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95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全身麻醉药学习要点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该类药物可使骨骼肌松弛,便于进行外科手术。
一、药物分类根据给药途径,该类药物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1.吸入性麻醉药: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氧化酯等。
2.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无定论。
类脂质学说认为,全麻药脂溶性较高,能渗入细胞膜的脂质层和进入胞内,引起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引起全身麻醉。
麻醉强度与其油/气或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
二、吸入性麻醉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麻醉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及氧化亚氮等。
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根据临床指征可将麻醉过程典型地分为四期,依次为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期及麻醉中毒期。
麻醉乙醚虽然安全范围大、毒性反应小,但由于其兴奋期长以及易燃易爆等,已少用。
各种氟烷的化合物均具有不燃不爆炸,作用强,麻醉诱导迅速,麻醉平稳,恢复亦快等特点。
其中氟烷对肝和心的毒性较大;甲氧氟烷对肝、肾有损伤作用;恩氟烷对肝、肾的影响轻小,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异氟烷及七氟烷在肝、肾、呼吸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小。
三、静脉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硫喷妥钠作用迅速,由于再分布的原因,维时较短,为了维持麻醉需重复给药。
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时手术的麻醉,其肌肉松弛作用较差,且可产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呼吸抑制。
氯胺酮的作用较特殊,可阻断痛觉的传导,同时又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痛觉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识存在,被称为分离麻醉。
其麻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短,苏醒期较长。
用于短时体表小手术及诱导麻醉。
该药对心血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用药后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丙泊酚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维时较短,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小手术的麻醉。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镇静催眠药分类苯二氮䓬类氯氮卓,地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非苯二氮䓬类咪唑并吡啶类唑吡坦,阿吡坦,吡咯酮类扎来普隆巴比妥类苯巴比妥苯二氮䓬类药物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地西泮性质水解开环:内酰胺和烯胺结构,酸碱或受热1,2位或4,5位水解开环,在7位或1,2位有强吸电子基团【硝基,三唑环等】,4,5水解后环合特别容易与生物碱反应,加碘化秘钾⇨橙红色沉淀B环七元亚胺内酰胺环构象决定其与受体亲和力作用机制:与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内流,中枢抑制代谢:肝脏内N-甲基,C-3位上羟基化,产物仍有活性。
还有苯环酚羟基化,氮氧化合物还原,1,2位开环等应用:安定,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治疗神经官能症合成:以3-苯-5-氯嗯呢为原料酒石酸唑吡坦性质:口服吸收快,肝脏首过,代谢物无活性作用机制:选择性与苯二氮卓ω1受体亚型结合应用:较强镇静催眠作用,对呼吸系统无抑制,少耐受和依赖性合成二,抗癫痫药物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丙二酰脲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乙苯妥英噁唑烷酮类三甲双酮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二苯并氮杂䓬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GABA类似物普洛加胺脂肪羧酸与其他丙戊酸钠,丙戊酰胺,拉莫三嗪,托吡酯巴比妥类药物构效关系R或R1为H则无活性,应有2-5碳链取代,或有一个为苯环取代,R,R1总碳数4-8最好,超过10亲脂性过强,易导致惊厥R或R1直链烃或芳烃,不易氧化,长效 ‖ 支链烃或不饱和烃取代,短效R2为甲基取代起效快,如果两个都氮都被甲基取代则惊厥2位碳上氧原子以电子等排体S取代,解离度与脂溶性增大,起效快,但短效重点药物异戊巴比妥性质母核巴比妥酸在溶液中存在三酮式互变异构:单内酰亚胺型,双内酰亚胺型,三内酰亚胺型(各种构型相互转化)烯醇型弱酸性,苯巴比妥pKa7.4,可制成钠盐,生理条件下未解离型多,易通过血脑屏障水解:互变异构体中,双内酰亚胺结构更易水解,生成酰脲与硝酸银作用生成银盐沉淀,沉淀溶于过量氨试液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蓝色络合物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应用: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抗惊厥,麻醉前给药,少用于镇静催眠合成苯妥英钠味苦,微引湿性,空气中缓慢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苯妥英环状酰脲结构,与碱加热分解最终产生氨气水溶液中加入二氯化汞⇨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区别于巴比妥类】代谢:肝代谢,药酶诱导剂,苯环对位羟基化生成无活性产物,碱化尿液排出快应用: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首选【需进行TDM】卡马西平性质:水中几乎不溶,干燥与室温下稳定,潮湿环境保存药效下降,光照下表面白色变成黄色,需避光代谢: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为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仍有活性应用:癫痫大发作和综合性局灶发作,失神发作无效合成普洛加胺【卤加比】性质:易水解,酸或碱下室温可水解⇨取代的二苯甲酮+γ-氨基丁酰胺作用机制:拟GABA药,γ-氨基丁酰胺的前药三,抗精神病药分类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哒嗪噻吨类氯普噻吨,氟哌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啶醇,苯哌利多氟阿尼酮二苯并二氮䓬类及其衍生物氯氮平,洛沙平,阿莫沙平苯甲酰胺衍生物类舒必利,硫必利吩噻嗪类药物构效关系氟哌啶醇构效关系重点药物盐酸氯丙嗪性质微臭,味极苦,引湿性,极易溶于水,酸性母核易氧化,空气中放置变红棕色,光及重金属催化氧化(制剂中加抗氧剂)光解生成自由基与体内一些蛋白质作用,发生过敏反应(光化毒过敏反应,皮肤红疹)水溶液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生成自由基或醌式结构显红色(吩噻嗪类鉴别)与三氯化铁反应⇨稳定红色作用机制: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三点适应假说,立体专属性B>C>A ‖ 侧链倾斜于有氯取代的苯环方向,与多巴胺优势构象部分重合,有利于与多巴胺受体作用,失去氯原子无抗精神病作用代谢:主要为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甲基产物为活性代谢物,N-氧化,硫原子氧化,侧链氧化失活应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大剂量用于镇吐,强化麻醉,人工冬眠(ADR:口干,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光过敏反应需避免日晒)合成:以领氯苯甲酸,间氯苯胺为原料氟哌啶醇性质光照射颜色加深氟哌啶醇与乳糖中杂质5-羟甲基-2-糠醛发生加成反应,影响片剂稳定性,应避免处方中有乳糖代谢:肝代谢,首过作用,以氧化性N-脱烷基,酮基还原为主应用:作用强而持久,用于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也可镇吐(有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致畸作用)性质: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水中几乎不溶代谢:口服吸收好,肝首过,代谢以N-去甲基和N-氧化为主作用机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代表,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多巴胺与D1,D2结合,拮抗5-HT2应用: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或阴性症状效果好,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反应与迟发性运动障碍副作用轻(ADR:粒细胞缺乏症,主要由肝微粒体,中性粒细胞,骨髓细胞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S—导致)四,抗抑郁药分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托洛沙酮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二苯并氮杂䓬类丙咪嗪二苯并氧氮杂䓬类氯氮平(阿莫沙平)二苯并环庚二烯类阿米替林,普罗替林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三环类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的构效关系重点药物作用机制:特异性可逆性抑制MAO-A,提高脑内NE,多巴胺和5-HT水平,产生抗抑郁作用应用:内源性抑郁症,轻度慢性抑郁症,精神性或反应性抑郁症长期治疗,提高情绪改善抑郁症状盐酸丙咪嗪性质:遇光渐变色,加硝酸显深蓝色代谢: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地昔帕明(去甲丙米秦),进一步氧化代谢生成2-羟基代谢物失活作用机制:抑制神经末梢对NE和5-HT的再摄取,减少其代谢,促进神经传递应用: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盐酸氟西汀性质:S异构体活性强代谢: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代谢物去甲氟西汀,半衰期更长作用机制:强烈抑制5-HT再吸收合成五,镇痛药分类吗啡及其衍生物天然生物碱吗啡吗啡半合成药物可待因,羟考酮,二氢埃托啡,纳洛酮合成镇痛药吗啡喃类【吗啡去除E环(呋喃环),B/C顺式,C/D反式与吗啡立体结构相同,】左啡诺,布托啡诺苯丙吗喃类【进一步简化吗啡喃的结构,打开C环,仅保留A、B、D环与C环裂开后的小烃基残基】喷他佐辛哌啶类【仅保留吗啡A环和D环】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氨基酮类【仅保留吗啡A环,高度柔性开链吗啡类似物】美沙酮吗啡类药物构效关系6-羟基被烃基化、酯化、氧化成酮或去除,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双键可被还原,活性和成瘾性均增加N为镇痛活性的关键,可被不同取代基取代,可从激动剂转为拮抗剂去N-甲基,镇痛作用和成瘾性均⇩N-氧化物或季胺盐均无镇痛作用N-甲基改为苯乙基,镇痛作用为吗啡的6倍N-甲基改为烯丙基,保留较弱的镇痛作用,有较强的拮抗吗啡中枢抑制作用,作为吗啡中毒解药镇痛药共同结构特征分子中具有一个平坦的芳环结构有一个叔氮原子碱性中心,能在生理pH下大部分电离为阳离子,碱性中心和平坦结构在同一平面含有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空间结构,而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烃基部分应凸出于芳环构成的平面的上当重点药物吗啡结构:五个环稠合而成,含有部分氢化的菲环,五个手性碳原子5R.6S.9R.13S.14R,天然左旋,B/C顺式,C/D反式,C/E顺式,立体结构呈T形性质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水溶,两性分子呈酸碱两性,天然存在为左旋体有镇痛作用,右旋体无效从植物罂粟浆果浓缩物即阿片中提取精制得,可能带有可待因、蒂巴因、罂粟酸,以及储存中产生的伪吗啡,N-氧化吗啡,应做特殊杂质限量检查还原性:光照下空气氧化⇨伪吗啡(双吗啡)+N-氧化吗啡【伪吗啡毒性大,应避光密闭保存】 ‖ 酸性下稳定,中性及碱性下易氧化,溶液配制pH3-5最佳,可充氮气和加入抗氧剂酸性中加热可脱水重排⇨阿扑吗啡(邻苯二酚结构,极易氧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兴奋中枢呕吐中心,催吐剂),再加稀硝酸氧化⇨邻苯二醌显红色(鉴别)颜色反应用于鉴别吗啡盐酸盐水溶液+三氯化铁试液⇨蓝色吗啡盐酸盐水溶液+甲醛硫酸⇨蓝紫色(Marquis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钼硫酸⇨紫色,随后变蓝色,最后变绿色(Forhde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蓝色代谢:肝首过显著,常皮下注射,3,6位羟基与葡糖醛酸结合作用机制:作用与阿片µ受体,镇痛、镇咳、镇静应用:抑制剧烈疼痛,麻醉前给药(ADR:便秘等)变构:3,6位改造3位羟基烷基化,镇痛与成瘾性降低⇨可待因(中度镇痛,中枢麻醉性镇咳药)3,6位两个羟基乙酰化,镇痛麻醉成瘾性均增强⇨海洛因(作为毒品禁用)6位氧化,7,8位还原7,8位双键氢化还原,6位醇羟基氧化成酮⇨氢吗啡酮(镇痛强于吗啡)氢吗啡酮14位引入羟基⇨羟吗啡酮(镇痛强,副作用大)氢吗啡酮,羟吗啡酮3位羟基甲基化⇨氢可酮,羟考酮(阵痛弱于吗啡)17位结构改造N-甲基用其他烷基,链烯烃或芳烃基取代⇨苯乙基吗啡(镇痛作用弱)N-氧化物或季胺盐无镇痛活性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纳洛酮、纳曲酮(作用逆转,阿片受体拮抗剂)6,14桥和7位取代基改造C-6与C-14间引入桥连乙烯基⇨埃托啡(镇痛极强,副作用大) ‖ 埃托啡桥乙烯基氢化⇨二氢埃托啡(副作用减小)二氢埃托啡中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二丙诺啡(专一性拮抗作用)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性质水和乙醇中易溶,易吸潮,遇光易变质,有酯结构pH4时最稳定乙醇溶液中+三硝基苯酚⇨苦味酸,黄色结晶性沉淀代谢:水解⇨去甲哌替啶(镇痛活性为哌替啶一半,惊厥作用大)+去甲哌替啶酸作用机制:阿片µ受体激动剂,镇痛成瘾性弱于吗啡应用:口服好,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多用于分娩时镇痛,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小盐酸美沙酮性质味苦,水溶,镇痛左旋体>右旋体羰基位阻大,活跃活性显著降低,不能生成缩氨脲或腙,不能被钠汞齐或异丙醇铝还原水溶液遇生物碱实力生成沉淀:+苦味酸⇨沉淀 ‖ +甲基橙⇨黄色的盐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析出游离碱游离碱有机溶液30℃储存,形成美沙酮N-氧化物水溶液光照部分分解,溶液棕色,pH改变,旋光率降低代谢:N-氧化,N-去甲基化,苯环羟化,羰基氧化还原等作用机制:激动阿片µ受体,镇痛强于吗啡,哌替啶,左旋强于右旋应用:成瘾性先,用于海洛因戒毒治疗的脱瘾疗法(显著镇咳,毒性大,安全度小)六,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分类抗帕金森病PD药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苄丝肼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培高利特,罗匹尼罗多巴胺加强剂及其他司来吉林,恩他卡朋,苯海索,金刚烷胺抗阿尔海默病AD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其他占诺美林,美金刚多奈哌齐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左旋多巴性质:邻苯二酚(儿茶酚)结构,空气中易氧化变色,水溶液久置变黄、红紫,直致黑色,常加L-半胱氨酸盐酸盐做抗氧剂以上内容整理于 幕布文档代谢:肝内氧化代谢,95%以上被外周组织脱羧酶转化为DA 而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应用:常与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治疗帕金森病(ADR :外周不良反应多,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激动、焦虑、躁狂等精神行为异常,直立性低血压,开关现象)罗匹尼罗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代谢:N-脱丙基化代谢物仍有激动作用,亲和力D3>D2 ‖ 羟化物活性小,羧酸代谢物失活应用:治疗帕金森无麦角衍生物致肺纤维化作用,不良反应与外周DA 活性有关盐酸多奈哌齐结构:哌啶衍生物作用机制:叔胺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脑内AChE ,而对外周作用轻应用:治疗老年痴呆,轻中度AD 患者改善(ADR :恶心呕吐腹泻,继续治疗中会消失)。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三)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三、抗抑郁药(一)去甲肾上腺素(NE)重摄取抑制剂1、构效关系三环类化合物:二苯并氮䓬+叔胺或仲胺的碱性侧链(一)去甲肾上腺素(NE)重摄取抑制剂丙米嗪引入氯原子——氯米帕明丙米嗪代谢产物——去甲氯米帕明,也具有活性阿米替林:丙咪嗪中N替换为C,二苯并庚二烯活性代谢产物去甲阿米替林无顺反异构多塞平:阿米替林中C替换为O——二苯并噁嗪二苯并噁嗪类E:Z=85:15——反式抑制NE\顺式抑制5-HT活性代谢产物为去甲基化物(二)选择性5-羟色胺(5-HT)重摄取抑制剂没有兴奋和镇静作用,也不影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剂及NA的再摄取4-三氟甲基具电负性——对5-HT再摄取的亲和力和选择性起关键作用只有E-异构体有活性,紫外光照导致异构化产生无效的Z-异构体,故需要避光保存氟西汀口服吸收良好,进食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非线性的药动学特征活性代谢物:去甲氟西汀去甲氟西汀半衰期超长为4-16天,是造成停药后其在体内存留5-6周的原因2个手性中心S,S-(+)-异构体活性代谢产物为去甲舍曲林2个手性碳——(3S,4R)-(-)异构体生物利用度不受抗酸药或食物影响不能脱甲基代谢(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舒必利和甲氧氯普胺结构相似(四)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机制:NE和5-HT双重抑制剂(小剂量抑制5-HT,大剂量双重)主要活性代谢物:O-去甲基文拉法辛代谢物: N-去甲基文拉法辛、N、O-去二甲文拉法辛抗抑郁药的代谢——代谢后均有活性(除了帕罗西汀)1、N-去甲基,有活性——丙米嗪、氯米帕明、多赛平、阿米替林、氟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
2、O-去甲基,有活性——文拉法辛3、不发生去烷基代谢——帕罗西汀四、镇痛药(一)天然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具有菲环结构的生物碱,由5个环稠合而成左旋吗啡有效,右旋吗啡无效3-OH酸性;17-叔胺——酸碱两性口服可吸收,但首关效应大,制成注射剂或缓释剂苯酚易氧化,氧化后生成伪吗啡(毒性大),故避光、密封酸性脱水重排→阿扑吗啡(催吐)(1)可待因:吗啡3位羟基甲基化(镇痛↓,镇咳↑)(2)纳洛酮、烯丙吗啡、纳曲酮:吗啡17位N-甲基被烯丙基、环丙基甲基取代——阿片受体拮抗剂;无镇痛作用,吗啡或海洛因中毒的成瘾者的解救。
教案(理论)章节名称 第三章 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第 3 课次 总 课次 教学时数 2 授课教师【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失常药、中枢兴奋药和镇痛药的发展和结构类型。
2.掌握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
3.熟悉各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方法、构效关系、和药物作用的靶点。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件教学问答法【参考资料】《药物化学》 主编:尤启东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课件【重点与难点】重点:异戊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氯丙嗪的命名、理化性质、合成。
难点: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提问 5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目标 3分钟 课堂讲授 140分钟 课堂小结7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Sedative-hypnotics )镇静催眠药没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属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即不作用于专一的受体,结构非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强弱主要与理化性质有关。
静催眠药镇按照结构类型主要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其他类。
1.巴比妥类 以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为例:N NOO O CH 3CH 2H H巴比妥类药物为取代的丙二酰脲类化合物,其母体结构为嘧啶三酮。
分子中的内酰亚胺结构能够互变为烯醇式而呈弱酸性,pKa 为7.4,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
由于苯巴比妥的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苯巴比妥钠的水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 2,可析出苯巴比妥沉淀。
巴比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2个亚氨基上的氢被全部取代,则化合物失去中枢抑制作用,其中1个氢被取代仍保留生物活性。
巴比妥类药物属非特异性结构类型药物,其作用的强弱、快慢和作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体内代谢是否稳定。
巴比妥类药物的酸性对药效很重要,因为药物通常以分子形式吸收而以离子形式作用与受体,因而要求有适当的解离度。
在生理pH7.4的条件下,巴比妥类药物在体内的解离程度不同,透过细胞膜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的药物量也有差异,表现在镇静催眠作用的强弱和作用的快慢也就不同。
药物应用80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析王世峰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314【摘 要】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镇痛药和抗老年痴呆药等。
本文以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分类为分析对象,阐述药物的具体功能,并列举出常见药物的性能功效,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关键词】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镇痛药;抗老年痴呆及改善脑代谢药中枢神经系统是脑与脊髓所构成的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主导和协调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用于调节维持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在不同病理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具有不同的应用表现,对疾病的作用机理也各不相同。
1 镇静催眠药镇静与催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种不同抑制程度。
由小剂量或作用弱引起镇静效果的药品称为镇静药;由中等剂量或作用强而短,给药后起到催眠作用的药品称为催眠药。
中枢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其他类等。
按照时效分类长效药物为苯巴比妥,中效药物有异戊巴比妥、环已巴比妥,短效药物为司可巴比妥,超短效药物有海索比妥、硫喷妥钠。
典型镇静催眠药有:地西泮、氟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水合氯醛等。
例如:地西泮可选择性作用于人体大脑边缘系统海马和杏仁核内的GABAA受体,吸收效果快,口服30-90分钟达到药峰浓度,静脉注射数分钟即可显效。
地西泮是DBZ类抗焦虑药,其与中枢BDZ受体结合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或促进突触传递,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作用,增强人体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映的抑制和阻断。
当较大剂量时可对人体进行催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
2 抗癫痫药癫痫患者脑组织中存在局部病灶,其中大量神经元突然同时去极化时产生高频率、同步化、爆发式放电,并向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扩散,导致更加广泛的脑组织兴奋,进而引起癫痫症的发作。
控制癫痫症发作是使用药物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