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精简
- 格式:doc
- 大小:155.96 KB
- 文档页数:11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本文档提供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复资料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
-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
- 区域划分和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规划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3.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差异
- 全球产业链及其演化
- 跨国公司与跨国投资
- 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治理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4. 城乡差距与农业地理学
- 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 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点
-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原则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匹配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的概要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等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祝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综合和区域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区域内除生产要素之外的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所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区域可进入性等。
4、交通运输:指人或货物借助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
5、地租曲线: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边界)的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6、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各级城市。
7、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带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8、工业布局(工业分布、工业配置):是指工业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静态和动态布局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过程。
9、商业: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是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与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媒介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
10、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带来效益的增加。
1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增长极: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
13、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形成与展的历史:1760年俄国罗蒙诺索夫首次提出;1882年德国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了此学科的形成。
2、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6、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是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最后是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8、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计算公式如下:β=E/V(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9、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如下式:A i=∑D ij (求和i从1到n;A i为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 ij为顶点i到j的最短距离)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计算方式如下:D=∑∑D ij(求和i从1到n,j从1到n)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重要)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1.1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 标志⏹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2.1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2.3 关注重点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2) 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精简
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生产制约分布,分布反作用于生产
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
二、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区位:某事物(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
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特性: 1)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2)随时间而变化 3)有主次之分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类
收入因子
经济因子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经济因子非运费因子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建设项⽬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地的⾃然特性决定了⼟地利⽤的可能性;(2)⼟地利⽤可⾏性更多地取决于⼟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地的⾃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常突出;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地利⽤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产部门的⼟地因⼦影响作⽤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业,即那些不需要⼤量⼟地和建筑,即使地价⽐较⾼,但可以期望⾼额收⼊回报,⽽在城市内部布局的⼯业,如服装⼯业、出版、印刷⼯业等。
如果⽤图2—3来表⽰,城市区位型⼯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的距离增加,⽽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业类型。
)⼆、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分类:①初级与加⼯原料(从原料的来源看);②遍地与局部原料(从原料的分布来看);③纯与粗原料(从原料在产品加⼯过程中损失⽐率来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经济地理学复习第二章1、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动身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以如下面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缘故、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开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1〕交通网:一般由全然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能够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β=E/V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Diji=1,2,3,...,n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D=∑∑Dij〔Dij同上式〕i=1j=1分散指数越小,讲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碍事〔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7、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要紧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局部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能够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站场费那么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治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提供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特别难改变,除非改变提供地或消费地。
但连接提供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能够不同。
第一章绪论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生产制约分布,分布反作用于生产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二、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异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某事物(人类活动)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特性:1)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2)随时间而变化3)有主次之分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分类收入因子经济因子运费因子区位因子成本因子非经济因子非运费因子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可能性可行性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劳动对象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二、原材料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运费、可运性、可替代性、自身价值、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经济活动区位(二) 影响机制的新变化1、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吸引力增强2、供应商园的出现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三、能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大耗能产业要求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影响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及公众态度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金融资本:流动性大五、劳动力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特色、素质、成本、移动)1、导致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2、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不同3、智力密集程度及区域创新条件,对现代经济活动尤为关键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技术与知识的区域差异2、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3、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影响不同4、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5、高新技术园区的出现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区域环境:除基本生产要素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制约作用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差异,导致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市场规模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需求门槛规模经济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二)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生产的集聚与组合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的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平均生产花费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是来自于不同工厂、公司或生产单位在同一特定区位上的空间集中和联系。
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改善信息环境四、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引导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通过税收优惠等调节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一) 概念交通现象——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连接A、B、C、D的交通线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
线:铁、公、水、空等。
长-距离(时间、空间、经济)宽-通行强度(运输容量)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流动方向性;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3.地域——影响交通产生、存在、结果的地域条件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一)运费成本的影响运费: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1)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线性函数关系与不同的运输方式有关两者不是简单的等比例关系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2)站场费:与距离无关同装卸、站场设施及管理维护费有关站场成本一般是固定的:水路>铁路>公路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胡佛)交通枢纽对重型原材料工业吸引力很大(二) 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1、网络的密度:单位面积内运输通路的总长度地方水平:1)距离衰减2)与人口密度正相关区域水平:与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类型相关国际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2、交通网结构1)连结度:网络的交通运输效率E(边的数量)β= ————————V(顶点的数量)Β指数越高,网络连接度越好,高的指数与发达的经济相关可考察运输网的时间演化缺点:描述性差3、运输网空间结构的意义影响固定投资和运作花费,进而影响整个运输网络的经济效益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呈现怎样的状态、距城市远近对农业的影响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演绎的方法二、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城市近处:笨重而体积大、易于腐烂、须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三、形成机制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R+ktQ= (P-C)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P-C)Q是常数:R+ktQ=常数目的: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节约运费,增加利润作物都有地租曲线,不容易运输的斜率(运费率)较大运费是唯一变量,当种植区太远,利润为零时,经济上就不合理结果:分布圈的界限取决于不同作物的比较利益圈层:自由式林业圈轮作式谷草式三圃式畜牧业圈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意义自然条件相同,也出现农业空间分异两个原理:(1) 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二)经济区位研究的意义科学抽象法:孤立化的思维方法第一次阐明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局限性理论修订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土质其它缺陷自给性农业经营与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经营者的目的不是永远不变技术与交通的发展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 经济活动发生在特定地点所获得的优势2、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3、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4、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集聚因子: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构建步骤第一阶段:运费指向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再次偏移(2)最小运费原理第一种情况: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第二种情况: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消费地不在一起时——三角形第三种情况: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多边形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区位法则仅使用遍在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消费地——消费地仅使用纯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自由区位——自由区位仅使用损重原料原料指数(Mi)>1(区位质量>2)——原料地——原料地运费最小地点区位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重力中心(3)综合等费用线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2)思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3、集聚指向论条件:集聚节约额>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四、意义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最小费用区位原则;指向理论成为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与现实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决策者的差异;技术、交通变化;政策因素等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一)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二) 中心性:就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即商品服务范围:◆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下限—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上限和下限都大◆低级中心商品——上限和下限都小(四) 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高级中心地-中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高级中心地:相反。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P963.中心地系统的两种关系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3,9,27,81,…K=3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之间的关系1,2,6,18,54,…4.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4,16,64,256,…。
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1,7,49,343,…K=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1,6,42,294,2 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四、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 意义演绎的思维方法;城市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人口密度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总购买力消费者收入购买行为模型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距离:距购物中心地距离增加,消费需求减少交通条件:交通好的市区交通枢纽常形成大型商业中心3)零售业间的竞争同业种间:趋于分散或产生联合不同业种间:集聚更明显4)地价的作用概念土地价值的经济反映,用来购买土地的效用或为预期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影响因素空间关联性周边环境满意度第三节服务业区位论服务业: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是从事信息和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
包括社会公共性服务业和营利性服务业三、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理论基础中心地理论服务业集聚趋势强集聚理论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博弈博弈理论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的概念地理学: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经济地理学: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要素: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一、区域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1、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1)功能规模大,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关联效应大,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2)变化性3)技术装备水平高4)领先增长2、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3、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4支柱产业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5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 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二) 关联产业配套产业选择产业规模与适度发展产业布局与主导产业的关联(三) 基础性产业配套1、满足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需要2、为其它产业、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四) 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潜导产业: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