉,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约定,就是与此相关的一条重要的国际惯例。
它的含义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严肃而认真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正式承诺,说话必须算数,许诺必须兑现,约会必须如约而至。
在一切与时间有关的约定中,必须一丝不苟。
惟其如此,方能取信于人。
信守约定,对基层公务员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予重视。
1.慎重许诺。
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对外方人士所作出的所有正式承诺必须量力而行,慎之又慎,切勿信口开河,草率许诺,也不要使承诺大而化之,模棱两可。
2.严守约定。
在国际社会中,信用就是形象,信用就是生命。
既然“中国人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那么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就一定要努力恪守约定,兑现承诺,如约而行。
(四)女士优先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里所通行的交际惯例之一。
它是指在一切社会场合里,每一名有教养的成年男子都要积极主动地用实际行动去表示自己对妇女的尊敬之意,并应想方设法在具体行动上为妇女排忧解难。
外国人普遍认为,一名男子如果不对“女士优先”身体力行,便是没有教养的粗汉莽夫。
只有在某些东方国家里,“女士优先”才行不通。
在社交场合,“女士优先”主要应在下列方面得以表现。
1.尊重妇女。
与妇女交谈时,一律要使用尊称。
涉及具体内容时,谈话亦不应令在场的妇女难堪。
排定礼仪序列时,应将妇女列在男子之前。
2.照顾妇女。
在一切社交活动中,男子均应细心地照顾妇女:就座时,应请其选择上座;用餐时,应优先考虑其口味。
3.关心妇女。
外出之际,男子要为女士携带重物。
出入房间时,男子要为女士开门、关门。
在女士面前,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男子吸烟。
4.保护妇女。
在一切艰难、危险的条件下,男子均应竭尽其全力保护妇女。
通过危险路段时,男子应走在前列。
在马路上行走时,男子则应行走于外侧。
任何危险之事,男子均应主动承担。
二、重国格人格基层公务员在参与涉外活动时,必须讲究自尊自爱,刻意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
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不辱使命,才能受到外方人士真正的尊重。
在涉外活动中维护自己的国格人格,主要要求基层公务员注意下列两点。
(一)维护形象参与涉外活动时,每一位基层公务员都必须特别关注其自身形象维护的问题。
这是因为每一位基层公务员的个人形象,实际上既是我国政府形象与公务员队伍形象的代表,又同时有可能被外国人视为中华民族形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的代表。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基层公务员参与涉外交往时应高度重视自己所留给外方人士的第一印象。
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与我方人员的形象相关,而且其一旦形成便往往难于改变。
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形象的过程中,基层公务员尤其需要注意兼顾下列两点。
1.维护自身形象。
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维护形象,首先要从维护好其自身形象着手。
其一,仪表堂堂,落落大方。
在涉外场合,基层公务员务必要注意修饰仪表,检点举止,使自己形象上乘,风度翩翩,无愧于炎黄子孙的称号。
其二,廉洁奉公,训练有素。
与外国人交往应酬时,基层公务员应得体地表现出自己良好的业务素养与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正直,为政清廉。
其三,恪尽职守,遵法守纪。
在公务性活动中,基层公务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法守纪,并且对自己要求从严,一丝不苟。
2.维护政府形象。
作为我国政府的组成人员,基层公务员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地在涉外交往中维护我国政府的形象。
其一,不得非议政府的方针政策。
维护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乃是我国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天职。
若是与此背道而驰,是绝对不许可的。
其二,不得对政府工作消极怠工。
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积极、主动、负责,而且必须提高办事效率,讲究工作实效。
不允许对政府工作虚与委蛇,消极以对。
其三,不得与政府行为直接抵触。
对政府工作若有意见、建议,允许基层公务员向上级反映,并保留个人意见,但同时要求其行动上必须与政府保持一致,而绝不允许其自行其事,甚至在行动上与政府行为相抵触,相对立。
(二)不卑不亢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应当有意识地表现得从容不迫,堂堂正正,既充满自信,讲究自尊,又善待他人,尊重对方。
准确地讲,就是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应表现得不卑不亢。
所谓不卑不亢,实际上就是要注意表现自然,待人真诚,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狂妄自大,嚣张放肆。
基层公务员只有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不卑不亢,才有可能使我方的国格人格真正得以维护。
具体而言,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所须做到的不卑不亢,应主要表现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1.尊重自己。
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首先要以实际行动来尊重自己。
即应以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尊为基础,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得豁达开朗,乐观坦诚,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理直气壮,气宇轩昂。
既要谨慎,但又不拘谨;既要主动,但又不盲动;既要自我约束,但又不手足无措,畏首畏尾。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立、自强,努力以本人的实际行动在外国人面前充分地展现“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的精神风貌。
2.尊重他人。
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坚持自尊的同时,必须注意尊重他人,即尊重一切平等待我的外国友人。
从本质上来说,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在尊重自己。
不尊重他人,往往便难以真正做到尊重自己。
在涉外交往中,尊重外国友人主要应当表现为以礼待人,平等待人,友善待人,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虚心学习对方的一切长处。
要反对傲慢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三、守外事纪律参与涉外交往时,基层公务员一定要遵守有关的外事纪律。
所谓外事纪律,主要是指我国涉外活动的参加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基本要求。
我国基层公务员所须遵守的外事纪律,具体又分为政治纪律与业务纪律。
(一)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我国基层公务员所须遵守的外事纪律的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
在涉外活动中,基层公务员在纪律上不仅要对自己从严要求,而且一定要讲政治,时时处处不忘政治。
1.忠于祖国。
基层公务员参与涉外活动时,一定要自觉做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不讲不利于祖国与人民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与人民的事,永远对祖国与人民一心不二。
这是对基层公务员最为起码的要求。
2.站稳立场。
在涉外交往中,基层公务员必须坚持原则,站稳政治立场,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与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保守秘密。
基层公务员在涉外交往中,必须坚持内外有别,防止无所禁忌,内事外扬。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思想上具有敌情观念与保密观念,在行动上严格执行国家与地方的一切保密法规,严格保守国家秘密,不泄露任何内部的情况。
4.服从组织。
身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基层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必须加强自己的组织观念,服从组织,依靠组织,在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与组织保持一致。
在一切重大的涉外问题上,必须服从组织的统一口径,不准自作主张,另搞一套。
(二)业务纪律在业务性交往中,参与涉外活动的基层公务员也不得为所欲为,而是应当遵守相关的业务纪律。
不遵守业务纪律,或者忽视在涉外交往中遵守业务纪律的必要性,往往会直接导致基层公务员的涉外业务交往的质量大打折扣。
1.协同对外。
各国的正式对外交往均强调以大局为重,因此均实行高度集中。
在此体制下,参与涉外交往的基层公务员应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国家、政府的全局利益,处处与其他同事协调配合,协同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