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2
三大法学流派自然法学派一、西方自然法学流派的划分(传统观点):1)古希腊罗马的自然主义自然法2)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自然法3)近代的理性主义(古典)自然法4)现代新自然法二、起源:率先把自然法系统化的是古罗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
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统阐述自然法理论的代表作。
他认为,自然法永世长存,万古不变,是绝对正确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则有两种情况:凡符合自然法原则的人定法是正当的法律,否则就不是法律。
三、理性自然法学派1、形成时间:17-18世纪2、代表人物:格老秀斯(荷兰创始人)、洛克(英国)、孟德斯鸠(法国)、卢梭(法国)、汉弥尔顿(美国)、杰弗逊(美国)等3、主要观点:1)法律理性论:自然法学说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认定除国家制定的实在法(行为法)之外,还存在一种凌驾于实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
凡是有理性的人类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2)天赋人权论3)社会契约论4)主权在民论5)法治论四、新自然法学派1、自然法学的复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进一步被重视,尤其通过几次大论战:如富勒与哈克,哈克与德沃金,使自然法学派威信大增。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富勒教授坚持主张,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法律包含了其固有的道德性,缺乏这种道德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为法律。
他还指出,法律不仅要体现普遍意义上的道德目标,而且必须满足一些程序上的要求。
3、特点:1)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新自然法学派有两个支派或者说有两个发展方向,即世俗的与神学的,但他们都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如威玛政府的司法部长拉德勃鲁赫认为,法律必须有绝对的价值准则,否认人权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法律”。
2)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一、形成: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各派资产阶级法学,也称实证法学或法律实证主义。
二、定义:1、从狭义上讲,实证主义法学就是指各种分析法学派。
因此又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它强调的是实在法,即国家制定的法。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新康德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的核心是以康德哲学为基础,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主张理性的本质是一种规范性的力量,而不是一种描述性的力量。
这种规范性的力量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使我们更加理智和自律。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知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实的方式,还包含了一种价值判断的元素。
在此基础上,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我们应该以一种规范的方式来处理事物,而不是简单地去描述和解释它们。
这种规范性的处理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评价事物。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解释的再解释”。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经过一层层的解释和再解释。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认为,这种解释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而每次解释都会带来新的启示和新的理解,这种发展性的解释过程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让我们更加理性和高效。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扩张的理性”。
传统的康德哲学认为,理性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只适用于特定领域的问题。
而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理性,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问题。
这种“扩张的理性”是指我们不断地拓展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理解、评价和解决问题。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反省的理性”。
它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评价,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估,以确保我们的理解和评价是正确和有效的。
反省的理性是指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自己的思考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见,进而改进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表中的法学流派及代表人物表中的法学流派及代表人物的知识容易出选择题(P64-65)法学流派代表人物古典自然法学派P64启蒙思想家分析法学派P64边沁、奥斯丁历史法学派P64萨维尼、梅因哲理法学派P64康德、黑格尔社会法学派P64耶林、庞德、弗兰克、卢埃林新自然法学派P64夏蒙(法)、施塔姆勒(德)、拉德布鲁赫(德)、富勒(美)纯粹法学派或规范法学派P65凯尔森新分析法学派P65哈特新哲理法学派或新康德主义法学派和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P65继承、改造和发展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和法律思想为显著特征经济分析法学派P65波斯纳综合法理学派P65博登海默下表中的人物作品知识容易出选择题姓名国家著作页码哈里斯英国《法哲学》P36魏德士德国《法理学》P38波斯纳美国《法理学问题》P39胡果《作为实在法,特别是私法哲学的自然法教科书》P39 黑格尔德国《法哲学原理》P39贝格博姆奥地利《法理学和法哲学》P39奥斯丁英国《法理学讲演集或实证法哲学》P39《法理学范围的确定》P42严复中国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法意》之名移译到中国P44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P44 王振先中国《中国古代法理学》P44庞德美国《社会法理学论略》P44李达中国翻译日本学者穗积陈重的《法理学大纲》P44弗里曼英国《劳埃德法理学总论》P52博登海默美国《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P52庞德美国五卷本《法理学》P52费里德曼英国《法律理论》P55《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P68莫里森英国《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P55霍尔美国《法理学基础》P55伯罗茨海默德国《各国法律哲学》P55考夫曼德国《法律哲学》、《后现代法哲学》P55科殷德国《法哲学》P5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P66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P57凯尔森《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P57德沃金美国《法律帝国》、《认真对待权利》P68哈特英国《法律的概念》P58波斯纳美国《法律的经济分析》P58斯坦、香德英国《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P66柏拉图《理想国》P66查士丁尼《法学总论》P66盖尤斯《法学阶梯》P66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P66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P67马基雅维里《君主论》P67康帕内拉《太阳城》霍布斯英国《利维坦》P67洛克英国《政府论》P67葛德文英国《政治正义论》P67边沁英国《政府片论》、《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P67梅因英国《古代法》P67密尔英国《论自由》P67莫尔英国《乌托邦》P67哈林顿英国《大洋国》P67戴雪英国《英宪精义》P67鲍桑葵英国《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P67巴克英国《英国政治思想:从斯宾塞到现代》P67拉斯基英国《国家的理论和实践》P67哈耶克英国《法律、立法和自由》P67拉兹英国《法律体系的概念》P67鲍曼英国《立法者和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P67麦考密克英国《制度法论》P67罗素英国《西方哲学史》P67汤因比英国《历史研究》P67伯特兰..罗素英国《权力论》P67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P67 罗伯斯庇尔法国《革命法制和审判》P67霍尔巴赫法国《自然政治论》P67勒鲁法国《论平等》P67马布利法国《马布利选集》P67摩来里法国《自然法典》P67德萨米法国《公有法典》P67圣西门法国《圣西门选集》P67托克维尔法国《论美国的民主》P67狄骥法国《宪法论》P67达维德法国《当代主要法律体系》P67康德德国《法的形而上学原理》P68费希特德国《自然法权基础》P68萨维尼德国《论立法和法学的当代使命》P68尼采德国《权力意志》P68韦伯德国《经济和社会》P68洪堡德国《论国家的作用》P68哈贝马斯德国《在事实和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P68 拉伦茨德国《法学方法论》P68霍恩德国《法律科学和法律哲学导论》P68汉密尔顿美国《联邦党人文集》P68威尔逊美国《国会政体》P68比尔德美国《美国政府和政治》、《美国宪法的经济观》P68罗尔斯美国《正义论》P68伯尔曼美国《法律和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P68 康芒斯美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制度经济学》P68 萨拜因美国《政治学说史》P68梅里亚姆美国《美国政治思想》P68贝勒斯美国《法律的原则》P68霍贝尔美国《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P68昂格尔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法律》P68诺内特美国《转变中的法律和社会》P68施瓦茨美国《美国法律史》P68。
西方法律思想史复习西方法哲学研究的实际上是两类关系,一类是法律和法律制度内部的关系,另一类是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正如已故美国法学家帕特森(E . Patterson})所说:‚法理学是由法的一般理论(general theory of law)和关于法的一般理论(general theory about law)构成的。
用这样两个命题,人们可以表明有两类法律理论和分析。
一类是关于法律的内在方面,另一类是关于法律的外在方面。
为什么西方法学发源于古希腊?张文显的回答是:法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法学认识的客观方面,即各种形式的法律(成文法或习惯法)发展为复杂而广泛的整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明现象,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
第二个条件是法学认识的主观方面,即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和作为这种认识成果的文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已经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所以,西方法学的历史长河发源于古希腊。
(张文显:二十一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p15)一、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概览)1、注释法学派:注释法学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注释法学派因以意大利北部的伦比亚大学为中心,故又称‚伦比亚学派‛。
注释法学派分为前注释法学派和后注释法学派。
前注释法学派的侧重点是通过对查士丁尼时代所编纂的各个罗马法文献的文字、语言、逻辑的解释和旁征博引,澄清罗马法文献的精确意思。
后注释法学派则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日尔曼的习惯法、教会法的原理相结合和同化,把古代罗马法改造成现代意大利法,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
因而,他们改变纯注释的方法为既注释又评论的方法,着重从罗马法中提炼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析结构。
(张文显,p22)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饶鑫贤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105-1106页.)中对注释法学的解释:①中世纪欧洲复兴罗马法时期以意大利波伦亚为中心兴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德文:Neukantianismus 英文:Neo-Kantianism)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唯心主义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
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
理论简介这一运动要求重新返归康德,并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哲学。
对人文科学的效用理论以及政治科学的哲学理论建构的兴趣是新康德主义的特点。
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20世纪初的俄国哲学中新康德主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成为沟通东正教神秘玄学与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桥梁。
理论形成康德哲学在19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的强势下淡入背景。
在这一时期尚默默无闻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的首版中对康德认识论作了批判性和开创性的分析。
在黑格尔逝世一年后,贝内克(Friedrich Eduard Beneke)以《康德和我们时代的哲学任务》(Kant und die philosophischen Aufgaben unserer Zeit,1832)迈出了重新发现康德的第二步。
怀泽(Christian Hermann Weisse)在1847年做了题为《我们现在在何种意义上必须使德国哲学重返康德》(In welchem Sinne die deutsche Philosophie jetzt wieder an Kant sich zu orientieren hat)。
新康德主义的正式兴起是与这几个名字紧密相连的: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李普曼(Otto Liebmann)、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策勒(Eduard Zeller)。
朗格在《唯物主义史》(G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1866)中对这一观点做出了详尽的批判。
法理学法理学派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正义和法治观念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代表:一、智者学派正义就是遵循习惯和惯例而已——演变成后来的历史法学派激进派: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演变成后来的分析实证学派奥斯丁的思想法律是约定的善,而不是什么理想的正义或者自然的善——古典自然法苏格拉底二、柏拉图《国家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正义问题是其法律思想的主题。
——坚持城邦社会分工论,政治正义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论理学》提出了法治的经典定义,建立了系统性的法治理论。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该是良好的法律”——提出了分配正义与平均正义(矫正正义)的区分——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罗马法学:一、特征:产生的先导性、内容的完备性、影响的深远性二、代表人物: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把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发展为系统的自然法论,区分了自然法和认定法,认为自然法是神的理性和自然正义,是衡量人定法的正当性标准三、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莫蒂斯蒂鲁斯引证法国法大全欧洲中世纪法学:3R运动——罗马法学的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一、注释法学派——代表世界性的罗马法系形成,为西方两大法系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伊纳留、阿佐、阿库休斯;第二阶段:阿尔伯特鲁斯、巴尔多鲁(最主要代表)、巴尔都斯二、教会法学三、经院哲学家的法律观奥古斯丁:对教会法的影响很大阿奎那——《神发大全》;四分法:永恒法、自然法、上帝法、人类法西方近代法学的开新:一、古典自然法学派——法律具有道德性;三个阶段、三大特征17AD——17AD中叶: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霍布斯《利维坦》17AD末——18AD中叶:洛克《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19AD以后:1、把“自然权利”宣称为简单的、自明的、无需争辩的若干公理性原则2、“自然权利”是个体人拥有的基于人之本性的、不可剥夺和让渡的权利的权利3、革新了传统的国家权力正当性理念二、哲理学派:康德《法的形而上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以古典自然法学为直接出发点,研究重点是理想中的法,而不是实在法。
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法学流派概述 (2)一)自然法学派 (2)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二)分析实证主义 (4)(一)奥斯丁(边沁) (5)1、理论的基础-主权者的命令: (5)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 5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二)凯尔森 (6)1、法律与道德: (6)2、国家与法律 (7)1)一元论 (7)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3)主张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 (7)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5)国际法思想:国内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三)哈特 (8)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2)哈特:恶法亦法 (9)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三)社会法学派 (9)西方法学思想回顾(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二)、古罗马1.职业法学家集团*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关系
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是两个哲学流派,它们之间有一些关系,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康德主义,也称为康德哲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哲学体系。
它强调理性、道德和政治哲学,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实践来达到自由和正义的理想社会。
康德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
新康德主义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德国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以康德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新康德主义强调了康德的先验主义和不可知论,认为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但这些经验又是经过人类理性所构建的。
新康德主义也认为道德原则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则,历史的进步就是道德观念的进步。
虽然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都以康德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例如,康德主义更加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自律,认为人类的道德实践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而新康德主义则更加强调人类的认知和知识构建,认为人类的道德实践是基于经验和理性的。
总的来说,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都是哲学流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
新康德主义在某些方面对康德主
义进行了深化和扩展,但两者都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实践来达到理想社会。
哲理法学派第一节哲理法学派概述一、哲理法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法学中的定位哲理法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开创的一支法学流派。
哲理法学的特点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法学课题,在哲学体系之下对法学课题予以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了一些哲学化的法学观点,使其更接近“法”这一事物的本质。
这是哲理法学的最大特色。
此外,它在论述其法哲学思想时,又贯穿着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思想,提出“人是目的”的主张,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方的法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实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经验主义的实证法学;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应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理性主义的非实证法学。
依此标准,哲理法学则归属于非实证法学,其在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定位可见下图: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非实证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哲理法学和晚期哲理法学。
二者在时间上间断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哲理法学生命力的强大。
二、早期哲理法学早期哲理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早期的哲理法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都首先是哲学家,而后才是法学家。
他们的哲学观自成体系,而其法学观点又是建立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故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如“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1康德认为意识之外存在“自在之物”的世界,但“自在之物”是不可被认识的。
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不承认“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自我”才是唯一的实在。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完成者,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源和基础,是超人类的、超自然东西,是第一性的。
2但他们的法学思想仍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早期哲理法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自然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研究对象仍然是自然法,并仍采用理性思维的研究方法。
不同的是,他们的研究以人的自由作为出发点和以人的意志作为核心,因而他们认为,法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人自由,法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则是意志自由。
自然法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应然的法、法的理论,或法的原理,而不再是实际上存在的法。
三、晚期哲理法学晚期哲理法学分为新康德主义法学和新黑格尔主义法学,二者分别是在新康德主义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法学流派。
(一)新康德主义法学(neo-Kantain school of law)1. 代表人物鲁道夫·施塔姆勒(Stammler Rudolph,1856-1938)、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1878-1949)、拉斯克(Lask Emil,1857-1915)、G·德尔·韦基奥(Giorio Del Vecchio,1878-1970)等。
(凯尔森是新康德主义者的理由?)2. 法律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康德主义法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突出特点是重视对法律价值问题的研究。
3新康德主义法学家认为,法实证主义者的态度抹杀了作为实践哲学的法哲学本色。
他们以康德的哲学为基础,批判以往法哲学上的绝对观念,重视和强调法的理念,主张法的价值问题和法的目的问题才是法哲学的主要问题。
新康德主义带有浓厚的自然法学色彩。
他们仍使用“自然法”的概念,认为它就是用于评价实在法的标准。
4但他们否认自然法学者所主张的以正义为目的的永久普遍的法律体系的存在,主张法哲学的研究应以弄清价值或目的的纯粹形式为范畴,而不应以其内容和实质性的规定为对象。
51《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3页。
转引自曹刚:《德国古典哲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曹刚:《德国古典哲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4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3. 影响新康德主义法学是20世纪的主要法学思潮之一,它对世界法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巨大。
如它的社会理想主义被运用于法律理论后,产生了著名的批判法学。
又如其文化价值论,其后为许多学者所响应和变通,曾为现代的民主自由制度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基础。
它至今仍然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主要法学流派,它对美国的法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曾指出,19世纪末,以新康德主义法哲学为主导的“社会哲理法学家的出现以及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里已经完全摒弃了绝对观念的社会法学的发展在欧洲大陆产生了一个新的法律科学,其观念慢慢地在美国的法律思想中生根。
”6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围绕罗尔斯的“正义论”的讨论中,新康德主义法学所提倡的价值相对主义和法律理想主义也仍然被看成是一个重要的对话基础。
7(二)新黑格尔主义法学(neo-Hegelian school of law)1. 代表人物德国的J·柯勒(J. Kohler,1849-1919)、J·宾德(J. Binder,1870-1939)、K·拉伦兹(Karl Larenz,1878-1970),意大利的G·德尔韦·基奥(Giorio Del Vecchio,1878-1970,前期是新康德主义者),英国的博山克(Bernard Bosanguet,1848-1923)和布拉德雷(Francis herbert Brandley,1864-1924)等。
2. 法律思想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和美国流行的以新黑格尔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哲学、法学思想为基本特征的法学派别。
学界对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评价多是负面的。
英国的法学家霍布豪斯评价其,“他们使革命武器的锋芒转向了,或者说,手执刺刀的革命者把刀刃对准了自己。
革命的自由主义者及现代人为之努力奋斗的自由,变成了对法律的服从;他们对社会理性的要求被接受了,但内容却被偷换了:变成了对现存秩序的遵守。
”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有:(1)国家和法是自由和理性的形式;(2)国家至上论;(3)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更其内容;(4)法律的作用是在于维护、促进和传播文化,以及调节文化发展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的因素;(5)法律原则是法律理念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表现。
8第二节康德的自由主义法学6【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转引自陈根发:《新康德主义法学的特性》,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39页。
7陈根发:《新康德主义法学的特性》,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39页。
一、生平与著作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哲理法学派的开创者。
他知识渊博、思想深邃,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从1754年到1769年,康德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其代表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中的“星云说”至今在天文学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770年后,他开始转向人文科学的研究。
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之为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因其哲学著作多以“批判”命名,故后人又将之称为“批判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批判力批判》(1790年)是康德最负盛名的作品。
其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永久和平》(1795年)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1796年)两部著作里。
此外还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1797年)和《实用人类学》(1798年)等著作。
二、康德的自由主义法学在康德看来,“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有意识的行为按照普遍自由原则确实能与别人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综合”。
9若将此定义分解,则有以下几个要素:①法律规制人的行为。
康德认为,“有别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是道德的法则。
就这些自由法则仅仅涉及外在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合法性而论,它们被称为法律的法则。
可是,如果它们作为法则,还要求它们本身成为决定我们行为的原则,那么,它又称为伦理的法则。
”可见,法律仅仅规制人的外在行为,而不像道德,能规制人的内心。
由于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其意志是受自然欲望影响的,所以人的行为是主观的、个人的,不一定符合道德律。
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外在强制的法则,社会生活才会成为可能。
10这种外在强制的法则就是法律。
综上,法律的规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且它规制的方式是外在强制的。
表面看来,人是受制于法律,似乎在法律之下。
而实质上,人又在法之上,因为人是法律的目的。
②人是目的。
康德主张,“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
”11在他的法概念中,也践行了人是目的这一公式。
即法是“协调”“任何人有意识的行为”与“别人有意识的行为”的“全部条件的综合”。
所以,法只是协调人的行为的途径,是人有效实现自己意志(通过行为)的途径。
人在法的定义中是主体,是目的。
但法不是以某个人为目的,而是“任何人”;不是仅以“自9转引自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10同前注书,第188-189页。
我”为目的,而是也要把“别人”当作目的。
人是目的,就意味着要充分地尊重人,而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本性。
那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③自由是核心。
康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
因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他有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
而实践理性就是意志,“在自然界中每一种事物都是按照法则起作用,惟独理性存在者有能力按照对法则的观念,即按照原则而行动。
这种能力就是意志”。
12而意志的内涵就是自由,“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正如自然必然性是一切无理性东西的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们的活动在外来原因的影响下被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