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自制
- 格式:ppt
- 大小:57.34 MB
- 文档页数:92
藏区食品制作方法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收集点击数:350 更新时间:2007-1-30 22:50:44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
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
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
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
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
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
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
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
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
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
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
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枣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
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
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青藏地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青藏地区的生态系统、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对青藏地区进行深入了解和钻研,对于珍爱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进文化传承和增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2. 掌握青藏地区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状况;3.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关注和理解,增强环保认识和文化自大心。
三、教学内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2.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3. 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珍爱措施;4. 青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民族风情;5. 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2. 线上线下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进修和交流,同时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3. 教室讨论法:鼓励学生就青藏地区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五、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1-2周):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2. 第二阶段(3-4周):讲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珍爱措施,组织生态环境珍爱主题活动;3. 第三阶段(5-6周):探讨青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展开藏传佛教文化体验活动;4. 第四阶段(7-8周):总结进修效果,展开主题钻研和效果展示。
六、评估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教室参与、讨论表现等;2. 作业考核:设计相关作业,包括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3. 期末考核:组织期末考试或项目展示,综合评判学生的进修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青藏地区相关的教材和资料;2. 多媒体资料:准备青藏地区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青藏地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
章节测试题1.【答题】藏民用于做糌粑的材料是()A.小麦粉B.大麦面C.燕麦面D.青稞面【答案】D【分析】本题是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知识考查。
【解答】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藏民的主食是青稞面制作的糌粑。
2.【答题】小丽说:“我参观了布达拉宫,喝了酥油茶,活佛还给我送了哈达。
”小丽去了哪里()A.青藏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南方地区【答案】A【分析】本题是对青藏地区的地理知识考查。
【解答】布达拉宫是青藏地区著名的礼佛圣地,酥油茶是青藏地区的特产,由此判断小丽去的地方是青藏地区,选择答案A。
3.【答题】以下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江是指图中的①②③B.三江是指图中的②③④C.该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区D.该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上【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三江源的知识考查。
【解答】据图可知: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④是黄河;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地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故答案选B。
4.【答题】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它是我国三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他们是()A.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B.珠江、黄河、塔里木河C.金沙江、黄河、怒江D.长江、黄河、澜沧江【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三江源有关知识。
【解答】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它是我国三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三条大河分别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选D。
5.【答题】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B.天然降水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C.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D.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三江源有关知识。
【解答】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说法,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山冰雪融水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该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选B。
6.【答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A.北方地区B.青藏地区C.西北地区D.南方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有关知识。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2. 掌握青藏地区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文化遗产;3. 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内容:1. 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2.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 青藏地区的主要民族、语言和宗教崇奉;4. 青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重要遗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美丽风景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知识讲解:介绍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文化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3.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青藏地区的认识和感受;4. 教室练习:设计一些与青藏地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5.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青藏地区的生活和文化;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展开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评估:1.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的文章或制作一份青藏地区的PPT,评判学生的完成情况;3. 小测验:设计一份关于青藏地区知识的小测验,考察学生的进修效果。
五、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准备一些关于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资料,供学生参考;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3. 互动工具:准备一些互动工具,如学生手册、PPT模板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进修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活动设计等,提高教学效果;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活动,培养他们的进修兴趣和能动性;3. 教学评判:及时对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评判和反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进修方法和提高进修效果。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青藏地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位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之间,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独特的高原地带。
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人文和自然景观,本次作业设计将以青藏地区为主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地区。
二、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地貌;2. 了解青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3. 探索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作业内容1. 地理与气候学生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和自然资源。
他们可以查询地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或网站,写一份关于青藏地区地理与气候的综合报告。
报告应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主要自然景观等内容。
2. 文化与习俗学生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日常习俗。
他们可以选择一种少数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服饰特色等,撰写一篇关于该少数民族文化的短文。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一项青藏地区的传统习俗,比如藏式婚礼、藏戏表演等,制作一份相关的海报或手工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学生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他们可以选择一处知名的景点或风景区,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制作一份宣传册,推介该景点的特色和魅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探索青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特点,编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短文。
四、作业形式1. 书面报告:地理与气候的综合报告2. 短文撰写:文化与习俗的介绍及分析3. 制作海报或手工作品:传统习俗的展示4. 制作宣传册:旅游资源的推介5. 短文撰写:生态环境的探索五、评价标准1. 报告内容丰富、准确,论据有力,结构清晰、条理分明;2. 短文内容详实、有深度,观点独特,行文流畅、具有感染力;3. 海报或手工作品制作精美,布局合理,内容突出、生动形象;4. 宣传册信息完整、吸引人,设计新颖、美观大方;5. 短文内容丰富、信息准确,观点明确,语言生动、清晰流畅。
高原风情菜谱几例推荐几款菜谱的主要原料均为高原特产,其中有些原料是名贵药材和滋补良药的膳食养生菜谱:虫草鱼肉丸。
原料:冬虫夏草10根、鲜鱼1条、盐少许、酥油5两、生姜2钱、野生蒜1钱、鸡蛋1个、豆粉2钱、水拌豆粉1钱。
做法:虫草加少许冷水盛入碗内放在蒸笼中蒸熟。
去掉鲜鱼的骨刺和鱼皮,用刀背砸成肉泥。
蛋清和干豆粉搅和,鱼肉泥在搅和的豆粉蛋清中做成肉丸子,在化好的酥油中炸熟。
从蒸笼中拿出虫草一根根地插在鱼肉丸子上,整齐地摆在菜碟中。
用微火把菜锅中的酥油化成液体后加入生姜片、盐、野生蒜、少量水、水搅豆粉,煨成出现沸泡的时候,浇在鱼肉丸子上,虫草鱼肉丸这道菜做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火不宜过旺,化酥油的时候千万不能烧焦,把固体的酥油化成液体即可用了。
虫草鸡块。
原料:冬虫夏草15根,鸡胸肉4两、鸡蛋1个、豆粉1钱、生姜1钱、胡椒2钱、葱1钱、水搅豆粉2钱、盐少许、酥油6两。
做法:先把虫草蒸熟。
鸡胸肉切成块状,鸡肉表面上涂上搅和好了的蛋清豆粉,然后在熔化成液体的酥油中炸熟。
再用微火化好酥油后加上盐、生姜、胡椒、慈、炸鸡块、蒸虫草、水搅豆粉。
煨上片刻即可端上菜碟中。
蛋插人参果。
原料:鸡蛋4个,煮熟的人参果2钱、盐少许、酥油1两、水搅和豆粉2钱。
做法:洗好的人参果在水中煮熟。
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开,加上盐和水搅豆粉后放在蒸笼中蒸熟。
蒸熟的蛋清、蛋黄切成块状摆在菜碟中,蛋清、蛋黄块上插好人参果。
菜锅中放少许酥油在微火中化成液体后加上少量的水搅豆粉煮至出现沸泡的时候浇在菜碟中的鸡块上,蛋插人参果这道菜做成了。
注意火不宜过旺。
红花羊排。
原料:藏红花少许、羊排骨2斤、盐少许、水搅豆粉2钱、生姜5克。
做法:先把少量藏红花放入冷水中浸泡。
羊排骨切成块状,在化好的酥油中烧好、放入盐、生姜、水,快要烧熟的时候加上事先浸泡好的藏红花和水搅豆粉,再烧至出沸泡即可端上菜碟,火候中等。
贝母鸡块。
原料:鸡胸肉6两、贝母1两、生姜2钱、盐少许、水搅豆粉2钱、酥油2两。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人口分布。
2. 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经济产业和文化特色。
3. 掌握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任务要求1. 完成对青藏地区的基本调研,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口分布等。
2. 撰写一份综合性报告,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社会问题。
3. 分组进行讨论,针对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报告内容,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三、活动安排第一周:介绍青藏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人口分布。
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周:完成对青藏地区的调研,撰写报告稿。
老师对学生的调研成果进行评审,指导其深入研究。
第三周:分组讨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每组完成一份解决方案报告。
第四周: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报告内容,进行展示和交流。
班级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评价标准1. 报告内容全面、准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 解决方案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展示形式新颖、生动,图文并茂,结构分明。
4. 参与讨论、提问积极,态度认真,有条有理。
五、资源准备1. 学校图书馆、地理教室等教学设施。
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青藏地区相关资料,如书籍、图片、视频等。
六、作业设计理念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其发展提出有益建议,为未来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青藏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拉萨糌粑藏区特色小吃绵软香甜拉萨糌粑是西藏地区一道具有特色的小吃,它以其绵软香甜的口感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作为藏区重要的特色食品之一,拉萨糌粑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游客必尝的美食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拉萨糌粑的制作过程、特点以及它在藏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制作过程拉萨糌粑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主要材料是水磨糯米和水。
下面将为您介绍具体的制作步骤:1. 准备材料:首先,将适量的水磨糯米和清水准备好。
2. 清洗糯米:将准备好的糯米放入容器中,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水变清澈。
3. 浸泡糯米:将清洗好的糯米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使糯米充分吸水。
4. 磨制糌粑: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石磨或石臼中,用手或木棍均匀搅打,慢慢磨制成米浆。
5. 沉淀和分层:将磨制好的米浆倒入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使混浊的液体和米浆分层。
6. 收集上层液体:用容器将上层液体慢慢收集起来,这部分液体就是糌粑的主要原料。
7. 蒸制糌粑:将收集到的糌粑原料倒入蒸锅中,用旺火蒸制一段时间,待糌粑完全熟透后取出。
通过以上步骤,拉萨糌粑就制作完成了。
二、特点与口感拉萨糌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口感成为藏区重要的特色小吃。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绵软香甜:拉萨糌粑制作的过程中,米浆经过沉淀和分层后,上层液体收集而成。
由于其含有较多的碱性物质,使得制作出的糌粑在口感上具有特殊的绵软和糯性。
2. 风味独特:拉萨糌粑作为藏区特色小吃,口感与普通的糌粑略有不同,它更加细腻、香甜。
糌粑中蕴含的糯米香气与独特的工艺,赋予了拉萨糌粑迷人的风味。
3. 营养丰富:拉萨糌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糯米富含淀粉和维生素,对身体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同时,拉萨糌粑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营养更为纯天然。
三、拉萨糌粑在藏区的地位拉萨糌粑在藏区人们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当地人民日常饮食的主要粮食之一,也是藏区特色美食的代表之一。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主题简介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自然景观壮丽多样,文化底蕴深厚。
本次作业设计将以青藏地区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同砚深度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同砚对这一地区的爱好,增进对祖国的熟识。
二、作业设计1. 地理方面作业一:请同砚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状况,并撰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地理特点的小论文。
作业二:设计一份青藏地区地图,标注主要的地理因素,如山脉、湖泊、河流等,并附上简短说明。
2. 历史方面作业一:请同砚们查阅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历史沿革,包括藏传佛教传入、农牧民族的形成等内容,并撰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历史的小论文。
作业二:设计一份青藏地区历史时间轴,标重视要的历史事件,如吐蕃王朝的建立、西藏和平解放等,并附上简短说明。
3. 文化方面作业一:请同砚们了解青藏地区的文化特色,如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等,撰写一篇关于青藏地区文化的小论文。
作业二:设计一份青藏地区文化展示海报,包括藏传佛教寺庙、唐卡艺术作品等内容,并附上简短说明。
4. 实地调研作业一:组织同砚进行实地调研,选择青藏地区的一个小景点或村落,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作业二:设计一份青藏地区实地调研展示PPT,包括调研过程、调研结果等内容,并附上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
三、评判方式1. 作业内容准确、丰富,结构明晰,语言流畅者,赐予优秀等级。
2. 作业内容基本准确,有一定的独立沉思,语言表达较为明晰者,赐予良好等级。
3. 作业内容有一定错误,表达不够明晰,需要改进者,赐予及格等级。
4. 作业内容严峻错误,表达混乱,需要重新完成者,赐予不及格等级。
四、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将能够深度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育他们对祖国的热忱和认同感,同时提高他们的独立沉思能力和综合能力。
青藏土特产1宝、冬虫夏草(含片、胶囊)冬虫夏草被誉为“药中之王”;它生长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高海拔、无污染的高山草地上;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共生的生物体;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增强体质、提高免役力、延年益寿的功效。
据说经常服用可延长原来生命的三分之一。
青海产冬虫夏草占全国产量63.5%;品质质量尤以青海玉树州、果洛州为最佳。
我公司的冬虫夏草就选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玉树、果洛二州;公司六大承诺:①无假货,②水分达标,③没有断草,④没有用牙签穿草,⑤无浸铅粉草,⑥保真保值。
2宝、青海野生黑枸杞:(美容珍品)野生黑枸杞生长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青海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带,被誉为“软黄金”; 黑果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枸杞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经测定,黑果枸杞含有17种氨基酸,13种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铜锌、铁的含量也高于红枸杞。
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
具有增强血管弹性、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能有效预防癌症、心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降低血压等。
可泡茶喝。
3宝、野生藏红花:产于青藏海拔3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是男女适用的植物性滋补佳品。
以其活血养颜的特殊功效而闻名天下,享誉中外;具有疏筋活血、通经化瘀、消肿止痛、凉血消毒等。
可泡茶、泡酒、煲汤、炖鸡、鸭、鱼、肉。
4宝、西藏野生天山雪莲:1天山雪莲生长海拔在4000-6000米高寒缺氧的天山,无污染的青藏高原雪线之间,是一种自然的药食两用产品。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消肿、止痛、壮阳、补血养颜和温暖子宫等。
可泡酒、泡茶、煲汤、炖鸡、鸭、鱼、肉。
5宝、柴达木枸杞:称为中国第一红枸杞产于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柴达木,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颗粒大,色红、肉厚、含糖量高,较其它产地的产品更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成份。
功能主治:肝肾阴亏、益精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青藏地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让同砚通过探究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增进对青藏地区的了解,培育同砚的地理认识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内容1. 地理介绍:同砚需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内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进行进修。
2. 历史沿革:同砚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事件,包括青藏高原的形成、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等。
3. 文化特色:同砚需要探究青藏地区奇特的民俗文化、宗教崇奉、传统建筑等内容,了解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4.自然资源保卫:同砚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及保卫措施,沉思如何保卫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设计要求1. 同砚可以选择制作PPT、海报、手绘地图等形式的作品来展示所学知识。
2. 同砚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设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同砚需要重视团队合作,互相沟通、进修,互相借鉴优点。
四、时间打算第一周:同砚进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基本状况。
第二周:同砚开始制作作品,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制作PPT、海报等。
第三周:同砚提交作品,并进行展示和沟通。
五、评判方式1. 老师对作品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2. 同砚之间可以互相评判、点赞,赐予建设性意见和反馈。
3. 选拔出最佳作品,并赐予嘉奖和表扬。
六、师生互动老师应鼓舞同砚尽可能多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体会,引导同砚主动参与谈论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七、总结本次作业设计将有助于同砚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提高同砚对青藏地区的熟识和理解。
期望同砚能够乐观参与并获得成长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熟识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2. 了解青藏地区的民俗文化、宗教崇奉及生活方式。
3. 探讨青藏地区的进步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西藏地区的传统美食
青藏铁路开通已经让青藏地区的旅游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许有一天当你踏上这片神奇的高原土地,可不要忘了品尝高原地区传统的风味美食哦!
甜茶
拉萨甜茶是用红茶熬汁、牛奶或奶粉及白糖等调制而成,其味道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酥油茶
酥油茶藏族的主要饮料,有可能的话最好尽量多喝酥油茶,因为它是最好的营养和热量补充剂,并且易消化、耐饿解渴,甚至可以治疗感冒和初到高原的不适反应。
好客的藏民常用酥油茶来招待贵客,此时客人不能谢绝,否则藏民会认为你非常失礼。
糌粑
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是将青稞或豌豆等炒熟之后磨成面粉,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食用,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
藏面
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汤,清清淡淡的肉汤,加上少量的盐和葱花,就成了一碗难得的美味。
喝进嘴里,又热又香,令人回味无穷。
藏式凉粉
藏式凉粉的特别之处是辣椒,藏式辣椒和油辣子不同,它主要是用水泡出来的,所以辣得很清新。
藏式凉粉里面还配有土豆块。
在八廓街小巷子里面一般都有卖,一块钱一碗。
酸奶
西藏酸奶分为两种,一种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而成;另一种用没提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藏语称“俄雪”。
风干肉
每年年底,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藏民们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即可食用。
青稞酒
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份很低,类似啤酒。
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
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