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章节总结笔记第六章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细胞的构造1)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主要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3.阻挡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G+、G-和古生菌的区别G+细菌特点(代表:金黄葡萄球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分子由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决定了肽聚糖的多样性)组成。
磷壁酸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G-细菌特点(代表:E.coli):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与G+的不一样)很薄,故机械程度比较弱。
外膜(脂多糖LPS、磷脂、若干外膜蛋白)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
古生菌:特点:与真细菌具有功能类似的细胞壁,但细胞壁的成分是假肽聚糖。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人工方法去壁缺壁细菌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畜牧微生物学是介于微生物学和畜牧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其与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微生物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以及促进生态平衡。
2.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微生物:- 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 病毒: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 放线菌:如链霉菌等。
- 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等。
(2)动物:- 家畜:如牛、羊、猪、马等。
- 家禽:如鸡、鸭、鹅等。
- 特种动物:如兔、狐、貂等。
- 野生动物:与畜牧业相关的野生动物种群。
(3)研究内容:-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与功能。
- 微生物在饲料发酵和营养转化中的作用。
- 微生物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和防控策略。
二、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人类无意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和酿造。
- 早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记载。
2. 近代阶段:- 17世纪: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 19世纪:路易·巴斯德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和疾病的原因。
- 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建立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科赫法则。
3. 现代阶段:- 20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测序等。
- 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如重组疫苗的研制。
-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被重视。
三、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1. 提高饲料利用率:- 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转化为动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 饮用发酵饲料可以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促进动物生长:- 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环境,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第一章: 微生物学导论在该章节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小有机体。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益又有害。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该章节主要讨论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微生物可以具有多样的形态,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不同的微生物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细胞壁、胞膜和细胞器等。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在本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体系。
微生物被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大类,然后进一步细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同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该章节讲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放线菌分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生长和繁殖是微生物生命周期中重要的阶段。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在此章节中,我们研究了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需求。
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来获得能量和合成必需物质。
营养需求包括碳源、氮源、能量源等。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微生物通过遗传物质DNA的重组和突变来产生变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第七章: 微生物与人类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可以对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如有助于消化、参与免疫反应,也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第八章: 微生物与环境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参与了循环过程,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等,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第九章: 微生物与工业在最后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为《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的概要,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微生物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一类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微生物的几个基本特性:1体积小、面积大“微米”作为个体大小的度量单位,个体更小的病毒则以“纳米”为度量单位。
个体形态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
肉眼可观察到微生物聚集的群体-菌落2微生物的种类多:原核生物:3500种;:病毒:4000种;真菌:9万种;原生动物和藻类:10万种;3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4生长旺,繁殖快(单细胞藻类:3~6小时繁殖一代。
酵母:2~4小时繁殖一代。
细菌:0.5~1小时繁殖一代。
)5适应性强,易变异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分几个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一)微生物的利用与发现时间:1676~1861 开创者: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Leeuwenhoek )。
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菌;微生物形态描述。
(二)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的建立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葡萄酒发酵酸败、人畜传染病等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急需解决。
法国人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
免疫学——预防接种。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
德国人柯赫: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对病原细菌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三)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学研究工具的不断改进;微生物学和其他生物科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4、日常生活中与食品生产、储藏、变质等有关的微生物问题。
P5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一大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类群,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分布:广泛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六界系统:病毒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三大类微生物: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有害正常菌群:人体表以及与体外相通的腔道中正常寄居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
条件致病菌:某些正常菌群的细菌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导致疾病,因此称为条件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第二节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
(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显微镜、Pasteur、Koch、牛痘苗、烟草花叶病毒、青霉素;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全基因组、新型疫苗、微生物学诊断技术、新的抗感染药物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目的:?思考题:三大类型的微生物第一篇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
狭义细菌:广义细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大小:以微米为计量单位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生长条件适宜时出现典型形态,幼龄、衰老、生长环境不适、药物作用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其应用意义)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细胞膜外的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结构,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1、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细胞所特有。
肽聚糖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图2-3、2-4 溶菌酶、青霉素的作用位点: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肽聚糖的特点:多、五肽交联桥磷壁酸:结构、功能表面蛋白:SPA、M蛋白等(与致病性抗原性有关)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肽聚糖的特点: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三层结构脂多糖结构: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寡糖重复单位)4、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第六章革兰阳性球菌第一节葡萄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革兰阳性,球形,,葡萄状排列2、营养要求不高3、菌落较大,可有色素,脂溶性4、可有溶血圈,菌体表面可有SPA5、触酶阳性6、甘露醇发酵+7、产生血浆凝固酶和毒素。
血浆凝固酶: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①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②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③使化脓性病灶出现典型特点:浓汁粘稠、病灶局限、不易扩散、界限分明。
8、可产生耐热核酸酶9、抵抗力较强,耐10-15%氯化钠,对碱性染料敏感。
10、耐药菌株多见二、分类:1、按色素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2、按血浆凝固酶有无分类:血浆凝固酶阳性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根据噬菌体分型:26型。
三、临床意义:四.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应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细菌增殖部位的标本, 如脓, 血, 脑脊液, 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 有参考价值。
3、分离纯种: 接种血平板,或高盐平板。
根据菌落及镜下形态挑选。
鉴定:菌落及镜下形态、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
(1)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检测菌体表面的凝固酶。
直接将菌落混于人或兔血浆中,立即观察有无凝固。
试管法:检测菌体外的凝固酶。
培养物和血浆混合,37 º C 4h 后观察结果。
(2)耐热核酸酶试验在含核酸甲苯胺蓝平板上打孔;培养物沸水浴15min后加入孔中;35℃1h 观察结果。
甲苯胺蓝变为红色者为阳性4、肠毒素检测:病人分离株培养物,煮沸30min,接种幼猫腹腔,4小时内出现症状为阳性。
第二节链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革兰阳性,球形,呈链状排列。
2、多数在培养早期有荚膜。
3、营养要求高, 需血液或血清4、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小菌落。
5、血平板上分别形成α、β、γ三种特征性溶血现象。
6、触酶阴性7、可产生透明质酸酶等多种酶:扩散因子是浓汁稀薄,病灶扩散,病灶界限不清。
微⽣物复习笔记整理(⽣态、环境专业)绪论1、微⽣物:是对所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个体微⼩、构造简单的低等⽣物的总称。
2、⾮细胞⽣物——病毒(包括分⼦⽣物:类病毒、朊粒等)⽣物原核⽣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细胞⽣物⾼等动植物真核⽣物藻类:低等藻类、⾼等藻类低等⽣物真菌类原⽣动物除了⾼等动植物、⾼等藻类,其它都属微⽣物。
4、微⽣物的应⽤:微⽣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类的进步,在医药卫⽣、⼯业、农业、环保、⽣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重⼤贡献。
5、微⽣物的五⼤共性①体积⼩,⽐表⾯积⼤②吸收多,转化快③⽣长旺,繁殖快④适应性强,易变异⑤分布⼴,种类多6、微⽣物学是在细胞、分⼦或群体⽔平上研究微⽣物的形态构造、⽣理代谢、遗传变异、⽣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于⼯业发酵、医药卫⽣、⽣物⼯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第⼀章原核微⽣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原核(微)⽣物:即⼴义的细菌, 指⼀⼤类细胞核⽆核膜包裹, 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物, 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类, 其中除少数属古细菌外,多数属真细菌。
2、细菌⼜称真细菌,包括普通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原体、⽴克次⽒体和⾐原体等。
3、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经过培养形成⾁眼可见的,有⼀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细胞集团。
菌台:⼤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接种,长出的⼤量菌落相互连接成⽚。
4、原核微⽣物的形态构造图(以细菌为例),见书15页。
【重点】5、细菌⼀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内含物、原核。
特殊构造:糖被、鞭⽑、菌⽑、性⽑、芽孢、伴孢晶体。
【重点,具体了解下即可,见笔记4-6】6、由于细菌细胞微⼩⼜透明,⼀般先要经过染⾊才能作显微观察,其中⾰兰⽒染⾊法最重要。
7、⾰兰⽒染⾊法:C. Gram(⾰兰)于1884年发明⼀种鉴别不同类型细菌的染⾊⽅法,通过⾰兰⽒染⾊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兰⽒阳性(G+)和⾰兰⽒阴性(G-)。
七年级生物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在七年级生物的学习中,第六章通常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知识。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细胞中的物质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其中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在细胞中参与许多化学反应,并且有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等。
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底物。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运输、免疫等。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包括 DNA 和 RNA。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细胞膜的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有些有害物质也可能会进入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它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则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它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DNA 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2、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多利的遗传物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母羊,这表明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细胞生长是指新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通过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2、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完整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G+菌G-菌粘肽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同左同左无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含量多,50层少,1~2层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细目定义与分类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细菌的形态要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2.细菌的基本结构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及其与医3.细菌特殊结构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检查法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件求进行细菌分类三、细菌的生理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代谢(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四、消毒与灭菌2.物理灭菌法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状五、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物质基础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机制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致病菌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七、细菌的感染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与免疫(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疫力致病的免疫特点(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脓毒血症的概念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 单元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人工工被动免疫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1.葡萄球菌属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2.链球菌属九、病原性球菌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4.脑膜炎奈瑟氏菌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征十、肠道杆菌(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2.埃希氏菌属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3.志贺氏菌属培养与鉴定十、肠道杆菌(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4.沙门氏菌属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1.霍乱孤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十一、孤菌属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1.厌氧芽孢梭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十二、厌氧性杆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无芽孢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白喉棒状杆菌属检查和防治原则(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十四、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属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放线菌属和奴卡氏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菌属氏菌属十六、动物源性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细菌3.炭疽芽孢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十八、枝原体(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十九、立克次氏体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二十、衣原体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二十一、螺旋体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二十二、真菌2.主要病原性真菌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三、病毒的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组成基本性状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影响二十四、病毒的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3.致病机制感染和免疫病理作用(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3)病法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则(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医学1.正黏病毒教育网搜集整理(2)致病性和免疫性(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2.副黏病毒二十六、呼吸道病毒炎病毒的致病性(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3.冠状病毒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1.甲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2.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二十八、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3.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二十九、虫媒病毒毒2.登革病毒致病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及免疫性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致病性三十一、疱疹病毒毒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致病性2.人乳头瘤病毒三十四、亚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1.概述2.脊髓灰质炎病毒二十七、肠道病毒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4.急性胃肠炎病毒病性和防治原则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致病性扩展阅读: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绪论、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体微小、数(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量繁多、肉眼看不见,需借助于光学显微定义:绝大多数微生物对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才能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和必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第一章卫生微生物: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
微生物所在的环境包括大气、土壤、水、光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等有机和无机环境。
为什么要研究非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是地球上微生物的主要组成(致病微生物只占总量的0.01%)。
两者一般同时存在,要研究致病微生物必须考虑它与非致病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非致病微生物可演变成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也可演变成非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常用作致病微生物的指示代表;非致病微生物很多具有降解有害物质的作用,可用作净化环境;非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卫生微生物研究容与意义: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消长规律阐明环境因素在微生物传播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卫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和方法研究和制订卫生微生物标准,为卫生微生物监督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利用微生物解决卫生学问题(用于检测污染和防治污染)卫生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的区别:卫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研究对象致病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研究容微生物与其生境之间的关系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作用(感染,免疫等)研究围群体个体研究目的预防,扬利避害寻找病因,治疗检验方法定性、定量、分型定性第二章微生物生态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所在环境和群落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生态特征:水的生境特征➢是良好的溶剂➢营养丰富➢生物生境复杂水微生物生态特征➢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常具有鞭毛、纤毛等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具有附着生长及相互聚合的特性最小因子定律:基本核心是:任何生物的生物量决定于所存在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浓度营养。
也称为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生长繁殖只能耐受一定围的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均可影响微生物的存亡。
生物对生态因子所能耐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围叫耐受限度综合作用定律:由Odum将氏耐受定律与利比西的限制因子定律结合起来的产物。
微生物学读书笔记微生物学读书笔记【篇一:微生物学文献读书笔记】微生物学文献读后感一、文章题目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uscepti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 to antibiotics (评估大肠杆菌对抗生素易感性的一种新方法)二、文章概要escherichia coli cvcc249 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动态增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不能获得理想的最终结果的原因是用ast法不能完全确定药物浓度和细菌数量之比以及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综合效应。
基于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庆大霉素处理一定时间细菌的增长过程的分析,以及根据向前差分法,一种ast新方法被提了出来。
三、研究背景1、ast(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它通常定性在mic(最低抑制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这是由不同的杀菌方法和纸片扩散确定的。
从ast获得的参数通常用来表明抗性反应或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这些结果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2、然而,由于ast的结果容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耐药性和敏感性之间的断点变得相当难以区分。
许多临床研究组织为ast的标准化方法作了巨大的努力。
美国临床试验标准研究所1971年提出了clsi的标准化方法,还有后来英国抗菌化疗协会提出bsac 法,欧洲药敏测试委员会提出eucast法等。
尽管标准在逐渐完善和提高,但前面的路还着实很远。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实验室设计了许多实验,改善ast方法。
根据fibonacci 序列分析,他们用细菌浊度的rc作为目标函数,提出了ast新方法。
这个方法有望发展成为药效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研究材料1、从鸡中分离出来的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 cvcc2492、标准质量控制菌株 e. coli 25922五、研究方法1、用增长序列浊度的rc值描述抗生素的抑制率细菌细胞分裂的发生是一个随机过程,在任何时候细胞分裂都会有一定的比例。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绪论1.理解并记忆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定义: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甚至是没有细胞构造生物的总称。
特点:①个体小,比面值大②繁殖快,代谢强③易变异,抗性强④种类多,分布广2.三个重要人物的贡献(见笔记本)3.掌握科赫法则(见笔记本)原核微生物1.G+和G-细胞壁的结构、组成、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染色基本步骤:初染(结晶紫,1min)媒染(碘液,1min)脱色(95%乙醇,0.5min)复染(番红,3min)结果: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阳性菌,G+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G-菌。
原理: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媒染可以提高染料的滞留性,当用乙醇对G+细菌脱色时由于乙醇会使厚的肽聚糖层的孔隙收缩,因此在脱色过程中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滞留。
细菌为紫色。
相反G-肽聚糖层薄,有较大孔隙,乙醇处理使其细胞壁中脂质溶解进一步加大孔隙,所以复合物被抽提,经复染成红色。
2.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糖类和微量金属离子。
功能:①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成分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3.芽孢的定义、结构、特点、耐热机制定义: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或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会浓缩形成一个椭圆形、壁厚、高度折光、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结构:孢外壁:厚而致密,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通透性差,不易着色;芽孢衣:角蛋白组成,非常致密,对化学物质的抗性。
皮层:厚,主要含芽孢肽聚糖、 DPA-Ca含量丰富。
核心:相当于浓缩的细胞。
含水量极低,含有DPA-Ca。
其它见笔记本4.糖被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和包裹在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上,将糖被分为3类:荚膜:包裹单细胞,有定型,与细胞壁牢固结合,不易洗脱。
(厚度:<0.2µm 的称为微荚膜)粘液层:包裹单细胞,无定型,与细胞壁松散结合,易洗脱。
『学科笔记』微⽣物学——第六章微⽣物的⽣长及其控制1、测定微⽣物的⽣长量常⽤哪⼏种⽅法?试⽐较它们的优缺点。
直接法的有:粗放的侧体积法和精确的称⼲重法(适合菌浓度较⾼的样品);间接法的有:⽐浊法(快速、简便,但易受⼲扰)和⽣理指标法(测含氮量法)2、测定微⽣物⽣长繁殖的⽅法中⽤平板菌落计数法的结果⼩于⾎球计数板。
原因:⽤⾎球计数板计数得到的数⽬是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平板菌落计数法是⽤浇注平板或涂布平板进⾏的,当将菌样涂布在平板上有些菌落会重叠,使得计数结果少于实际菌落数。
3、同步培养:设法使某⼀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长和分裂周期中,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物化学特性变化,来间接了解单个细胞的相应变化规律。
4、通过同步培养的⼿段⽽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致的⽣长状态,称为同步⽣长,进⾏同步分裂的细胞称为同步细胞。
5、什么是⽣长曲线?单细胞微⽣物的典型⽣长曲线可分⼏个时期?各有何特点?(P153重点掌握,要认真看,要知道各个时期的应⽤,⽐如接种的最适时期是对数期;稳定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对维⽣素等物质进⾏⽣物测定来说为最佳测定时期)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物群体⽣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长曲线。
(图见P153)单细胞微⽣物的典型曲线可分为:延泄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①延滞期:⼜叫停滞期、调整期、适应期,其特点:⽣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形态变⼤或增长;细胞内RNA特别是rRNA含量增⾼,原⽣质嗜碱性增强;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ATP合成加快),易产⽣诱导酶;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如氯化钠浓度、温度、抗⽣素等化学药物)。
②对数期特点:⽣长速率常数最⼤,即代时最短;细胞进⾏平衡⽣长,菌体⼤⼩、形态、⽣理特征等⽐较⼀致;代谢最旺盛;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③稳定期特点:⽣长速率常数为零:新增殖的细胞数与⽼细胞的死亡数⼏乎相等,微⽣物的⽣长速率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细胞数⽬达到最⾼值。
第六章微生物菌种的选育第一节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1、生产菌株来源•索取或购买•自己选育➢用原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进行育种➢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购买出发菌株进行选➢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就是从自然界微生物资源中有目的、快速、准确地选出所需要的菌种。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一般步骤二. 增殖培养(富集培养)•适用:样品中目的菌数量不够多时•目的: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原理:通过控制营养成分或培养条件,使目的菌得以繁殖和/或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三. 纯种分离3、厌氧性微生物的分离法(1)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降低Eh(2)创造无氧环境物理除氧空气置换法:干燥器或厌氧培养罐化学除氧H2 + O2→H2O (钯作催化剂)➢GASPAK罐除氧:硼氢化钠、柠檬酸,碳酸氢钠化学反应产生H2和CO2,H2与O2反应生成水(3)厌氧分离(培养)技术▪高层琼脂柱技术▪厌氧罐技术▪厌氧手套箱技术好氧培养五、培养工艺条件试验与生产试验1、摇瓶发酵条件培养基组成、初始pH、通风量(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2、小型台式发酵罐发酵工艺条件溶解氧控制,pH值控制,原料添加模式,消泡剂…第二节基因突变突变(Mutation)定义: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是一种遗传的状态,是基因由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由原来的存在状态变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即它的等位基因。
➢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生型。
一、突变类型按变化范围分突变类型(一)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染色体结构发生较大片段的异常改变。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整倍体(euploidy):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单倍体:haploid•二倍体:diploid•三倍体:triploid•四倍体:tetraploid2、染色体结构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 :•倒位inversion:•易位translocation :(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点突变:只涉及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改变。
第六章微生物菌种的选育第一节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1、生产菌株来源•索取或购买•自己选育➢用原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进行育种➢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购买出发菌株进行选➢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就是从自然界微生物资源中有目的、快速、准确地选出所需要的菌种。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一般步骤二. 增殖培养(富集培养)•适用:样品中目的菌数量不够多时•目的: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原理:通过控制营养成分或培养条件,使目的菌得以繁殖和/或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三. 纯种分离3、厌氧性微生物的分离法(1)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降低Eh(2)创造无氧环境物理除氧空气置换法:干燥器或厌氧培养罐化学除氧H2 + O2→H2O (钯作催化剂)➢GASPAK罐除氧:硼氢化钠、柠檬酸,碳酸氢钠化学反应产生H2和CO2,H2与O2反应生成水(3)厌氧分离(培养)技术▪高层琼脂柱技术▪厌氧罐技术▪厌氧手套箱技术好氧培养五、培养工艺条件试验与生产试验1、摇瓶发酵条件培养基组成、初始pH、通风量(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2、小型台式发酵罐发酵工艺条件溶解氧控制,pH值控制,原料添加模式,消泡剂…第二节基因突变突变(Mutation)定义: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是一种遗传的状态,是基因由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由原来的存在状态变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即它的等位基因。
➢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生型。
一、突变类型按变化范围分突变类型(一)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染色体结构发生较大片段的异常改变。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整倍体(euploidy):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单倍体:haploid•二倍体:diploid•三倍体:triploid•四倍体:tetraploid2、染色体结构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 :•倒位inversion:•易位translocation :(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点突变:只涉及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改变。
突变发生在一个基因范围内。
•多位点突变:突变超出一个基因范围。
1、碱基置换base replacementDNA链上的某一碱基对为另一碱基对所取代。
•转换transition :•颠换transversion: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不是三的倍数)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此后一系列遗传密码子的阅读框发生移位错误的突变。
Phe Asp Glu Pro Leu Cys Thr5’-TTC GAT GAG CCC TTG TGC ACG-3’↓Insertion of APhe Asp Lys Thr Leu Val His5’-TTC GAT AAG ACC CTT GTG CAC G-3’二、按表型效应分突变类型•野生型wild type:表现该物种正常表型的生物。
•突变型mutant:由于突变导致其正常的表型发生了改变的生物。
•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auxotrophic mutant•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3. 致死突变型4. 条件致死突变型5. 调节突变型三、基因突变的规律不对应性或自发性、随机性、稀有性、独立性、稳定性、可逆性、诱变性、1、自发突变的证实随机性、不对应性1)波动实验2)涂布实验3)影印培养实验五、自发突变的机制➢环境因素的影响➢微生物自身产生的代谢物的影响➢转座子所造成的插入突变➢D NA复制过程中偶尔发生错误六、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而引起的突变。
(一) 物理诱变剂1)辐射:uv,x-射线γ-射线等效应:点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机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辐射作用于染色体外物质,产生具有诱变作用的物质;直接作用:辐射直接作用于染色体,2)热:机理复杂•离子束:能量传递、动量交换,离子沉积与电荷积累过程1、紫外线UV•有效波长2650Å,紫外灯波长2537 Å•作用机理嘧啶二聚体、嘧啶水合物、交联作用、DNA链断裂•效应:移码突变,碱基置换紫外线诱发胸苷二聚体(二) 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是指其分子结构同DNA分子中的碱基非常类似,因此能取代碱基参入到DNA 分子中的一类化合物。
主要诱变剂:5-溴尿嘧啶和2-氨基嘌呤;可诱发AT GC的转换。
2. 移码诱变剂➢嵌入DNA 分子相邻碱基对之间,从而有利于核苷酸的环出,因此可提高移码突变的突变率。
➢主要诱变剂:吖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ICR系列化合物等部分移码诱变剂DNA插入剂3.化学修饰碱基的诱变剂1)烷化剂:使DNA分子的碱基发生烷化反应,从而更容易发生错配,是最常用的一类诱变剂。
常用的有:硫酸二乙酯(DES),甲基磺酸乙酯(EMS),亚硝基乙基尿(NEU), 亚硝基胍(NTG), 乙烯亚胺(EI)等。
NTG(亚硝基胍)诱变作用特强,作用于复制叉,可诱发多基因并发突变,被称为超诱变剂。
DNA的脱嘌呤烷化鸟嘌呤的碱基配对烷化鸟嘌呤的交联作用•如甲基黄酸乙脂(EMS)使G的第6位烷化,使T的第4位上烷化,结果产生的O-6-E-G和O-4-E-T分别和T、G 配对,导致G∶C对转换成A∶T对;T∶A对转换成C∶G2) 亚硝酸(introus acid, NA)有氧化脱氨作用,可使G第2个碳原子上的氨脱去,产生黄嘌呤(xanthine,x),次黄嘌呤(H) 仍和C配对,故不产生转换突变。
但C和A脱氨后分别产生U 和次黄嘌呤H,产生了转换,使C∶G转换成A∶T,A∶T转换成G∶C3) 羟胺(NH2OH)只特异地和胞嘧啶起反应,在第4个C原子上加-OH,产生4-OH-C,此产物可以和A 配对,使C∶G转换成T∶A•作用:与C反应,造成GC→AT转换七、DNA损伤的修复1、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2、切补修复excision repair(暗复活)第三节诱变育种一、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出发菌株↓纯化、活化、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收集细胞、洗涤,制备均一的菌悬液(玻璃株打散、过滤)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活菌计数,诱变预备试验诱变处理↓活细胞计数,致死率计算中间培养(后培养)↓平板分离↓变异率计算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一)出发菌株的选择1. 出发菌株的类型2. 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可能性:•要尽量选择单倍体,单核细胞(孢子)(二)菌悬液的制备•细胞的生长状态2. 菌悬液的均一性:3. 菌悬液细胞浓度➢酵母、霉菌孢子:106~107个/ml细菌、放线菌孢子:108个/ml4. 菌悬液介质:(三)诱变处理1.诱变剂的选择➢对于低产或野生菌,uv线往往是首选,烷化剂等也是常用的诱变剂;对于经多次诱变处理的菌株,常需要强辐射进行处理。
➢碱基置换易回复,染色体畸变、移码等不易回复➢细胞的透性和生理状态➢经常变换诱变剂或复合处理3 处理方法➢单一诱变剂处理;➢复合处理(四)后培养➢目的使突变基因纯合并表达,消除表型延迟。
➢后培养培养基:营养要求丰富,酪素水解液(或蛋白胨)可提供大量氨基酸,酵母膏可提供各种生长因子。
(五)变异菌株的分离及筛选•筛选:包括初筛,复筛和终筛等。
•明确筛选目标:产量突变还是其它突变型;产量准备提高多少等;•一次诱变目标不要太高•制定筛选方案:筛选准备分几步;筛选采用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每一步准备筛选多少菌株;每一步准备采用的分析方法等。
诱变育种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安全问题:各种诱变剂几乎都有致癌作用,因此在操作中应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个人安全和环境安全。
❖个人安全:操作时注意防护,不同诱变剂要求不同防护方法,如γ-射线辐射防护要求较高,uv要求较低,而化学诱变剂则要求不与身体有关部位直接接触;❖环境安全:所用物品要经解毒处理;液体经解毒或充分稀释才可以排放。
➢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仔细观察细微的形态变化、要详实记录菌株的诱变史和诱变谱系。
➢诱变育种技术要和其他育种手段相结合。
➢诱变育种由于其筛选的盲目性,突变的不定向性,工作量十分大,因此要对整个工作进行合理的设计并结合新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auxotroph)突变株:是指丧失了合成一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它们只能在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才能正常生长。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用途➢科研上:❖研究代谢途径;❖基因重组的遗传标记菌种;❖AA、碱基、维生素生物测定的试验菌种➢生产上:❖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核苷酸的生产菌种;❖生产菌株杂交育种的亲本进行遗传标记(一) 筛选方法➢后培养➢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鉴定缺陷型1、淘汰野生型➢原理:限制营养成分使缺陷型细胞生长受抑制,野生型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被杀死或生长后被除去➢方法:❖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适用于丝状真菌❖差别杀菌:抗生素淘汰野生型➢饥饿培养:培养细胞经离心、洗涤后,悬浮于无氮基本培养基中培养1-2小时,耗尽细胞内氮源,防止加抗生素后的“误杀”;➢加抗生素处理:加入等体积的2N基本培养基(两倍浓度氮源的基本培养基),同时加入抗生素,培养一定时间,野生型细胞由于生长而被杀死,缺陷型细胞处于休止状态而得以保留。
❖制霉菌素可用于处理酵母菌和霉菌。
❖注意:培养基应添加渗透压稳定剂而制成高渗培养基,可避免由于细胞破裂而给缺陷型提供营养物质。
2、检出缺陷型1)限量补充法2)夹层培养法3)逐个检出法4)影印培养法3、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大类的鉴定:❖营养因子:A、酪素水解液(AA混合物)B、水溶性维生素混合液C、酵母核酸水解液(碱基)D、酵母膏水溶液❖制备平板:缺陷型菌经CM液体培养后,离心洗涤,制成107~108个/ml菌悬液。
取0.1ml涂布至MM平板上❖方法:分别用无菌小滤片沾取少许各种营养因子后,放入接种的MM上,适宜温度下培养❖判断:A、D生长,AA缺陷型B、D生长,维生素缺陷型C、D生长,碱基缺陷型A~B、D生长,AA、维生素双缺A~C、D生长,AA、碱基双缺B~C、D生长,维生素、碱基双缺营养缺陷型的生长谱鉴定不同类型突变株积累L-赖氨酸的水平三、其它类型突变型的筛选(一)抗代谢类似物突变型的筛选➢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突变株,或兼而有之的突变株。
➢代谢类似物:结构与代谢物类似,因此可起到代谢物所具有的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